《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下 (11)
卷下 (11)
1. 瘡瘍論第二十六
黃連,芍藥,當歸,檳榔,木香,黃芩,山梔子,薄荷,桔梗,甘草(以上各一兩),連翹(二兩)
上除檳榔木香二味為細末外。並剉。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先吃一二服。次每服加大黃一錢。再服加二錢。以利為度。如有熱證。止服黃連湯。大便秘澀加大黃。覺無熱證。少煎沒藥內托復煎散。時時服之。如實無熱。及大小便通。止服復煎散。稍有熱證。卻服黃連湯。秘則加大黃。如此內外皆通。榮衛和調。則經絡自不遏絕矣。
治腫焮於外。根槃不深。形證在表。其脈多浮。痛在皮肉。邪氣盛則必侵於內。急須內托以救其里也。服,內托復煎散。
地骨皮,黃耆,芍藥,黃芩,白朮,茯苓,人參,柳桂(味淡者),甘草,防己,當歸(以上各一兩),防風(二兩)
上㕮咀。先煎蒼朮一斤。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朮滓。入前藥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盞。絞取清汁。作三四服。終日服之。又煎蒼朮滓為湯。去滓再依前煎服十二味滓。此除濕散鬱熱。使胃氣和平。如或未已。再作半料服之。若大便秘。及煩熱。少服黃連湯。如微利及煩熱已過。卻服復煎散半料。如此使榮衛俱行。邪氣不能內侵也。
治諸瘡瘍。臟腑已行。如痛不可忍者。可服,當歸黃耆湯,。並加減在後。
當歸,黃耆,地黃,地骨皮,川芎,芍藥(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一碗。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如發熱者。加黃芩。煩熱不能臥者。加梔子。如嘔是濕氣侵胃也。倍加白朮。
膏藥方
好芝麻油(半斤),當歸(半兩),杏仁(四十九個去皮),桃柳枝(各四十九條長四指)
上用桃柳二大枝。新綿一葉包藥。繫於一枝上。內油中。外一枝攪於鐵器內。煎成入黃丹三兩。一處熬。水中滴成不散如珠子為度。
冶金絲瘡。一云紅絲瘤。其狀如線或如繩。鉅細不等。經所謂丹毒是也。但比熛毒不甚廣闊。人患此疾。頭手有之。下行至心則死。下有之上行亦然。法當於瘡頭截經而剌之。以出血後。嚼萍草根塗之。立愈。
治從高墜下。涎潮昏冒。此驚恐得也。苦杖散。
苦杖(不以多少)
上細末。熱酒調下。如產後瘀血不散。或聚血。皆治之。
治疔瘡。奪命散。
烏頭尖,附子底,蠍梢,雄黃(各一錢),蜈蚣(一對),硇砂,粉霜,輕粉,麝香,乳香(各半錢),信(二錢半),腦子(少許)
上為細末。先破瘡出惡血畢。以草杖頭用紙帶入於內。以深為妙。
治瘡難消。不能作膿。痛不止。木香散。
地骨皮(一兩去土皮),木香(半兩),穿山甲(二錢半炙黃),麝香(一字)
上為細末。酒調下三錢。及小兒斑後生癰。米飲調下。效如神。
治疔瘡毒氣入腹。昏悶不食。
紫花地丁,蟬殼,管仲(各半兩),丁香,乳香(各一錢)
白話文:
清熱解毒湯
黃連、芍藥、當歸、檳榔、木香、黃芩、梔子、薄荷、桔梗、甘草(以上各約30克),連翹(約60克)
除了檳榔和木香磨成粉末外,其他藥材切碎。每次服用約30克,加水約200毫升,煎至約100毫升。先服用一兩次,然後每次加約3克大黃,再服用,之後再加約6克大黃,以達到排便通暢為止。如果有發熱症狀,就停止服用此方,改用黃連湯。大便乾燥不通暢時加大黃的用量。如果沒有發熱症狀,就稍微煎煮沒藥,用內托復煎散幫助消散,時常服用。如果確實沒有發熱症狀,而且大小便都正常,就停止服用復煎散。如果稍有發熱症狀,就服用黃連湯,便秘就加大黃。這樣內外都暢通,氣血調和,經絡自然不會阻塞了。
這個方子治療皮膚腫脹發紅,但病根不深的瘡瘍,症狀在皮膚表面,脈象多為浮脈。疼痛在皮肉,邪氣過盛就會侵入體內,因此要趕緊用內托的方法來保衛內部。要服用內托復煎散。
內托復煎散
地骨皮、黃耆、芍藥、黃芩、白朮、茯苓、人參、柳桂(味道較淡的)、甘草、防己、當歸(以上各約30克),防風(約60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先用蒼朮約500克,加水約2500毫升,煎至約1500毫升,去除藥渣。加入前面準備好的十二味藥材,再煎至約600-800毫升,濾取清液。分成三到四次,整天服用。再用蒼朮的藥渣煎湯,去除藥渣,按照之前的方法再煎煮十二味藥的藥渣服用。這個方子可以祛除濕氣,疏散鬱積的熱氣,使胃氣平和。如果還沒好,可以再服用一半劑量的藥。如果大便不通暢,有煩躁發熱的症狀,就少服黃連湯。如果稍微腹瀉,或者煩熱已經消退,就改服半劑量的內托復煎散。這樣可以使氣血運行正常,邪氣就不能侵入體內了。
治療各種瘡瘍,如果臟腑機能正常,但疼痛難忍,可以服用當歸黃耆湯,並在後面說明加減用藥。
當歸黃耆湯
當歸、黃耆、生地黃、地骨皮、川芎、芍藥(等量)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約30克,加水約200毫升,煎至約100毫升,去除藥渣,溫服。如果發熱,加黃芩。如果煩熱難以入睡,加梔子。如果嘔吐,是濕氣侵犯胃部,加倍白朮。
膏藥方
好的芝麻油(約250毫升),當歸(約15克),杏仁(49個,去皮),桃樹枝和柳樹枝(各49條,長約10厘米)
用桃樹枝和柳樹枝兩大根,用新棉花包住藥材,繫在一根枝條上,浸入油中。另一根枝條在鐵器中攪動,煎煮至濃稠,加入約90克黃丹,一起熬煮。滴在水中不散成珠子狀時即可。
治療金絲瘡,也叫紅絲瘤,形狀像線或繩子,大小不一。經書上說的丹毒就是這種病,但比熛毒的範圍小。人患這種病,頭部和手部都有可能,如果向下蔓延到心臟就會死亡,向下蔓延的如果向上蔓延也會死亡。治療方法是在瘡頭截斷經脈,刺出血後,嚼碎浮萍草根塗抹,立刻就會痊癒。
治療從高處跌落,流口水,昏迷,這是驚恐引起的。 苦杖散
苦杖(不限量)
將苦杖磨成細末,用熱酒調服。這種方法也適用於產後淤血不散,或者積聚淤血的情況。
治療疔瘡。奪命散
烏頭尖、附子底、蠍子尾、雄黃(各約3克),蜈蚣(一對),硇砂、粉霜、輕粉、麝香、乳香(各約1.5克),信石(約7.5克),冰片(少量)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先刺破瘡口,放出惡血。用草杖頭裹上紙,將藥粉帶入瘡口深處,越深越好。
治療瘡瘍難以消散,不能化膿,疼痛不止。木香散
地骨皮(約30克,去除泥土和外皮),木香(約15克),穿山甲(約7.5克,炙黃),麝香(少量)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酒調服約9克。對於小兒出疹後長出的癰,用米湯調服,效果非常好。
治療疔瘡毒氣進入腹部,昏迷不食。
紫花地丁、蟬殼、管仲(各約15克),丁香、乳香(各約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