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瘡瘍論第二十六

論曰。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以治其本。內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其原在裡。發於表也。受持如虛。言內結而發諸外。未知從何道而出。皆是從虛而出也。假令太陽經虛從背而出。少陽經虛從鬢出。陽明經虛從髭而出。督脈經虛從腦而出。又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膚筋脈。

白話文:

古文提到:

瘡瘍屬於火熱之類,必須辨別內外,才能治療其根本。

《內經》記載:飲食肥厚甘美過度,會導致足部出現大瘡。這是因為身體內部有病,發作於身體表面。

如果身體虛弱,邪氣就會從內部發作於外部。不知道它們從哪裡出來,但都是從虛弱處發出來的。

例如:

  • 太陽經虛弱,瘡瘍從背部出來。
  • 少陽經虛弱,瘡瘍從鬢邊出來。
  • 陽明經虛弱,瘡瘍從鬍鬚中出來。
  • 督脈虛弱,瘡瘍從頭頂出來。

此外,《內經》還提到:

  • 地面的濕氣使人感染,會傷害皮膚、筋脈。

其在外盛則內行。若其脈沉實。當先疏其內。以絕其原也。其脈浮大。當先托裡。恐氣傷於內也。有內外之中者。邪氣至甚。遏絕經絡。故發癰腫。經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疽。此因失托裡。及失疏通。又失和榮衛也。治瘡之大要。須明托裡疏通行榮衛三法。托裡者。

白話文:

邪氣在外較旺盛,就會影響內部。如果脈象沉實,應先疏通體內,以絕其根源。如果脈象浮大,應先託裡(溫補),以免內部正氣受損。還有既有內邪又有外邪的情況。邪氣極盛,阻塞經絡,所以會發癰腫。經書上說:榮氣不能正常運行,逆行於肌肉組織,於是產生癰疽。這是因為疏通不當,和榮衛不調和。治療瘡瘍的大原則,必須明確託裡、疏通、調和榮衛這三個方法。託裡就是:

治其外之內。疏通者。治其內之外。行榮衛者。治其中也。內之外者。其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其邪氣深於內也。故先疏通。以絕其原。外之內者。其脈浮數。焮腫在外。形證外顯。恐邪氣極而內行。故先托裡。內外之中者。外無焮惡之氣。內亦臟腑宣通。知其在經。

白話文:

治療外在的內因:疏通

治療內在的外因:行榮衛

治療中間:既疏通又行榮衛

內在的外因:脈象沉實,發熱煩躁,體表無紅腫疼痛。邪氣深藏於內,所以先疏通經絡,以斷絕邪氣根源。

外在的內因:脈象浮數,紅腫於體表,症狀明顯。擔心邪氣極盛而深入體內,所以先用託裡的方法。

既內在又外在的中間狀態:體表沒有紅腫疼痛,內部臟腑也通暢。判斷邪氣在經絡中。

當和榮衛也。用此三法之後。雖未瘥。必無變證。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痊愈。故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白話文:

當對症下藥,調理營氣、血氣、衛氣。運用這三種方法後,即使病情還未痊癒,也一定不會發生變證。亦能讓邪氣大幅減輕,更易於痊癒。因此經典記載:「各種疼痛、搔癢、瘡瘍,都與心火有關。」又說:「懂得關鍵的人,一言就能總結;不懂得關鍵的人,則會漫無邊際地治療。」

針灸法曰。凡瘡瘍可灸刺者。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若從背而出。當從太陽五穴。隨證選用。或刺或灸。泄其邪氣。

白話文:

針灸療法中記載:凡是可以用針灸治療的瘡瘍,必須先辨別所屬的經絡部位、血氣盛衰、俞穴的遠近。如果瘡瘍從背部出現,應從太陽經的五個穴位取穴。根據證狀選擇針刺或灸法,以泄除邪氣。

凡太陽多血少氣。

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

從鬢而出者。當從少陽五穴選用。

少陽少血多氣。

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

從髭而出者。當從陽明五穴選用。

陽明多血多氣。

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

從腦而出者。初覺腦痛不可忍。且欲生瘡也。腦者髓之海。當灸刺絕骨。以泄邪氣。髓者舍也。故脈浮者。從太陽經。依前選用。脈長者。從陽明經。依前選用。脈弦者。從少陽經。依前選用。論曰。諸經各有井滎俞經合。井主心下滿及瘡色青。滎主身熱及瘡赤色。俞主體重節痛瘡黃色。

白話文:

這種從腦部發出(的疾病),一開始會感到腦痛難忍,而且可能會演變成瘡。大腦是骨髓的海洋。治療時,應該在絕骨穴上進行針灸,以發散邪氣。骨髓是容身的場所。所以,脈象浮的人,屬於太陽經證。根據前面的方法進行選穴。脈象長的人,屬於陽明經證。根據前面的方法進行選穴。脈象弦的人,屬於少陽經證。根據前面的方法進行選穴。

醫理論述:每條經絡都有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和合穴。井穴主要治療心下滿痛及瘡色青。滎穴主要治療身熱及瘡色紅。俞穴主要治療肢體沉重、關節疼痛及瘡色黃。

經主咳嗽寒熱瘡白色。合主氣逆而泄瘡黑色。隨經病而有此證者。或宜灸宜針。以泄邪氣。經曰。邪氣內蓄則腫熱。宜砭射之也。內經曰。夫癖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之。氣勝血聚者。宜石而泄之。王注曰。石砭也。可以破大癰出膿。今以排針代之。凡瘡瘍已覺微漫腫硬。皮血不變色。

白話文:

本經治療咳嗽、寒熱、白色瘡癤。合治是指氣不順暢而腹瀉、黑色瘡癤。隨經絡走行的疾病有這些症狀。有些適合灸,有些則適合針。用這些方法發散邪氣。經文說:邪氣積聚在體內就會腫熱。適合用針灸或放血針。內經說:頑固不化的邪氣,適合用針刺來解除。氣多凝結而引起血聚,適合用砭石來發散。王注說:砭石是一種能破大癰膿瘡的石頭。現在用排毒針代替。所有瘡瘍已經開始輕微蔓延腫硬,但皮膚和血液顏色沒有變化。

脈沉不痛者。當外灸之。引邪氣出而方止。如已有膿水者不可灸。當刺之。淺者亦不灸。經曰。陷者灸之。如外微覺木硬而不痛者。當急灸之。是邪氣深陷也。淺者不可灸。慎之。

白話文:

脈搏細小不感到疼痛的。應該用外灸的方法。將邪氣引出來才停止。如果已經有膿水就不可以灸。應該刺破膿腫處。淺層的也不要灸。經書上說:陷下去的部位才需要灸。如果外表感覺有些硬但沒有疼痛。應該趕快灸治。這是邪氣深入體內的緣故。淺層的部位不要灸。一定要注意。

諸病瘡瘍如嘔者。是濕氣浸於胃也。藥中宜倍加白朮服之。

內疏黃連湯,治嘔噦心逆。發熱而煩。脈沉而實。腫硬木悶而皮肉不變色。根深大。病在內。臟腑秘澀。當急疏利之。

白話文:

黃連湯,用於治療嘔吐、噁心、心窩發熱煩悶,脈搏深而有力,腫脹硬結、麻木,但皮膚顏色不變。病根深在大內,內臟不通暢。應採用通利之法緊急疏通。

黃連,芍藥,當歸檳榔木香黃芩,山梔子薄荷桔梗甘草(以上各一兩),連翹(二兩)

白話文:

黃連、芍藥、當歸、檳榔、木香、黃芩、山梔子、薄荷、桔梗、甘草(各一兩),連翹(二兩)

上除檳榔木香二味為細末外。並剉。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先吃一二服。次每服加大黃一錢。再服加二錢。以利為度。如有熱證。止服黃連湯。大便秘澀加大黃。覺無熱證。少煎沒藥內托復煎散。時時服之。如實無熱。及大小便通。止服復煎散。稍有熱證。卻服黃連湯。秘則加大黃。如此內外皆通。榮衛和調。則經絡自不遏絕矣。

白話文:

除了檳榔和木香這兩味藥研成細末之外。其他藥材都切碎。每次服藥一兩,用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剩一杯。先服一兩次。然後每次加一錢的大黃。再服時加二錢大黃。以排便通暢為度。如果有熱證,只服用黃連湯。大便不通暢時加大黃。如果感覺沒有熱證,就少煎點沒藥內服,並將煎好的藥渣再煎服。時常服用。如果沒有實熱,且大小便通暢,就只服用煎好的藥渣。稍有熱證,就服用黃連湯。大便不通就加大黃。這樣一來,內外都通暢,氣血運行調和,經絡自然不會閉塞。

治腫焮於外。根槃不深。形證在表。其脈多浮。痛在皮肉。邪氣盛則必侵於內。急須內托以救其里也。服,內托復煎散。

白話文:

治療外在的腫脹發炎。病竈不深,症狀主要表現在皮膚表面。病人的脈搏大多浮動。疼痛位於皮肉之中。邪氣旺盛時,肯定會侵犯內部。緊急需要用內部藥物託扶,以挽救內臟。服用的藥物:內託復煎散。

地骨皮黃耆,芍藥,黃芩,白朮,茯苓人參,柳桂(味淡者),甘草,防己,當歸(以上各一兩),防風(二兩)

白話文:

李唐本

上㕮咀。先煎蒼朮一斤。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朮滓。入前藥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盞。絞取清汁。作三四服。終日服之。又煎蒼朮滓為湯。去滓再依前煎服十二味滓。此除濕散鬱熱。使胃氣和平。如或未已。再作半料服之。若大便秘。及煩熱。少服黃連湯。如微利及煩熱已過。卻服復煎散半料。如此使榮衛俱行。邪氣不能內侵也。

白話文:

服半以此煎劑半升為這一料煎劑半升。次 服此半料為一煎服半升。服半料,煎半劑升一服 依此類推。服半劑,煎者劑半服。服一劑,半 藥半 藥 煎半服。類此。半汗、半料之類亦然。 升半 升半一升半 升半升一升

治諸瘡瘍。臟腑已行。如痛不可忍者。可服,當歸黃耆湯,。並加減在後。

白話文:

治療各種瘡瘍。臟腑機能正常。如果疼痛難忍。可以服用當歸黃耆湯。具體加減方劑如下:

當歸,黃耆,地黃,地骨皮,川芎,芍藥(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一碗。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如發熱者。加黃芩。煩熱不能臥者。加梔子。如嘔是濕氣侵胃也。倍加白朮。

白話文:

上面是藥方,一劑藥用一兩。

用一碗水煎煮,直到只剩五分之一。

除去渣滓,趁溫熱服用。

如果有發熱症狀,加黃芩。

煩躁發熱,無法入睡,加梔子。

如果嘔吐,是濕氣入侵胃部,加倍的白朮。

膏藥方

芝麻油(半斤),當歸(半兩),杏仁(四十九個去皮),桃柳枝(各四十九條長四指)

白話文:

上好的香油(半斤)

當歸(半兩)

杏仁(49顆,去皮)

桃樹枝、柳樹枝(各49根,長度為四指)

上用桃柳二大枝。新綿一葉包藥。繫於一枝上。內油中。外一枝攪於鐵器內。煎成入黃丹三兩。一處熬。水中滴成不散如珠子為度。

白話文:

取兩根較大的桃柳枝。用新的棉花包裹藥物。將藥包綁在其中一根枝條上,放入油中加熱。另一根枝條放在鐵器中攪拌。煎煮至油脂變黃,將三兩黃丹倒入,一起熬煮。最後,將藥物滴入水中,如果藥物不散開,像珠子一樣,表示煎煮完成。

冶金絲瘡。一云紅絲瘤。其狀如線或如繩。鉅細不等。經所謂丹毒是也。但比熛毒不甚廣闊。人患此疾。頭手有之。下行至心則死。下有之上行亦然。法當於瘡頭截經而剌之。以出血後。嚼萍草根塗之。立愈。

白話文:

原文:

冶金絲瘡。一雲紅絲瘤。其狀如線或如繩。鉅細不等。經所謂丹毒是也。但比熛毒不甚廣闊。人患此疾。頭手有之。下行至心則死。下有之上行亦然。法當於瘡頭截經而剌之。以出血後。嚼萍草根塗之。立愈。


這是冶煉金屬過程中產生的絲狀傷口。有人也稱它為「紅絲瘤」。它的形狀像線或像繩,大小不一。這在醫書中稱為「丹毒」,不過和「熛毒」相比,它不那麼廣闊。人得了這種病,會出現在頭和手上。如果從下往上發展到心臟,就會死亡。從上往下發展也是一樣。治療方法是在傷口處截斷經絡並刺破它,讓它出血後,再用嚼碎的萍草根塗抹上去。這樣可以立即痊癒。

治從高墜下。涎潮昏冒。此驚恐得也。苦杖散。

苦杖(不以多少)

上細末。熱酒調下。如產後瘀血不散。或聚血。皆治之。

治疔瘡。奪命散

烏頭尖,附子底,蠍梢,雄黃(各一錢),蜈蚣(一對),硇砂粉霜,輕粉,麝香乳香(各半錢),信(二錢半),腦子(少許)

白話文:

現代

烏頭尖:1錢

附子底:1錢

蠍子尾:1錢

雄黃:1錢

蜈蚣:1對

石膏:半錢

粉霜:半錢

輕粉:半錢

麝香:半錢

乳香:半錢

信石:2錢半

人腦:少許

上為細末。先破瘡出惡血畢。以草杖頭用紙帶入於內。以深為妙。

治瘡難消。不能作膿。痛不止。木香散

地骨皮(一兩去土皮),木香(半兩),穿山甲(二錢半炙黃),麝香(一字)

上為細末。酒調下三錢。及小兒斑後生癰。米飲調下。效如神。

治疔瘡毒氣入腹。昏悶不食。

紫花地丁,蟬殼,管仲(各半兩),丁香,乳香(各一錢)

白話文:

紫花地丁、牛蒡子、管仲(各半兩),丁香、乳香(各一錢)

上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治惡瘡有死肉者。及追膿。

白丁香,輕粉,粉霜,雄黃,麝香(各一錢),巴豆(三個去油)

白話文:

白丁香、輕粉、粉霜、雄黃、麝香(各 3 克)

巴豆(3 顆,去油)

上同研細。新飯和作錠子用之。

治諸瘡大疼痛。不辨肉色。漫腫光色。名曰附骨癰如神。三生散

露蜂房蛇退皮,頭髮(洗淨等分)

三味燒灰存性研細。酒調三錢。

治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為口糜。好飲酒人多有此疾。當用,導赤散五苓散,各半兩煎服。

白話文:

治療膀胱積熱上移到小腸。熱氣上炎引起口舌生瘡。好喝酒的人常會得這毛病。可以用導赤散和五苓散各半兩煎服。

治少陰口瘡。半夏散,。若聲絕不出者。是風寒遏絕陽氣不伸也。

半夏(一兩制),桂(一字),草烏頭(一字)

上同煎一盞水。分作二服。其效如神。

治太陰口瘡。甘礬散

生甘草(一寸),白礬(一栗子大)

上含化咽津。

治赤口瘡。乳香散

乳香,沒藥(各一錢),白礬(飛半錢),銅綠(少許)

為細末。摻用。

諸瘡瘍痛色變紫黑者。回瘡金銀花湯

金銀花(連枝二兩),黃耆(四兩),甘草(一兩)

上三味剉細。酒一升。入瓶內閉口。重湯內煮三二時。取出去滓。放溫服之。

諸瘡腫已破。未破焮腫甚。當歸散,主之。

當歸,黃耆,栝蔞,木香,黃連(各等)

上為粗末。煎一兩。如痛而大便秘。加大黃三錢。

乳香散,治瘡口痛大者。

寒水石(燒一兩),滑石(一兩),乳香,沒藥(各五分),腦子(少許)

白話文:

寒水石(120 克),滑石(120 克),乳香、沒藥(各 6 克),腦子(適量)

上各研細同和勻。少摻瘡口上。

雄黃散,治諸瘡有惡肉。不能去者。

雄黃(一錢研),巴豆(一個去皮研)

上二味同研如泥。入乳香沒藥少許。再研細。少上。惡肉自去也。

木香散,治瘡口久不斂。

木香,檳榔(各一錢),黃連(二錢)

上為細末。摻上。如痛加當歸一錢貼之。自收斂。

又方

蜀椒(去目炒黑色一錢另研),定粉(一兩),風化灰(五錢),白礬(二錢半飛過),乳香,沒藥(各一錢)

上為細末。摻瘡口上。

針頭歲,治瘡瘍焮腫木硬。

蟾酥,麝香(各一錢)

各同研極細。以兒乳沖調和泥。入磁合內盛。幹不妨。每用以唾津調撥少許於腫處。更以膏藥敷之。毒氣自出。不能為瘡。雖有瘡亦輕。

白話文:

將各味藥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嬰兒的母乳調勻成泥狀。放入磁碗中盛裝,幹了也沒關係。每次使用時,用唾液調和少許,敷在腫脹處。再用膏藥敷貼,讓毒氣自行排出。這樣可以防止化膿成瘡。即使已經形成瘡,也可以減輕症狀。

治白口瘡。沒藥散

沒藥,乳香,雄黃(各一錢),輕粉(半錢),巴豆霜(少許)

上細末。乾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