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下 (1)
卷下 (1)
1. 咳嗽論第二十一
論曰。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為嗽也。脾濕者。秋傷於濕。積於脾也。故內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若反動之。氣必上衝而為咳。甚則動於脾濕發而為痰焉。
白話文:
文中提到,咳嗽是指沒有痰但有聲音,這是因為肺氣受傷而不能排出。咳嗽則是指沒有聲音但有痰,這是因為脾氣濕熱,導致痰液產生。咳嗽會轉化為咳嗽,是因為肺氣受傷,影響了脾氣濕熱。脾氣濕熱,是因為秋季受到濕邪侵襲,積聚在脾臟中。
因此,黃帝內經中記載:秋季受濕邪侵襲,到了冬天必定會咳嗽。總之,秋季的氣候應該是清涼的。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氣勢必上衝,導致咳嗽。嚴重時,會影響脾氣濕熱,進而產生痰液。
是知脾無留濕。雖傷肺氣而不為痰也。有痰寒少而熱多。故咳嗽者。非專主於肺而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於外。故風寒先能傷之也。內經曰。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獨肺也。各以其時主之而受病焉。非其時各傳而與之也。所病不等。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唯濕病痰飲入胃。
白話文:
這表示脾臟沒有濕氣滯留。雖然會損傷肺氣,但不會形成痰液。如果有痰,寒氣通常很少,而熱氣比較多。因此,咳嗽不僅是肺部疾病。因為肺部掌管皮毛,主宰外部。所以風寒最容易傷害肺部。內經說:臟腑都會導致人咳嗽,不只肺部。各臟腑在特定時間掌管身體,如果在這個時間受到損害,就會得病。如果不在這個時間,就會傳染給其他臟腑。導致疾病的不同,寒、暑、燥、濕、風、火六氣都會導致人咳嗽。只有濕氣和水飲進入胃部才會致病。
留之而不行。止入於肺。則為咳嗽。假令濕在於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所治不同。宜隨證而治之。若咳而無痰者。以辛甘潤其肺。故咳嗽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下氣為上。是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咳嗽自愈。枳殼陳皮利其氣。
白話文:
濕氣停留,無法排出,就會積聚在肺部,引起咳嗽。假設濕氣積聚在心經,稱為熱痰;積聚在肝經,稱為風痰;積聚在肺經,稱為氣痰;積聚在腎經,稱為寒痰。治療方法不同,應根據症狀對症下藥。如果咳嗽沒有痰,可以用辛甘味藥物滋潤肺部。因此,治療咳嗽,應以化痰為先。化痰,應以通調氣機為主。所以,南星和半夏能化痰,咳嗽自然就能好轉。枳殼和陳皮能通氣。
而痰飲自除。痰而能食者。大承氣湯微下之。少利為度。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湯治之。夏月嗽而發熱者。謂之熱痰嗽。小柴胡四兩。加石膏一兩。知母半兩用之。冬月嗽而發寒熱。謂之寒嗽。小青龍加杏仁服之。然此為大例。更當隨證隨時加減之。量其虛實。此治法之大體也。
白話文:
藉由上述藥方,痰液與水飲自然會消除。有痰液但還能進食的患者,可用大承氣湯稍微瀉一下,以排便稍有稀釋為度。有痰液但無法進食的患者,可用厚朴湯治療。在夏天發生咳嗽並發熱的狀況,稱為熱痰咳嗽,可以用四兩小柴胡加上一兩石膏、半兩知母來治療。在冬天發生咳嗽並發冷發熱的狀況,稱為寒嗽,可以用加了杏仁的小青龍湯來服用。以上為一般原則,但應根據實際情況和時間隨時調整用藥。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虛實,這些是治療方法的大原則。
蜜煎生薑湯,蜜煎橘皮湯,燒生薑胡桃
白話文:
- **蜜煎生薑湯:**用蜂蜜煎過的生薑湯
- **蜜煎橘皮湯:**用蜂蜜煎過的橘子皮湯
- **燒生薑胡桃:**將生薑和胡桃一起燒焦
此三者皆治無痰而嗽者。當辛甘潤其肺故也。如但用青陳皮藥。皆當去白。本草云。陳皮味辛。理上氣。去痰氣滯塞。青皮味苦。理下氣。二味俱用散三焦之氣也。故聖濟云。陳皮去痰。穰不除即生痰。麻黃髮汗。節不去而止汗。
白話文:
這三種藥物都是用來治療沒有痰卻咳嗽的。因為它們辛甘,能潤肺。比如只使用青陳皮藥。都要去掉白色的部分。本草綱目中說,陳皮味辛,能理上氣,去除痰氣阻滯。青皮味苦,能理下氣。兩種藥物同時使用,可以疏通三焦之氣。所以《聖濟總錄》說,陳皮可以化痰,如果穰(果肉)不去掉就會生痰。麻黃可以發汗,如果節(蒂)不去掉就會止汗。
治風痰熱咳嗽。其脈弦。面青四肢滿悶。便溺秘澀。心多躁怒。水煮金花丸。
白話文:
以下古出,肩膀輕鬆體魄強健 豪傑利劍尖端爽朗沉靜。
南星,半夏(各二兩生用),天麻(五錢),雄黃(二錢),白麵(三兩),寒水石(一兩燒存性)
白話文:
南星、半夏(各 120 克,生用),天麻(30 克),雄黃(12 克),白麵粉(180 克),寒水石(60 克,燒成灰後備用)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煎漿水沸。下藥煮令浮為度。漉出淡漿水浸。另用生薑湯下。或通聖加半夏。及局方中川芎丸防風丸。皆可用也。
白話文:
藥物應研磨成細粉末,並滴水製成丸劑。每次服用 50-70 丸,最多 100 丸。用沸騰的漿水煎煮藥丸,煮至藥丸浮起即可。取出後浸泡在淡漿水中。另用生薑湯送服。
或加入半夏製成通聖丸。也可以使用市面上販售的中川芎丸和防風丸。
小黃丸,治熱痰咳嗽。脈洪面赤。煩熱心痛。唇口乾燥。多喜笑。宜小黃丸。
南星(湯洗),半夏(洗各一兩),黃芩(一兩半)
白話文:
小黃丸:
用於治療熱性痰咳。
症狀:
- 脈象洪旺、面部潮紅
- 心煩發熱、胸痛
- 嘴脣口乾
- 喜歡笑
適應症:出現上述症狀時,可服用小黃丸。
上為細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食後薑湯下。及小柴胡湯中加半夏亦可。
白話文:
上等的細末。用生薑汁浸泡蒸餅,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也可以加入小柴胡湯中,再加半夏。
白朮丸,治痰濕咳嗽。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而食不消化。宜白朮丸。
南星,半夏(俱湯洗各一兩),白朮(一兩半)
白話文:
白朮丸可以治療痰濕咳嗽,症狀包括脈象緩慢、面色發黃、四肢沉重、嗜睡乏力、腹部脹滿、消化不良。方劑用南星、半夏(各一兩,用湯藥洗淨)、白朮(一兩半)製成。
上為細末。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薑湯下。及局方中防己丸。亦可用。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米糊製成大小如桐子的丸子。每次服用五至七顆,用生薑湯送服。類似處方中的防己丸也可以使用。
玉粉丸,治氣痰咳嗽。脈澀面白。上喘氣促。灑淅惡寒。愁不樂。宜服之。
南星,半夏(俱洗各一兩),官桂(去皮一兩)
白話文:
玉粉丸
功效: 治療由氣痰引起的咳嗽。
症狀:
- 脈搏澀,面色蒼白。
- 上氣不接下氣,呼吸急促。
- 畏寒,噴嚏不止。
- 心情憂鬱不樂。
適用人羣: 符合上述症狀者。
上為細末。薄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薑湯下食後。及局方中防己丸亦可。玉粉丸加減在後。心下痞者。加枳實五錢。身熱甚者。加黃連五錢。體重者。加茯苓一兩。氣上逆者。加苦葶藶五錢。氣促者。加人參桔梗各五錢。浮腫者。加郁李仁杏仁各五錢。大便秘者。加大黃五錢。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用薄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七十丸。飯後用生薑湯送服。也可以服用局方藥方中的防己丸。玉粉丸的加減如下:
- 心下痞結:加枳實五錢。
- 身體發熱嚴重:加黃連五錢。
- 體重過重:加茯苓一兩。
- 氣息上逆:加苦葶藶五錢。
- 氣促:加人參和桔梗各五錢。
- 浮腫:加郁李仁和杏仁各五錢。
- 大便祕結:加大黃五錢。
雙玉散,治痰熱而喘。痰湧如泉。
寒水石,石膏(各等分)
上為細末。煎人參湯調下三錢。食後服。
治痰,千緡湯
半夏(生末一兩),大皂角(去皮子半兩剉)
白話文:
雙玉散
功用: 治療因痰熱引起喘息,痰液如泉水般涌出的症狀。
組成:
- 寒水石 等份
- 石膏 等份
用法: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人參湯煎服,每次三錢,飯後服用。
治痰 千緡湯
組成:
- 半夏(生用,研成粉末一兩)
- 大皂角(去皮,切碎半兩)
上同於絹袋中盛之。用水三升。生薑七大片。同煎至一半。以手操洗之。取清汁。分作三服。食後。並服二服效。
白話文:
將藥裝入絹布袋中。加入三升水。放七片大生薑。一起熬煮至一半。用手搓洗藥袋。取清汁。分成三份。飯後服。連服兩帖即可見效。
防風丸,治痰嗽。胸中氣不清利者。枳朮丸亦妙。
白話文:
防風丸,用於治療痰液積聚和咳嗽。如果胸中氣息不順暢,枳朮丸也有很好的效果。
防風(半兩),枳殼(半兩去穰麩炒),白朮(一兩)
上細末。燒餅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生薑湯下。
天麻丸
天麻(二兩),半夏,南星(各一兩),雄黃(少許)
上以白麵二兩。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煎淡水令沸。下藥煮十餘沸漉出。食前生薑湯下。
白話文:
防風白朮丸
藥材:
- 防風:半兩
- 枳殼:半兩,去瓤麩後炒製
- 白朮:一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以燒餅作為丸劑的輔料。
用法:
每次服用五至七十丸,用生薑湯送服。
天麻丸
藥材:
- 天麻:二兩
- 半夏:一兩
- 南星:一兩
- 雄黃:少許
製法:
將以上藥材與白麵兩兩混合,以水滴為丸劑,大小如桐子。
用法:
每次服用五十至一百丸,先將淡水煮沸,再放入藥丸煮十沸以上,過濾後服用。於飯前用生薑湯送服。
利膈丸,主胸中不利。痰嗽喘促。利脾胃壅滯。調藏秘瀉。推陳致新。消進飲食。治利膈氣之勝藥也。
白話文:
利膈丸
功效:
- 疏通胸中氣滯。
- 緩解痰咳氣喘。
- 消除脾胃積滯。
- 調理消化系統紊亂,促進排便。
- 排除陳舊物質,促進新陳代謝。
- 增進食慾,改善消化。
臨牀應用:
治療胸中氣滯的良藥。
木香(一錢半),檳榔(一錢半),人參(三錢),當歸(二錢),藿香(一錢半),大黃(酒浸焙一兩),厚朴(薑製三兩),枳實(一兩炒),甘草(三錢炙)
白話文:
木香(0.5 克) 人參(1.5 克)當歸(1 克) 乳香(0.5 克) 大黃(用酒浸泡,0.5 克) 厚朴(炮製,1.5 克) 紫蘇(1 克,炒過) 甘草(1.5 克)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諸飲皆可下。
款氣丸,治久嗽痰喘。肺氣浮腫。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滴下的水調和成丸,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飯後可以用各種飲料送服。
款氣丸,用於治療長時間咳嗽、痰多氣喘以及肺部氣脹。
青皮(去白),陳皮(去白),檳榔,木香,杏仁(去皮尖),郁李仁(去皮),茯苓,澤瀉,當歸,廣朮(炮),馬兜鈴,苦葶藶(以上各三兩),人參,防己(各五錢),牽牛(取頭末一兩)
白話文:
橘子皮(去掉白色的內皮),陳皮(去掉白色的內皮),檳榔,木香,杏仁(去掉尖尖的頭),鬱李仁(去掉皮),茯苓,澤瀉,當歸,炮製過的廣朮,馬兜鈴,苦葶藶(以上各 3 兩),人參,防己(各 5 錢),牽牛(取頭部研成粉末 1 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加至五七十丸。生薑湯下。食後服。
玉粉丸,治痰結咽喉不利。語音不出。
半夏(洗五錢),草烏(一字炒),桂(一字)
白話文:
上方製成細末。用生薑汁和麵糊做成丸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一二十粒。逐漸增加到五七十粒。用生薑湯送服。飯後服用。
玉粉丸,用於治療痰液凝結在咽喉,導致吞嚥不順,說話聲音出不來。
半夏(清洗乾淨後使用五錢),草烏(炒過後用一字量),肉桂(用一字量)。
上同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歲不愈者。亦效。
白話文:
上列藥材全部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浸泡蒸糕,做成丸子。丸子大小如雞頭。每次服用一丸。在睡前讓丸子在嘴裡慢慢溶化。即使是多年不愈的疾病,服用此藥也有效果。
枳殼湯,治久痰胸膈不利者。多上焦發熱。
枳殼(麩炒去穰三兩),桔梗(三兩),黃芩(一兩半)
白話文:
枳殼湯可以治療長期痰多、胸膛和橫膈膜之間不舒暢的情況,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上半身的發熱。
藥方成分包括:炒過的枳殼三兩,桔梗三兩,黃芩一兩半。
上同剉。每日早。用二兩半。水三盞。煎至二盞。勻作三服。午時一服。申時一服。臨臥時一服。三日七兩半藥盡。服生半夏湯。
生半夏湯
半夏(不以多少洗七遍切作片子)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物一起研碎。每天早上,使用兩錢半藥材,加入三碗水煎煮,煎到剩兩碗。均勻分成三份。中午喝一份,下午三點喝一份,睡前喝一份。三天後,七錢半藥材用完。服用生半夏湯。
上每服。秤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五大片。同煎至一盞。和滓食後服。一日三二服。服三日畢。再服枳朮丸。盡其痰為度。論曰。先消胸中氣。後去膈上痰。再服枳朮丸。謂首尾合盡消其氣。令痰不復作也。
白話文:
每次服用,秤取三錢。水一盞半。加入生薑五大片。一起煎煮至一盞。和著藥渣在飯後服用。一天服用兩到三次。服用三天後結束。接著服用枳朮丸。以痰液完全消失為止。論述中說:先消散胸中的氣,再去除膈膜上的痰。接著服用枳朮丸。這表示將氣從頭到尾完全消散,讓痰液不再復發。
清鎮丸,治熱嗽。
小柴胡湯內加人參一倍。青黛(半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薑湯下。
白話文:
清鎮丸
功效: 治熱咳。
組成:
- 小柴胡湯(方劑)份量加倍
- 人參:份量為小柴胡湯中人參的兩倍
- 青黛:半兩
製法:
-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
- 用麵糊將藥粉製成丸子,大小如桐子。
用法:
- 每次服用五十丸。
- 用生薑湯送服。
半夏丸,治因傷風而痰作喘逆。兀兀欲吐。噁心欲倒。已吐加檳榔三錢。
半夏(一兩湯洗切),雄黃(研三錢)
白話文:
半夏丸,用於治療因受風寒而導致痰多、胸悶氣喘。患者感到噁心、欲吐、全身乏力。如果已經嘔吐,可再加入三錢檳榔一同服用。
上同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小兒丸如黍米大。
白話文:
將以上各藥材磨成粉末。用生薑汁浸泡。將蒸好的麵粉餅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 30 顆。用生薑湯送服。兒童服用的丸子,大小如黍米。
白朮散,治夏暑大熱。或醉飲冷。痰濕不止。膈不利。
白朮,茯苓,半夏(洗),黃芩(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至七錢。水二盞。入生薑十片。煎至一盞去滓。調陳皮末一錢。神麯末一錢。食後服。
白話文:
白朮散用来治疗夏季暑热、饮酒过量后受寒、痰湿不止、胸膈不畅等症状。药方由白术、茯苓、半夏(洗净)、黄芩等量组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钱到七钱,加水两杯,放入生姜十片,煎煮至一杯,去渣后加入陈皮末一钱、神麴末一钱,饭后服用。
法曰。大熱大飲。蓋酒味熱而引飲冷。冷與熱凝於胸中。不散而成濕。故痰作矣。甚者宜吐之。吐後服五苓甘露勝濕去痰之劑。
白話文:
醫學典籍記載,導致痰飲生成的原因主要是過度攝取熱酒和冷飲。熱酒性溫熱,會刺激人多喝冷飲。冷飲與熱酒在胸中凝結,無法散開,逐漸形成濕氣。因此,痰飲就形成了。如果痰飲過多,應該將之催吐出來。催吐後,服用五苓甘露飲等化濕祛痰的藥方。
白朮湯,治痰潮上如湧泉。久不可治者。
白朮,白茯苓,半夏(等分)
白話文:
白朮湯,用來治療痰多如湧泉般的症狀,對於長時間難以治癒的情況。
藥方包括:白朮、白茯苓、半夏(各等份)。
上為末。每服半兩。病大者一兩。水二盞。生薑七片。煎至一盞。取清調神麯末二錢。頓服之。病甚者。下玉壺丸一百丸。大效永除根。
天門冬丸,治婦人喘。手足煩熱。骨蒸寢汗。口乾引飲。面目浮腫。
白話文:
將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病情嚴重者服一兩。加入兩碗水和七片生薑。煮沸後煎煮至一碗水。取出清湯,調入神麯粉末二錢。一次性服用。病情嚴重者,再服用玉壺丸一百丸。藥效顯著,可永久去除病根。
天門冬(十兩去心秤),麥門冬(去心八兩),生地黃(三斤取汁為膏子)
白話文:
天門冬(10 兩,去除中心部分並稱量)
麥門冬(8 兩,去除中心部分)
生地黃(3 斤,榨取汁液並製成膏狀)
上二味為末。膏子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煎逍遙散送。逍遙散中去甘草。加人參。或服王氏博濟方中。人參荊芥散亦可。如面腫不已。經曰。面腫曰風。故宜汗。麻黃桂枝可發其汗。後服柴胡飲子。去大黃。故論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治俞者。治其土也。治合者。亦治其土也。如兵家圍魏救趙之法也。
白話文:
將上述兩味藥磨成粉末,加入膏和丸中,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逍遙散煎服送下。逍遙散中去除甘草,加入人參。或者服用王氏博濟方中的「人參荊芥散」也可以。如果面部腫脹持續不斷,根據經文記載:「面部腫脹稱為風症。」因此宜發散風邪。麻黃和桂枝可以發汗。之後服用柴胡飲子,去除大黃。所以論述說:「治療臟腑疾病,應治療與之相應的俞穴或合穴。治療浮腫,應治療其相應的經絡。治療俞穴,實際上也是治療相應的臟土。治療合穴,同樣也是治療相應的臟土。」就像兵家「圍魏救趙」的策略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