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0)

1. 瘡瘍論第二十六

論曰。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以治其本。內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其原在裡。發於表也。受持如虛。言內結而發諸外。未知從何道而出。皆是從虛而出也。假令太陽經虛從背而出。少陽經虛從鬢出。陽明經虛從髭而出。督脈經虛從腦而出。又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膚筋脈。

其在外盛則內行。若其脈沉實。當先疏其內。以絕其原也。其脈浮大。當先托裡。恐氣傷於內也。有內外之中者。邪氣至甚。遏絕經絡。故發癰腫。經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疽。此因失托裡。及失疏通。又失和榮衛也。治瘡之大要。須明托裡疏通行榮衛三法。托裡者。

治其外之內。疏通者。治其內之外。行榮衛者。治其中也。內之外者。其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其邪氣深於內也。故先疏通。以絕其原。外之內者。其脈浮數。焮腫在外。形證外顯。恐邪氣極而內行。故先托裡。內外之中者。外無焮惡之氣。內亦臟腑宣通。知其在經。

當和榮衛也。用此三法之後。雖未瘥。必無變證。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痊愈。故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針灸法曰。凡瘡瘍可灸刺者。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若從背而出。當從太陽五穴。隨證選用。或刺或灸。泄其邪氣。

凡太陽多血少氣。

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

從鬢而出者。當從少陽五穴選用。

少陽少血多氣。

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

從髭而出者。當從陽明五穴選用。

陽明多血多氣。

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

從腦而出者。初覺腦痛不可忍。且欲生瘡也。腦者髓之海。當灸刺絕骨。以泄邪氣。髓者舍也。故脈浮者。從太陽經。依前選用。脈長者。從陽明經。依前選用。脈弦者。從少陽經。依前選用。論曰。諸經各有井滎俞經合。井主心下滿及瘡色青。滎主身熱及瘡赤色。俞主體重節痛瘡黃色。

經主咳嗽寒熱瘡白色。合主氣逆而泄瘡黑色。隨經病而有此證者。或宜灸宜針。以泄邪氣。經曰。邪氣內蓄則腫熱。宜砭射之也。內經曰。夫癖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之。氣勝血聚者。宜石而泄之。王注曰。石砭也。可以破大癰出膿。今以排針代之。凡瘡瘍已覺微漫腫硬。皮血不變色。

脈沉不痛者。當外灸之。引邪氣出而方止。如已有膿水者不可灸。當刺之。淺者亦不灸。經曰。陷者灸之。如外微覺木硬而不痛者。當急灸之。是邪氣深陷也。淺者不可灸。慎之。

諸病瘡瘍如嘔者。是濕氣浸於胃也。藥中宜倍加白朮服之。

內疏黃連湯,治嘔噦心逆。發熱而煩。脈沉而實。腫硬木悶而皮肉不變色。根深大。病在內。臟腑秘澀。當急疏利之。

白話文:

瘡瘍論第二十六

瘡瘍是火邪的病症,必須區分內外,才能治本。內經說:「膏粱厚味所致的變化,會導致足部生長巨大的癰疽,其病根在內,發病於外。」這就像虛弱的器皿,內部積聚邪氣而發病於外,不知道從哪個經脈出來,都是從虛弱的經脈出來的。例如,太陽經虛弱,則從背部發病;少陽經虛弱,則從鬢角發病;陽明經虛弱,則從鬍鬚部位發病;督脈經虛弱,則從頭部發病。又說:「地上的濕氣侵入人體,就會損害皮膚、筋脈。」

邪氣在外盛,則向內發展。如果脈象沉實,應先疏通其內,以絕其根源;如果脈象浮大,應先托裡,防止氣血受傷。內外兼有的情況,邪氣非常嚴重,阻塞經絡,因此產生癰腫。經書說:「榮氣不暢,逆行於肌肉組織,就會產生癰疽。」這是由於沒有及時托裡、疏通,以及調和榮衛所致。治療瘡瘍的大原則,必須掌握托裡、疏通、行榮衛三法。托裡,是指治療外在的內在;疏通,是指治療內在的外在;行榮衛,是指治療中間的病症。內在的外在,是指脈象沉實,發熱煩躁,外在沒有紅腫疼痛,邪氣深藏於內,所以要先疏通,以絕其根源。外在的內在,是指脈象浮數,紅腫在外,症狀外顯,擔心邪氣嚴重而向內發展,所以要先托裡。內外之中,是指外在沒有紅腫熱毒之氣,內在臟腑也通暢,知道邪氣在經絡中,就應該調和榮衛。運用這三種方法之後,即使沒有痊癒,也不會出現新的病變,也能夠使邪氣大大減輕,而更容易痊癒。經書說:「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火。」又說:「知道其要領,一言以蔽之;不知道其要領,就會流散無窮。」

針灸法說:凡是可以用灸刺治療的瘡瘍,必須區分經絡部位、血氣多少、腧穴的遠近。如果從背部發病,應該從太陽經五個穴位中,根據症狀選擇使用,或者刺絡或者灸治,以泄其邪氣。太陽經多血少氣: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如果從鬢角發病,應該從少陽經五個穴位中選擇使用。少陽經少血多氣: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如果從鬍鬚部位發病,應該從陽明經五個穴位中選擇使用。陽明經多血多氣: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如果從腦部發病,開始感覺頭痛難忍,而且將要生瘡,腦是髓海,應該灸刺絕骨穴,以泄邪氣。髓是藏精的地方。所以脈象浮的,從太陽經選用;脈象長的,從陽明經選用;脈象弦的,從少陽經選用。經書說:諸經各有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井穴主治心下滿悶以及瘡瘍顏色青;滎穴主治身熱以及瘡瘍顏色紅;俞穴主治身體沉重、關節疼痛以及瘡瘍顏色黃;經穴主治咳嗽、寒熱以及瘡瘍顏色白;合穴主治氣逆而泄以及瘡瘍顏色黑。根據經脈的病症以及這些症狀,或者灸治或者針刺,以泄邪氣。經書說:「邪氣內蓄則腫熱,宜用砭石治療。」內經說:「癖氣壅滯不通的,應該用針刺疏通;氣盛血瘀的,應該用石頭來泄之。」王注說:石頭指的是砭石,可以用來治療大的癰疽,排出膿液。現在可以用排針代替。凡是瘡瘍已經出現輕微的腫脹堅硬,皮膚沒有變色,脈象沉而無痛的,應該在外灸治,引導邪氣排出體外才能停止。如果已經有膿水的,不能灸治,應該針刺。淺表的也不要灸治。經書說:「凹陷的部位應該灸治。」如果外在感覺稍微堅硬而不痛的,應該趕快灸治,這是邪氣深陷的緣故。淺表的不能灸治,要謹慎。

各種瘡瘍疾病如果伴有嘔吐的,這是濕氣浸漬胃部,藥物中應該加倍白朮服用。《內疏黃連湯》治療嘔吐、呃逆、心下逆氣、發熱煩躁、脈象沉實、腫脹堅硬、悶塞,皮膚沒有變色,病根深而大,病在內臟,臟腑阻塞不通,應該趕快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