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20)
卷中 (20)
1. 霍亂論第十八
論曰。醫之用藥。如將帥之用兵。本草曰。良醫不能以無藥愈疾。猶良將無兵。不足以勝敵也。故用藥如用兵。轉筋霍亂者。治法同用兵之急不可緩也。故吐瀉不止者。其本在於中焦。或因渴大飲。或因飲而過量。或飢而飽甚。或濕內甚。故陰陽交而不和。是為吐瀉。仲景曰。
邪在上焦則吐。邪在下焦則瀉。邪在中焦。則既吐且瀉。此為急病也。然吐利為急。十死其一二。如揮霍撩亂。而不得吐瀉。此名乾霍亂。必死。法曰。既有其入。必有所出。今有其入。而不得其出者。痞也塞也。故轉筋吐瀉者。其氣有三。一曰火。二曰風。三曰濕。吐為暍。
熱也。王注曰。炎熱薄爍。心之氣也。火能炎上。故吐也。瀉為濕也。叔和云。濕多成五泄。內經曰。濕勝則濡瀉。又曰。風勝則動。筋屬肝而應於風木。故腳轉筋燥急也。內經曰。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故仲景治法曰。熱多欲飲水。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
凡覺此證。或先五苓益元桂苓甘露飲。乃吐瀉之聖藥也。慎無與粟米粥湯。谷入於胃則必死。本草曰。粟米味鹹。微寒無毒。主養胃氣。去脾胃中熱。益氣。霍亂者。脾胃極損。不能傳化。加以粟米。如人慾斃。更以利刀鋸其首。豈有能生者耶。如吐瀉多時。欲住之後。宜微以粥飲。
漸以養之。以遲為妙。
半夏湯,治霍亂轉筋。吐瀉不止。
半夏曲,茯苓,白朮(各半兩),淡桂(二錢半),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細末。渴者涼水調下。不渴者溫水調下。不計時候。
五苓散
白朮,茯苓,木豬苓(各一兩半),澤瀉(二兩半),桂枝(一兩)
上為細末。冷水調下。或水煎三沸。冷服亦得。
理中丸
白朮,人參,乾薑,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冷水化下。
如吐瀉不止。身出冷汗無脈者。可服後瀉痢論中漿水散。兼桂枝湯白朮湯。皆可用。後痢門中藥。亦可選用。
凡霍亂不可飲熱白米湯。飲之死。必不救。切須慎之。
白話文:
霍亂論第十八
醫生用藥,如同將領用兵。本草書上說,好的醫生沒有藥物無法治癒疾病,就像好的將領沒有兵,不足以戰勝敵人一樣。所以用藥如同用兵,治療轉筋霍亂,其治法如同緊急用兵,不可遲緩。因此,吐瀉不止,其根本原因在於中焦(脾胃)。可能是因為口渴大量飲水,或是飲水過量,或者飢餓時暴飲暴食,或是體內濕氣過重,導致陰陽失調,從而出現吐瀉。張仲景說:邪氣在上焦則嘔吐,邪氣在下焦則腹瀉,邪氣在中焦則又吐又瀉。這是一種急症,吐瀉厲害,十個人中至少有一兩個會死。如果病情發展到像揮霍浪費,亂七八糟的樣子,卻又不能吐瀉,這叫做乾霍亂,必定會死。醫理說:既有邪氣入侵,就必須要有邪氣排出。現在邪氣已經入侵,卻不能排出,就會導致痞塞(阻塞)。所以,轉筋吐瀉,其病氣有三種:一是火,二是風,三是濕。嘔吐屬於熱,是燥熱的表現,像火一樣往上竄,所以嘔吐。腹瀉屬於濕,濕邪過盛會導致五種腹瀉,內經說:濕邪盛則濡瀉;又說:風邪盛則動,筋與肝相連,肝屬木,應於風,所以腳部轉筋,乾燥急迫。內經也說:各種轉筋反常,水液混濁,都屬於熱證。所以仲景的治療方法是:發熱又想喝水,用五苓散;發冷不想喝水,用理中丸。
凡是出現這種症狀,可以先用五苓散、益元散、桂苓甘露飲,這些都是治療吐瀉的良藥。絕對不可以給患者吃粟米粥湯,穀物進入胃中就會死亡,本草書上說:粟米味鹹,性微寒,無毒,能養胃氣,去脾胃中的熱,益氣。但霍亂患者脾胃功能嚴重受損,無法消化吸收,再給他吃粟米,就像快要死的人,再用利刀砍掉他的頭一樣,怎麼可能活下來呢?如果吐瀉很久,想要緩解的時候,可以少量給粥飲,逐漸調理,慢慢來最好。
半夏湯,治療霍亂轉筋,吐瀉不止。
藥方:半夏曲、茯苓、白朮(各半兩)、淡桂(二錢半)、炙甘草(二錢半)
將藥材研成細末,口渴者用涼水調服,不口渴者用溫水調服,不限時間。
五苓散:
藥方:白朮、茯苓、豬苓(各一兩半)、澤瀉(二兩半)、桂枝(一兩)
將藥材研成細末,用冷水調服,或者煎水三沸,放涼後服用也可以。
理中丸:
藥方:白朮、人參、乾薑、甘草(各等分)
將藥材研成細末,用煉蜜做成丸藥,如彈子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冷水化開服用。
如果吐瀉不止,並且出冷汗,沒有脈象,可以服用《後瀉痢論》中的漿水散,以及桂枝湯、白朮湯,都可以使用。《後瀉痢論》中的藥物,也可以選擇使用。
凡是霍亂,不可飲用熱的白米湯,喝了就會死,必定無法搶救,務必謹慎。
2. 瀉痢論第十九
論曰:臟腑瀉痢,其證多種。大抵從風濕熱論,是知寒少而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瀉非陽,久瀉非陰。 論曰: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風氣內藏。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泄身熱脈洪,谷不能化;重則下痢膿血稠黏,皆屬於火。 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宜大黃湯下之,是為重劑;黃芩芍藥湯為之輕劑。是實則瀉其子,木能自虛而脾土實矣。故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紲,此逆四時之氣,人所自為也。 有自太陰脾經受濕而為水泄,虛滑微滿身重,不知穀味。假令春,宜益黃散補之;夏宜瀉之。 法云:宜補、宜瀉、宜和、宜止。假令和則芍藥湯是也;止則訶子湯是也。久則防變而為膿血也。 脾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若先痢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濕,天行為也,雖聖智不能逃。 口食味,鼻食氣;從鼻而入,留積於脾而為水瀉。 有厥陰經動,下痢不止,其脈沉而遲,手足厥逆,涕唾膿血;此為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湯汗之。法曰:謂有表邪縮於內,當散表邪而愈。 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 故法云: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血膿稠黏,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則愈;鶩溏為痢,當溫之。 又云:在表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 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兵法云: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此之謂也。 凡病泄而惡風寒,是太陰傳少陰,土來剋水也。用除濕白朮、茯苓安脾,芍藥、桂枝、黃連破血也;火邪不能勝水也。 太陰經不能傳少陰,而反火邪上乘肺經,而痢必白膿也;加黃連、當歸之類。 又裡急後重,脈大而洪實,為裡熱而甚蔽,是有物結墜也。若脈浮大甚,不宜下。 雖裡急後重,而脈沉細弱者,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可溫養而自愈。 裡急後重閉者,大腸經氣不宣通也;宜加檳榔、木香宣通其氣。 如痢或泄而嘔者,胃中氣不和也。上焦不和,治以生薑、橘皮;中焦不和,治以芍藥、當歸、桂枝、茯苓;下焦不和,寒治以輕熱藥,熱甚以重熱藥…… 大便虛秘澀久不愈,恐太陰傳少陰,多傳變為痢;太陰傳少陰,是為賊邪。先以枳實厚朴湯,以防其變。 若四肢懶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飲食減;宜調胃去濕。白朮、芍藥、茯苓三味,水煎服。以白朮之甘,能入胃而除脾胃之濕;芍藥之酸澀,除胃中之濕熱、四肢困;茯苓之淡泄,能通水道走濕。此三味,泄痢須用此。 如發熱惡寒、腹不痛,加黃芩為主;如未見膿而惡寒,乃太陰欲傳少陰也;加黃連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者,加當歸、倍芍藥。如見
白話文:
瀉痢論第十九
論述說,臟腑引起的瀉痢,症狀很多種,大多數都從風濕熱的理論去分析。因此知道寒少而熱多,寒邪引起的瀉痢時間不會很長。所以說,暴瀉不是陽氣的問題,久瀉不是陰氣的問題。
春季宜緩和身形,身形緩和活動,肝氣才能旺盛。反之,如果靜止不動,就如同秋天,金克木,風邪內藏。到了夏天,火氣旺盛而金氣消退,只有木火旺盛,脾土就會受損。輕症則表現為飧泄(飯後腹瀉)、身熱、脈洪,食物無法消化;重症則會下痢膿血,膿血黏稠。這些都屬於火邪。經書說:「小便排出膿血,就知道氣機運行,血才能止住。」應該用大黃湯瀉下,這是重劑;黃芩芍藥湯則是輕劑。這是因為實證就瀉其子,木氣可以自虛,而脾土卻實了。所以經書說:「春季傷於風,夏天就會產生飧泄。」這是違背四時之氣,是人自己造成的。
有些是因為太陰脾經受濕而引起水瀉,症狀是脈虛滑、腹部微脹、身體沉重、不知穀物味道。如果是在春季,應該用益黃散來補益;夏天則應該瀉之。方法上說:「應該補、應該瀉、應該調和、應該止瀉。」調和就是用芍藥湯;止瀉就是用訶子湯。久瀉不愈則會轉變成膿血,脾經傳給腎經,這叫做賊邪,所以很難治癒。如果先痢後滑,叫做微邪,所以容易治癒。這些都是脾土受濕,是自然運行規律,即使是聖人智者也無法逃脫。
口食滋味,鼻吸入氣,從鼻子進入,積聚在脾經而引起水瀉。如果厥陰經動,下痢不止,脈象沉遲,手足厥逆,涕唾膿血,這是很難治癒的,應該用麻黃湯稍微發汗。方法說,這是因為表邪縮於內,應該散表邪才能痊癒。
有些是暴瀉無聲,身體冰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失禁,呼吸困難,脈象微弱,嘔吐,應該立即用重藥溫陽,漿水散就是。所以方法說:「下痢後重則應該瀉下,腹痛則應該調和,身體沉重則應該除濕,脈象弦細則應該去風。」膿血黏稠,用重藥把它竭盡;身體冰冷自汗,用溫熱的藥物。風邪內縮,應該發汗才能痊癒。
鶩溏(稀便)也屬於痢疾,應該溫之。又說:「在表邪的,應該發汗;在裡邪的,應該瀉下;在上焦的,應該湧吐;在下焦的,應該竭盡;身體表面發熱的,應該內疏;小便澀滯的,應該利尿。」又說:「邪氣盛的,應該調和;邪氣已去的,應該送走;邪氣過度的,應該止住。」兵法說:「避其鋒銳,擊其疲憊之時。」這就是這個道理。
凡是瀉痢而惡風寒,這是太陰傳少陰,土克水。可以用除濕的白朮、茯苓健脾;用芍藥、桂枝、黃連破血。因為火邪不能勝水,太陰經不能傳少陰,而火邪反而上犯肺經,所以痢疾必是白膿。應該加黃連、當歸之類藥物。
又有裡急後重,脈象洪大而實,這是裡熱而邪氣壅盛,是有物體阻塞下墜。如果脈象浮大甚,不宜瀉下,即使是裡急後重,而脈象沉細弱,這是寒邪在內而氣散,可以溫養而自愈。裡急後重閉塞,是大腸經氣機不通,應該加檳榔、木香宣通氣機。如果痢疾或瀉痢而嘔吐,是胃中氣機不和,上焦不和,用生薑、橘皮治療;中焦不和,用芍藥、當歸、桂枝、茯苓治療;下焦不和,寒邪用輕熱藥,熱邪用重熱藥……大便虛秘澀滯很久不能痊癒,恐怕是太陰傳少陰,多會轉變成痢疾,太陰傳少陰是賊邪,先用枳實厚朴湯預防轉變。如果四肢倦怠,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艱難,飲食減少,應該調胃去濕,用白朮、芍藥、茯苓三味藥水煎服。白朮甘溫,能入胃除脾胃濕邪;芍藥酸澀,除胃中濕熱;茯苓淡滲,能通水道去濕。這三味藥,瀉痢都必須用到。如果發熱惡寒,腹部不痛,加黃芩為主藥;如果還沒見膿血而惡寒,這是太陰將要傳少陰,加黃連為主藥,桂枝佐之;如果腹痛厲害,加當歸,芍藥加倍;如果見血,加黃連為主藥,桂枝、當歸佐之;如果躁煩,或者先便白膿後出血,或者發熱,或者惡寒,非用黃芩不可止,這是上部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