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上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7)

1. 本草論第九

病之新者也。謂其益火之原,以消陰翳;用水之主,以制陽光。故曰求其屬也。夫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若強腎之陰,熱之猶可。此論五味所歸五臟寒熱溫涼之主也。嗚呼!聖人之道久塞,而後之人獨不能之也。王注曰:言少可以貫多,舉淺可以料深。何法之明也如此。故非聖人之道,孰能至於是耶?

是以治病之本,須明氣味之厚薄,七方十劑之法也。方有七,劑有十。故方不七,不足以盡方之變;劑不十,不足以盡劑之用。方不對病,非方也;劑不蠲疾,非劑也。今列而論之。

七方者:大小緩急奇偶復。

大方之說有二:一則病有兼證,而邪不專,不可以一二味治之,宜君一臣三佐九之類是也。二則治腎肝在下而遠者,宜分兩多,而頓服之是也。

小方之說有二:一則病無兼證,邪氣專一,可以君一臣二小方之治也。二則治心肺在上而近者,宜分兩微,而頻頻少服之,亦為小方之治也。

緩方之說有五:有甘以緩之為緩方者,為糖蜜甘草之類,取其戀膈也。有丸以緩之為緩方者,蓋丸之比湯散,藥力宣行遲故也。有品味群眾之緩方者,蓋藥味眾多,各不能騁其性也。有無毒治病之緩方者,蓋藥性無毒,則攻自緩也。有氣味薄而緩方者;藥氣味薄,則常補於上;比至其下,藥力既已衰,為補上治上之法也。

急方之說有四:有急病急攻之急方者,如腹心暴痛、前後閉塞之類是也。有急風盪滌之急方者,謂中風不省口噤是也;取湯劑盪滌,取其易散而施攻速者是也。有藥有毒之急方者,如上湧下泄奪其病之大勢者是也。有氣味厚之急方者;藥之氣味厚者,直趣於下而力不衰也,謂補下治下之法也。

奇方之說有二:有古之單行之奇方者,為獨一物是也。有病近而宜用奇方者,為君一臣二、君二臣三;數合於陽也,故宜下不宜汗也。

偶方之說有二:有兩味相配而為偶方者,蓋兩味相合者是也。有病遠而宜用偶方者,為君二臣四、君四臣六;數合於陰也,故宜汗不宜下也。

複方之說有二:有二三方相合之為複方者,如桂枝二越婢一湯之類是也。有分兩勻同之複方者,如胃風湯各等分之類是也。又曰:重複之復,二三方相合而用也。反復之復,謂奇之不去則偶之是也。

十劑者: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

宣者,宣散也。鬱而不散為壅,必宣劑以散之;如痞滿不通之類是也。本草曰:宣可去壅。必宣劑以散之,如姜橘之屬;攻其里則宣者上也。泄者下也。湧劑則瓜蒂、梔豉之類是也。發汗通表亦同。

通,留而不行為滯,必通劑以行之;如水病痰癖之類也。本草曰: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攻其內則通者行也。甘遂、滑石、茯苓、芫花、大戟、牽牛、木通之類是也。

白話文:

疾病的初期,要能增強火的源頭,以消除陰邪的遮蔽;要能掌控水的主導,以制約陽氣的過盛。所以說要探求其歸屬。取用補心藥物,不一定都要用熱藥;取用補腎藥物,不一定都要用寒藥。只要能增強心的陽氣,即使是寒性藥物也能通行無阻。如果能補強腎的陰氣,即使是熱性藥物也能被接受。這說明了藥物五味的歸經和寒熱溫涼的屬性。唉!聖人的道理已經被阻塞很久了,而後世的人卻不能領悟。王注說:「說少可以貫穿多,舉淺可以推測深,是什麼樣的法則如此明晰呢?如果不是聖人的道理,誰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因此,治療疾病的根本,必須明白藥物氣味的厚薄和七方十劑的法則。方劑有七種,劑型有十種。所以,方劑如果沒有七種變化,就不能窮盡所有的變化;劑型如果沒有十種應用,就不能發揮所有的作用。方劑如果不能對應疾病,就不能稱之為方;劑型如果不能消除疾病,就不能稱之為劑。現在將它們列出來討論。

七方指的是: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和複方。

大方有兩種說法:一是疾病兼有其他症狀,邪氣不專一,不能只用一兩種藥物治療,應該採用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九味之類的配伍;二是治療腎和肝這些位置偏下且較遠的臟腑,藥量應該較大,並且一次性服用。

小方也有兩種說法:一是疾病沒有其他兼症,邪氣專一,可以用君藥一味,臣藥二味的小方來治療;二是治療心和肺這些位置偏上且較近的臟腑,藥量應該較少,並且頻繁少量地服用。

緩方有五種說法:一是用甘味藥物來緩解藥性的緩方,如使用糖蜜、甘草等,利用其滋膩留戀在膈膜的特性;二是用丸劑來緩解藥性的緩方,因為丸劑的藥效比湯劑和散劑釋放得慢;三是用多種藥物組成的緩方,因為藥味眾多,各自的藥性難以充分發揮;四是用無毒藥物治療疾病的緩方,因為藥性無毒,所以藥力作用比較緩慢;五是用氣味薄的藥物作為緩方,藥物的氣味薄,通常向上作用,等到藥力到達下方時,藥力已經減弱,適合補上治上的方法。

急方有四種說法:一是治療急性病時,需要快速攻邪的急方,如腹部和心臟突然劇痛,大小便不通等情況;二是治療突發中風時,用湯劑來滌盪邪氣的急方,例如中風昏迷、口噤等症狀,用湯劑來滌盪,取其容易散開且藥效迅速的特性;三是用藥性有毒的藥物治療疾病的急方,例如上吐下瀉,利用藥物快速改變病情的整體趨勢;四是用氣味厚的藥物作為急方,藥物的氣味厚重,可以直接向下作用且藥力不衰退,適合補下治下的方法。

奇方有兩種說法:一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單味藥奇方,即只用一種藥物;二是疾病位置較近,適合用奇方治療,藥物的配伍比例為君藥一味,臣藥二味,或是君藥二味,臣藥三味,數量符合陽數的特性,所以適合用下法而不適合用汗法。

偶方也有兩種說法:一是兩味藥物配伍組成的偶方,即由兩種藥物組成;二是疾病位置較遠,適合用偶方治療,藥物的配伍比例為君藥二味,臣藥四味,或是君藥四味,臣藥六味,數量符合陰數的特性,所以適合用汗法而不適合用下法。

複方有兩種說法:一是將兩三個方劑合併使用的複方,如桂枝湯加越婢湯等;二是藥物劑量相同的複方,如胃風湯等分量配伍的藥方。還有一種說法是,重複的復,指的是將兩三個方劑合併使用;反復的復,指的是如果奇方效果不好就改用偶方。

十劑指的是: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

宣,指的是宣散。氣機鬱結不散,稱為壅塞,必須用宣散的藥物來疏散,例如胸腹痞滿不通等情況。《本草》說:「宣可以去除壅塞。」一定要用宣散的藥物來疏散,例如生薑、橘皮等。如果針對內在病邪用藥,則宣散的藥物是向上作用的。泄是向下作用的。涌吐藥,例如瓜蒂、梔子、豆豉等。發汗、疏通表邪,也是相同的道理。

通,指的是留滯不行。氣機停滯不通,稱為留滯,必須用通利的藥物來疏通,例如水腫、痰癖等疾病。《本草》說:「通可以去除留滯。」例如通草、防己等藥。如果針對體內病邪用藥,則通利的藥物是使之運行流動。如甘遂、滑石、茯苓、芫花、大戟、牽牛、木通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