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上 (9)
卷上 (9)
1. 病機論第七
譫妄,衄蔑語笑。瘡瘍,血流。狂妄,目赤。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背膺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其為治也,以寒勝熱。王注曰: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汗以發之;發之不盡,逆制之;制之不盡,求其屬以衰之。
又曰:用水之主,以制陽光。經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此之謂也。是以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火氣之下,水氣承之。是故火主暴虐,故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夏月火熱極甚,則天氣熏和,而萬物反潤,以水出液,林木津流,及體熱極而反汗液出,是火極而反兼水化。俗以難辨,認是作非,不治已極,反攻王氣,是不明標本,但隨兼化之虛象,妄為其治,反助其滿而害於生命多矣。故此臟平則升明,太過則赫曦,不及則伏明。王注曰:百端之起,皆自心生。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味和氣化,濕勝則濡泄。脾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故為倉廩之官,又名諫議之官,五味出焉。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為陰中至陰,脾也,其脈緩。王注曰:脾形象馬蹄,內包胃脘,象土形也。其用為化,兼四氣聚散,復形群品,以主溉灌肝心肺腎,不主於時,寄旺四季。經所謂善不可見,惡者可見也。其變驟注,其災霖潰。其為病也:胕腫,骨痛,陰淖,按之不得,腰脊頭頸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飲,不欲食,咳唾則有血,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身重,善飢,肌肉痿,足不收行,脅䐜嘔吐,泄注下。王注曰:脾熱則生濕,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者。有胃之寒者,有胃之熱者。色白澄徹清冷,皆屬於寒;色黃水赤渾濁,皆屬於熱。故仲景曰:邪熱不殺穀,火性疾速,此之謂也。其為治也:風勝濕,濕自土生。風為木化,土余則制之以風。脾盛治之以燥。故濕傷肉,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王注曰:濕為水,水盛則腫,水下形肉已消。又曰:濕氣為淫,皆為腫滿,但除其濕,腫滿自衰。若濕氣在上,以苦吐之;濕氣在下,以苦瀉之,以淡滲之。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故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若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又曰:土氣之下,木氣承之。本草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王注曰:半身已上,濕氣有餘,火氣復郁,所以明其熱能生濕。經所謂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是亦熱之用矣。故土主沉霒雲雨而宏靜,雨熱極甚,則飄驟散落,是反兼風木製其土也。若脾熱甚,土自邕,燥去其濕,以寒除熱。脾土氣衰,以甘緩之,所以溏泄積飲痞隔腫滿濕熱乾涸消渴。
白話文:
[病機論第七]
胡言亂語、流鼻血、說話像在唱歌、臉上長瘡、血液流出、狂躁、眼睛發紅、胸口疼痛、肋骨兩側脹滿、肋骨下方疼痛、背部、胸部、肩膀與肩胛骨之間疼痛、兩手臂內側疼痛,這些症狀若因虛弱引起,則會出現胸腹腫大、肋骨下方與腰部互相牽引疼痛。治療的原則是:用寒涼的藥物來壓制熱邪。註解說:對於輕微的熱氣,可以用涼性藥物來調和;對於較重的熱氣,可以用寒性藥物來消除;對於極嚴重的熱氣,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疏散。如果發汗不徹底,就要反向制約它;如果制約不徹底,就要找出熱邪的歸屬來削弱它。
另外,水的作用是用來抑制陽氣。經典上說,氣的多少決定病情的輕重,治療有緩急之分,藥方有大小之別,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當熱邪在體內過盛時,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並輔以甘味和苦味的藥物,用酸味藥物來收斂,用苦味藥物來發散。心喜歡柔軟,要趕快吃鹹味的東西來使它柔軟。在君火之下,有陰精在承接著;在火氣之下,有水氣在承接著。所以火的性質是暴烈的,因此,能使萬物乾燥的莫過於火。夏天火熱到極點的時候,天氣反而會變得溫和,萬物也會變得滋潤,這是因為水液外溢,樹木分泌出汁液,以及身體熱到極點反而會出汗的緣故。這就是火到了極點反而會兼具水的作用。世俗之人很難分辨,把它當作錯誤的現象。不治療已經到了極點的病,反而去攻伐旺盛的正氣。這是因為不明瞭標本,只跟隨兼化的虛假現象,胡亂治療,反而會助長病邪的旺盛,危害生命。所以心臟功能正常時就會升發清明之氣,太過時就會顯得過於熾熱,不及時就會閉塞不明。註解說:所有的病都是從心裡產生的。
各種因濕邪引起的腫脹,都屬於脾土的病症。脾的功能是調和味道和氣化,濕邪過盛就會導致大便稀溏。脾是儲藏糧食的根本,也是營氣居住的地方。脾被稱為「器」,能消化食物殘渣,轉化味道並將之排出。它的精華體現在嘴唇四周的白色部位,它的充養體現在肌肉,它的味道是甘甜的,它的顏色是黃色的。所以脾是掌管糧食的官,也稱為諫議官,五味都由此產生。它屬於至陰之物,與土氣相通,是陰中至陰的臟腑,它的脈象是緩慢的。註解說:脾的形狀像馬蹄,內部包裹著胃,像土的形狀。它的作用是化生,兼具四氣的聚散,並塑造萬物的形態,以此來灌溉肝、心、肺、腎。脾的功能不固定於特定的時令,而是寄託旺盛於四季。經典上說:「好的方面不容易被察覺,壞的方面容易被察覺。」它的變化來得突然,它的災難就像暴雨傾瀉一樣。它的病症表現為四肢浮腫、骨頭疼痛、陰部潮濕、按下去會陷下去不能恢復、腰部、脊椎、頭頸疼痛、時常眩暈、大便困難、陰氣不能使用、不想喝水、沒有食慾、咳嗽有血、體內積水、胸膈痞悶、霍亂吐瀉、身體沉重、容易飢餓、肌肉萎縮、腳軟無力、肋部脹悶、嘔吐、腹瀉。註解說:脾熱則會產生濕邪,脾虛則會出現腹脹、腸鳴、大便稀溏、食物難以消化等症狀。有的情況是胃寒,有的情況是胃熱,顏色白皙、清澈、清冷的都屬於寒,顏色黃色、水帶紅色、渾濁的都屬於熱。所以張仲景說,邪熱不會使食物停滯不消化,因為火的性質是快速的。治療的原則是:用風來克制濕,濕邪從土中產生,風是木的屬性,所以用木來制約土。脾氣過盛要用燥來治療。因此,濕邪會傷害肌肉,濕氣過盛就會導致大便稀溏,嚴重的話會引起水閉塞和浮腫。註解說:濕就是水,水過盛就會導致腫脹。水腫消退後,形體和肌肉會消瘦。又說,濕氣侵襲人體,都會導致腫脹。只要去除濕邪,腫脹自然就會消退。如果濕氣在上方,要用苦味的藥物來吐出它;如果濕氣在下方,要用苦味的藥物來瀉下它;可以用淡味的藥物來滲利它。治療濕邪的方法,如果只利小便,那是不正確的。
因此,對於濕邪過盛的病症,要用苦熱的藥物來平定它,輔以酸味和辛味的藥物,用苦味來燥濕,用淡味來滲利。如果濕邪在上方而且有熱,要用苦溫的藥物來治療,輔以甘味和辛味的藥物,發汗達到目的就要停止。如果濕邪在體內,要用苦熱的藥物來治療,輔以酸味和淡味的藥物,用苦味來燥濕,用淡味來滲利。脾怕濕,要趕快吃苦味的東西來燥濕。另外,土氣之下,是木氣承接著。本草記載,燥可以去除濕邪,例如桑白皮、赤小豆之類。註解說:上半身濕氣過多,火氣也會鬱積,所以可以明白熱能生濕。經典上說:「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間,火在它們之間遊走」,這也是熱的作用。所以,土掌管陰沉、雲雨,主靜。雨熱過於旺盛時,就會像驟雨般散落,這也是反過來用風木來制約土。如果脾熱過於旺盛,土氣會自行鬱結,用燥來去除濕邪,用寒來清除熱邪。如果脾土氣衰弱,要用甘味的藥物來緩和。因此會有大便稀溏、積飲、痞滿、胸膈、腫脹、濕熱、乾渴、消渴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