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4)

1. 熱論第十四

大金花丸

黃連,黃柏,黃芩,山梔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一百丸。溫水下。日二三服。或大便實。加大黃。自利不用大黃。如中外有熱者。此藥剉作散服名解毒湯。或腹滿嘔吐。欲作利者。每服半兩解毒湯中加半夏茯苓厚朴各三錢。生薑三片。如白膿下痢後重者。加大黃三錢。

涼膈散,加減附於後

連翹,山梔子,大黃,薄荷葉,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兩半),朴硝(二錢半)

上件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入蜜一匙。微煎溫服。食後。

咽嗌不利。腫痛並涎嗽者。加桔梗一兩。荊芥穗半兩。咳而嘔者。加半夏二錢半。生薑一錢。

如鼻衄嘔血者。加當歸芍藥生地黃各半兩。一料內服。如淋閉者。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

或閉而不通。臍下狀如復碗。痛悶不可忍者。乃腸胃乾涸。膻中氣不下故。經所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膻中者。臣使之官名。三焦相火。下合右腎。為氣海也。王注曰。膀胱位當孤府。故謂都官。居下內空。故藏津液。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泄。

氣海之氣不及。則閟隱不通。故不得便利也。先用沉香木香各三錢。酒調下。或八正散。甚則宜上湧之。令氣通達。小便自通。經所謂病在下。上取之。王注曰。熱攻於上。不利於下。氣盛於上。則溫辛散之。苦以利之可也。

當歸承氣湯

當歸,大黃(各一兩),甘草(半兩),芒硝(九錢)

上剉如麻豆大。每服二兩。水一大碗。入生薑五片。棗十枚。同煎至半碗。去滓熱服。若陽狂奔走罵詈不避親疏。此陽有餘陰不足。大黃芒硝去胃中實熱。當歸補血益陰。甘草緩中。加生薑棗。胃屬土。此引至於胃中也。經所謂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之謂也。以大利為度。微緩以瓜蒂散加防風藜蘆。吐其病自愈。後調洗心散涼膈散解毒湯等藥調治之。

牛黃膏,治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者。

牛黃(二錢半),硃砂,鬱金,牡丹皮(各三錢),腦子,甘草(各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皂子大。新水化下。

治暴熱者。局方中解毒雄黃丸,雄黃(碎飛),鬱金(各一分),巴豆(去皮出油十四個)。

治久熱者。局方中,妙香丸。

辰砂(飛研九兩),牛黃,龍腦,膩粉(研),麝香(研各三兩),金箔(九十片研),巴豆(三百一十粒去心腹炒研細)

治虛勞骨蒸。煩熱下血者。錢氏地黃丸。

治虛熱不能食者。脾虛也。宜以厚朴白朮陳皮之類治之。

治實熱能食者。胃實也。宜以梔子黃芩或三黃丸之類治之。鬱金柴胡亦可。

治表熱惡寒而渴。白虎湯也。

膚如火燎而熱。以手取之不甚熱。為肺熱也。目白睛赤。煩燥或引飲。獨黃芩一味主之。水煎。

白話文:

大金花丸

將黃連、黃柏、黃芩、山梔子各一兩磨成細粉,加水做成如小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用溫水送服,一天服用兩到三次。如果大便很硬,可以加入大黃。如果腹瀉,則不用大黃。如果身體內外都有熱,將此藥磨成散劑服用,稱為解毒湯。如果腹部脹滿、想吐且想拉肚子,每次服用半兩解毒湯,並加入半夏、茯苓、厚朴各三錢,生薑三片。如果拉出白膿且有便意卻排不出來,可以加入大黃三錢。

涼膈散 (後附加減用法)

將連翹、山梔子、大黃、薄荷葉、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兩半,朴硝二錢半磨成粗粉。每次服用半兩,加入一碗半水煎至一碗,去渣後加入一匙蜂蜜,微微加熱後溫服,飯後服用。

如果喉嚨不舒服、腫痛並有痰咳嗽,可以加入桔梗一兩、荊芥穗半兩。如果咳嗽且想吐,可以加入半夏二錢半、生薑一錢。

如果流鼻血或吐血,可以加入當歸、芍藥、生地黃各半兩,一劑藥內服。如果小便不暢,可以加入滑石四兩、茯苓一兩。

如果小便不通,肚臍下方脹痛像覆蓋的碗一樣,疼痛難忍,這是因為腸胃乾涸,胸中的氣無法下降的緣故。《黃帝內經》所說的膀胱是負責儲存津液的器官,氣化後才能排泄。而胸中是負責協調的器官,三焦之火與右腎結合形成氣海。膀胱像是單獨的官府,因此說是都官,位於下方而內裡空虛,所以儲存津液。如果得到氣海之氣的作用,就能順利排泄小便。

如果氣海的氣不足,就會小便不通。因此要先用沉香、木香各三錢,用酒調和後服用,或者服用八正散。嚴重的話,可以催吐,使氣通暢,小便自然就會通。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病在下,向上治療」的道理。這是說熱在上而無法向下疏通,氣在上盛,可以用溫熱辛散的藥物來發散,也可以用苦味的藥物來利導。

當歸承氣湯

將當歸、大黃各一兩,甘草半兩,芒硝九錢磨成如麻豆大小的顆粒。每次服用二兩,加入一大碗水,放入生薑五片、紅棗十枚,一同煎煮至半碗,去渣後趁熱服用。如果出現狂躁、亂跑亂罵、不分親疏的現象,這是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大黃和芒硝可以清除胃中的實熱,當歸可以補血滋陰,甘草可以緩和藥性。加入生薑和紅棗,是因為胃屬土,這些藥物可以引導藥力進入胃中。《黃帝內經》說「輕微的病要逆向治療,嚴重的病則要順應病勢」,就是這個意思。要以排泄通暢為度。如果病情稍緩,可以用瓜蒂散加入防風、藜蘆來催吐,吐出病邪後自然痊癒。之後再用洗心散、涼膈散、解毒湯等藥物調理治療。

牛黃膏

治療熱邪進入血室,導致狂躁、不認識人的症狀。

將牛黃二錢半,朱砂、鬱金、牡丹皮各三錢,冰片、甘草各一錢磨成細粉,用煉過的蜂蜜做成如皂角大小的藥丸,用新水化開後服用。

治療急性發熱:局方中的解毒雄黃丸,將雄黃(碎飛)、鬱金各一分,巴豆(去皮出油)十四個。

治療慢性發熱:局方中的妙香丸,將辰砂(飛研)九兩,牛黃、龍腦、膩粉(研)、麝香(研)各三兩,金箔(研)九十片,巴豆(去心腹炒研細)三百一十粒。

治療虛勞骨蒸、煩熱下血:用錢氏地黃丸。

治療虛熱、食慾不振:這是脾虛所致,應該用厚朴、白朮、陳皮之類的藥物治療。

治療實熱、食慾旺盛:這是胃熱所致,應該用梔子、黃芩或者三黃丸之類的藥物治療。鬱金、柴胡也可以使用。

治療表熱、怕冷且口渴:用白虎湯。

如果皮膚像被火燒一樣發熱,但用手摸卻不覺得很熱,這是肺熱。如果眼睛的眼白發紅,煩躁不安或者想喝水,只用黃芩單味藥煮水服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