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中風論第十

土剋制腎水。水虧則病增劇也。病宜廣服藥。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風多食。風木盛也。盛則克脾。脾受敵。求助於食。經曰實則夢與。虛則夢取。是也。當瀉肝木。治風安脾。脾安則食少。是其效也。

中風之人。不宜用龍麝犀珠。譬之提鈴巡於街。使盜者伏而不出。益使風邪入於骨髓。如油入面。莫能出也。此之類焉。若痰潮不省。昏憒不知事。宜用藥下其痰涎。故風者乃百病之長。庸可忽諸。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人參,黃芩,芍藥,防己,桂枝,川芎,甘草(各一兩),防風(一兩半),附子(半兩),杏仁(一兩),

上除附子杏仁外。搗為粗末。後入二味令勻。每服五七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凡中風。不審六經之加減。雖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內經云。開則淅然寒。閉則熱而悶。知暴中風邪。宜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

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主之。

麻黃,防風,杏仁

依本方添加一倍。宜針太陽至陰出血。崑崙陽蹺。

中風有汗惡風。桂枝續命,主之。

桂枝,芍藥,杏仁

依本方添加一倍。宜針風府。以上二證。皆太陽經中風也。

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白虎續命,主之。

石膏,知母(一料中各加二兩),甘草(依本方加一倍)

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葛根續命,主之。

葛根(二兩),桂枝,黃芩(依本方加一倍)

宜針陷谷刺厲兌。針陷谷者。去陽明之賊。刺厲兌者。瀉陽明經之實也。以上二證。陽明經中風也。

中風無汗身涼。附子續命,主之。

附子(加一倍),乾薑(加二兩),甘草(加三兩)

宜刺隱白穴。去太陰之賊也。此一證太陰經中風也。

中風有汗無熱。桂枝續命,主之。

桂枝,附子,甘草(依本方加一倍)

宜針太谿。此證少陰經中風也。

中風六證混淆。系之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主之。

小續命(八兩),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

古之續命。混淆無六證之別。今各分經療治。又分經針刺法。厥陰之井大敦。刺以通其經。少陽之經絕骨。灸以引其熱。是針灸同象法。治之大體也。

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大秦艽湯,主之。

秦艽(三兩),甘草(二兩),川芎(二兩),當歸(二兩),白芍藥(二兩),細辛(半兩),川羌活,防風,黃芩(各一兩),石膏(二兩),吳白芷(一兩),白朮(一兩),生地黃(一兩),熟地黃(一兩),白茯苓(一兩),川獨活(二兩)

上十六味剉。每服一兩。水煎去渣。溫服無時。如遇天陰。加生薑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兩加枳實一錢同煎。

白話文:

土會剋制腎水,腎水虧虛,病情就會加重。生病時應該廣泛服用藥物,但不宜多吃東西,這樣病可以自己好。中風的人如果多吃,就會導致風木旺盛。風木旺盛就會剋制脾土,脾土受到攻擊就會想從食物中獲得幫助。就像《黃帝內經》所說:「實證會做與實相關的夢,虛證會做與取相關的夢。」這就是這個道理。這時應該瀉肝木,治療風邪,安和脾胃。脾胃安和,食量自然就會減少,這就是療效。

中風的人,不適合使用龍涎香、麝香、犀角、珍珠等藥材,這就像在街上提鈴鐺巡邏,反而會讓小偷躲藏起來不敢出來,這樣會使風邪深入骨髓,就像油滲入麵粉一樣,無法去除。這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痰液壅盛導致昏迷不醒、意識模糊不清,就應該用藥物排出痰涎。所以說,風邪是各種疾病的源頭,怎可輕忽!

小續命湯

麻黃(去掉節),人參,黃芩,芍藥,防己,桂枝,川芎,甘草(各一兩),防風(一兩半),附子(半兩),杏仁(一兩)。

除了附子和杏仁之外,將其他藥材搗成粗末,然後加入附子和杏仁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五到七錢,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五片,煎到剩一碗,去除藥渣,稍微溫熱服用,在吃飯前服用。

凡是中風,如果不了解六經的加減變化,即使治療也不能去除病邪。《黃帝內經》說:「開泄時會感到寒冷,閉塞時會感到發熱和煩悶。」要知道突然發生的中風邪氣,應該先用加減續命湯,根據症狀來治療。

中風沒有汗並且怕冷,用麻黃續命湯來治療。

麻黃,防風,杏仁。

根據原方增加一倍的劑量。宜針刺太陽經的至陰穴出血,以及崑崙穴和陽蹺脈。

中風有汗並且怕風,用桂枝續命湯來治療。

桂枝,芍藥,杏仁。

根據原方增加一倍的劑量。宜針刺風府穴。以上兩種症狀都是太陽經中風。

中風沒有汗並且身體發熱,但不怕冷,用白虎續命湯來治療。

石膏,知母(每劑藥增加二兩),甘草(根據原方增加一倍)。

中風有汗並且身體發熱,但不怕風,用葛根續命湯來治療。

葛根(二兩),桂枝,黃芩(根據原方增加一倍)。

宜針刺陷谷穴和厲兌穴。針刺陷谷穴是為了去除陽明經的賊邪,刺厲兌穴是為了瀉陽明經的實熱。以上兩種症狀都是陽明經中風。

中風沒有汗並且身體發涼,用附子續命湯來治療。

附子(增加一倍),乾薑(增加二兩),甘草(增加三兩)。

宜刺隱白穴,去除太陰經的賊邪。這種症狀是太陰經中風。

中風有汗並且沒有發熱,用桂枝續命湯來治療。

桂枝,附子,甘草(根據原方增加一倍)。

宜針刺太谿穴。這種症狀是少陰經中風。

中風的六種症狀如果混淆不清,就屬於少陽經或厥陰經的病變,可能出現肢體關節攣縮疼痛,或者麻木不仁,宜用羌活連翹續命湯來治療。

小續命湯(八兩),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

古代的續命湯,沒有區分六經的症狀。現在把中風分經治療,又分經採用針刺法。厥陰經的井穴大敦穴,用針刺來疏通經絡。少陽經的絕骨穴,用艾灸來引導熱邪。這是針灸同治的方法,是治療的大綱。

中風外在沒有六經的表證,內在沒有大小便阻塞,這是因為氣血虛弱不能濡養筋脈,所以手腳不能活動,舌頭僵硬不能說話。應該滋養氣血,筋脈自然就會得到榮養。用大秦艽湯來治療。

秦艽(三兩),甘草(二兩),川芎(二兩),當歸(二兩),白芍藥(二兩),細辛(半兩),川羌活,防風,黃芩(各一兩),石膏(二兩),吳白芷(一兩),白朮(一兩),生地黃(一兩),熟地黃(一兩),白茯苓(一兩),川獨活(二兩)。

以上十六味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去除藥渣,溫服,不拘時間。如果遇到陰天,就加生薑七八片一起煎煮。如果心下痞悶,每兩藥材加枳實一錢一起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