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10)
卷中 (10)
1. 解利傷寒論第十三
論曰。傷寒之法。先言表裡。及有緩急。三陽表當急。里當緩。三陰表當緩。里當急。又曰。脈浮當汗。脈沉當下。脈浮汗急而下緩。謂三陽表也。脈沉下急而汗緩。謂三陰里也。麻黃湯謂之急。麻黃附子細辛湯謂之緩。內經云。有漬形以為汗。為汗之緩。里之表也。又曰在皮者汗而發之。
為汗之急。表之表也。急汗者太陽。緩汗者少陰。是臟腑之輸應也。假令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少陰證。始得發熱脈沉里和無汗。故漬形以為汗。假令麻黃湯。是太陽證。頭項痛腰脊強。脈浮無汗里和是也。在皮者汗而發之也。經曰。治主以緩。治客以急。此之謂也。
麻黃湯
麻黃(去節五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個),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煎去滓溫服。
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三部脈俱弦而浮。惡寒里和。謂清便自調也。麻黃湯內加羌活防風各三錢。謂肝主風。是膽經受病。大便秘。或泄下赤水無數。皆里不和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善笑。其尺寸脈俱浮而洪。惡寒里和。謂清便自調也。麻黃湯內加黃芩石膏各三錢。謂主心熱。是小腸受病也。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尺寸脈俱浮而緩。里和惡寒。麻黃湯內加白朮防己各五錢。謂脾主濕。是胃經受病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尺寸脈俱浮而澀。里和惡寒。麻黃湯內加桂枝生薑各三錢。謂肺主燥。是大腸受病也。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其尺寸脈俱浮。而里和惡寒。其麻黃湯內加附子生薑。謂腎主寒。是膀胱受病也。
以上各五證。皆表之表。謂在皮者急汗而發之也。皆腑受病。表之裡者。下之當緩。謂隨臟表證。外顯尺寸脈俱浮。而復有里證。謂發熱飲水便利赤澀。或泄下赤水。按之內實或痛。麻黃湯去麻黃杏仁。與隨臟元加藥同煎。作五服。每下一證。初一服加大黃半錢。邪盡則止。
未盡第二服加大黃一錢。邪未盡第三服加大黃一錢半。如邪未盡。又加之。邪盡則止。此所謂先緩而後急。是表之裡證。下之當緩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半兩去根節),細辛(半兩去苗土),附子(一錢二分半炮裂去皮臍)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煎去滓溫服。
假令得肝脈。其內證滿閉淋溲便難轉筋。其尺寸脈俱沉而弦。里和惡寒。肝經受病。麻黃附子細辛湯內。加羌活防風各三錢。
假令得心脈。其內證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心經受病。加黃芩石膏各三錢。
假令得脾脈。其內證腹脹滿食不消。怠惰嗜臥。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脾經受病。加白朮防己各三錢。
假令得肺脈。其內證喘咳灑淅寒熱。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肺經受病。加生薑桂枝各三錢。
白話文:
解利傷寒論第十三
傷寒的治療方法,首先要分辨表裡症狀,以及緩急程度。三陽證,表證要急治,裡證要緩治;三陰證,表證要緩治,裡證要急治。
脈象浮者要發汗,脈象沉者要瀉下。脈浮而汗出迅速,瀉下緩慢,這是三陽表證;脈沉而瀉下迅速,汗出緩慢,這是三陰裡證。麻黃湯屬於急治法,麻黃附子細辛湯屬於緩治法。《內經》說:「藉助於體表汗液的排出,這是緩慢的發汗,屬於裡證的表象。」又說:「皮膚表面的汗液排出,這是迅速的發汗,屬於表證的表象。」快速發汗的是太陽經證,緩慢發汗的是少陰經證,這是臟腑經絡相互應證的表現。
比如,麻黃附子細辛湯適用於少陰證,患者一開始發熱、脈沉、裡證和緩,無汗,因此藉助於體表汗液的排出,緩慢發汗。比如,麻黃湯適用於太陽證,患者頭痛、項強、腰脊強痛,脈浮無汗,裡證和緩,這屬於皮膚表面的汗液排出,快速發汗。經書說:「治療本病應緩治,治療外邪應急治」,這就是這個道理。
麻黃湯
麻黃(去節五錢),桂枝(三錢),炙甘草(二錢),杏仁(去皮尖,炒二十個)
上藥研細,共為一劑。水煎去渣,溫服。
如果患者肝脈受損,外在症狀表現為面色潔白,面部青色,易怒,三部脈象都弦而浮,惡寒,裡證和緩,大便自調,此時麻黃湯中加入羌活、防風各三錢。這是因為肝主風,膽經受病,大便秘結,或瀉下赤色水樣便不止,都是裡證不和。
如果患者心脈受損,外在症狀表現為面紅、口乾、愛笑,寸口脈和尺脈都浮而洪大,惡寒,裡證和緩,大便自調,此時麻黃湯中加入黃芩、石膏各三錢。這是因為心主熱,是小腸受病。
如果患者脾脈受損,外在症狀表現為面色黃、善噫氣、愛思考、愛品嚐味道,寸口脈和尺脈都浮而緩,裡證和緩,惡寒,此時麻黃湯中加入白朮、防己各五錢。這是因為脾主濕,是胃經受病。
如果患者肺脈受損,外在症狀表現為面色白、愛打噴嚏、悲傷愁悶、想哭,寸口脈和尺脈都浮而澀,裡證和緩,惡寒,此時麻黃湯中加入桂枝、生薑各三錢。這是因為肺主燥,是大腸受病。
如果患者腎脈受損,外在症狀表現為面色黑、易恐懼,寸口脈和尺脈都浮,裡證和緩,惡寒,此時麻黃湯中加入附子、生薑。這是因為腎主寒,是膀胱受病。
以上五種情況,都屬於表證的表證,即皮膚表面迅速發汗的症狀。都是腑臟受病,表證裡證兼有的情況,瀉下宜緩,根據臟腑的表證,外在表現為寸口脈和尺脈都浮,又伴有裡證,比如發熱、飲水、小便赤澀,或瀉下赤色水樣便,按壓腹部內部堅實或疼痛。此時麻黃湯中去掉麻黃和杏仁,與針對臟腑的加藥一起煎服,共五劑。每服一劑,第一劑加大黃半錢,邪氣盡除則停藥;邪氣未盡,第二劑加大黃一錢;邪氣未盡,第三劑加大黃一錢半,以此類推,邪氣盡除則停藥。這就是先緩後急的方法,屬於表裡兼證,瀉下宜緩。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半兩,去根節),細辛(半兩,去苗土),附子(一錢二分半,炮製去皮臍)
上藥研細,共為一劑。水煎去渣,溫服。
如果患者肝脈受損,內在症狀表現為腹部脹滿,小便淋漓澀痛,大便秘結,抽筋,寸口脈和尺脈都沉而弦,裡證和緩,惡寒,肝經受病,此時麻黃附子細辛湯中加入羌活、防風各三錢。
如果患者心脈受損,內在症狀表現為煩躁不安、心痛、手掌心發熱並伴有呃逆,寸口脈和尺脈都沉,裡證和緩,惡寒,心經受病,此時加入黃芩、石膏各三錢。
如果患者脾脈受損,內在症狀表現為腹部脹滿、飲食不消化、疲倦嗜睡,寸口脈和尺脈都沉,裡證和緩,惡寒,脾經受病,此時加入白朮、防己各三錢。
如果患者肺脈受損,內在症狀表現為喘咳、惡寒發熱,寸口脈和尺脈都沉,裡證和緩,惡寒,肺經受病,此時加入生薑、桂枝各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