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下 (3)
卷下 (3)
1. 咳嗽論第二十一
清鎮丸,治熱嗽。
小柴胡湯內加人參一倍。青黛(半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薑湯下。
半夏丸,治因傷風而痰作喘逆。兀兀欲吐。噁心欲倒。已吐加檳榔三錢。
半夏(一兩湯洗切),雄黃(研三錢)
上同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小兒丸如黍米大。
白朮散,治夏暑大熱。或醉飲冷。痰濕不止。膈不利。
白朮,茯苓,半夏(洗),黃芩(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至七錢。水二盞。入生薑十片。煎至一盞去滓。調陳皮末一錢。神麯末一錢。食後服。
法曰。大熱大飲。蓋酒味熱而引飲冷。冷與熱凝於胸中。不散而成濕。故痰作矣。甚者宜吐之。吐後服五苓甘露勝濕去痰之劑。
白朮湯,治痰潮上如湧泉。久不可治者。
白朮,白茯苓,半夏(等分)
上為末。每服半兩。病大者一兩。水二盞。生薑七片。煎至一盞。取清調神麯末二錢。頓服之。病甚者。下玉壺丸一百丸。大效永除根。
天門冬丸,治婦人喘。手足煩熱。骨蒸寢汗。口乾引飲。面目浮腫。
天門冬(十兩去心秤),麥門冬(去心八兩),生地黃(三斤取汁為膏子)
上二味為末。膏子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煎逍遙散送。逍遙散中去甘草。加人參。或服王氏博濟方中。人參荊芥散亦可。如面腫不已。經曰。面腫曰風。故宜汗。麻黃桂枝可發其汗。後服柴胡飲子。去大黃。故論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治俞者。治其土也。治合者。亦治其土也。如兵家圍魏救趙之法也。
白話文:
清鎮丸,治療因熱引起的咳嗽。
用小柴胡湯,加入雙倍的人參。再加入青黛(半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像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生薑湯送服。
半夏丸,治療因傷風感冒而導致痰多、氣喘、想吐、噁心欲吐、甚至要昏倒的情況。如果已經吐了,再加檳榔三錢。
將半夏(一兩,用熱水洗過並切好),雄黃(磨成粉三錢), 一起磨成粉末,用生薑汁浸泡,再用蒸熟的餅做成丸子,像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生薑湯送服。小孩的丸子做成像黍米大小。
白朮散,治療夏天暑熱,或是醉酒後喝冷飲,導致痰濕不斷、胸膈不舒服的情況。
用白朮、茯苓、半夏(洗淨)、黃芩(各等分)。 將這些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到七錢。用水兩碗,加入生薑十片,煎煮到剩下一碗後,去除藥渣。加入陳皮末一錢和神麯末一錢,攪拌均勻,飯後服用。
原理是,大量飲酒和冷飲,因為酒是熱性的,會引導人們喝冷飲,冷熱交織在胸腔中,無法散開而形成濕氣,所以會產生痰。嚴重時應該先催吐,吐完後服用五苓甘露等能袪濕化痰的藥劑。
白朮湯,治療痰多上湧,像泉水一樣不斷湧出,很久都治不好的情況。
用白朮、白茯苓、半夏(等分)。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病情嚴重者服用一兩。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七片,煎煮到剩下一碗後,取清澈的藥液,加入神麯末兩錢,攪拌均勻後一次喝完。病情非常嚴重的人,可以再服用玉壺丸一百丸,就能有很好的療效,徹底去除病根。
天門冬丸,治療婦女氣喘、手腳煩熱、骨蒸盜汗、口乾想喝水、臉部浮腫的情況。
用天門冬(十兩,去除心部後秤重),麥門冬(去除心部八兩),生地黃(三斤,取汁做成膏狀)。 將前兩味藥磨成粉末,用生地黃膏混合做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煎煮的逍遙散送服。逍遙散要去除甘草,加入人參。也可以服用王氏博濟方中的人參荊芥散。如果臉部浮腫沒有消退,古籍說,臉腫是風邪引起的,所以要發汗。可以用麻黃桂枝來發汗。之後再服用柴胡飲子,要去除大黃。所以古籍說,治療臟病要從它的俞穴下手,治療腑病要從它的合穴下手,治療浮腫要從它的經脈下手。治療俞穴,其實是在治療脾土;治療合穴,也是在治療脾土。這就像兵法中圍魏救趙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