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5)
卷中 (5)
1. 中風論第十
獨聖散,治諸風膈實。諸癇痰涎。津液湧溢。雜病亦然。
瓜蒂(一兩)
上剉如麻豆大。炒令黃色。為細末。每服量虛實久新。或三錢藥末。茶一錢。酸齏汁一盞調下。若用吐法。天氣晴明。陰晦毋用。如病卒暴者。不拘於此法。吐時辰巳午前。故內經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論四時之氣。仲景曰。大法春宜吐。是天氣在上。人氣亦在上。
一日之氣。寅卯辰之候也。故宜早不宜夜也。先令病人隔夜不食。服藥不吐。再用熱齏水投之。如吐風癇病者。加全蠍半錢微炒。如有蟲者。加狗油五七點。雄黃末一錢。甚者加芫花末半錢。立吐其蟲出。如濕腫滿者。加赤小豆末一錢。故此不可常用。大要辨其虛實。實則瓜蒂散。
虛則梔子豉湯。滿加厚朴。不可一概用之。吐罷可服降火利氣安神定志之劑。治風癇病不能愈者。從厚朴丸宜春秋加添外。又於每一料中。加人參,菖蒲,茯神(去木各一兩半),上依厚朴丸春秋加添法。和劑服餌。厚朴丸方。在吐論中。
防風通聖散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芒硝,連翹,薄荷麻黃(不去節各半兩),石膏,桔梗,黃芩(各一兩),白朮,山梔子,荊芥穗(各二錢半),滑石(三兩),甘草(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兩。生薑同煎。溫服。日再服。勞汗當風。汗出為皶。郁乃痤。勞汗出於玄府。脂液所凝。去芒硝。倍加芍藥當歸。發散玄府之風。當調其榮衛。俗云風刺。或生癮疹。或赤或白。倍加麻黃鹽豉蔥白出其汗。麻黃去節。亦去芒硝。咸走血而內凝。故不能發。
汗罷依前方中。加四物湯黃連解毒。三藥合而飲之。日二服。故內經曰。以苦發之。謂熱在肌表連內也。小便淋閉。去麻黃。加滑石連翹。煎藥湯調木香末二錢。麻黃主表。不主於裡。故去之。腰脅痛走注疼痛者。加硝石當歸甘草一服各二錢。調車前子末海金砂各一錢。內經曰。
腰者腎之府。破傷風者。如在表則辛以散之。在裡則苦以下之。兼散之。汗下後。通利血氣。祛逐風邪。每一兩內。加荊芥穗大黃各二錢。調全蠍末一錢。羌活末一錢。諸風潮搐。小兒急慢驚風。大便秘結。邪熱暴甚。腸胃乾燥。寢汗咬牙上竄睡語。筋轉驚悸。肌肉蠕動。每一兩。
加大黃二錢。梔子二錢。調茯苓二錢。如肌肉蠕動者。調羌活末一錢。故經曰肌肉蠕動。命曰微風。風傷於肺。咳嗽喘急。每一兩。加半夏桔梗紫菀各二錢。如打撲傷損。肢節疼痛。腹中惡血不下。每一兩加當歸大黃各三錢半。調沒藥乳香末各二錢。解利四時傷寒。內外所傷。
每一兩內。加益元散一兩。蔥白十莖。鹽豉一合。生薑半兩。水一碗。同煎至五七沸。或煎一小碗。溫冷服一半。以筋探之即吐。罷後服一半。稍熱服。汗出立解。如飲酒中風。身熱頭痛如破者。加黃連須二錢。蔥白十莖。依法立愈。慎勿用桂枝麻黃解之。頭旋腦熱。鼻塞。
白話文:
獨聖散,是治療各種因風邪引起的胸膈阻塞、癲癇痰涎、體液過多等症狀的藥方,其他雜病也適用。
藥材包含:瓜蒂(一兩)。
將瓜蒂切成如麻豆大小,炒至黃色,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的量根據體質虛實、病程長短而定。一般來說,藥末三錢,搭配茶葉一錢,用酸菜汁一碗調和後服用。如果需要催吐,必須選擇天氣晴朗的時候,陰天則不宜使用。對於突然發病的急症,則不受此限制。催吐時間最好在上午的辰時(早上七點到九點)或巳時(早上九點到十一點)。《黃帝內經》說,從清晨到中午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是陽中之陽。根據四季氣候變化,張仲景認為,春天適合催吐,因為此時天氣和人體陽氣都向上升發。
從一天的時間來看,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卯時(早上五點到七點)、辰時(早上七點到九點)都屬於陽氣上升的時段,所以適合早晨用藥,不宜晚上使用。服藥前,讓病人隔夜禁食,如果服藥後沒有吐,再用熱酸菜水送服。如果治療的是因風邪引起的癲癇,可加入微炒的全蠍半錢。如果有寄生蟲,可加入狗油五七滴、雄黃末一錢,嚴重者可加入芫花末半錢,能立即吐出蟲子。如果因濕氣腫脹,可加入赤小豆末一錢。這個藥方不適合長期使用,最重要的是辨別體質的虛實。實證適用瓜蒂散,虛證則用梔子豉湯,有脹滿感需加入厚朴,不能一概而論。催吐後可服用降火、理氣、安神定志的藥劑。對於久治不癒的風癇病,除了按厚朴丸的配方在春秋兩季加減藥材外,每劑藥方中還需加入人參、菖蒲、茯神(去除木心各一兩半),按照厚朴丸在春秋兩季加減藥材的方法配製服用。厚朴丸的藥方在《吐論》中有詳細記載。
防風通聖散
藥材包含: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芒硝、連翹、薄荷、麻黃(不去節,各半兩),石膏、桔梗、黃芩(各一兩),白朮、山梔子、荊芥穗(各二錢半),滑石(三兩),甘草(二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兩,加入生薑同煎,溫服,每日兩次。如果因勞累出汗後吹風,汗液在皮膚表面凝結成垢,堵塞毛孔就會形成痤瘡。勞動出汗是從玄府(皮膚腠理)中排出,油脂凝結就會堵塞。此時需去除芒硝,加倍使用芍藥、當歸,以發散玄府中的風邪,並調節營衛之氣。俗稱的「風刺」,或是長出紅色或白色的癮疹,可加倍使用麻黃,搭配鹽豉、蔥白,幫助發汗。麻黃要去節,也要去除芒硝,因為芒硝性鹹,會使血液凝滯,反而不能發汗。
發汗後,按照原方加入四物湯和黃連解毒湯,三種藥合煎服用,每日兩次。《黃帝內經》說:「用苦味藥物發散」,是指熱邪在肌膚表面且與內部相連。如果小便不暢,需去除麻黃,加入滑石、連翹,用藥湯調服木香末二錢。麻黃主要作用於體表,不作用於體內,所以要去除。如果腰部、脅部疼痛,或疼痛遊走不定,可加入硝石、當歸、甘草各二錢,調服車前子末、海金砂各一錢。《黃帝內經》說:「腰部是腎的居所。」如果患有破傷風,病邪在體表,用辛味的藥物發散;病邪在體內,用苦味藥物瀉下,並輔助發散。發汗和瀉下後,應疏通血氣,驅除風邪。每劑藥(一兩)中,加入荊芥穗、大黃各二錢,調服全蠍末一錢、羌活末一錢。各種因風邪引起的抽搐、小兒急慢驚風、大便秘結、邪熱過盛、腸胃乾燥、睡中出汗、咬牙、上竄、說夢話、肌肉抽動、驚悸等症狀,每劑藥(一兩)中,加入大黃二錢、梔子二錢,調服茯苓二錢。如果肌肉抽動,調服羌活末一錢。《黃帝內經》說:「肌肉蠕動,叫做微風。」風邪傷肺,引起咳嗽氣喘,每劑藥(一兩)中,加入半夏、桔梗、紫菀各二錢。如果因跌打損傷、肢體關節疼痛、腹部瘀血不下,每劑藥(一兩)中,加入當歸、大黃各三錢半,調服沒藥、乳香末各二錢。此方可解治四季傷寒、內外各種損傷。
每劑藥(一兩)中,加入益元散一兩、蔥白十根、鹽豉一合、生薑半兩,用水一碗,一同煎至五七沸,或煎成小碗,溫熱時先服一半,用細物探入喉嚨催吐,吐完後再服剩下的藥,稍熱時服用,發汗後病情即可緩解。如果因飲酒而中風,導致身體發熱、頭痛欲裂,可加入黃連須二錢、蔥白十根,按照上述方法服用,即可治癒。切勿使用桂枝、麻黃來解酒毒。此外,對於頭暈腦熱、鼻塞等症狀,此方也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