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腫脹論第二十四(小兒附)

因於濕為腫。煎防己黃耆湯。調五苓散。因於熱為腫者。服八正散。

又一法。燥熱於肺為腫者。乃絕水之源也。當清肺除燥。水自生矣。於豉梔湯中。加黃芩。如熱在下焦。陰消使氣不得化者。當益陰。則陽氣自化也。黃柏黃連是也。

五脈論五水灸法

青水灸肝井。赤水灸心滎。黃水灸脾俞。白水灸肺經。黑水灸腎合。

婦人蠱脹無脈。燒青丸。五皮散亦是。

論諸蠱脹者有二。腫若從胃。則旦食而不能夜食。旦則不脹。夜則脹是也。若水腫證。濡泄者是也。內經曰。蠱脹之病。治以雞屎醴。酒調服。水脹之病。當開鬼門。潔淨府也。

白茯苓湯名變水

白茯苓,澤瀉(各二兩),郁李仁(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一碗。煎至一半。常服無時。從少至多服。或煎得。澄入生薑自然汁在內和麵。或作粥飯。作常食。五七日後。覺脹下。再以,白朮散。

白朮,澤瀉(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煎茯苓湯調下。或丸亦可。服三十丸。

末治之藥。服黃耆芍藥建中之類。以調養之。平復後。忌房室豬魚鹽面等物。

治水氣蠱脹。潔淨府。楮實子丸。

楮實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子),白丁香(一兩半),茯苓(三兩去皮)

上二味為細末。用楮實膏為丸。如桐子大。不計丸數。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減為度。後服中治藥末治藥調養藥。疏啟其中。忌甘苦酸。補其下。五補七宣。

取穴法

治腫治其經。治金火也。井滎俞經。陰經金也。金水木火。陽經火也。

治腫木香散

木香,大戟,白牽牛(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用三錢。豬腰子一對。批開摻藥在內。燒熟空心服之。如左則塌左。右則塌右。如水腫不能全去。於腹上塗甘遂末。在繞臍滿腹。少飲甘草水。其腫便去也。

治水腫

螻蛄去頭尾。與葡萄心同研。露七日。曝乾為細末。淡酒調下。暑月濕用尤佳。

又方

棗一斗。鍋內入水。上有四指。用大戟並根苗蓋之遍。盆合之。煮熟為度。去大戟不用。旋煮旋吃無時。盡棗決愈。神效。

白話文:

因為體內濕氣過重導致的腫脹,可以服用防己黃耆湯,並搭配五苓散來調理。如果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導致的腫脹,則可以服用八正散。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燥熱在肺部,導致身體無法產生水分而腫脹,這時應該清肺、去除燥熱,身體自然就能產生水分。可以在豉梔湯的基礎上,加入黃芩。如果熱在下焦,導致陰液消耗,氣無法正常運化,就應該滋養陰液,陰液充足,陽氣自然就能正常運化。可以使用黃柏和黃連來治療。

五脈論述的五水灸法: 青色水腫,灸肝經的井穴;赤色水腫,灸心經的滎穴;黃色水腫,灸脾經的俞穴;白色水腫,灸肺經的經穴;黑色水腫,灸腎經的合穴。

婦女出現蠱脹且無脈搏,可以服用燒青丸或五皮散。

關於各種蠱脹,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如果腫脹是從胃部開始,就會出現早上能吃飯,晚上就吃不下,早上不脹,晚上脹的情況。如果是水腫,大便通常是稀溏的。古書《內經》中說,蠱脹可以使用雞屎醴,用酒調服。水脹則應該疏通毛孔(鬼門),保持身體潔淨(潔淨府)。

白茯苓湯,可以消除水腫,配方是白茯苓、澤瀉各二兩,郁李仁二錢。將藥材切碎,每次取一份,加入一碗水煎至半碗,不限時間服用,可以由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也可以將煎好的藥汁澄淨後,加入新鮮生薑汁,和入麵粉做成餅或粥,作為日常食物食用。大約五到七天後,如果感覺腫脹消退,可以再服用白朮散。

白朮散的配方是白朮、澤瀉各半兩,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茯苓湯調服,也可以製成藥丸服用,每次三十丸。

在腫脹消除後,可以服用黃耆芍藥建中湯之類的藥方來調養身體。恢復後要忌房事、豬肉、魚肉、鹽和麵食等食物。

治療水氣蠱脹,要保持身體潔淨,可以服用楮實子丸。配方是楮實子(一斗,用水二斗熬成膏),白丁香一兩半,茯苓(三兩去皮)。將後兩種藥材磨成細粉,用楮實膏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不計數量,由少量開始服用,直到小便清澈,腹脹減輕為止。之後再服用中藥末藥和調養藥來調理,疏通經絡。忌食甘、苦、酸味的食物,補益下焦。使用五補七宣的方法來調理。

取穴方法:治療腫脹,要根據經絡來治療,也要考慮金火的關係。陰經是金,陽經是火。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分別對應不同的經絡。

治療腫脹,可以使用木香散。配方是木香、大戟、白牽牛各等份。將藥材磨成細粉,每次取三錢,放入剖開的豬腰子中,燒熟後空腹服用。如果腫脹在左邊,就服用左邊的腰子,在右邊就服用右邊的腰子。如果水腫不能完全消除,可以在腹部塗抹甘遂粉,繞著肚臍塗滿腹部,再喝少量甘草水,腫脹就會消退。

治療水腫,可以將螻蛄去掉頭尾,和葡萄心一起研磨,露天放置七天,曬乾後磨成細粉,用淡酒調服。夏天濕氣重的時候使用效果更好。

還有一個方法,準備一斗紅棗,鍋中加入水,水位高出紅棗四指。用大戟(帶根和苗)蓋住紅棗,用盆蓋住鍋,煮至熟爛。去掉大戟不用,隨煮隨吃,不限時間,吃完紅棗即可痊癒,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