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5)
卷中 (5)
1. 內傷論第十五
論曰。人之生也。由五穀之精。化五味之備。故能生形。經曰。味歸形。若傷於味。亦能損形。今飲食反過其節。腸胃不能勝。氣不及化。故傷焉。經曰。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或失四時之調養。故能為人之病也。經曰。
氣口緊而傷於食。心胸滿而口無味。與氣口同。氣口者。乃脾之外候。故脾胃傷則氣口緊盛。夫傷者。有多少。有輕重。如氣口一盛。脈得六至。則傷於厥陰。乃傷之輕也。檳榔丸主之。氣口二盛。脈得七至。則傷於少陰。乃傷之重也。煮黃丸厚朴丸主之。氣口三盛。脈得八至。
則傷於太陰。䐜塞悶亂。甚則心胃大痛。兀兀欲吐。得吐則已。俗呼食迷風是也。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則死。宜吐之以瓜蒂散。如不能則無治也。經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檳榔丸
檳榔(二錢半),陳皮(去白一兩),木香(二錢半),牽牛(頭末半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米飲下。生薑湯亦可。
煮黃丸
雄黃(一兩另研),巴豆(五錢生用去皮研爛入雄黃末)
上二味再研。入白麵二兩同再和研均。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時先煎漿水令沸。下藥二十四丸。煮三十沸。撈入冷漿水中。沉冰冷。一時下二丸。一日二十四丸也。加至微利為度。用浸藥水送下此藥。治脅下痃癖痛如神。
瓜蒂散
瓜蒂(三錢),赤小豆(三錢)
上為細末。溫水調一錢。以吐為度。如傷之太重。備急丸獨行丸。皆急藥也。
金露丸,治天行時疾。內傷飲食。心下痞悶。
大黃(二兩),枳實(五錢麩炒),牽牛(頭末二兩),桔梗(二兩)
上同為細末。燒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溫水下。如常服十丸二十丸。甚妙。
枳實丸,治氣不下降。食難消化。常服進食逐飲。
枳實(五錢麩炒),白朮(一兩)
上為細末。燒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治飲食不化。心腹膨悶。檳榔丸主之。
如甚則脅肋虛脹。煮黃丸主之。
治氣不下降。飲食難消。金露丸主之。
白話文:
內傷論第十五
人體的生成,依靠五穀精華的滋養和五味調和的配合,才能長成形體。經書上說:「味道歸於形體。」如果飲食傷了味道,也能損傷形體。現在很多人飲食過度,腸胃承受不住,氣機運化不及,所以就生病了。經書上說:「強大的火氣消耗精氣,精氣滋養弱小的火氣;強大的火氣散布精氣,弱小的火氣產生精氣。」《痹論》也說:「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損;或者違背四季的調養,都會導致疾病。」經書上說:
氣口緊縮,是因飲食所傷;心胸滿悶,口無滋味,也與氣口緊縮相同。氣口,是脾臟的外在徵象,所以脾胃受損就會氣口緊縮。這種損傷,輕重程度不一。如果氣口略微緊縮,脈搏六次一息,是傷及厥陰,屬於輕微的損傷,可用檳榔丸治療。氣口較為緊縮,脈搏七次一息,是傷及少陰,屬於較重的損傷,可用煮黃丸或厚朴丸治療。氣口非常緊縮,脈搏八次一息,是傷及太陰,會感到胸悶氣塞,甚則心胃劇痛,噁心欲吐,吐了之後就好了,俗稱「食迷風」。經書上說:「上部有脈象,下部沒有脈象,就要催吐,不吐就會死」,應該用瓜蒂散催吐。如果不能催吐,就無法治療了。經書上說:「高者順其性使之更高,下者導其性使之更低」,就是這個道理。
檳榔丸:
檳榔(二錢半)、陳皮(去白一兩)、木香(二錢半)、牽牛子(頭末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丸,用米湯或生薑湯送服。
煮黃丸:
雄黃(一兩,研磨)、巴豆(五錢,生用,去皮研磨後加入雄黃末)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均勻,加入白麵二兩,再充分研磨均勻,滴水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前,先煎煮漿水至沸騰,放入二十四丸藥,煮沸三十次後,撈出放入冷漿水中使其降溫。一次服用二丸,一天服用二十四丸,直到略微通便為止。用浸泡藥物的漿水送服此藥,治療脅下痃癖疼痛效果奇佳。
瓜蒂散:
瓜蒂(三錢)、赤小豆(三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溫水調和一錢,以催吐為度。如果損傷過重,則需用備急丸或獨行丸,這些都是急救藥物。
金露丸:
治療流行性疾病、飲食內傷、心下痞悶。
大黃(二兩)、枳實(五錢,麩炒)、牽牛子(頭末二兩)、桔梗(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燒餅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五十丸,飯後溫水送服。如果平常服用十到二十丸,效果最佳。
枳實丸:
治療氣機下沉不利,食物難以消化。常服可促進食慾和消化。
枳實(五錢,麩炒)、白朮(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燒餅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湯送服。
飲食不消化,心腹脹滿,可用檳榔丸治療。
如果病情嚴重,脅肋脹痛,可用煮黃丸治療。
治療氣機下沉不利,食物難以消化,可用金露丸治療。
2. 諸瘧論第十六
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蓋傷之淺者。近而暴發。傷之重者。遠而痎瘧。痎者。久瘧也。是知夏傷於暑。濕熱閉藏。而不能發泄於外。邪氣內行。至秋而發為瘧也。初不知何經受之。隨其動而取之。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大抵經中邪氣。其證各殊。同傷寒論之也。故內經曰。
五臟皆有瘧。其治各別。在太陽經者。謂之風瘧。治多汗之。在陽明經者。謂之熱瘧。治多下之。在少陽經者。謂風熱瘧。治多和之。此三陽經受病。皆謂之暴瘧。發在夏至後處暑前。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在陰經則不分三經。總謂之濕瘧。當從太陰經論之。其病發在處暑後冬至前。
此乃傷之重者。遠而為痎。痎者。老也。故謂之久瘧。氣居西方。宜毒藥療之。瘧之為病。因內積暑熱之氣。不能宣泄於外。而為瘧也。當盛夏之時。能食寒涼之物。而助陰氣者。縱使有暑熱之氣。微者自消矣。更時復以藥疏利臟腑。使邪氣自下。內經曰。春食涼。夏食寒。
秋食溫。冬食熱。是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人能於飲食起居之間。順四時之氣而行之。邪氣何由得生也。
治瘧病處暑前。頭痛項強。脈浮惡風有汗。桂枝羌活湯。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清。迎發而服之。如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治瘧病頭痛項強。脈浮惡風無汗者。麻黃羌活湯。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同前服。如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治法。瘧如前證而夜發者。麻黃桂枝湯,主之。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三錢炙),桃仁(三十個去皮尖),黃芩(五錢),桂枝(三錢)
上五味。同為細末。依前服。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聚則肝氣燥。經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桃仁散血緩肝。謂邪氣深遠而入血。故夜發。乃陰經有邪。此湯發散血中風寒之劑。
治瘧病身熱目痛。熱多寒少。脈長睡臥不安。先以大柴胡湯下之。微利為度。如下過外微邪未盡者。宜服,白芷湯,。以盡其邪。
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上為粗末。同前煎服。
治瘧無他證。隔日發。先寒後熱。寒少熱多。宜,桂枝石膏湯。
桂枝(五錢),石膏,知母(各一兩半),黃芩(一兩)
上為粗末。分作三服。每服水一盞。同前煎服。間日者。邪氣所舍深也。
治瘧寒熱大作。不論先後。皆太陽陽明合病也。謂之交爭。寒作則必戰動。經曰。熱勝而動也。發熱則必汗泄。經曰。汗出不愈。知為熱也。陽盛陰虛之證。當內實外虛。不治必傳入陰經也。當用,桂枝芍藥湯,主之。
桂枝(三錢),黃耆,知母,石膏,芍藥(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至半兩。水煎如前藥服之。寒熱轉大者。知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也。宜用桂枝黃芩湯和之。
桂枝黃芩湯
柴胡(一兩二錢),黃芩(四錢半),人參,甘草(各四錢半),半夏(四錢),石膏,知母(各五錢),桂枝(二錢)
上為粗末。依前服之。服藥已。如外邪已罷。內邪未已。再服下藥。從卯至午時發者。宜以大柴胡湯下之。從午至酉時發者。知其邪氣在血也。宜以桃仁承氣湯主之。
前項下藥。微利為度。便以小柴胡湯徹其微邪之氣。
立秋之後及處暑前發瘧。漸瘦不能食者。謂之痎瘧。此邪氣深遠而中陰經。為久瘧也。
治久瘧不能飲食。胸中鬱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則已。當以藜蘆散雄黃散吐之。
藜蘆散
大藜蘆末半錢。溫齏水調下。以吐為度。
雄黃散
雄黃,瓜蒂,赤小豆(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溫齏水調下。以吐為度。
治秋深久瘧。胃中無物。又無痰癖。腹高而食少。俗謂瘧氣入腹。宜,蒼朮湯,主之。
蒼朮(四兩),草烏頭(一錢),杏仁(三十個)
上為粗末。都作一服。水三升。煎至一半。均作三服。一日服盡。迎發而服。
局方中七宣丸。治瘧之聖藥也。
局方中神效飲子。乃瘧疾之聖藥也。又名,交結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