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6)

1. 內傷論第十五

論曰。人之生也。由五穀之精。化五味之備。故能生形。經曰。味歸形。若傷於味。亦能損形。今飲食反過其節。腸胃不能勝。氣不及化。故傷焉。經曰。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或失四時之調養。故能為人之病也。經曰。

氣口緊而傷於食。心胸滿而口無味。與氣口同。氣口者。乃脾之外候。故脾胃傷則氣口緊盛。夫傷者。有多少。有輕重。如氣口一盛。脈得六至。則傷於厥陰。乃傷之輕也。檳榔丸主之。氣口二盛。脈得七至。則傷於少陰。乃傷之重也。煮黃丸厚朴丸主之。氣口三盛。脈得八至。

則傷於太陰。䐜塞悶亂。甚則心胃大痛。兀兀欲吐。得吐則已。俗呼食迷風是也。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則死。宜吐之以瓜蒂散。如不能則無治也。經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檳榔丸

檳榔(二錢半),陳皮(去白一兩),木香(二錢半),牽牛(頭末半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米飲下。生薑湯亦可。

煮黃丸

雄黃(一兩另研),巴豆(五錢生用去皮研爛入雄黃末)

上二味再研。入白麵二兩同再和研均。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時先煎漿水令沸。下藥二十四丸。煮三十沸。撈入冷漿水中。沉冰冷。一時下二丸。一日二十四丸也。加至微利為度。用浸藥水送下此藥。治脅下痃癖痛如神。

瓜蒂散

瓜蒂(三錢),赤小豆(三錢)

上為細末。溫水調一錢。以吐為度。如傷之太重。備急丸獨行丸。皆急藥也。

金露丸,治天行時疾。內傷飲食。心下痞悶。

大黃(二兩),枳實(五錢麩炒),牽牛(頭末二兩),桔梗(二兩)

上同為細末。燒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溫水下。如常服十丸二十丸。甚妙。

枳實丸,治氣不下降。食難消化。常服進食逐飲。

枳實(五錢麩炒),白朮(一兩)

上為細末。燒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治飲食不化。心腹膨悶。檳榔丸主之。

如甚則脅肋虛脹。煮黃丸主之。

治氣不下降。飲食難消。金露丸主之。

白話文:

內傷論第十五

人體的生成,依靠五穀精華的滋養和五味調和的配合,才能長成形體。經書上說:「味道歸於形體。」如果飲食傷了味道,也能損傷形體。現在很多人飲食過度,腸胃承受不住,氣機運化不及,所以就生病了。經書上說:「強大的火氣消耗精氣,精氣滋養弱小的火氣;強大的火氣散布精氣,弱小的火氣產生精氣。」《痹論》也說:「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損;或者違背四季的調養,都會導致疾病。」經書上說:

氣口緊縮,是因飲食所傷;心胸滿悶,口無滋味,也與氣口緊縮相同。氣口,是脾臟的外在徵象,所以脾胃受損就會氣口緊縮。這種損傷,輕重程度不一。如果氣口略微緊縮,脈搏六次一息,是傷及厥陰,屬於輕微的損傷,可用檳榔丸治療。氣口較為緊縮,脈搏七次一息,是傷及少陰,屬於較重的損傷,可用煮黃丸或厚朴丸治療。氣口非常緊縮,脈搏八次一息,是傷及太陰,會感到胸悶氣塞,甚則心胃劇痛,噁心欲吐,吐了之後就好了,俗稱「食迷風」。經書上說:「上部有脈象,下部沒有脈象,就要催吐,不吐就會死」,應該用瓜蒂散催吐。如果不能催吐,就無法治療了。經書上說:「高者順其性使之更高,下者導其性使之更低」,就是這個道理。

檳榔丸:

檳榔(二錢半)、陳皮(去白一兩)、木香(二錢半)、牽牛子(頭末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丸,用米湯或生薑湯送服。

煮黃丸:

雄黃(一兩,研磨)、巴豆(五錢,生用,去皮研磨後加入雄黃末)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均勻,加入白麵二兩,再充分研磨均勻,滴水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前,先煎煮漿水至沸騰,放入二十四丸藥,煮沸三十次後,撈出放入冷漿水中使其降溫。一次服用二丸,一天服用二十四丸,直到略微通便為止。用浸泡藥物的漿水送服此藥,治療脅下痃癖疼痛效果奇佳。

瓜蒂散:

瓜蒂(三錢)、赤小豆(三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溫水調和一錢,以催吐為度。如果損傷過重,則需用備急丸或獨行丸,這些都是急救藥物。

金露丸:

治療流行性疾病、飲食內傷、心下痞悶。

大黃(二兩)、枳實(五錢,麩炒)、牽牛子(頭末二兩)、桔梗(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燒餅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五十丸,飯後溫水送服。如果平常服用十到二十丸,效果最佳。

枳實丸:

治療氣機下沉不利,食物難以消化。常服可促進食慾和消化。

枳實(五錢,麩炒)、白朮(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燒餅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湯送服。

飲食不消化,心腹脹滿,可用檳榔丸治療。

如果病情嚴重,脅肋脹痛,可用煮黃丸治療。

治療氣機下沉不利,食物難以消化,可用金露丸治療。

2. 諸瘧論第十六

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蓋傷之淺者。近而暴發。傷之重者。遠而痎瘧。痎者。久瘧也。是知夏傷於暑。濕熱閉藏。而不能發泄於外。邪氣內行。至秋而發為瘧也。初不知何經受之。隨其動而取之。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大抵經中邪氣。其證各殊。同傷寒論之也。故內經曰。

五臟皆有瘧。其治各別。在太陽經者。謂之風瘧。治多汗之。在陽明經者。謂之熱瘧。治多下之。在少陽經者。謂風熱瘧。治多和之。此三陽經受病。皆謂之暴瘧。發在夏至後處暑前。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在陰經則不分三經。總謂之濕瘧。當從太陰經論之。其病發在處暑後冬至前。

此乃傷之重者。遠而為痎。痎者。老也。故謂之久瘧。氣居西方。宜毒藥療之。瘧之為病。因內積暑熱之氣。不能宣泄於外。而為瘧也。當盛夏之時。能食寒涼之物。而助陰氣者。縱使有暑熱之氣。微者自消矣。更時復以藥疏利臟腑。使邪氣自下。內經曰。春食涼。夏食寒。

秋食溫。冬食熱。是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人能於飲食起居之間。順四時之氣而行之。邪氣何由得生也。

治瘧病處暑前。頭痛項強。脈浮惡風有汗。桂枝羌活湯。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清。迎發而服之。如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治瘧病頭痛項強。脈浮惡風無汗者。麻黃羌活湯。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同前服。如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治法。瘧如前證而夜發者。麻黃桂枝湯,主之。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三錢炙),桃仁(三十個去皮尖),黃芩(五錢),桂枝(三錢)

上五味。同為細末。依前服。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聚則肝氣燥。經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桃仁散血緩肝。謂邪氣深遠而入血。故夜發。乃陰經有邪。此湯發散血中風寒之劑。

治瘧病身熱目痛。熱多寒少。脈長睡臥不安。先以大柴胡湯下之。微利為度。如下過外微邪未盡者。宜服,白芷湯,。以盡其邪。

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上為粗末。同前煎服。

治瘧無他證。隔日發。先寒後熱。寒少熱多。宜,桂枝石膏湯。

桂枝(五錢),石膏,知母(各一兩半),黃芩(一兩)

上為粗末。分作三服。每服水一盞。同前煎服。間日者。邪氣所舍深也。

治瘧寒熱大作。不論先後。皆太陽陽明合病也。謂之交爭。寒作則必戰動。經曰。熱勝而動也。發熱則必汗泄。經曰。汗出不愈。知為熱也。陽盛陰虛之證。當內實外虛。不治必傳入陰經也。當用,桂枝芍藥湯,主之。

桂枝(三錢),黃耆,知母,石膏,芍藥(各一兩)

白話文:

諸瘧論第十六

夏天受暑邪侵害,秋天就必定會得瘧疾。暑邪侵害得輕的,則很快就會發病;侵害得重的,則會在較後期發病,而且是久瘧。久瘧,就是瘧疾纏綿日久的意思。所以可知,夏天受暑邪侵害,濕熱之邪閉阻於體內,不能發泄於外,邪氣便在體內運行,等到秋天就發作成為瘧疾了。一開始不知道是哪條經絡受邪,就根據其發病的症狀來治療。有的傷及三陽經,有的傷及三陰經。總之,經絡中有了邪氣,其症狀各不相同,這和《傷寒論》的道理一樣。所以《內經》說:「五臟皆有瘧,其治各別。」

若瘧疾在太陽經,稱為風瘧,治療方法著重於發汗;在陽明經,稱為熱瘧,治療方法著重於瀉下;在少陽經,稱為風熱瘧,治療方法著重於調和。這三陽經受邪而發病,都稱為暴瘧,發病時間在夏至後處暑前,這是暑邪侵害較輕,所以發病較快。在陰經則不分三陰經,總稱為濕瘧,應當按照太陰經的理論來治療。其發病時間在處暑後冬至前,這是暑邪侵害較重,所以發病較晚,而且成為久瘧。「痎」就是久的意思,所以稱為久瘧。此氣在西方,宜用毒藥治療。瘧疾的發生,是因為體內積聚了暑熱之邪,不能宣泄於外而引起的。在盛夏時節,能夠食用寒涼的食物,以增強陰氣,即使有暑熱之邪,輕微的也會自行消退。更要及時服用藥物,疏通臟腑,使邪氣從下排出。《內經》說:「春食涼,夏食寒,秋食溫,冬食熱」,這就是所謂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人如果在飲食起居方面,能順應四時之氣,邪氣又從何而生呢?

治療處暑前的瘧疾,頭痛項強,脈浮,惡風,有汗者,用桂枝羌活湯:

桂枝、羌活、防風、炙甘草(各半兩)

上藥研為粗末,每次服用半兩,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若嘔吐,加半夏曲等分。

治療瘧疾,頭痛項強,脈浮,惡風,無汗者,用麻黃羌活湯: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炙甘草(各半兩)

用法同前。若嘔吐,加半夏曲等分。

瘧疾如前述症狀,但在夜間發作,用麻黃桂枝湯:

麻黃(一兩,去節)、炙甘草(三錢)、桃仁(三十個,去皮尖)、黃芩(五錢)、桂枝(三錢)

上五味,研為細末,用法同前。桃仁味苦甘辛,肝為血之海,血聚則肝氣燥,經書上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所以桃仁能散血緩肝。這是因為邪氣深入到血液中,所以夜間發作,乃陰經有邪,此方能發散血中風寒。

治療瘧疾,身熱目痛,熱多寒少,脈長,睡臥不安,先用大柴胡湯瀉下,微利為度。若瀉下後邪氣未盡,宜服用白芷湯,以盡除邪氣:

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上藥研為粗末,用法同前煎服。

治療瘧疾,無其他症狀,隔日發作,先寒後熱,寒少熱多,宜用桂枝石膏湯:

桂枝(五錢)、石膏、知母(各一兩半)、黃芩(一兩)

上藥研為粗末,分作三服,每次用水一盞,用法同前煎服。間日發者,邪氣深入所致。

治療瘧疾寒熱交作,不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都是太陽陽明經同時受邪,稱為寒熱交爭。寒作則必戰慄,經書上說「熱勝則動」;發熱則必汗出,經書上說「汗出不愈,知為熱」。這是陽盛陰虛之證,內實外虛,不治療就必定會傳入陰經。當用桂枝芍藥湯:

桂枝(三錢)、黃耆、知母、石膏、芍藥(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