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1)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

1. 卷中

2. 中風論第十

論曰。經云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行者動也。風本生於熱,以熱為本,以風為標。凡言風者,熱也。叔和云,熱則生風,冷生氣。是以熱則風動,宜以靜勝其躁,是養血也。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汗下各得其宜,然後宜治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腑之說。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此雖合汗下,亦不可過也。仲景曰,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其氣,亡陰則損其形。經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初謂表裡不和,須汗下之;表裡已和,是宜治之在經也。其中腑者:面加五色,有表證,脈浮而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皆曰中臟也。其治多難。經曰六腑不和,流經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若外無留結,內無不通,必知在經也。初證既定,宜以大藥養之。當順時令而調陰陽,安臟腑而和榮衛,察病機,審氣宜,而少有不愈者。若風中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若忽中臟者,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表裡證已定,別無他變,故以大藥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著四肢;中臟者,多滯九竅。雖中腑者多兼中臟之證,至於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能自愈也。有中風濕者,夏月多有之。其證身重如山,不能轉側。宜服除濕去熱之藥治之;不可用針,可用灸。今具六經續命湯,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等疾。以一歲為總,以六經為別: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桂附。又於六經別藥,隨證細分加減。自古名醫,不能越此。凡覺中風,必先審六經之候,慎勿用大熱藥烏附之類。故陽劑剛勝,積火燎原,為消狂瘡腫之屬,則天癸竭而榮衛涸。是以中風有此誡。故經所謂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易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若感之淺者,留於肌膚;感之深者,達於骨髓。蓋禍患之機,藏於細微,非常人之豫見。及其至也,雖智者不能善其後。是以聖人之教下,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故中風者,俱有先兆之證。凡人如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之至。經曰肌肉蠕動,名曰微風。宜先服八風散、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為效。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陰、陽明經,風多著此經也。先服祛風滌熱之劑,辛涼之藥,治內外之邪。是以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又曰,善治者治皮毛,是止於萌芽也。故初成獲愈,固久者伐形,是治病之先也。中風之人,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藥利之。既得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當候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證乃陽明,大忌利小便,須當識此。中風之人能食者,凡中風病,多能食。蓋甲己化土,脾盛故能食;由是多食則脾氣愈盛。

白話文:

中風論第十

經書記載,風是百病的開始,它善於流竄變化。風的運動就是風的表現。風的本質源於熱,以熱為根本,以風為表現,凡是提到風,其實都是熱。叔和說,熱則生風,冷則生氣,因此,熱則風動,應該用靜來制伏它的躁動,這就是養血之道。治療中應當少用發汗法,也應當少用瀉下法。發汗太多會損傷衛氣,瀉下太多會損傷營血。發汗和瀉下都要掌握好分寸,然後才能治療經絡病。雖然有發汗瀉下的禁忌,但也有臟腑的區分。腑宜用發汗法,臟宜用瀉下法。雖然這兩種方法可以配合使用,但都不能過度。張仲景說,汗出太多會損傷陽氣,瀉下太多會損傷陰氣。損傷陽氣則損傷元氣,損傷陰氣則損傷形體。經書說,血氣是人的神氣之源,不可不謹慎保養。

起初,如果表裡不和,需要用發汗或瀉下法;表裡和調之後,就應該治療經絡了。對於腑證,患者的面部會出現五種顏色,有表證,脈象浮,怕風怕冷,肢體拘緊麻木,疼痛可能在身體前後左右任何部位,這都稱為中腑證,治療比較容易。對於臟證,患者嘴唇不能閉合,舌頭不能轉動而失音,鼻子聞不到氣味,耳朵聽不見聲音,眼睛模糊,大便秘結,這些都稱為中臟證,治療比較困難。經書說,六腑不和會導致經絡流注成癰疽;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如果體表沒有瘀阻,內臟沒有不通暢,那麼病就一定在經絡上了。

初步診斷確定後,應該使用大劑量的藥物來調養,要順應季節變化來調節陰陽,使臟腑安和,榮衛調和。要觀察病情變化,審察氣機,這樣少有不愈的。如果風邪侵犯腑,先用加減續命湯,再根據症狀治療表證;如果風邪突然侵犯臟,大便大多秘結,應該用三化湯通利大便。表裡證狀確定之後,沒有其他變化,就可以用大劑量藥物來調理。總體來說,中腑證多見於四肢,中臟證多見於九竅。

即使是中腑證,也常兼有中臟證的症狀,例如舌頭強硬失音,長期服用大劑量藥物,就能自愈。夏月多見中風濕證,症狀表現為身體沉重如山,不能翻身,應該服用除濕祛熱的藥物治療,不能用針刺,可以用艾灸。六經續命湯可以治療八風、五痺、痿厥等疾病。以一年為總綱,以六經為分類,春夏季節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季節加桂枝、附子,此外,還要根據六經的藥物,再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自古名醫都不能超越此法。

凡是覺得中風了,一定要先觀察六經的證候,千萬不要使用大熱藥物,如烏頭、附子等,因為陽性藥物過於峻猛,積聚的熱邪如同烈火燎原,會導致消渴、瘡腫等病症,導致天癸耗竭,榮衛枯竭。所以中風有這樣的禁忌。經書說,邪風來襲,疾如風雨,易經說,能擾亂萬物的,沒有比風更快了。如果感受較淺,停留在肌膚;如果感受較深,則達於骨髓。禍患的根源,往往隱藏在細微之處,不是一般人能夠預料到的。等到疾病發作,即使聰明的人,也難以善後。所以聖人的教誨,都認為虛邪賊風是應該提防的,要及時避之。所以中風都有先兆的症狀。如果發現大拇指和食指麻木不仁,或者手腳不靈活,或者肌肉蠕動,三年內一定會患上中風。經書說,肌肉蠕動,叫做微風,應該先服用八風散、愈風湯、天麻丸,各一劑,就會有效。因為大拇指和食指屬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風邪多侵犯這兩條經絡,所以要先服用祛風除熱的辛涼藥物,來治療內外邪氣。因此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又說,善於治療的人,治療的是皮膚毛髮,這樣就能防患於未然。所以初起就能痊癒,久病則傷及形體,這是治療疾病的先決條件。

中風的人,如果小便不利,不可以藥物強制利尿。如果已經自汗,則津液外泄,小便自然減少,如果強行利尿,使榮衛枯竭,不能制約火邪,煩熱會更加嚴重。應該等待熱退汗止,小便自然恢復。兼有這些症狀的是陽明經證,最忌諱利尿,必須認識到這一點。中風的人能吃東西,凡是中風的病人,大多能吃東西,這是因為甲己化土,脾氣旺盛所以能吃,如果多吃,脾氣會更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