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上 (2)
卷上 (2)
1. 原脈論第二
大道之渾淪,莫知其源。然至道無言,非立言無以明其理;大象無形,非立象無以測其奧。道象之妙,非言不明。嘗試原之。脈者何也?非氣非血,動而不息;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經曰:脈者血之府也。自《素問》而下,迄至於今,經所不載,無傳記而莫聞其名焉。然而玄機奧妙,聖意幽微。
雖英俊明哲之士,非輕易可得而悟也。夫脈者果何物乎?脈者有三名:一曰命之本,二曰氣之神,三曰形之道。經所謂天和者是也。至於折一支,瞽二目,亦不為害生;而脈不可須臾失,失則絕命害生矣。經曰:春弦(一曰長),夏洪(一曰鉤),秋毛(一曰澀),冬石(一曰沉)。
此言正脈,同天真造化之元氣也。巡於春夏秋冬木火水金之位,生長收藏,參和相應。故稟二儀而生,不離於氣;故脈有生死之驗。經曰:脈者血之府也。如世之京都州縣,有公府廨署也。國因置者,所以禁小人為非道也。公府不立,則善者無以伸其枉,惡者無以罰其罪,邪正混同,賢愚雜處,而亂之根也。
經曰: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既陰陽為神明之府,脈為血之府,而明可見焉。血之無脈,不得循其經絡部分,周流於身,滂湃奔迫,或散或聚;氣之無脈,不能行其筋骨臟腑上下,或暴或蹶。
故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氣化則物生,氣變則物易,氣盛則物壯,氣弱則物衰,氣絕則物死,氣正則物和,氣亂則物病,皆隨氣之盛衰而為變化也。脈字者,從肉從永從爪從血。四肢百骸,得此真元之氣,血肉筋骨爪發榮茂,可以倚憑而能生長也。
長久永固之道,故從肉從永者是也。從爪從血者,巡之如水分流而布遍周身,無有不通也。《釋名》曰:脈,脈幕也,如幔幕之遮覆也。幕絡一體之形,導太一真元之氣也。元氣者,在氣非寒非熱非暖非涼;在脈者非弦非洪非澀非沉;不為氣而浮沉,不為血而流停;乃沖和自然之氣也。
故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所以然者,為元氣動而不息,巡於四方木火水金之位,溫涼寒暑之化,生生相續,新新不停,日月更出,四序迭遷,脈不為息。故人有身形之後,五臟既生,身中元氣即生焉。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此四時之氣也,而脈者乃在其中矣。道經曰: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此如脈之謂也。又云: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又曰:吾不知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斯立脈之名之本意也。故道者萬物之奧,脈者百骸之靈;奧靈之妙,其道乃同。元氣者無器不有,無所不至。
血因此而行,氣因此而生。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而不匱者,皆由於脈也。分而言之,曰氣,曰血,曰脈;統而言之,惟脈運行血氣而已。故經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陰陽別論》曰: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此陽者,言脈也。胃者土也。
白話文:
原脈論第二
宇宙大道渾然一体,其源不可知。然而至高的道理无法言说,但若不立言,便无法阐明其理;大道无形,若不立象,便无法探究其奥妙。道的精妙之处,非语言无法表达。试着追溯其源,脉是什么呢?它既非气,也非血,却能不停地运动,运行于脉中,卫气则运行于脉外。《内经》说:“脉者,血之府也。”从《素问》以来,直到现在,经书中没有记载,也没有相关的传记记载,鲜为人知。然而,其中蕴含着深奥玄妙的道理,圣人的意旨也深邃微妙,即使是才智超群的人,也并非轻易就能领悟。那么,脉究竟是什么呢?脉有三名:一是生命之本,二是气之神,三是形体之道,经书中所说的“天和”便是如此。即使折断一根手指,失明双眼,也不会危及生命,但脉络却片刻都不能失去,失去便会危及生命。《内经》说:“春弦(一作长),夏洪(一作钩),秋毛(一作涩),冬石(一作沉)。”
这是指正常的脉象,它与天地自然生成的元气相同,循行于春夏秋冬,木火水金的方位,生长收藏,相互协调相应。所以它禀受阴阳二气而生,不离开气,所以脉象能反映生命的盛衰。《内经》说:“脉者,血之府也”,如同人世间京都府县一样,设有官府衙署,国家设立这些机构,是为了约束小人,防止他们作恶。如果官府不设立,那么好人就无法伸冤,坏人就无法受罚,邪正不分,贤愚混杂,这就是混乱的根源。《内经》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既然阴阳是神明之府,脉是血之府,那么其道理就可见一斑了。血如果没有脉络的运行,就不能沿着经络的各个部位周流全身,就会或散或聚;气如果没有脉络的运行,就不能运行于筋骨脏腑上下,就会或暴或蹶。
所以《内经》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因此,气化则万物生长,气变则万物变化,气盛则万物强壮,气弱则万物衰败,气绝则万物死亡,气正则万物和谐,气乱则万物生病,这一切都随着气的盛衰而变化。脉字,从肉从永从爪从血,四肢百骸都依靠这真元之气,血肉筋骨爪发才能生长茂盛,可以依靠它而生存,长久稳固,所以从肉从永;从爪从血,则指元气像水分流一样布遍全身,没有不通之处。解释脉字的含义说,脉,脉幕也,如同幔幕一样遮盖覆盖,脉络一体,引导太一真元之气。元气,在气中,不寒不热不温不凉;在脉中,不弦不洪不涩不沉,它不因为气的升降而浮沉,不因为血的运行而停滞,而是冲和自然的元气。
所以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其原因在于元气不停地运动,循行于春夏秋冬,木火水金的方位,温暖、寒冷、暑热的变化,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日月更替,四季交替,脉络永不停息。所以人有了形体之后,五脏既生,体内的元气也就随之而生。所以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这是四时的气象,而脉象就在其中。《道德经》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如同脉象一样。又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又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就是立脉之名的本意。所以道是万物的奥妙,脉是百骸的精气,奥妙精气的精妙之处,其道理是一样的。元气没有器皿也存在,无所不在,血因此而运行,气因此而产生,所以荣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运行于脉外,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而不匮乏,都由于脉的运行。分开来说,叫做气、血、脉;总而言之,只有脉才能运行血气。所以《内经》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阴阳别论》说:“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这个阳,指的是脉。胃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