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1)

1. 解利傷寒論第十三

假令得腎脈。其內證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腎經受病。更加附子生薑各三錢。

以上五證。里之表也。宜漬形以為汗。皆臟受病也。里者下之當急。謂隨臟內證。已顯尺寸脈俱沉。復有里證者。謂大小便秘澀或泄下赤水。或瀉無數。不能飲食。不惡風寒。發熱引飲。其脈俱沉。或按之內實而痛。此謂裡實。宜速下之。麻黃附子細辛內去麻黃。與隨臟元加藥內。

分作三服。每下一證。初一服加大黃三錢。邪盡則止。如邪未盡。再一服加大黃二錢。又未盡。第三服加大黃一錢。此先急而後緩。謂里之裡也。當速下之也。

通解利傷寒。不問何經所受。皆能混然解之。謂不犯各經之受病。雖不解盡。亦無壞證。

羌活湯

羌活(二兩),防風(一兩),川芎(一兩),黃芩(一兩),細辛(三錢半),甘草(一兩炒),黑地黃(一兩炒),白朮(三兩如無用蒼朮加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七錢。水二盞。煎至一盞。無時溫服清。如覺發熱引飲。加黃芩甘草各一兩。更隨證。如頭痛惡風。於白朮湯一兩內。加羌活散三錢。都作一服。

羌活散

羌活(一兩半),川芎(七錢),細辛根(二錢半)

如身熱。依前加石膏湯四錢。

石膏湯

石膏(二兩),知母(半兩),白芷(七錢)

如腹中痛者。加芍藥散三錢。

芍藥散

芍藥(二兩),桂枝(五錢)

如往來寒熱而嘔。加柴胡散二錢半。

柴胡散

柴胡根(一兩),半夏(五錢洗)

加生薑煎。如心下痞。加枳實一錢。如有里證。加大黃。初一服一錢。次二錢。又三錢。邪盡則止。

論曰。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然春夏汗孔疏。雖有汗不當用桂枝。宜用黃耆湯和解。秋冬汗孔閉。雖無汗不當用麻黃。宜用川芎湯和解。春夏有汗。脈乃微而弱。惡風惡寒者。乃太陽證。秋冬之脈也。亦宜黃耆湯。無汗亦宜川芎湯。秋冬有汗。脈盛而浮。發熱身熱者。

乃陽明證。春夏之脈也。亦宜黃耆湯。無汗亦宜川芎湯。大抵有汗者。皆可用黃耆湯。無汗者亦可用川芎湯。

黃耆湯,有汗則可止也。

黃耆,白朮,防風(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七錢。至十餘錢。或半兩一兩。水煎溫服清。汗多惡風甚者。加桂枝。

川芎湯,無汗則可發也。

川芎,白朮,羌活(各等分)

上㕮咀。同黃耆湯煎法。稍熱服。惡寒甚及脈大浮可加麻黃。法云。五臟之脈。寸關尺也。今止言尺寸陰陽也。如陽緩而陰急。表和而里病。陰緩而陽急。里和而表病也。

若傷寒食少發渴。只可和胃止渴。不可太涼藥止之。然恐涼藥止之。損著胃氣。必不能食也。

和胃白朮湯

白朮,茯苓

起臥不能謂之濕。身重是也。小柴胡湯黃芩芍藥湯。

白話文:

假設摸到腎脈,而且病人出現腹瀉嚴重、腳脛冰冷且發涼、寸關尺脈都沉在底下,以及感到裡部虛寒怕冷,這是腎經受到病邪影響。這時需要加入附子、生薑各三錢來治療。

上面描述的五種情況,都是病在裡部,但是表現上像表證,所以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這些都是內臟生病,裡部問題應該要趕緊處理,指的是隨著內臟的症狀來治療。如果已經出現寸關尺脈都沉在底下,又有裡證,也就是出現大小便不通暢或腹瀉、拉出紅色的水狀物,或者不斷腹瀉、無法進食、不覺得怕風怕冷、發燒想喝水,而且脈象都是沉的,或者按壓肚子內裡感到脹痛,這種狀況屬於裡實證,應該要趕緊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但是要把麻黃去掉,配合原先治療內臟的藥方一起服用。

將藥分成三次服用,每次服藥會瀉下一些病邪。第一次服藥時加入大黃三錢,如果病邪清除了就停止服藥。如果病邪還沒有完全清除,第二次服藥時加入大黃二錢。如果還沒有清除,第三次服藥時加入大黃一錢。這是先用猛藥後用緩藥的方式,針對的是病在裡部的深層,應該要趕緊瀉下。

這個方法可以處理各種傷寒,不論是哪個經絡受到影響,都能夠混合處理,不會影響到其他經絡。雖然不一定能完全治好,但是也不會讓病情惡化。

羌活湯

羌活(二兩),防風(一兩),川芎(一兩),黃芩(一兩),細辛(三錢半),甘草(一兩炒過),黑地黃(一兩炒過),白朮(三兩,沒有白朮可用蒼朮代替並加一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到七錢,用水兩碗煎至一碗,不拘時間溫服。如果覺得發熱想喝水,加入黃芩、甘草各一兩,還要根據病情變化調整藥物。如果頭痛怕風,在白朮湯一兩的基礎上,加入羌活散三錢,合在一起服用。

羌活散

羌活(一兩半),川芎(七錢),細辛根(二錢半)

如果身體發熱,照前面所述加入石膏湯四錢。

石膏湯

石膏(二兩),知母(半兩),白芷(七錢)

如果腹部疼痛,加入芍藥散三錢。

芍藥散

芍藥(二兩),桂枝(五錢)

如果忽冷忽熱並想吐,加入柴胡散二錢半。

柴胡散

柴胡根(一兩),半夏(五錢,洗過)

加入生薑一起煎。如果覺得心下堵悶,加入枳實一錢。如果出現裡證,加入大黃,第一次服用一錢,第二次二錢,第三次三錢,病邪清除就停止。

文中提到,有汗的時候不能服用麻黃,沒有汗的時候不能服用桂枝。然而春夏季節汗孔疏鬆,即使有汗也不適合用桂枝,應該用黃耆湯來調和。秋冬季節汗孔閉合,即使沒有汗也不適合用麻黃,應該用川芎湯來調和。春夏季節有汗,脈象微弱,怕風怕冷,這是太陽證,是秋冬季節的脈象,也應該用黃耆湯。秋冬季節沒有汗,也應該用川芎湯。秋冬季節有汗,脈象強盛而浮,發熱身體發燙,這是陽明證,是春夏季節的脈象,也應該用黃耆湯。沒有汗也應該用川芎湯。大致上來說,有汗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耆湯,沒汗的情況都可以用川芎湯。

黃耆湯,有汗的情況可以停止服用。

黃耆、白朮、防風(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到七錢,甚至十幾錢或半兩到一兩,用水煎服,溫服,清淡。如果出汗很多又很怕風,可以加入桂枝。

川芎湯,沒有汗的情況可以用來發汗。

川芎、白朮、羌活(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煎服方法與黃耆湯相同。稍熱服用。如果非常怕冷而且脈象大而浮,可以加入麻黃。古籍說,五臟的脈象對應寸關尺。現在只說尺寸的陰陽。如果陽脈緩和而陰脈急促,表示表證和緩而裡證嚴重。如果陰脈緩和而陽脈急促,表示裡證和緩而表證嚴重。

如果傷寒導致食慾不振、口渴,只能用調和腸胃、止渴的方法,不能用太過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因為寒涼的藥物會損傷胃氣,導致更加無法進食。

和胃白朮湯

白朮、茯苓

身體無法活動叫做濕,身體沉重也是濕。可以用小柴胡湯或黃芩芍藥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