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24)
卷中 (24)
1. 瀉痢論第十九
令急推過。物去則輕矣。內經曰。因其重而減之。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又有太陰陽明二經證。當進退大承氣湯主之。太陰證不能食也。當先補而後瀉之。乃進藥法也。先煎厚朴半兩。俱依本方加制。水一盞半。煎至一半服之。若三兩服後未已。謂有宿食不消。又加枳實二錢。
同煎服。三兩服泄又未已。如稍加食。尚有熱毒。又加大黃三錢。推過泄止住藥。如泄未止。謂腸胃有久塵垢滑黏。加芒硝半合。宿垢去盡。則愈矣。
陽明證。能食是也。當先瀉而後補。謂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湯五錢。水一盞。依前法煎至七分。稍熱服。如泄未止。去芒硝。後稍熱退。減大黃一半煎兩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心腹滿。又減去大黃。枳實厚朴湯。又煎三兩服。如是腹脹滿退。泄亦自愈。後服厚朴湯數服則已。
又寒熱水泄之例於後。
泄者一也。總包五法。謂之六義。曰六解。難經有傷寒五泄。叔和云。濕多成五泄。仲景解四經泄利。有不可汗。有不可下者。可吐可灸者。仲景隨經自言之。假令渴引飲者。是熱在膈上。水多入。則下膈入胃中。胃經本無熱。不勝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穀一時下。此證當灸大椎三五壯立已。
乃瀉督也。如用藥。乃使車前子擂丸。白朮茯苓之類。可選用之。五苓散亦可。
又有寒泄者。大腹滿而泄。又有鶩溏者。是寒泄也。鶩溏者。大便如水。中有少結糞者是也。如此者。當用天麻附子乾薑之類是也。
又法曰。泄有虛實寒熱。虛則無力更衣。不便已泄出。謂不能禁固也。實則數至圊而不能便。俗云虛坐弩責是也。裡急後重。皆依前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一說素問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又云久風為飧泄者。乃水穀不化而完出爾。非水入胃而成此證。非前水恣也。此一證。
不飲水而谷完出。名曰飧泄。治法於後。先以宣風散導之。出錢氏方中四味者是也。後服蒼朮防風湯。
蒼朮防風湯
蒼朮(去皮四兩),麻黃(去根節四兩),防風(去蘆頭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一兩。生薑七片。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泄止後服椒術丸。
椒術丸
蒼朮(二兩),蜀椒(一兩去目炒)
上為極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食前溫水下。一法。惡痢久不愈者。加桂。如小兒病。丸如黍米大。
治瀉痢膿血。乃至脫肛。地榆芍藥湯
蒼朮(一兩),地榆(二兩),卷柏(三兩),芍藥(三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一大盞半。煎至一半溫服清。病退藥止。
五泄傷寒。乃分三節。初說暴,次說中。後說久泄。
此說在難經二十二難。是三節內包十五法。初以暴藥。中以的對證藥。後疾得中也。末治久泄法。仲景論厥陰經治法是也。
白話文:
遇到腹瀉,要趕緊想辦法把體內的東西排出去,排出去就會感覺比較輕鬆。《內經》說:「東西太重就要想辦法減輕它」,又說「在下面的東西要引導它排空」。另外,也有太陰經和陽明經兩種腹瀉的情況,這兩種情況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但要根據情況調整藥量。
太陰經腹瀉的症狀是吃不下東西,要先補身體再瀉,這是用藥的原則。先煎厚朴半兩(按照原方劑的製作方法加入),用水一碗半煎到剩下一半,喝下去。如果喝了三兩的藥還沒好,就表示有未消化的食物積在肚子裡,要再加入枳實二錢一起煎煮服用。如果喝了三兩藥又拉肚子,但還有發熱的狀況,就再加入大黃三錢,把肚子裡的東西排出去,止住腹瀉就停止用藥。如果腹瀉還沒止住,就表示腸胃裡有陳年的污垢和黏液,再加入芒硝半合,把這些污垢都排乾淨就會好。
陽明經腹瀉的症狀是吃得下東西,要先瀉再補,這是退藥的原則。先用大承氣湯五錢,加水一碗,按照前面的方法煎到剩七分,稍微溫熱的時候喝下去。如果腹瀉還沒止住,就去掉芒硝,等藥效稍微退一點後,減一半的大黃再煎兩碗喝。如果發熱的情況已經好了,但是肚子還是脹滿,就再減少大黃,用枳實厚朴湯煎三碗喝。這樣肚子脹滿的情況消退了,腹瀉自然會好,之後再喝幾碗厚朴湯就痊癒了。
以下說明寒熱引起的腹瀉:
腹瀉總共有五種不同的原因,可以分成六個方面來解釋,也就是六種解決方法。古代醫書《難經》提到傷寒引起的五種腹瀉,東晉醫家王叔和認為,濕氣太重會導致五種腹瀉。醫聖張仲景解釋了四種經脈引起的腹瀉,有些情況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有些情況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有些可以用嘔吐的方法,有些可以用灸的方法,張仲景根據不同的情況自己說明了治療方法。
舉例來說,如果口渴想喝水,表示熱在橫膈膜上面,喝進去的水會向下進入胃中。胃本身沒有熱,承受不了過多的水,這種情況叫做「水恣」,會導致米飯等食物很快就排泄出來。這種情況要灸大椎穴三到五壯就會立刻好,這是疏通督脈的方法。如果用藥,可以用車前子磨成丸子,或者用白朮、茯苓等藥材,也可以選用五苓散。
還有一種是寒性腹瀉,症狀是肚子脹滿且腹瀉,還有像鴨子排泄物一樣的腹瀉,也就是排泄物像水一樣,裡面有一些結塊的糞便。這種情況要用天麻、附子、乾薑等藥材。
另外,腹瀉還有虛證和實證、寒證和熱證之分。虛證是指排泄時沒有力氣,還沒上完廁所就已經排出來了,也就是無法控制。實證是指頻繁想上廁所,但是又排不出來,就像俗話說的「虛坐弩責」。裡急後重的情況,都要按照之前的方法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素問》裡說「春天感受風邪,夏天會發生飧泄」,又說「長期感受風邪會導致飧泄」,是指水穀不消化就完整地排出,而不是水進入胃裡造成的。這和前面說的「水恣」不同,這種情況是不喝水,但是食物卻完整地排出,叫做「飧泄」。治療方法如下:先用宣風散疏導,可以用錢氏方劑中的四味藥。之後再服用蒼朮防風湯。
蒼朮防風湯
- 蒼朮(去皮四兩)
- 麻黃(去根節四兩)
- 防風(去蘆頭五錢)
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兩,加入生薑七片,用水兩碗煎到剩一碗,去渣溫服。腹瀉停止後,服用椒術丸。
椒術丸
- 蒼朮(二兩)
- 蜀椒(一兩,去籽炒過)
以上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醋調成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或三十丸,飯前用溫水送服。另外,如果久治不癒的痢疾,可以加入桂枝。如果是小孩生病,丸子要做成黍米大小。
治療痢疾膿血,甚至脫肛的地榆芍藥湯
- 蒼朮(一兩)
- 地榆(二兩)
- 卷柏(三兩)
- 芍藥(三兩)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兩,加水一碗半煎到剩下一半,溫服。病好就停止用藥。
傷寒引起的五種腹瀉,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討論:剛開始的急性腹瀉、中間的腹瀉,以及後期的慢性腹瀉。
這些說法出自《難經》的第二十二難,三個階段裡面包含了十五種治療方法。剛開始用藥比較急,中間用藥要對症,最後的慢性腹瀉要用特殊方法。張仲景在《傷寒論》裡討論厥陰經的治療方法,也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