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上 (13)
卷上 (13)
1. 氣宜論第八
論曰。治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主。五臟所宜。五行之運行數。六氣之臨御化。然後明陰陽三才之數。故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故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經曰。丹天之氣。
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昂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是以將前三數與天象俱明。始終之六氣所司之高下。在泉淺深之勝復。左右之間同與不同。三紀太過不及之理。
故可分天地之化產。民病之氣宜矣。經所謂太陽司天之政。故歲宜苦以燥之溫之。陽明司天之政。故宜以辛苦。汗之清之散之。又宜以咸。少陽司天之政。故歲宜以咸宜辛宜酸。滲之泄之漬之發之。觀氣寒溫。以調其過。太陰司天之政。故宜以苦燥之溫之。甚者發之泄之。不發不泄。
則濕氣外溢。肉潰皮拆而水血交流。少陰司天之政。故歲宜咸以耎之。而調其上。甚則以苦發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則以苦泄之。厥陰司天之政。故歲宜辛以調上。以咸調下必折其鬱氣。先資其化源。是以迎而奪之。王氣之法也。故云六氣有餘。用熱遠熱。用溫遠溫。
用寒遠寒。用涼遠涼。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故王注曰。夏寒甚。則可以熱犯熱。寒不甚。則不可犯也。若有表證。若有里證。故法云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使寒熱內賊。其病益甚。故無者生之。有者甚之。所以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其寒至。
則堅痞腹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眛昏郁。注下瞤瘛。腫脹吐嘔。鼽血衄血。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閉之病生矣。王注曰。食已不肌。吐利腥穢。亦寒之疾也。暴喑冒眛。目不認人。躁擾狂越。譫語罵詈驚癇。亦熱之病也。故經所謂無失天信。
無逆氣宜。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是謂至也。倘不知斯。寒熱內賊。失氣之宜。因不知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術不通經。為粗工之戒。是以六氣上司九宮。中司九元。下司九宣。三數俱明。各分主客。勝復淫治。克伐主病。歲物氣味之厚薄。故經所謂氣味有厚薄。
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故少陽在泉。寒毒不生。太陽在泉。熱毒不生。故其氣專。其味正。少陰在泉。寒毒不生。太陰在泉。燥毒不生。此所謂天化地產。故天地氣合。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經所謂謹候氣宜。無失病機。病機者。寒暑燥濕風。金木水火土。
萬病悉自此而生矣。故謹察病機之本。得治之要者。乃能愈疾。亦常有不明六氣五行之所宜。氣味厚薄之所用。人身為病之所由。而能必獲其效者。鮮矣哉。
白話文:
氣宜論第八
治病一定要明白六氣的變化和治療方法,了解五味五色的歸屬、五臟的喜好,以及五行運行的規律和六氣的運作變化,然後才能明瞭陰陽和三才的數量關係。因此,可以計算的數字,指的是人體內陰陽的比例,而可以推算出的數字,則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陰陽的數量可以從十推到百,從百推到千,從千推到萬。但天地間的陰陽,並非單純用數字推算,而是要藉由觀察其象徵來理解。經書上說:丹天之氣(赤色天象之氣)運行在牛宿、女宿、戊宿(奎宿);黅天之氣(黑色天象之氣)運行在心宿、尾宿、己宿(壁宿);蒼天之氣(青色天象之氣)運行在危宿、室宿、柳宿、鬼宿;素天之氣(白色天象之氣)運行在亢宿、氐宿、昂宿、畢宿;玄天之氣(黑色天象之氣)運行在張宿、翼宿、婁宿、胃宿。所謂戊己宿,指的是奎、壁、角、軫四宿,它們是天地間的門戶。因此,要將這三個數字與天象結合起來理解,才能明白六氣主宰的方位高低、深淺,以及左右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以及三氣(三元:太陽、少陽、太陰)的過度或不足之理。
由此可以區分天地間的變化產物,以及人民疾病的氣候因素。經書上說,太陽主司天時,因此一年之中宜用苦味、燥性、溫性的藥物;陽明主司天時,因此宜用辛味、苦味,發汗、清熱、散邪;也宜用鹹味;少陽主司天時,因此一年之中宜用鹹味、辛味、酸味,滲濕、泄熱、漬熱、發汗;觀察氣候的寒溫,調和其過度;太陰主司天時,因此宜用苦味、燥性、溫性的藥物,病情嚴重則發汗、泄熱;不發汗、不泄熱,濕邪就會外溢,導致肌肉潰爛、皮膚破裂,水血交融;少陰主司天時,因此一年之中宜用鹹味,使身體柔軟,調和其上部,病情嚴重則用苦味發汗,用酸味收斂,使下部安穩,病情嚴重則用苦味泄熱;厥陰主司天時,因此一年之中宜用辛味調和上部,用鹹味調和下部,務必疏通鬱結之氣,先滋養其化生之源,因此要迎合其變化而奪取其邪氣,這是王氣的治法。所以說,六氣有餘,則用熱遠離熱邪,用溫遠離溫邪,用寒遠離寒邪,用涼遠離涼邪,飲食也要遵循同樣的規律。這就是它的道理。王注說:夏天寒邪很重,就可以用熱邪來治熱邪;寒邪不重,就不能這樣做。如果是有表證,就用發汗的方法遠離熱邪;如果是有裡證,就用攻裡的方法遠離寒邪;不發汗不攻裡,卻去犯寒犯熱,使寒熱內部互相侵害,病情就會加重。因此,沒有的要生髮它,有的要減輕它。所以,不遠離熱邪,熱邪就會到達;不遠離寒邪,寒邪就會到達。寒邪到達,就會產生堅硬痞塊、腹部疼痛、急瀉等疾病;熱邪到達,就會產生發熱、嘔吐、下痢、霍亂、癰疽瘡瘍、神志昏迷、煩躁鬱悶、抽搐、腫脹、嘔吐、吐血、鼻出血、頭痛、關節疼痛、肌肉疼痛、出血、尿閉等疾病。王注說:飯後身體消瘦,嘔吐腹瀉排出腥臭穢物,也是寒邪的疾病;突然失音、神志不清、目不識人、躁動不安、狂妄異常、胡言亂語、辱罵、驚癇,也是熱邪的疾病。所以經書上說:不違背天時,不違背氣候的宜忌,不助長其盛,不贊成其恢復,這就是最高的境界。如果不懂得這些,寒熱內部互相侵害,違背了氣候的宜忌,由於不懂得四時五行,反而加重了相克的關係,以致於治療反而損傷正氣,斷送了人的壽命,技術不通曉經義,這是粗心大意的警示。因此,六氣在上應九宮,在中應九元,在下應九宣,三個數字都明白,各自區分主客,盛衰消長,克伐制病,歲時節氣的氣味濃淡,所以經書上說:氣味有濃淡,性質用途有躁靜,治病保身有輕重,化解力量有深淺。所以,少陽在泉下,寒毒不會產生;太陽在泉下,熱毒不會產生,所以它的氣性專一,它的味道純正;少陰在泉下,寒毒不會產生;太陰在泉下,燥毒不會產生。這就是所謂的天地化育,所以天地之氣相合,六氣分佈,萬物就化生了。經書上說:謹慎觀察氣候的宜忌,不要錯過治病的時機。治病的時機,指的是寒、暑、燥、濕、風,金、木、水、火、土,萬病都由此而產生。所以,謹慎觀察病機的根本,才能掌握治療的要領,才能治愈疾病。往往有人不明白六氣五行之所宜,氣味濃淡之所用,人體生病的原因,而能夠一定獲得療效的,很少很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