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7)

回本書目錄

卷中 (7)

1. 癘風論第十一

內經曰。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又曰。脈風成為癘。俗云癩病也。故治法云。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王注曰。泄衛氣之怫熱。刺骨髓汗出百日。泄榮氣之怫熱。凡二百日。

鬚眉生而止針。怫熱屏退。陰氣內復。故多汗出鬚眉生也。先樺皮散。從少至多。服五七日後。灸承漿穴七壯。灸瘡輕再灸。瘡愈再灸。後服二聖散泄熱祛血之風邪。戒房室三年。針灸藥止述類象形。此治肺風之法也。然非止肺臟有之。俗云鼻屬肺。而病發於肺。端而言之不然。

如此者。既鼻準腫赤脹。但為瘡之類。乃謂血隨氣化。既氣不施化。則血聚矣。然血既聚。使肉腐爛而生蟲也。謂厥陰主生五蟲。厥陰為風木。故木主生五蟲。蓋三焦相火熱甚而制金。金衰故木來克侮。經曰侮勝也。宜瀉火熱利氣之劑。蟲自不生也。法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此之謂也。故此疾血熱明矣。當以藥緩疏泄之。煎局方內升麻湯。下錢氏內瀉青丸。余各隨經言之。故病風者。陽氣先受傷也。

樺皮散,治肺臟風毒。遍身瘡疥。及癮疹瘙癢。搔之成瘡。又治面風刺。及婦人粉刺。

樺皮(四兩燒灰),荊芥穗(二兩),甘草(半兩炙),杏仁(二兩去皮尖用水一碗於銀器內熬去水一半放令乾),枳殼(四兩去蘆用炭火燒欲灰於濕紙上令冷)

上件除杏子外。余藥為末。將杏子別研令細。次同諸藥令勻。瓷盒內放之。每服三錢。食後溫酒調下。

二聖散,治大風癘疾。

大黃(半兩),皂角刺(三錢燒灰),

上將皂角刺一二斤。燒灰研細。煎大黃半兩。湯調下二錢。早服樺皮散。中煎升麻湯下瀉青丸。晚服二聖散。此數等之藥。皆為緩疏泄血中之風熱也。

七聖丸,郁李仁(去皮),大黃(蒸焙各一兩),肉桂(去粗皮),羌活(去蘆),檳榔(生),木香(生),川芎(各半兩)

七宣丸,訶黎勒皮,柴胡(去苗洗),枳實(爁),木香(各五兩),桃仁(去皮尖爁六兩),大黃(麵裹煨十五兩),甘草(爁六兩)

皆治風壅邪熱。潤利大腸。中風風癇癘風。大便秘澀。皆可服之。此方局方中治法曰。雖訶子味苦澀。而能止臟腑。此利藥中用訶子。令大黃枳實緩緩而推陳。泄去邪氣。若年老風秘澀者。乃津液內亡也。故不可用峻劑攻之。內經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舉世皆言。年老之人。無熱俱虛。豈不明年四十而陰氣自半。故陰虛陽盛明矣。是以陰虛其下。陽甚於上。故上實下虛。此理明矣。

白話文:

癘風論第十一

《內經》說,癘病是因為體內有旺盛的熱氣阻塞,氣血運行不暢,所以鼻子塌陷、膚色敗壞,皮膚潰爛生瘡。風寒之邪侵入經脈不去,就叫做癘風,也有人說脈風發展成癘病,俗稱癩病。治療方法如下:病情嚴重,骨節疼痛,眉毛鬍鬚脫落,叫做大風,這是因為邪氣侵犯肌肉骨髓所致。需透過針刺使汗出百日,王注解釋為:針刺可以排出衛氣的鬱熱,刺入骨髓則可以排出榮氣的鬱熱,合計需要兩百天。

等到眉毛鬍鬚重新長出來才停止針灸,鬱熱消除,陰氣恢復,所以才會多汗且眉毛鬍鬚再生。治療時先服用樺皮散,由少到多,服用五到七天后,再灸承漿穴七壯,瘡瘍輕微再灸,瘡瘍痊癒後再灸。之後服用二聖散來洩去熱毒和血中的風邪。並且要戒房事三年。針灸和藥物治療只是比照類似的症狀而施治,這是治療肺風的方法。但癘風不只發生在肺臟,俗話說鼻子屬肺,所以病症會出現在鼻子,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這種疾病,鼻子腫脹發紅,只是瘡瘍的一種。這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氣血停滯,血瘀則腐肉生蟲。厥陰經主生五蟲,厥陰屬風木,所以木氣主生五蟲。這是因為三焦相火太盛而克制金氣,金氣衰弱,則木氣乘虛而入,經書上說這就是「侮勝」。因此應該服用瀉火、利氣的藥物,蟲自然就不會產生了。就像「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一樣。所以此病是血熱明顯,應該用藥物緩緩疏通洩解。可以使用局方中的升麻湯,配合錢氏內瀉青丸等藥,其他藥物則根據經絡來選用。患有風疾的人,陽氣首先受損。

樺皮散,用於治療肺臟風毒,全身瘡疥,以及癮疹瘙癢,搔抓成瘡,也治療面部風疾和婦女的粉刺。

配方:樺皮(四兩,燒成灰)、荊芥穗(二兩)、甘草(半兩,炙)、杏仁(二兩,去皮尖,用水一碗在銀器中熬至剩下一半,曬乾)、枳殼(四兩,去瓤,用炭火燒至灰燼,放在濕紙上冷卻)。除了杏仁以外,其他藥材研磨成粉,杏仁另行研磨成細粉,再與其他藥粉混合均勻,儲存在瓷盒中。每次服用三錢,飯後溫酒送服。

二聖散,用於治療大風、癘疾。

配方:大黃(半兩)、皂角刺(三錢,燒成灰)。皂角刺需準備一二斤,燒成灰後研磨成細粉。大黃半兩煎湯,用藥湯送服二聖散二錢。早上服用樺皮散,中午服用升麻湯並服用瀉青丸,晚上服用二聖散。這些藥物都是緩緩疏通洩去血液中風熱的。

七聖丸、七宣丸,皆用於治療風邪壅塞、邪熱、潤利大腸、中風、風癇、癘風、大便秘結等症。局方中記載,雖然訶子味苦澀,但能收斂臟腑,在通利的大黃、枳實藥方中加入訶子,使藥性緩和,慢慢地推陳出新,排出邪氣。若老年人風秘澀滯,是因津液內損,故不可用峻猛的藥物攻治。《內經》說:四十歲陰氣自半,起居衰弱;五十歲體重,耳目不聰明;六十歲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流出。所以說「知之者強,不知者老」。世上的人都說老年人沒有熱證,都是虛證,難道不明白四十歲陰氣自半,陰虛陽盛嗎?因此陰虛在下,陽盛在上,所以上實下虛,道理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