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上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4)

1. 本草論第九

論曰:流變在乎病,主治在乎物,制用在乎人。三者並明,則可以語七方十劑。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是十劑也;大小緩急奇偶復,是七方也。是以制方之體,欲成七方十劑之用者,必本於氣味生成而成方焉。其寒熱溫涼四氣者,生乎天;酸苦辛鹹甘淡六味者,成乎地。氣味生成,

而陰陽造化之機存焉。是以一物之中,氣味兼有;一藥之內,理性不無。故有形者為之味,無形者謂之氣。若有形以無形之治,喘急昏迷乃生;無形以有形之治,開腸洞泄乃起。經所謂: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王注曰:味有質,故下流於便瀉之竅;氣無形,故上出於呼吸之門。

故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王注曰:氣化則精生,味和則形長。是以有生之大形,精為本。故地產養形,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天產養精,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精交養,充實不虧,雖有苛疾,弗能為害。故溫之以氣者,是溫之以肺;

補之以味者,是補之以腎。是以人為萬物之靈,備萬物之養。飲和食德,以化津液,以淫筋脈,以行榮衛。故經所謂:陰之所生,本在五味。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所以為全生之術。故五穀五畜五菜五果、甘苦酸辛鹹,此為補養之要也。何則?谷入於口,而聚於胃;胃為水穀之海,

喜谷而惡藥;藥之所入,不若穀氣之先達。故治病之法,必以穀氣為先。是以聖人論真邪之氣者,謂汗生於穀,不歸於藥石;辨死生之候者,謂安穀則生,過期不惟數於五臟。先明胃氣為本,以此知五味能養形也。雖毒藥攻邪,如國之用兵,蓋出於不得已也。是以聖人發表不遠熱,

攻裡不遠寒。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故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耎,隨五臟之病證,施藥性之品味,然後分奇偶大小緩急之制也。故奇偶者,七方四制之法;四制者,大小緩急也。所謂: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故大小者: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

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又曰:奇方云君一臣二、君二臣三;偶方云君二臣四、君二臣六。所以七方者,四制之法,奇偶四制。何以明之?假令小承氣、調胃承氣為奇之小方也;大承氣、抵當湯為奇之大方也。所謂因其攻下而為之用者如此。桂枝麻黃為偶之小方,

葛根青龍為偶之大方。所為因其發而用之者如此。經所謂:近者奇之,遠者偶之。身之表者為遠,身之裡者為近。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不以者,不用也。故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為味不純粹者也。故味所厚,

則泄之以下;味所薄,則通氣者也。王注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故附子、乾薑味甘溫大熱,為純陽之藥,為氣厚者也。丁香、木香味辛溫平薄,為陽之陰,氣不純粹者也。故氣所厚則發熱;氣所薄則發泄。經曰: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王注曰:陰氣潤下。

白話文:

本草論第九

疾病的變化在於病症本身,主治藥物取決於藥性,用藥方法則取決於醫師。三者都明瞭了,就可以運用七方十劑。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這是十劑;大小、緩急、奇偶、復,這是七方。因此,制定處方的原則,要想達到運用七方十劑的效果,必須根據藥物的氣味和特性來組方。藥物的寒熱溫涼四氣,來自於天;酸苦辛鹹甘淡六味,來自於地。藥物的氣味特性,蘊藏著陰陽變化的機理。因此,單一藥物中,氣味兼而有之;單一藥物內,理性和特性都存在。所以,看得見的稱為味,看不見的稱為氣。如果用有形的東西去治療無形的病症,就會導致喘急昏迷;如果用無形的東西去治療有形的病症,就會造成腸胃潰瘍瀉泄。經書上說:「陰味的排出從下竅,陽氣的排出從上竅。」王注云:「味有物質,所以向下流到排泄的孔竅;氣無形體,所以向上排出到呼吸的通道。」

所以,陽屬氣,陰屬味;味歸於形,形歸於氣,氣歸於精,精歸於化;精依靠氣,形依靠味。王注云:「氣化則精生,味和則形長。」所以,對於生命體而言,精是根本;地氣滋養形體,形體不足的,就用溫補之氣來調理;天氣滋養精氣,精氣不足的,就用補益之味來調理。形體與精氣互相滋養,充實而不虧損,即使有嚴重的疾病,也不會造成危害。所以,用溫補之氣,指的是溫補肺氣;用補益之味,指的是補益腎氣。人作為萬物之靈,擁有萬物之養分,飲食調和,才能化生津液,滋養筋脈,運行榮衛。所以經書上說:「陰的產生,根本在於五味。」氣味結合服用,可以補益精氣,這就是養生的根本方法。所以,五穀、五畜、五菜、五果,甘苦酸辛鹹,這是補養身體的重要原則。為什麼呢?因為穀物進入口中,聚集在胃裡,胃是水穀的海洋,它喜歡穀物而厭惡藥物,藥物進入人體,不如穀氣先到達臟腑。所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必須以穀氣為先。因此,聖人論述真邪之氣時說,汗液的產生來自於穀氣,而不是藥物;辨別死生的徵兆時說,飲食正常則能生存,超過時限則會損害五臟。首先要明確胃氣是根本,由此可知五味能滋養形體。雖然毒藥可以攻邪,如同國家用兵,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聖人發表邪熱不求過於猛烈,攻治裡證不求過於寒涼。辛甘發散屬陽,酸苦湧泄屬陰。所以,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潤,要根據五臟的病症,運用藥物的特性和味道,然後再制定奇偶、大小、緩急的處方。所以,奇偶是七方的四種法則,四種法則就是大小緩急。所謂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療有緩急,處方有大 小。所以,大小是指:君藥一味,臣藥二味,是奇方的配置;君藥二味,臣藥四味,是偶方的配置;君藥二味,臣藥三味,是奇方的配置;君藥二味,臣藥六味,是偶方的配置。又說:奇方是指君藥一味臣藥二味,君藥二味臣藥三味;偶方是指君藥二味臣藥四味,君藥二味臣藥六味。所以,七方就是四種法則,奇偶四種法則。怎樣說明呢?例如,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是奇方中的小方,大承氣湯、抵當湯是奇方中的大方;這是根據其攻下作用而使用的。桂枝湯、麻黃湯是偶方中的小方,葛根湯、青龍湯是偶方中的大方;這是根據其發汗作用而使用的。經書上說:「近者奇之,遠者偶之。」身體的表層是遠,身體的內裡是近;發汗不用奇方,攻下不用偶方,「不用」指不用此法。所以,上焦的病症用緩治,下焦的病症用急治;急則藥物氣味厚重,緩則藥物氣味輕薄。所以,藥味厚重屬陰,輕薄則屬陰中之陽,是藥味不純粹的。所以,藥味厚重則瀉下,藥味輕薄則通氣。王注云:「味厚則泄,薄則通。」氣味厚重屬陽,輕薄則屬陽中之陰。所以,附子、乾薑味甘溫大熱,是純陽之藥,是氣味厚重的;丁香、肉桂味辛溫平和,是陽中之陰,氣味不純粹的。所以,氣味厚重則發熱,氣味輕薄則發泄。經書上說:「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王注云:「陰氣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