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7)

回本書目錄

卷中 (7)

1. 霍亂論第十八

論曰。醫之用藥。如將帥之用兵。本草曰。良醫不能以無藥愈疾。猶良將無兵。不足以勝敵也。故用藥如用兵。轉筋霍亂者。治法同用兵之急不可緩也。故吐瀉不止者。其本在於中焦。或因渴大飲。或因飲而過量。或飢而飽甚。或濕內甚。故陰陽交而不和。是為吐瀉。仲景曰。

白話文:

文中提到,醫生的用藥,就像將軍的用兵。本草學說中提到,即使是一位良醫,也不能不使用藥物來治療疾病,就像一位良將不能沒有士兵,無法取勝敵人。所以,用藥就像用兵,必須迅速果斷,不能猶豫。對於筋骨痙攣、腹瀉等急症,治療方法就像用兵一樣,必須迅速出擊,不能拖延。

因此,對於持續嘔吐腹瀉的患者來說,其根本原因在於中焦。可能是因為口渴大量飲水、飲食過量、飢餓後突然吃得太飽、或體內濕氣過重,導致陰陽失衡,從而引起嘔吐腹瀉。這是名醫張仲景所說的。

邪在上焦則吐。邪在下焦則瀉。邪在中焦。則既吐且瀉。此為急病也。然吐利為急。十死其一二。如揮霍撩亂。而不得吐瀉。此名乾霍亂。必死。法曰。既有其入。必有所出。今有其入。而不得其出者。痞也塞也。故轉筋吐瀉者。其氣有三。一曰火。二曰風。三曰濕。吐為暍。

白話文:

熱也。王注曰。炎熱薄爍。心之氣也。火能炎上。故吐也。瀉為濕也。叔和云。濕多成五泄。內經曰。濕勝則濡瀉。又曰。風勝則動。筋屬肝而應於風木。故腳轉筋燥急也。內經曰。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故仲景治法曰。熱多欲飲水。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

這是熱病的證狀。王註上說:炎熱而灼熱,這是心臟的氣血。火具有向上炎上的特性,所以患者會嘔吐。瀉下的是濕氣。叔和說:濕氣過多會導致五種泄瀉。內經說:濕氣勝則會導致濡瀉。又說:風氣勝則會導致身體抽搐。筋脈屬於肝臟,而肝臟與風木相應。所以,腳抽筋而乾燥,會導致急躁。內經說:各種抽搐和轉折,水液渾濁,都屬於熱證。所以,仲景的治療方法說:熱證多伴有口渴,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療。寒證不口渴的,可以用理中丸治療。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熱病的症狀。

王註上說:患者感到炎熱而灼熱,這是心臟的氣血所致。火具有向上炎上的特性,因此患者會出現嘔吐的症狀。瀉下的是濕氣。

叔和說:濕氣過多會導致五種泄瀉。

《內經》說:濕氣過盛會導致濡瀉。又說:風氣過盛會導致身體抽搐。筋脈屬於肝臟,而肝臟與風木相應。因此,腳抽筋並且乾燥,會導致患者性情急躁。

《內經》還說:各種抽搐和轉折,水液渾濁,都屬於熱證。

所以,仲景的治療方法中提到:熱證患者大多伴有口渴,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療。寒證患者不口渴,可以用理中丸治療。

凡覺此證。或先五苓益元桂苓甘露飲。乃吐瀉之聖藥也。慎無與粟米粥湯。谷入於胃則必死。本草曰。粟米味鹹。微寒無毒。主養胃氣。去脾胃中熱。益氣。霍亂者。脾胃極損。不能傳化。加以粟米。如人慾斃。更以利刀鋸其首。豈有能生者耶。如吐瀉多時。欲住之後。宜微以粥飲。

漸以養之。以遲為妙。

半夏湯,治霍亂轉筋。吐瀉不止。

白話文:

每當感覺到這種病症,可以先服用五苓益元湯、桂苓甘露飲等。這些是治療嘔吐腹瀉的良藥。切忌同時服用小米或米粥。如果食物進入胃中,必定會死亡。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小米性味鹹、微寒、無毒,主要作用是養胃氣、消除脾胃中的熱氣、益氣。而霍亂患者的脾胃極度損傷,無法運化食物。此時再食用小米,就像臨死之人頭上再挨一刀,怎麼可能有生還的希望呢?如果嘔吐腹瀉持續了一段時間,想要停止後,可以少量食用粥類。

半夏曲,茯苓,白朮(各半兩),淡桂(二錢半),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細末。渴者涼水調下。不渴者溫水調下。不計時候。

五苓散

白話文:

半夏:半兩

茯苓:半兩

白朮:半兩

肉桂:二錢半

甘草(炙):二錢半

白朮,茯苓,木豬苓(各一兩半),澤瀉(二兩半),桂枝(一兩)

白話文:

白朮:15克

茯苓:15克

木豬苓:15克

澤瀉:25克

桂枝:10克

上為細末。冷水調下。或水煎三沸。冷服亦得。

理中丸

白朮,人參,乾薑,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冷水化下。

白話文:

把白朮、人參、乾薑、甘草等分混合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像彈珠一樣。每次服用一丸,用冷水送服。

如吐瀉不止。身出冷汗無脈者。可服後瀉痢論中漿水散。兼桂枝白朮湯。皆可用。後痢門中藥。亦可選用。

凡霍亂不可飲熱白米湯。飲之死。必不救。切須慎之。

白話文:

如果吐瀉不止,身體出現冷汗,且脈搏微弱的人,可以服用《後瀉痢論》中的漿水散。此外,桂枝白朮湯也可以使用。後痢門中的藥物也可以選擇使用。

2. 瀉痢論第十九

論曰。臟腑瀉痢。其證多種。大抵從風濕熱論。是知寒少而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瀉非陽。久瀉非陰。論曰。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風氣內藏。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泄身熱脈洪。谷不能化。重則下痢膿血稠黏。

白話文:

古籍中提到,臟腑瀉痢的症狀很多,總體來說可以從風、濕、熱三方面論述。因為寒性不足而熱性居多,寒性難以持續,所以才說暴瀉非陽、久瀉非陰。書中又說,春季應該養護身體,身體舒緩則肝木生長。相反,靜止收斂則屬於秋季的氣候,金氣可以制約木氣,風氣藏於體內。夏至時火氣旺盛,金氣衰退,只有火氣旺盛而木氣茂盛,脾土就會受損。輕者則出現飯後腹瀉、身體發熱、脈象洪大,飲食無法消化。重者則出現痢疾,排出膿血,黏稠難以排出。

皆屬於火。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宜大黃湯下之。是為重劑。黃芩芍藥湯為之輕劑。是實則瀉其子。木能自虛而脾土實矣。故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紲。此逆四時之氣。人所自為也。有自太陰脾經受濕而為水泄。虛滑微滿身重。不知穀味。假令春。宜益黃散補之。

白話文:

這些症狀都屬於火性,古醫書《黃帝內經》上說,小便和排便帶膿血,這表示氣順暢,血就會停止。應該服用大黃湯來下瀉,這是重劑。也可以服用黃芩芍藥湯,這是輕劑。這是針對實熱證,瀉掉它的病根。

木頭可以自生虛耗,而脾土就會實熱。因此《黃帝內經》上說,春天受風傷,夏天會長出飧紲。這是違背四季之氣,是人自己造成的。

有的人從太陰脾經受濕而導致水瀉,虛滑微滿,身體沉重,不知道食物的味道。如果是春天的話,應該服用益黃散來補益脾經。

夏宜瀉之。法云。宜補宜瀉宜和宜止。假令和則芍藥湯是也。止則訶子湯是也。久則防變而為膿血也。脾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若先痢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濕。天行為也。雖聖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氣。從鼻而入。留積於脾而為水瀉。有厥陰經動。

白話文:


夏天適宜瀉下。古書上說:「應當補瀉適宜、平衡平和、止瀉」。如果虛實平衡,那麼芍藥湯就是合適的。如果瀉得太厲害,那麼訶子湯就能止瀉。瀉久了就會轉變為膿血。脾臟傳輸到腎臟,稱為「賊邪」,所以很難治癒。如果先是腹瀉,後滑泄,稱為「微邪」,所以容易痊癒。這些都是脾臟受濕,這是自然規律。即使是聖賢也不能倖免。嘴巴吃味道,鼻子吸氣,氣體從鼻子進入,積聚在脾臟而導致腹瀉。如果厥陰經動,就會這樣。

下痢不止。其脈沉而遲。手足厥逆。涕唾膿血。此為難治。宜麻黃小續命汗之。法曰。謂有表邪縮於內。當散表邪而愈。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故法云。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

白話文:

腹瀉不止。脈象沉緩。手腳冰涼。涕唾帶膿血。這種情況難以治療。建議服用麻黃小續命湯發汗。

方法是:認為表邪侵入內裡,應散表邪而癒。

有暴發性腹瀉,無聲音。身體發冷自汗。小便清白。大便失禁。呼吸困難。脈象細弱,嘔吐。趕緊用重藥溫補。漿水散就是這種藥方。

因此,治療方法說:腹瀉後重的話,應瀉下。腹痛的話,應調和。身體沉重的話,應去濕。脈象弦緊的話,應散風。

血膿稠黏。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則愈。鶩溏為痢。當溫之。又云。在表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兵法云。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此之謂也。

白話文:

膿血黏稠,用強烈的藥物來攻破它。身體畏寒而自汗,用有毒的藥物來溫暖它。風邪內縮,應發汗來治癒。溏泄變成痢疾,應溫暖來治療。

還有說法:在體表的(病症)要發散它,在體內的(病症)要攻下它。在上面的(病症)要嘔吐出來,在下面的(病症)要盡力攻下它。身體表熱的要從內部疏散,小便不通暢的要分流排泄。

又說:盛大的(病勢)要調和它,消退的(病勢)要順勢而為。過度的(病勢)要制止它。兵法上說:避開敵人銳利的進攻,攻擊敵人疲倦的退卻。這就是這個道理。

凡病泄而惡風寒。是太陰傳少陰。土來剋水也。用除濕白朮茯苓安脾。芍藥桂黃連破血也。火邪不能勝水也。太陰經不能傳少陰。而反火邪上乘肺經。而痢必白膿也。加黃連當歸之類。又裡急後重。脈大而洪實。為裡熱而甚蔽。是有物結墜也。若脈浮大甚。不宜下。雖裡急後重。

白話文:

凡是腹瀉而且怕冷怕風,是脾胃兩虛,水寒上犯。用除濕的白術、茯苓來健脾,芍藥、肉桂、黃連來破血,消除水寒。因為火邪不能勝水,脾胃虛寒,所以不能運化水濕,反而是火邪上升侵犯肺經,所以痢疾必定會有白膿。再加黃連、當歸等藥,用於裡急後重。脈搏又大又實,這是內有熱邪,且氣血不通。如果脈搏浮大,且浮得太厲害,則不宜用瀉藥,即使裡急後重。

而脈沉細弱者。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可溫養而自愈。裡急後重閉者。大腸經氣不宣通也。宜加檳榔木香宣通其氣。如痢或泄而嘔者。胃中氣不和也。上焦不和。治以生薑橘皮。中焦不和。治以芍藥當歸桂茯苓。下焦不和。寒治以輕熱甚以重熱藥□□□□□大便虛秘澀久不愈。

白話文:

如果脈沉細而弱,表示體內有寒邪,氣力不足,可使用溫暖療法。裡急後重的情況下,大腸氣道不通暢,適合使用檳榔和木香來通氣。如果痢疾或腹瀉並且伴隨嘔吐,這意味著胃氣不和。上焦不和可用生薑和橘皮,中焦不和可用芍藥、當歸、桂皮和茯苓。下焦不和則需要使用較輕的或較重的熱藥來處理。

恐太陰傳少陰。多傳變為痢。太陰傳少陰是為賊邪。先以枳實厚朴湯。以防其變。若四肢懶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飲食減。宜調胃去濕。白朮芍藥茯苓三味。水煎服。以白朮之甘。能入胃而除脾胃之濕。芍藥之酸澀。除胃中之濕熱。四肢困。茯苓之淡泄。能通水道走濕。

白話文:

太陰經正氣虛弱,而少陰經邪氣興盛。如果病情繼續發展,很容易化為痢疾。太陰經傳給少陰經,就是邪氣入侵。首先使用枳實厚朴湯來預防病情變化。如果四肢乏力倦怠、小便減少或不通暢、大便溏泄、飲食減少,這時應該調理脾胃,去除濕氣。使用白朮、芍藥、茯苓三味藥。用水煎服。白朮味甘,可以入胃,去除脾胃的濕氣。芍藥味酸澀,可以去除胃中的濕熱,緩解四肢乏力。茯苓味淡,可以通利水道,去除濕氣。

此三味。泄痢須用此。如發熱惡寒。腹不痛。加黃芩為主。如未見膿而惡寒。乃太陰欲傳少陰也。加黃連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者。加當歸倍芍藥。如見血。加黃連為主。桂當歸佐之。如躁煩或先便白膿後血。或發熱。或惡寒。非黃芩不止。此上部血也。

白話文:

這三味藥如果腹瀉,就必須使用。如果發熱惡寒,但腹不痛,就加用黃芩為主。如果沒有膿,但惡寒,這可能是太陰欲傳少陰的症狀,就加用黃連為主,並配伍桂枝。如果腹痛嚴重,就加用當歸,芍藥加倍。如果出現血便,就加用黃連為主,桂枝、當歸配伍。如果煩躁或先有白膿後有血便,或發熱,或惡寒,一定要用黃芩來止血。這是上部的出血症狀。

如惡寒脈沉。或腰痛。或血痢下痛。非黃連不能止。此中部血也。

如惡寒脈沉。先血後便。非地榆不能止。此下部血也。

白話文:

如果感到怕冷且脈搏沉弱,或者有腰痛,或者出現下痢帶血且伴有疼痛,非用黃連不能止血,這是因爲中焦部位的血出現問題。

如果感到怕冷且脈搏沉弱,先是便血後纔是正常的排便,非用地榆不能止血,這是因爲下焦部位的血出現問題。

如便膿血相雜。而脈浮大。慎不可以大黃下之。下之必死。謂氣下竭而陽無所收也。凡陰陽不和。惟可以分陰陽藥治之。又云。暴泄非陽。久泄非陰。大便完穀下。有寒有熱者。脈疾身多動。音聲響亮。麻黃。此陽也。寒者脈沉而細疾。身不動作。目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者。姜附湯主之。若身重四肢不舉。朮附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膿血同時排出,並且脈搏浮大。要謹慎不要用大黃瀉下,瀉下必死。這是因為元氣虛竭,陽氣無法收回。凡是陰陽不調和,只能用分陰陽的藥物進行治療。又說,突然發生的腹瀉不是陽證,持續時間長的腹瀉不是陰證。如果大便中帶有未消化的穀物,有寒熱之分:脈搏快速,身體多動,聲音洪亮,是陽證,可以用麻黃治療;脈搏沉細而快,身體不能動,眼睛模糊,飲食不下,鼻孔氣息微弱,是陰證,可以用姜附湯治療;如果身體沉重,四肢不能舉起,可以用朮附湯治療。

黃芩芍藥湯,治泄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而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黏。

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濾清溫服無時。如痛則加桂少許。

大黃湯,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

大黃(一兩)

白話文:

黃芩芍藥湯

治泄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而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黏。

**藥材:**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五錢)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成粗末。

**用法:**每次服用半兩,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濾清溫服,不限時間。如果疼痛,可以加桂枝少許。

大黃湯

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

**藥材:**大黃(一兩)

上細剉。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黃芩湯和之。以徹其毒也。

芍藥湯,下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白話文:

將大黃切成細末。加入兩大碗上好的酒中。浸泡半日後,將大黃和酒一起煎煮,直至減至一盞半的量。取出大黃不要。將煎好的藥酒分成兩份。一次性服下一份。如果痢疾停止,則不必再服。如果痢疾未止,再服另一份。以排泄通暢為度。服用芍藥湯調和。痢疾停止後,再服用黃芩湯調和,以徹底清除毒素。

芍藥(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檳榔(二錢),木香(二錢),甘草(二錢炙),大黃(三錢),黃芩(半兩),官桂(一錢半)

白話文:

芍藥(60 克),當歸、黃連(各 30 克),檳榔、木香(各 12 克),炙甘草(12 克),大黃(18 克),黃芩(30 克),官桂(9 克)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如血痢則漸加大黃。如汗後臟毒。加黃柏半兩。依前服。

白話文:

上部藥材:黃連。每次服半兩。加水兩碗。煎煮至剩一碗。飯後溫服。如果是血痢,逐漸增加大黃的用量。如果是汗後留下臟毒,加入半兩黃柏。按照前面的方法服用。

白朮黃耆湯,服前藥。痢雖已除。猶宜此藥和之。

白朮(一兩),黃耆(七錢),甘草(三錢)

上㕮咀。均作三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清服之。

防風芍藥湯,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

防風,芍藥,黃芩(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半兩。或一兩。水三盞。煎至一盞。濾清溫服。

白話文:

服用白朮黃耆湯之前,雖然痢疾已經消除,但仍然建議服用此藥來鞏固療效。白朮一兩,黃耆七錢,甘草三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分成三份服用。每次取藥粉一碗半水煎煮至一碗,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防風芍藥湯用於治療腹瀉、洩痢、消瘦、身體發熱、脈搏弦緊,伴隨腹痛口渴、頭痛、輕微出汗的症狀。防風、芍藥、黃芩各一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或一兩,用三碗水煎煮至一碗,過濾藥渣,溫熱服用。

治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微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穀不化。先宜白朮芍藥湯和之。身重暴下。是大勢來。亦宜和之。

白話文:

治療脾經受濕。出現腹瀉水便增多。身體微沉微脹。疲乏無力。不想吃飯。突然腹瀉不止。食物不能消化。首先適合用白朮芍藥湯調理。身體沉重並突然腹瀉。這是大便的趨勢。也宜調理。

白朮芍藥湯

白朮(一兩),芍藥(一兩),甘草(五錢)

上剉。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濾清溫服。如痛甚者。宜

蒼朮芍藥湯

蒼朮(二兩),芍藥(一兩),黃芩(半兩)

上剉。每服一兩。加淡味桂半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清。如脈弦頭微痛者。宜

蒼朮防風湯

蒼朮,防風(各二兩),上使

上剉。同前煎服。如下血者。宜

蒼朮地榆湯

蒼朮(二兩),地榆(一兩),下使

上剉。同前煎服。

白話文:

白朮芍藥湯是用白朮、芍藥和甘草各一兩,先將藥材切碎,每次取一兩,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濾清溫服。如果疼痛嚴重,可以服用。

蒼朮芍藥湯是用蒼朮二兩、芍藥一兩、黃芩半兩,先將藥材切碎,每次取一兩,加入半錢淡味桂,用一杯半水煎煮至一杯,溫服。如果脈弦頭微痛,可以服用。

蒼朮防風湯是用蒼朮和防風各二兩,先將藥材切碎,用同樣方法煎煮服用。如果出現下血症狀,可以服用。

蒼朮地榆湯是用蒼朮二兩、地榆一兩,先將藥材切碎,用同樣方法煎煮服用。

以上證。如心下痞。每服加枳實一錢。如小便不利。各加茯苓二錢。如腹痛漸已。瀉下微少。宜訶子散止之。法云。大勢已去。而宜止之。

白話文:

以上所說的證狀,例如心窩痞滿:每次服用藥物時,再加一錢枳實。例如小便不利:各加二錢茯苓。例如腹痛逐漸減輕,瀉下稍稍減少:適宜服用訶子散來止瀉。醫書上說:大勢已去,就應該止瀉。

訶子散

訶子(一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黃連(三錢),甘草(三錢)

白話文:

訶子散

訶子(一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黃連(三錢),甘草(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白朮芍藥湯調下。如止之不已。宜歸而送之也。訶子散加厚朴一兩。竭其邪氣也。虛滑久不愈者。多傳變為痢疾。太陰傳於少陰。是為賊邪。先以厚朴枳實湯。防其傳變。

厚朴枳實湯

白話文:

上層是細小的藥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朮芍藥湯沖服。如果止血效果不好,應該用烏龜甲來幫助止血。訶子散中加入一兩厚朴,以去除邪氣。虛滑(大便溏薄)症狀久治不癒的人,大多會惡化為痢疾。太陰傳變到少陰,這是因為邪氣作祟。先用厚朴枳實湯,以預防傳變。

厚朴(一兩),枳實(一兩),訶子(一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黃連(二錢),甘草(三錢炙),大黃(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話文:

厚朴 1 兩

枳實 1 兩

訶子 1.5 兩(一半生,一半熟)

木香 0.5 兩

黃連 0.2 兩

炙甘草 0.3 兩

大黃 0.2 兩

漿水散,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少而不能語。其甚者加吐。此謂急病。治之宜以此。

白話文:

漿水散,用於治療像水一樣的嚴重腹瀉。患者全身冒汗,身體冰涼,脈搏微弱,氣息微弱難以說話。嚴重者還會嘔吐。這是一種危急疾病,應立即治療。

半夏(二兩湯洗),附子(半兩炮),乾薑(五錢),良薑(二錢半),桂枝(五錢),甘草(五錢炙)

白話文:

**半夏:**2 兩,洗淨

附子: 半兩,炮製過 乾薑: 5 錢 良薑: 2 錢半 桂枝: 5 錢 甘草: 5 錢,炙製過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滓熱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三服。大腸經動下痢為鶩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桂枝。秋冬白朮湯。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每次服藥三到五錢。用兩碗漿水煎煮,煮到只剩一碗,連藥渣一起趁熱喝下。嚴重者喝三四碗,輕微者喝三碗。

大腸經氣血運行失常,導致腹瀉,大便稀薄如鵝屎,大腸無法控制,突然間大量排出,形成水瀉,大便呈現青色。其中可能夾雜有硬物,想要排完又排不完,想要停息又停不下來。小便清澈量多。

這是寒氣造成的,宜用溫熱的方法治療。春天和夏天用桂枝湯,秋天和冬天用白朮湯。

桂枝湯

桂枝,白朮,芍藥(各半兩),甘草(二錢炙)

上剉。每服半兩。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取清。宜溫服之。

白朮湯

白朮,芍藥(各三錢),乾薑(半兩炮),甘草(二錢炙)

上剉為粗末。如前服之。甚則去乾薑。加附子三錢。辛能發也。

白話文:

桂枝湯

藥材:

  • 桂枝 半兩
  • 白朮 半兩
  • 芍藥 半兩
  • 甘草 二錢(炙)

製作:

  1. 將藥材切碎。
  2. 每服取半兩藥材,用水一盞煎煮。
  3. 煎至藥液剩下七分,去渣取清汁。
  4. 服用時宜溫熱。

白朮湯

藥材:

  • 白朮 三錢
  • 芍藥 三錢
  • 乾薑 半兩(炮)
  • 甘草 二錢(炙)

製作:

  1. 將藥材切碎成粗末。
  2. 依照桂枝湯的服法服用。
  3. 若病情嚴重,則可去乾薑,加附子三錢。
  4. 辛味藥物具有發散作用。

治厥陰動為瀉痢者。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或涕唾膿血。瀉痢不止者。為難治。宜升麻湯或小續命湯以發之。法云。謂表邪縮於內。故下痢不止。當散表邪於四肢。布於絡脈。外無其邪。則臟腑自安矣。

諸水積入胃。名曰溢飲。滑泄。渴能飲水。水下復瀉而又渴。此無藥證。當灸大椎。

白話文:

當厥陰經脈活動亢進,導致腹瀉時,應該這樣治療:

  • **脈象:**寸脈深沉而緩慢。
  • **症狀:**手腳冰冷,下半身沒有脈搏,咽喉不適,或流出膿血色的涕唾。
  • **惡化情況:**如果腹瀉持續不斷,則難以治療。

此時應使用升麻湯或小續命湯來發散表邪。中醫理論中,表邪指停留在外表的病邪。由於表邪收縮於體內,導致下痢不止。因此,需要將表邪發散到四肢和脈絡中,當體表沒有餘邪時,臟腑自然會恢復安寧。

諸瀉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陰守病。故不可離於芍藥。若不受濕。不能下痢。故須用白朮。是以聖人立法。若四時下痢。於芍藥白朮內。春加防風。夏加黃芩。秋加厚朴。冬加桂附。然更詳外證寒熱處之。如裡急後重。須加大黃。如身困倦。須加白朮。如通身自汗。逆冷氣息微。加桂附以溫之。如或後重膿血稠黏。雖在盛冬。於溫藥內亦加大黃。

白話文:

各種瀉痢持續不斷,或暴發性腹瀉的患者,都是因為太陰經(脾胃)出了問題。因此,治療時離不開芍藥。如果患者沒有受濕氣影響,就不會出現腹瀉。所以,必須使用白朮。因此,聖人制定治療原則:

  • 如果在四季都會腹瀉,在芍藥和白朮的基礎上:
  • 春季:加入防風
  • 夏季:加入黃芩
  • 秋季:加入厚朴
  • 冬季:加入桂附

除此之外,還要仔細觀察患者的外部症狀,根據寒熱情況進行調整:

  • 如果裡急後重(肛門灼熱、大便下墜感),需要加大黃的用量。
  • 如果身體倦怠,需要增加白朮的用量。
  • 如果全身自汗、逆冷、氣息微弱,需要加入桂附來溫補。
  • 如果出現後重膿血黏稠的情況,即使是在寒冬,在溫熱藥物中也要加大黃的用量。

諸下痢之後。小便利而腹中虛痛不可忍者。此謂陰陽交錯。不和之甚也。當服,神效越桃散。

白話文:

各位在腹瀉後,排尿量少而腹中虛弱疼痛難忍。這種情況被稱為陰陽交錯,身體失衡的嚴重現象。應服用神效越桃散。

大梔子(三錢),高良薑(三錢)

上和勻。每服三錢。米飲或酒調下。其痛立效。

治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宜服,黃連湯。

黃連(去須),當歸(各半兩),甘草(二錢炙)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溫服。

治大便後下血。腹中痛者。謂熱毒下血。當服,芍藥黃連湯。

芍藥,當歸,黃連(各半兩),大黃(一錢),桂(淡味半錢),甘草(二錢炙)

上㕮咀。每半兩同前煎服。如痛甚者。調木香檳榔末一錢服之。

治久病腸風。痛癢不任。大便下血。宜服,地榆湯。

蒼朮(去皮四兩),地榆(二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前多服除根。

治濕瀉,茯苓湯。

白朮(一兩),茯苓(去皮七錢半)

上㕮咀。水煎一兩。食前服。食入而瀉。謂胃中有宿谷也。當加枳實五錢。酒入而瀉。濕熱瀉也。加黃芩五錢。

白話文:

將梔子、高良薑各三錢,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或酒調服,疼痛立刻見效。

如果大便後下血,腹中無痛,稱為濕毒下血,應服用黃連湯。

取黃連(去鬚)、當歸(各半兩)、甘草(二錢,炙過)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水煎至七分,飯後溫服。

如果大便後下血,腹中疼痛,稱為熱毒下血,應服用芍藥黃連湯。

取芍藥、當歸、黃連(各半兩)、大黃(一錢)、桂皮(淡味半錢)、甘草(二錢,炙過)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相同方法煎服。如果疼痛厲害,可調入木香檳榔末一錢服用。

如果久病腸風,疼痛瘙癢難忍,大便下血,應服用地榆湯。

取蒼朮(去皮四兩)、地榆(二兩)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一杯水煎至七分,飯前多服,可以根治。

如果濕瀉,應服用茯苓湯。

取白朮(一兩)、茯苓(去皮七錢半)混合研磨成粉末。用水煎一兩,飯前服用。如果吃飯後就拉肚子,說明胃中有宿食,應加枳實五錢。如果喝酒後就拉肚子,說明是濕熱瀉,應加黃芩五錢。

治寒積痢。男子小兒婦人皆不問赤白。或清痢如水。不後重者寒也。經云。澄徹清冷。皆屬於寒。皆為虛。寒中有積也。宜附子巴豆之類下之。見痢則愈。空心服。

白話文:

用於治療寒積痢。不論是男性、小孩或女性,也不分痢疾是紅色還是白色。如果拉出來的痢疾清淡如水,而且沒有後重感,那就是寒積造成的。醫書上說:清澈冰冷的痢疾,都屬於寒證。這都是因為身體虛弱,寒氣中又有積滯。宜使用附子、巴豆之類的藥物瀉下,看到痢疾排出就能痊癒。在空腹時服用。

治瀉痢久不止。臟腑虛滑。穀不化。用蒼朮湯。下,桃花丸。

蒼朮(二兩),防風(一兩)

白話文:

治療久瀉不止的腹瀉。內臟功能虛弱,食物不能消化。使用蒼朮湯。伴隨服用桃花丸。

上剉為細末。用水一碗。煎至一大盞。絞清汁。下桃花丸八十丸立愈。如小便澀少。以五苓散下桃花丸。或赤石脂丸。小便利則愈矣。

大陽為協熱痢。涼膈散主之。

白話文:

上方的藥粉研磨得細細密密的,用一碗水煎煮,直到水煎乾大半,過濾取清汁。服用80粒桃花丸立即可愈。如果小便量少,可以混合五苓散與桃花丸,或赤石脂丸服用。小便通利後,病情就會好轉。

陽明為痼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珍珠囊中有。

白話文:

陽明經絡導致的慢性腹中結塊。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配方的詳細內容記載在「珍珠囊」中。

少陽風氣自動。其脈弦。大柴胡湯主之。

太陰濕勝濡瀉。不可利而可溫。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少陽經風氣自行運作,其脈象呈現弦狀,應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太陰經濕氣過重導致腹瀉,不應該使用瀉下藥,而應該使用溫裡藥,應使用四逆湯來治療。

少陰蟄封不禁固。可澀。赤石脂丸乾薑湯主之。

白話文:

腎陽虛衰閉塞不通,仍然固澀。可以使用澀腎固精的藥物。可以用赤石脂丸乾薑湯來治療。

厥陰風泄。以風治風。小續命湯消風散主之。

白話文:

厥陰型腹瀉,以風寒之邪引起。用小續命湯治療,可以驅散風寒。

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導氣湯。

芍藥(一兩),當歸(五錢),大黃,黃芩(各二錢半),黃連,木香(各一錢),檳榔(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未止再服。不後重則止。

雜例

白話文:

治療下痢帶膿血,裡急後重,日夜腹瀉不止。可以用導氣湯。配方為:芍藥一兩,當歸五錢,大黃、黃芩各二錢半,黃連、木香各一錢,檳榔一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一盞水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如果腹瀉未止,可再次服用。如果裡急後重消失,即可停止服藥。

溲而便膿血者。大腸泄也。脈五至之上洪者。宜以七宣丸。如脈平者。立秋至春分。宜香連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藥柏皮丸。四季通用。宜加減平胃散七宣丸之類。後宜服此藥。去其餘邪。兼平胃氣。

白話文:

小便混濁,同時便血膿的。這是大腸燥熱引起的洩瀉。脈象數到第五個脈位以上,且脈搏浮洪。應服用七宣丸。如果脈象平穩的話,從立秋到春分,宜服用香連丸。從春分到立秋,宜服用芍藥柏皮丸。四季通用,宜加減平胃散、七宣丸等類型的藥物。服完這些藥後,繼續服用平胃氣,祛除其他邪氣。

芍藥柏皮丸

芍藥,黃柏(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二百丸。溫水下。食前服。

加減平胃散

白話文:

將芍藥和黃柏各等量,研磨成細粉,用醋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籽。每次服用五七十粒到二百粒,用溫水送服,飯前服用。

對於平胃散的加減用法,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

白朮,厚朴,陳皮(各一兩),甘草(七錢),檳榔(三錢),木香(三錢),桃仁,黃連,人參,阿膠(各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

白話文:

白朮 一兩

厚朴 一兩

陳皮 一兩

甘草 七錢

檳榔 三錢

木香 三錢

桃仁 半兩

黃連 半兩

人參 半兩

阿膠 半兩

白茯苓(去皮) 半兩

上為細末。同平胃散煎服。

血多加桃仁。泄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

氣不下後重。加檳榔木香。

腹痛加芍藥甘草。膿加阿膠。濕加白朮。脈洪加大黃。

四時以胃氣為本。久下血痢。則脾虛損。而血不流於四肢。入於胃中。為血痢宜滋養脾胃則愈。

夫五泄者之病。其治法各不同者。外證各異也。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承氣湯下。

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建中及理中湯。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乾薑及附子湯。

小腸泄者。溲便膿血。少腹痛。承氣湯。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平胃散的藥方煎煮後服用。

如果血太多,就加桃仁;如果腹瀉,就加黃連;如果小便澀,就加茯苓。

如果氣往下走,但還有下墜感,就加檳榔和木香。

如果肚子痛,就加芍藥和甘草;如果出現膿,就加阿膠;如果濕氣重,就加白朮;如果脈搏洪大,就加大黃。

一年四季都以胃氣為根本。如果長期腹瀉和血痢,就是脾虛損傷,導致血液不能流向四肢,而是進入胃中,形成血痢。因此,治療血痢要滋養脾胃,才能痊癒。

五種泄瀉的病症,治療方法各不相同,因為外在表現也不一樣。

胃泄,是指飲食無法消化,大便顏色發黃,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

脾泄,是指肚子脹滿,大便稀薄,吃東西就嘔吐,可以用建中湯和理中湯來治療。

大腸泄,是指吃東西後腹部感到緊迫,大便顏色發白,腸子鳴叫並疼痛,可以用乾薑和附子湯來治療。

小腸泄,是指小便和糞便中有膿血,小腹疼痛,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

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足少陰是也。莖中痛。急利小便。此五泄之病也。胃小腸大瘕三證。皆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後厥陰少陰二證。另有治法。厥陰證加甘草。謂主莖中痛。是肝也。內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少陰經證。多里急後重。故加大黃。

白話文:

大便閉結

大便嚴重堵塞者,會有裡急後重的感覺,經常跑廁所卻排不出來,這屬於足少陰經的問題。

小便急痛

莖中疼痛,小便頻繁而短淺,這是五淋的症狀。

胃、小腸、大腸閉結

胃、小腸、大腸閉結這三種症狀,都可以用清涼飲子來治療,大便會自然通暢。

後厥陰、少陰

後厥陰和少陰這兩種症狀,需要額外的治療方法。

後厥陰

後厥陰症狀加上甘草,是因為莖中疼痛,這是肝的問題。內經說:「肝性苦,急食甘以緩之。」

少陰

少陰經症狀,多里急後重,因此加入大黃治療。

令急推過。物去則輕矣。內經曰。因其重而減之。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又有太陰陽明二經證。當進退大承氣湯主之。太陰證不能食也。當先補而後瀉之。乃進藥法也。先煎厚朴半兩。俱依本方加制。水一盞半。煎至一半服之。若三兩服後未已。謂有宿食不消。又加枳實二錢。

白話文:

用急救的方法將邪氣推散出去。病邪排出後,身體就會感到輕鬆了。《黃帝內經》中說:「根據病邪的性質來減弱它。」又說:「病邪在下面,就要把它引出來並將其耗盡。」還有太陽經和陽明經的證候,應當進服大承氣湯來治療。太陽經證候不能進食的,應當先進補後瀉下,這是用藥的法則。先煎厚朴半兩,按照本方的其他藥物加制,用一盞半的水煎,煎至一半時服下。如果服了三劑後還沒有好轉,說明有宿食不消,再加枳實二錢。

同煎服。三兩服泄又未已。如稍加食。尚有熱毒。又加大黃三錢。推過泄止住藥。如泄未止。謂腸胃有久塵垢滑黏。加芒硝半合。宿垢去盡。則愈矣。

白話文:

將以上所有材料一起煎服。服三次,腹瀉的情況還是沒有好轉。如果稍微吃了點東西,體內還有熱毒。再加入三錢大黃。如果腹瀉沒能止住,表示腸胃中有長期積累的污垢和粘液。再加入半合芒硝。體內的宿垢全部排出乾淨,腹瀉就會痊癒了。

陽明證。能食是也。當先瀉而後補。謂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湯五錢。水一盞。依前法煎至七分。稍熱服。如泄未止。去芒硝。後稍熱退。減大黃一半煎兩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心腹滿。又減去大黃。枳實厚朴湯。又煎三兩服。如是腹脹滿退。泄亦自愈。後服厚朴湯數服則已。

又寒熱水泄之例於後。

白話文:

陽明證:胃熱證狀,能吃東西。治療時,先瀉後補。

具體方法如下:

  1. 先服大承氣湯五錢。水一碗。按照前面煎藥的方法煎至七分之一。稍熱時服用。

  2. 如果腹瀉不止,去掉芒硝。後服稍熱的湯液。

  3. 減掉一半的大黃,再煎兩劑。

  4. 如果熱氣雖已,但人心腹滿,再減掉大黃,加入枳實厚朴湯。再煎三劑。

  5. 如此腹脹滿退,腹瀉也會自愈。

  6. 最後服用厚朴湯幾劑即可。

泄者一也。總包五法。謂之六義。曰六解。難經有傷寒五泄。叔和云。濕多成五泄。仲景解四經泄利。有不可汗。有不可下者。可吐可灸者。仲景隨經自言之。假令渴引飲者。是熱在膈上。水多入。則下膈入胃中。胃經本無熱。不勝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穀一時下。此證當灸大椎三五壯立已。

乃瀉督也。如用藥。乃使車前子擂丸。白朮茯苓之類。可選用之。五苓散亦可。

白話文:

瀉症是一種病,總括了五種方法,稱為六種原則或六種治療方法。

《難經》中記載了「傷寒五泄」。《叔和湯液經》說,濕氣過多會導致「五泄」。《傷寒雜病論》中,仲景提出了四種治療腹瀉的方法,有些不可發汗,有些不可瀉下,有些可以嘔吐,有些可以用艾灸。仲景根據不同的經絡,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法。

例如,如果患者感到口渴並飲用大量的水,表明熱在橫膈膜之上。大量的水進入胃中,而胃經本身沒有熱,不能承受這麼多的水,稱為「水恣」。此時,患者可能會突然腹瀉,這種情況可以用艾灸大椎穴三到五壯立馬就能治癒。

又有寒泄者。大腹滿而泄。又有鶩溏者。是寒泄也。鶩溏者。大便如水。中有少結糞者是也。如此者。當用天麻附子乾薑之類是也。

白話文:

也有一種叫做寒瀉的病症。腹部脹滿又腹瀉。還有一種叫做「鶩溏」的病症,也是寒瀉。鶩溏是指大便像水一樣,其中混有少量成形的糞便。出現這種情況時,應該使用天麻、附子、乾薑等藥材來治療。

又法曰。泄有虛實寒熱。虛則無力更衣。不便已泄出。謂不能禁固也。實則數至圊而不能便。俗云虛坐弩責是也。裡急後重。皆依前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一說素問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又云久風為飧泄者。乃水穀不化而完出爾。非水入胃而成此證。非前水恣也。此一證。

白話文:

還有一種方法說:有熱實寒實。熱實則無力更衣,不便已經解除。不能禁固。實則數次如廁仍不解便。民間俗語說:「坐廁求責」就是這個。裡急後重,都按照前面所述方法進退大承氣湯治療。另有一說,《素問》說:「春傷於風,夏生瘡」。又說:「久風為瘓」,就是水液不化而完結而出。並不是水進入胃裡而生成了這種病症,也不是前面的水液。這種病症。

不飲水而谷完出。名曰飧泄。治法於後。先以宣風散導之。出錢氏方中四味者是也。後服蒼朮防風湯。

白話文:

不喝水,但穀物能順利排出體外。這被稱為「飧泄」。其治療方法如下:

首先使用宣風散導引之。此方取自出錢氏的方劑,由四味藥組成。

接下來再服用蒼朮防風湯。

蒼朮防風湯

蒼朮(去皮四兩),麻黃(去根節四兩),防風(去蘆頭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一兩。生薑七片。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泄止後服椒術丸。

椒術丸

蒼朮(二兩),蜀椒(一兩去目炒)

白話文:

蒼朮去皮四兩,麻黃去根節四兩,防風去蘆頭五錢,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一兩,加生薑七片,水兩碗,煎煮到剩下一碗,去渣溫服。腹瀉止住後再服用椒術丸。椒術丸由蒼朮二兩,蜀椒去目炒後一兩組成。

上為極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食前溫水下。一法。惡痢久不愈者。加桂。如小兒病。丸如黍米大。

白話文:

將中藥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醋漿糊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 20 到 30 粒,在飯前用溫水送服。另一種方法,適用於患有久治不癒的痢疾者:在藥方中加入桂枝,適合小孩服用,丸子的尺寸應小如小米。

治瀉痢膿血。乃至脫肛。地榆芍藥湯

蒼朮(一兩),地榆(二兩),卷柏(三兩),芍藥(三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一大盞半。煎至一半溫服清。病退藥止。

五泄傷寒。乃分三節。初說暴,次說中。後說久泄。

白話文:

治療腹瀉帶膿血,甚至脫肛的,可以用地榆芍藥湯。配方是蒼朮一兩、地榆二兩、卷柏三兩、芍藥三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一大碗半水煎至一半,溫服,等到病症退去,就停止用藥。五泄傷寒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期症狀突然發作,中期症狀持續,後期則為久瀉。

此說在難經二十二難。是三節內包十五法。初以暴藥。中以的對證藥。後疾得中也。末治久泄法。仲景論厥陰經治法是也。

白話文:

此說記載在《難經》第二十二難。所謂三節內包十五法,指:

  1. 初期使用猛烈藥物(暴藥)。

  2. 中期根據證狀使用對症藥物(的對證藥)。

  3. 後期症狀緩解後用中和藥物(疾得中)。

  4. 最後治療長期的腹瀉(久泄法)。

仲景所論述的厥陰經治療法則,也遵循了這個原則。

治久泄法。先進縮煎小續命湯。是發其汗。使邪氣不能從外侵於內。然後治其痢。秋冬間下痢風。吐論中加減厚朴丸大效。

白話文:

治療長期的腹瀉。先使用縮煎小續命湯。目的是發汗,使邪氣無法從外部入侵體內。然後再治療痢疾。在秋冬時期,如果腹瀉伴有風寒,嘔吐和腹瀉,可以在縮煎小續命湯中加入厚朴丸,效果顯著。

凡臟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療。有虛秘。有實秘。胃實而秘者。能飲食小便赤。當以麻仁丸七宣丸之類主之。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利。厚朴湯,主之。

白話文:

所有臟腑的便祕,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治療。有虛證便祕,有實證便祕。胃實而便祕的人,能進食但小便發紅,應該以麻仁丸、七宣丸之類的藥物為主。胃虛而便祕的人,不能進食,小便清澈通暢,應該以厚朴湯為主。

厚朴(薑製五兩),白朮(五兩),半夏(二兩),枳實(一兩炒),陳皮(去白二兩),甘草(三兩炙)

上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三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實秘者物也。虛秘者氣也。

白話文:

厚朴五兩(薑製),白術五兩,半夏二兩,炒枳實一兩,陳皮二兩(去白),炙甘草三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一碗半的水,加入五片生薑,三枚大棗,煎煮至一碗後,過濾掉藥渣,溫熱時空腹服用。便祕是因為實證,虛祕是因為氣虛。

平胃丸,治病久虛弱。厭厭不能食。而臟腑或秘或溏。此胃氣虛弱也。常服和中消痰去濕。及厚腸胃。進飲食。

白話文:

平胃丸,用於治療久病虛弱的人。

患者精神萎靡,沒有食慾。大便時而便祕,時而腹瀉。這是因為胃氣虛弱。

經常服用平胃丸可以調和中氣,化解痰濕,增強腸胃功能。這樣就能促進飲食的吸收和消化。

厚朴(一兩),白朮(一兩二錢),陳皮(八錢去白),木香(一錢),生半夏(湯洗一兩),檳榔(二錢半),枳實(五分),甘草(三錢炙)

白話文:

厚朴:1 兩

白朮:1 兩 2 錢

陳皮:8 錢,去除白色部分

木香:1 錢

生半夏:1 兩,用湯水洗淨

檳榔:2 錢 5 分

枳實:5 分

甘草:3 錢,炙烤過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薑湯或溫水送下。

白話文:

上半部分是細碎的。用薑汁浸泡蒸餅,做成丸子。每個丸子的大小像桐子。每次服用三至五十丸。用薑湯或溫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