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上 (12)
卷上 (12)
1. 病機論第七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腹脹大而鼓之有聲如鼓者,熱氣甚則然也。經所謂「熱勝則腫」,此之類也。是以熱氣內郁,不散而聚,所以叩之如鼓也。諸腹脹大,皆為里證。何以明之?仲景曰:「少陰病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所謂「土堅勝水則干」,急與大承氣湯下之,以救腎水,故知無寒,其熱明矣。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胕腫熱勝,內則陽氣滯故也。疼酸由火實制金,不能平木,則木王而為酸。酸者,肝之味也。故經所謂「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王注曰:「肝主驚。」然肝主之,原其本也,自心火甚則善驚,所以驚則心動而不寧也。故火衰水平,治之本也。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熱氣燥爍於筋,故筋轉而痛,應風屬於肝也。甚則吐不止。暍熱之氣加之以泄,濕勝也。若三氣雜,乃為霍亂。故仲景曰:「嘔吐而利,名為霍亂。」故有乾霍亂,有濕霍亂。得其吐利,邪氣得出,名濕霍亂也,十存八九。若不得吐利,揮霍撩亂,邪無由出,名曰乾霍亂,十無一生。二者皆以冒暑中熱;飲食不節;寒熱氣不調;清濁相干;陰陽乖隔,則為此病。若妄言寒者,大誤矣。故熱則小便渾而不清;寒則潔而不濁。故井水煎湯沸,則自然渾濁也。
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水液為病寒也。故水清淨,其氣寒冷。水穀不化而吐利,其色白而腥穢。傳化失常,食已不飢。雖有邪熱不殺穀而不飢者,無倦而常好動。其便色黃而酸。王注曰:「寒者上下所出,即吐出溺出也。」又法曰:「小寒之氣,溫以和之。」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流而不腐,動而不蠹。故吐嘔吐酸者,胃膈熱甚,則鬱滯於氣,物不化而為酸也。酸者,肝木之味。或言吐酸為寒者,誤也。暴注者,是注泄也,乃腸胃熱而傳化失常。經所謂「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下迫者,後重、裡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造物故也。俗云:「虛坐弩責而痛也。」
諸澀枯涸乾勁皴揭,皆屬於燥。澀枯者,水液氣衰少;血不榮於皮肉;氣不通利,故皮膚皴揭而澀也。及甚則麻痹不仁。涸乾者,水少火多。《繫辭》云:「燥萬物者,莫熯乎火。」故火極熱甚,水液干而不潤於身,皮膚乃啟裂。手足有如斧傷而深三二分者,冬月甚而夏月衰。故法曰:「寒能收斂,收斂則燥澀皴揭;熱能縱緩,縱緩則滋榮潤澤。皆屬燥金之化也。」王注曰:「物之生滑利,物之死枯澀。」其為治也,宜開通道路;養陰退陽;涼藥調之,榮血通流,麻木不仁、澀涸、乾勁、皴揭皆得其所。慎毋服烏附之藥。經所謂「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濕火風臨御之化,不失其道,則民病可調」。凡受諸病者,皆歸於五行六氣勝復盛衰之道矣。王注曰:「人生有形,不能無患。既有其患,亦常有逃生化出陰陽者也。」故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得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白話文:
各種疾病如果出現聲音,像敲鼓一樣的,都屬於熱症。腹部脹大,敲起來像打鼓一樣有聲音,是因為體內熱氣太盛的緣故。就像《黃帝內經》說的「熱盛就會腫脹」,就是這類情況。這是因為熱氣鬱積在體內,無法散發而聚在一起,所以敲擊起來會有像鼓聲一樣的聲音。各種腹部脹大的情況,都屬於體內的疾病。要怎麼判斷呢?張仲景說過,少陰病腹脹,大便不通暢的,要趕快用瀉藥,適合用大承氣湯。這就是所謂的「土太強而勝過水,就會乾燥」,要趕快用大承氣湯來瀉下,來保護腎水,所以知道這不是寒症,而是很明顯的熱症。
各種疾病出現身體浮腫、疼痛酸麻、以及驚嚇,都屬於火熱之症。浮腫是因為熱氣太盛,體內陽氣停滯不通的緣故。疼痛酸麻是因為火熱太盛,抑制了金氣,導致金氣無法平抑木氣,木氣過旺就會出現酸的感覺,而酸味是屬於肝的。所以《黃帝內經》說「兩陽氣和一陰氣發病,主要表現就是驚嚇」。王冰註解說:「肝主驚恐」,是從肝的角度來說的,但追究根本,是因為心火太旺,所以容易驚嚇,驚嚇時心神就會動盪不安。所以說,火氣衰弱,水平和,才是治療的根本。
各種身體轉側不利、筋骨僵硬、體內水液混濁的,都屬於熱症。熱氣會使筋脈乾燥,所以筋會抽轉而疼痛,這與風邪侵犯肝有關。嚴重的話會嘔吐不止,再加上暑熱之氣,就會腹瀉,這是因為體內濕氣太盛的緣故。如果三種邪氣夾雜在一起,就會形成霍亂。所以張仲景說過:「嘔吐又腹瀉,就叫做霍亂」。霍亂有乾霍亂和濕霍亂之分,如果能吐能瀉,把邪氣排出體外,就叫做濕霍亂,這種情況十之八九都能好轉。如果不能吐又不能瀉,身體就會感到非常難受,這就叫做乾霍亂,這種情況十個裡面幾乎沒有能活下來的。這兩種霍亂的發生,都是因為冒著暑熱、飲食不節制、寒熱之氣不調、體內清濁之氣互相干擾、陰陽失調所導致的。如果妄加說這是寒症,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說,熱症小便會渾濁不清,寒症小便就會清澈不濁。就像把井水煮沸,自然就會變渾濁一樣。
各種疾病如果出現水液清澈透明、寒冷,都屬於寒症。水液出現這些情況,是因為體內有寒氣的緣故。所以水液清澈乾淨,其氣寒冷,食物消化不了就吐瀉出來,排泄物顏色白而腥臭,這是因為消化功能失常。吃了東西也不會覺得餓,即使有邪熱也不會消化食物,不會感到飢餓,而且不會疲倦,反而喜歡動來動去,排泄物顏色卻是黃色而且帶酸味。王冰註解說,寒症的排泄物,不論是上面吐的還是下面排的,都是寒冷的。所以治療的方法是:小寒的症狀,用溫藥來調和。
各種嘔吐酸水、突然腹瀉並且急迫的,都屬於熱症。熱邪具有流動性,不會腐敗;它具有活動性,不會腐朽。所以嘔吐酸水,是因為胃部和膈膜部位熱氣太盛,導致氣機鬱滯,食物無法消化就會變成酸水。酸味是屬於肝木的。有人說吐酸水是寒症,這是錯誤的。突然腹瀉,是指拉肚子,是因為腸胃有熱,導致消化功能失常。《黃帝內經》說的「清氣在下,就會導致飧泄」,而下迫,是指排便時有裡急後重的感覺,很急而且很痛。這是因為火的性質就是快速的,而且能使事物發生變化。民間所說的虛坐努責而痛,就是這種情況。
各種皮膚乾澀枯槁、乾燥緊繃、龜裂脫皮,都屬於燥症。乾澀枯槁,是因為體內水液氣血不足,不能滋養皮膚肌肉,氣血流通不暢,所以皮膚才會出現粗糙、乾裂脫皮的現象。嚴重的話還會出現麻木不仁。乾燥,是因為體內水少火多。《易經》說:「使萬物乾燥的,沒有比火更厲害的了。」所以火熱太過,體內水液乾涸,無法滋潤身體,皮膚就會裂開,手腳出現像斧頭砍傷一樣、深達二三分的傷口,冬天情況嚴重,夏天會減輕。所以說,寒冷具有收斂的作用,收斂就會導致皮膚乾燥粗糙龜裂。而熱能使肌膚放鬆舒展,舒展就會滋潤澤,這些都是屬於燥金的變化。王冰註解說,事物活著時會光滑柔軟,死亡時就會枯槁乾澀。所以治療的方法是,應該疏通經絡,滋養陰液、退散陽熱,用涼藥來調和,使氣血流通。麻木不仁、乾澀枯槁、乾燥緊繃、龜裂脫皮等症狀,都能夠得到改善。要謹慎使用烏頭、附子等溫熱的藥物。《黃帝內經》說的五行、六氣的運行規律,寒暑燥濕風火的變化,都要符合自然之道。如果能遵循這些規律,人民的疾病就可以得到調治。所有疾病的產生,都歸咎於五行六氣的勝衰盛復之道。王冰註解說,人生有形體,難免會生病。既然生病了,也總有能讓人死裡逃生、轉化陰陽的方法。所以要謹慎掌握疾病的變化,各司其職,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治療。「有」的要用泄法,「無」的要用補法,「盛」的要用瀉法,「虛」的要用補法。首先要掌握五行的勝復規律,疏通氣血,使氣血調暢,身體才能達到平和的狀態。這就是診治疾病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