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原脈論第二

脈乃天真造化之元氣也。若土無氣,則何以生長收藏?若氣無土,何以養化萬物?是無生滅也。以平人之氣,常稟於胃。《正理論》曰:「谷入於胃,脈道乃行。」陰陽交會,胃和脈行。人稟天地之候,故春胃微弦曰平;但弦而無胃曰死;夏胃微鉤曰平;但鉤而無胃曰死;長夏微軟曰平;但弱而無胃曰死;秋胃微毛曰平;但毛而無胃曰死;冬胃微石曰平;但石而無胃曰死。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則必死。五臟為陰。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夫如此脈者,皆為臟脈獨見而無胃脈。五臟皆至,懸絕而死。故《經》曰:「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故人性候躁急、懁促、遲緩、軟弱、長短、大小、皮堅、肉厚,各隨其狀而脈應之。常以一息四至為準者,言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五至者,胃兼主四旁,在呼吸之間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如天之春秋二分,陰陽兩停,晝夜各得五十度;自此添一遭則熱,減一遭則為寒。脈之妙道,從此可知矣。或如散葉,或如燃薪,或如丸泥,或如絲縷,或如湧泉,或如土頹,或如偃刀,或如轉索,或如游魚;假使千變萬化,若失常者,乃真元之氣離絕;五臟六腑,不相管轄;如喪家之狗,元氣散失而命絕矣。《經》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陽化氣,陰成形。」此言一氣判而清濁分也。元氣者,天地之本;天和者,血氣之根。華佗云:「脈者,謂血氣之先也。」孔子曰:「天不言,而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而脈亦如之。」又《經》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皆通乎天氣也。」通天者,謂通元氣天真也。然形體者,假天地之氣而生;故奉生之氣,通計於天;稟受陰陽而為根本。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氣不絕,真靈內屬;動靜變化,悉與天通。《易》云:「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故天地之體,得《易》而後生;天地之化,得《易》而後成。故陽用事,則春生夏長;陰用事,則秋收冬藏。寒往而暑來,暑往則寒來;始而終之,終而復始,天地之化也。而《易》也默然於其間,而使其四序各因時而成功。至於寒不凌暑,暑不奪寒,無愆陽伏陰之變,而不至於大肅大溫。故萬物各得其沖氣之和,然後不為過而皆中節也。《道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百姓日用而不知。」斯脈之道也。故脈不得獨浮沉、獨大小、獨盛衰、獨陰陽;須可沉中有浮,浮中有沉;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盛中有衰,衰中有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充塞一身之中,盈溢百骸之內;無經絡不有,無氣血不至;養筋骨毛髮,堅壯膩澤。非心、非腎、非肝、非脾,五臟之盛;真氣固密,不為邪傷。若憂愁思慮、飢飽勞逸、風雨寒暑、大驚卒恐,真氣耗亂,氣血分離,為病之本。噫!夫萬物之中,五常皆備;審脈之道,而何獨無五常之邪?夫仁固衛一身。

白話文:

脈象是天賦自然元氣的表現。如果像土地沒有生氣,要如何生長收藏萬物?如果像氣沒有土地,又如何滋養化育萬物?這表示它們是生生不息的。一般人的氣,通常由胃氣所提供。正如經典所說,食物進入胃中,脈搏才會運行。陰陽交會,胃氣調和,脈搏才能正常運行。人秉承天地的時節變化,因此春季胃氣微帶弦象是正常的,但如果只有弦象而沒有胃氣,那就是死脈。夏季胃氣微帶鉤象是正常的,但如果只有鉤象而沒有胃氣,那就是死脈。長夏胃氣微帶柔軟是正常的,但如果只有軟象而沒有胃氣,那就是死脈。秋季胃氣微帶毛象是正常的,但如果只有毛象而沒有胃氣,那就是死脈。冬季胃氣微帶石象是正常的,但如果只有石象而沒有胃氣,那就是死脈。陰脈代表真臟之氣,如果陰脈單獨顯現,那就是敗壞的徵兆,敗壞則必然死亡。五臟屬於陰,肝脈來時,中間和兩邊都急促,摸起來就像沿著刀刃一樣,或像按琴瑟的弦。心脈來時,堅硬而搏動,摸起來就像連續的薏苡子。肺脈來時,大而空虛,摸起來就像羽毛輕拂皮膚。腎脈來時,搏動且短促,摸起來就像手指彈擊石頭。脾脈來時,微弱且時快時慢。這些脈象都是臟脈單獨顯現而沒有胃脈的表現,五臟的脈象都像這樣懸空斷絕,就會死亡。所以經典說,從陽脈可以知道疾病發生的時機,從陰脈可以知道生死期限。人的性情有急躁、緩慢、強勁、虛弱、長短大小、皮膚厚薄等差異,脈象也會隨之應和。通常以一息四至為標準,也就是呼氣時心與肺在作用,吸氣時腎與肝在作用。五至則表示胃氣兼主四方,存在於呼吸之間。脈搏跳動快表示有熱,跳動慢表示有寒,就像天有春秋兩分,陰陽各佔一半,晝夜各得五十度。從此基礎上增加一個脈搏跳動就表示有熱,減少一個脈搏跳動就表示有寒。脈象的奧妙道理,可以從這裡得知。有的脈象像散落的樹葉,有的像燃燒的柴火,有的像滾動的泥丸,有的像細細的絲線,有的像湧出的泉水,有的像崩塌的土堆,有的像倒下的刀,有的像轉動的繩索,有的像游動的魚,千變萬化,如果失去常態,那就是真元之氣離散,五臟六腑失去聯繫,就像無家可歸的狗一樣,元氣散失而死亡。經典說,陽氣積聚形成天,陰氣積聚形成地,陽氣化生氣,陰氣形成形體,這說明一氣分為清濁兩部分。元氣是天地的根本,天地的和氣是血氣的根源。華佗說,脈是血氣的先導。孔子說,天不說話,但四季照常運行,萬物自然生長,脈象也像這樣。經典又說,自古以來能與天相通的人,是生命的根本,都與天氣相通。所謂與天相通,就是與元氣天真相通。人的形體是借用天地之氣而生的,所以生命之氣與天相通,稟受陰陽之氣作為根本。天地之氣合和,就形成了人。天氣不斷絕,真靈就內在,一舉一動都與天相通。《易經》說,天地形成秩序,變化就產生其中。所以天地的本體,要通過《易經》才能產生,天地的變化,要通過《易經》才能完成。陽氣主事,則春生夏長,陰氣主事,則秋收冬藏。寒來暑往,暑往寒來,開始又終結,終結又開始,這是天地的變化,而《易經》默默地在其中,使四季都能按照時節成功。至於寒冷不會超過暑熱,暑熱也不會壓制寒冷,陰陽不會有錯誤,以致於產生過冷或過熱。因此萬物都能得到陰陽調和之氣,不至於過度而能適度。道經說,萬物背負陰氣而懷抱陽氣,陰陽調和才能產生和諧。百姓每天都在使用陰陽,卻不知道這個道理,這就是脈象的道理。所以脈象不能單獨只有浮或沉、大或小、盛或衰、陰或陽,必須沉中帶浮,浮中帶沉,大中帶小,小中帶大,盛中帶衰,衰中帶盛,陰中帶陽,陽中帶陰,充斥在全身,充滿在所有骨骼肌肉中。沒有經絡不流通,沒有氣血不到達,這樣才能滋養筋骨毛髮,使其堅固、強壯、潤澤。它不只屬於心、腎、肝、脾,而是五臟的整體強盛,真氣堅固,不會被邪氣所傷。如果憂愁思慮、飢飽勞累、風雨寒暑、驚恐害怕等,就會使真氣耗損紊亂,氣血分離,成為疾病的根源。唉!萬物之中,都有五常,審視脈象的道理,怎麼會沒有五常的邪氣呢?仁本來就是要衛護一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