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攝生論第三

論曰。內經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且飲食起居。

乃人生日用之法。縱恣不能知節。而欲傳精神服天氣者。不亦難乎。又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是以聖人春木旺以膏香助脾。夏火旺以膏腥助肺。金用事。膳膏臊以助肝。水用事。膳膏膻以助心。所謂因其不勝而助之也。故食飲之常。保其生之要者。

五穀五果五畜五菜也。脾胃待此而倉廩備。三焦待此而道路通。榮衛待此以清以濁。筋骨待此以柔以正。故經云。蓋五味相濟。斯無五宮之傷。所以養其形也。雖五味為之養形。若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

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所謂失五味之常。而損其形也。王注曰。味有偏緣。臟有偏絕。此之謂也。飲食者養其形。起居者調其神。是以聖人春三月夜臥早起。被髮緩形。見於發陳之時。且曰以使志生。夏三月夜臥早起。

無厭於日。見於蕃秀之時。且曰使志無怒。使氣得泄。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見於容平之時。收斂神氣。且曰使志安寧。以應秋氣。冬三月早臥晚起。去寒就溫。見於閉藏之時。且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此順生長收藏之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四時起居法。

所以調其神也。經所謂逆於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於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涸。逆於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於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此失四時之氣。所以傷其神也。智者順四時。不逆陰陽之道。而不失五味損益之理。故形與神俱久矣。乃盡其天年而去。

與夫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者。何足與語此道哉。故聖人行之。賢者佩之。豈虛語哉。

2. 陰陽論第四

論曰。天地者。陰陽之本也。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倘不知此。謂天自運乎。地自處乎。豈足以語造化之全功哉。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所以天為陽。地為陰。

水為陰。火為陽。陰陽者。男女之血氣。水火者。陰陽之徵兆。惟水火既濟。血氣變革。然後剛柔有體。而形質立焉。經所謂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乎人。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故人生於地。懸命於天。人生有形。不離陰陽。蓋人居天之下地之上氣交之中。不明陰陽而望延年。

未之有也。何則。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王注曰。且蒼天布氣。尚不越於五行。人在氣中。豈不應於天道。左傳曰。違天不祥。繫辭云。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故偏陰偏陽謂之疾。夫言一身之中。外為陽。內為陰。

氣為陽。血為陰。背為陽。腹為陰。腑為陽。臟為陰。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蓋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豈偏枯而為道哉。經所謂治心病者。必求其本。是明陰陽之大體。水火之高下。盛衰之補瀉。遠近之大小。陰陽之變通。夫如是惟達道人可知也。

3. 察色論第五

論曰。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聲色符同。然後定立臟腑之榮枯。若滋榮者其氣生。如翠羽雞冠蟹腹豕膏烏羽是也。枯夭者其氣敗。如草茲衃血枳實枯骨炲煤是也。至如青赤見於春。赤黃見於夏。黃白見於長夏。白黑見於秋。黑青見於冬。是謂五臟之生者。以五行之相繼也。得肝脈色見青白。

心脈色見赤黑。脾脈色見黃青。肺脈色見白赤。腎脈色見黑黃。是謂真臟之見者。以五行之相剋也。若乃肺風而眉白。心風而口赤。肝風而目青。脾風而鼻黃。腎風而肌黑。以風善行數變故爾。肝熱而左頰赤。肺熱而右頰赤。心熱而顏赤。脾熱而鼻赤。腎熱而頤赤。以諸熱皆屬火故爾。

以至青黑為痛。黃白為熱。青白為寒。以九氣不同故爾。鼻青為腹水。黑為水氣。白為無血。黃為胸寒。赤為有風。鮮明為留飲。而五色取決於此故爾。然審病者。又皆以真脾為本。蓋真脾之黃。是謂天之氣。五色又明。病雖久而面黃必生者。以其真氣外榮也。此數者雖皆成法。

然自非心清見曉於冥冥。不能至於此。故五色微診。可以目察。尤難。難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為見五色於外。故決死生也。

4. 傷寒論第六

論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止於六七日間。若兩感於寒者。必不免於死。經所謂人之傷於寒者。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蓋傷寒者。非雜病所比。非仲景孰能明此。故張仙公深得玄機之理趣。達六經之標本。知汗下之淺深。若投湯劑。正與不正。禍福影響。

何暇數日哉。然仲景分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其證有六。其治有四。經云。一日巨陽受之。其脈尺寸俱浮。二日陽明受之。其脈尺寸俱長。三日少陽受之。其脈尺寸俱弦。四日太陰受之。其脈尺寸俱沉細。五日少陰受之。其脈尺寸俱微緩。六日厥陰受之。其脈尺寸俱沉澀。

其太陽病者。標本不同。標熱本寒。從標則太陽發熱。從本則膀胱惡寒。若頭項痛腰脊強。太陽經病也。故宜發汗。其陽明病者。雖從中氣。標陽本實。從標則肌熱。從本則譫語。若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陽明經病。故宜解肌。太陽傳陽明。非表裡之傳。若譫語從本為實。故宜下便。

王注曰。以陽感熱。其少陽病者。標陽本火。從標則發熱。從本則惡寒。前有陽明。後有太陰。若胸脅痛而耳聾。往來寒熱。少陽經病。故宜和解。其太陰病者。標陰本濕。從標則身目黃。從本則腹脹滿。若腹滿而嗌乾。太陰經病。故宜泄滿下濕。從其本治其標。少陰病者。

標陰本熱。從標則爪甲青而身冷。從本則脈沉實而發渴。若口燥舌乾而渴。少陰經病。故宜溫標下本。其厥陰病者。故厥陰之中氣宜溫也。若煩滿囊縮。厥陰經病。故為熱。宜苦辛下之。故經所謂知標知本。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為妄行。又曰。各通其臟。乃懼汗泄非宜。

此之謂也。故明斯六經之標本。乃為治傷寒之規矩。此所謂證有六也。且如發汗桂枝麻黃之輩。在皮者汗而發之。葛根升麻之輩。因其輕而揚之法也。承氣陷胸之輩。下者因而竭之法也。瀉心十棗之輩。中滿泄之法也。瓜蒂梔豉者。高者因而越之法也。故明此四治之輕重。可為了傷寒之繩墨。

此之謂其治有四也。若明六經四法。豈有發黃生斑蓄血之壞證。結胸痞氣之藥過。難經所謂未滿三日可汗而已。其滿三日可泄而已。故仲景曰。太陽病。脈浮緊無汗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當發其汗。宜麻黃主之。少陰病。得三二日口燥咽乾者。急宜大承氣下之。

孰敢執於三四日汗泄之定法也。是以聖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說其大概。此之謂也。經所謂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余自制雙解通聖辛涼之劑。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黃髮表之藥。非余自衒。理在其中矣。故此一時。彼一時。奈五運六氣有所更。世態居民有所變。天以常火。

人以常動。動則屬陽。靜則屬陰。內外皆擾。故不可峻用辛溫大熱之劑。縱獲一效。其禍數作。豈曉辛涼之劑。以蔥白鹽豉。大能開發鬱結。不惟中病令汗而愈。免致辛熱之藥。攻表不中。其病轉甚。發驚狂衄血斑出。皆屬熱藥所致。故善用藥者。須知寒涼之味況。兼應三才造化通塞之理也。

故經所謂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大抵雜病者。氣之常也。隨方而異。其治不同。卒病者。氣之異也。其治則同。其愈則異。昔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故傷寒之法備矣哉。大矣哉。若視深淵。如迎浮雲。莫知其際。是以知發表攻裡之藥性。

察標本虛實之並傳。量老少壯弱之所宜。勞逸緩急之稟性。切脈明陰陽之分部。詳證之邪氣之淺深。故可宜會通之法矣。內經曰。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