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腫脹論第二十四(小兒附)

靈樞脹論云。帝問岐伯脹形何如。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又水脹篇云。帝問岐伯水脹何如。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

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帝曰。膚脹何如。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鼓脹何如。答曰。腹脹身皆大。

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腸覃何如。答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藏。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

答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帝曰。膚脹鼓脹可刺邪。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

經云。平治權衡。去宛陳莝。開鬼門。潔淨府。平治權衡者。察脈之浮沉也。去宛陳莝者。疏滌腸胃也。開鬼門潔淨府者。發汗利小便也。又鼓脹之病。治以雞屎醴。名醫云。其腫有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皆腫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乾為膽水。

乍虛乍實為大腸水。各隨其經絡。分其內外。審其脈證而別之。又有風水皮水石水黃汗。歸各臟以論之。風合歸肝。皮合歸肺。黃汗歸脾。石合歸腎。風水脈浮。必惡風。皮水脈亦浮。按下沒指。石水脈沉。腹滿不喘。黃汗脈沉遲。發熱而多涎。久而不愈。必致癰膿。水腫脈浮帶數。

即是虛寒潛止其間。久必沉伏。沉伏則陽虛陰實。為水必矣。要知水脈必沉是也。論曰。脈出者死。與病不相應也。諸唇黑則傷肝。缺盆盈平則傷心。臍出則傷脾。足平則傷腎。背平則傷肺。此五者必不可療也。治法云。腰以上宜發汗。腰以下利小便。錢氏論虛實腹脹。實則不因吐瀉久病之後。

亦不因下利。脹而喘急悶亂。更有痰有熱。及有宿食不化而脹者。宜服大黃丸白餅子紫霜丸下之。更詳認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後利大便。虛則久病吐瀉後。其脈微細。肺主目胞腮虛腫。手足冷。當先服塌氣丸。後服異功散。及和中丸益黃散溫其氣。因於氣腫者。橘皮煎丸。

白話文:

腫脹論第二十四(小兒附)

《靈樞·脹論》記載,黃帝詢問岐伯脹滿的症狀。岐伯回答說:心臟脹滿者,煩躁不安,呼吸急促,臥床不安穩;肺臟脹滿者,感覺虛弱飽脹,並伴有咳嗽氣喘;肝臟脹滿者,脅肋下脹滿疼痛,並牽連到小腹;脾臟脹滿者,容易嘔吐,四肢沉重疲倦,身體沉重難以承受衣物,臥床不安穩;腎臟脹滿者,腹部脹滿,疼痛感向上牽連到背部,腰部和大腿疼痛。六腑脹滿方面:胃脹滿者,腹部脹滿,胃脘部疼痛,聞到焦臭味,影響飲食,大便困難;大腸脹滿者,腸鳴腹痛,冬天容易受寒,導致消化不良,大便稀溏;小腸脹滿者,小腹部脹滿,疼痛感向上牽連到腰部;膀胱脹滿者,小腹部脹滿,小便不利;三焦脹滿者,氣體充盈於皮膚之中,感覺輕浮鬆軟而不堅實;膽脹滿者,脅肋下疼痛脹滿,口中發苦,經常嘆氣。

此外,《水脹篇》記載,黃帝詢問岐伯水腫的症狀。岐伯回答說:水腫初期,眼眶略微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偶爾咳嗽,陰部和股部冰冷,腳踝腫脹,腹部膨大,這就是水腫已成形的表現。用手按壓腹部,手離開後,腹部會像盛水一樣慢慢隆起。黃帝又問膚脹的症狀。岐伯回答說:膚脹是寒邪侵犯皮膚之間,皮膚腫脹鬆軟不堅實,腹部膨大,全身腫脹,皮膚厚實,按壓腹部凹陷後不能很快回彈,腹部顏色無變化。鼓脹的症狀呢?岐伯回答說:腹部和全身都腫脹,與膚脹相似,顏色蒼黃,腹部肌肉隆起。腸覃的症狀呢?岐伯回答說:寒邪侵犯腸道外部,與衛氣相搏,氣血運行受阻,導致局部瘀滯,形成腫塊,產生惡氣,進而形成息肉。初期像雞蛋大小,逐漸增大,最後像懷孕一樣。久病者腫塊會深入臟腑,按壓則堅硬,推動則可以移動,月經按時來潮。石瘕的症狀呢?岐伯回答說:石瘕生於胞宮內,寒邪阻滯子宮,子宮閉塞,氣血不通,瘀血不能排出而積聚,日益增大,像懷孕一樣,月經不調。這都是發生在婦女身上的疾病,可以用藥物引導排出。黃帝問:膚脹和鼓脹可以針刺治療嗎?岐伯答:先瀉去脹滿處的血絡,然後調理經絡,針刺去除血絡。

經書記載:平治權衡,去宛陳莝,開鬼門,潔淨府。平治權衡指的是觀察脈象的浮沉;去宛陳莝指的是疏通腸胃;開鬼門潔淨府指的是發汗利尿。又說,治療鼓脹可用雞屎醴酒。名醫說:腫脹伴有呼吸困難不能臥床的是心水;兩脅疼痛的是肝水;大便稀溏的是肺水;四肢腫脹的是脾水;腰痛腳冷的是腎水;口苦咽乾的是膽水;時而虛弱時而飽脹的是大腸水。各隨其經絡,分清內外,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還有風水、皮水、石水、黃汗,都歸屬於不同的臟腑。風水屬於肝,皮水屬於肺,黃汗屬於脾,石水屬於腎。風水脈浮,必惡風;皮水脈亦浮,按壓下去,指頭不能立即回彈;石水脈沉,腹部脹滿但不喘;黃汗脈沉遲,發熱多涎,久治不愈,必致癰疽膿腫;水腫脈浮數,是虛寒之邪潛伏於內,久則沉伏,沉伏則陽虛陰實,必然是水腫。總之,要了解水腫的脈象必沉。論曰:脈外露者死,與病情不相符。諸唇色黑則傷肝,鎖骨上窩飽滿則傷心,臍部突出則傷脾,足部平坦則傷腎,背部平坦則傷肺,這五種情況都不可治療。治療方法:腰部以上宜發汗,腰部以下宜利尿。

錢氏論述虛實腹脹:實證者不是由於嘔吐、腹瀉、久病或下痢引起的,而是脹滿伴有氣喘、胸悶、心煩意亂,並有痰熱或宿食不化的。宜服用大黃丸、白餅子、紫霜丸等藥物瀉下。更要仔細觀察大小便,如果都不通,先利小便,後利大便。虛證者是久病嘔吐腹瀉之後,脈象微細,肺主目胞及腮腫脹,手足冰冷,應該先服用塌氣丸,然後服用異功散和和中丸、益黃散溫補氣血。因氣滯腫脹者,可用橘皮煎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