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5)
卷中 (5)
1. 內傷論第十五
論曰。人之生也。由五穀之精。化五味之備。故能生形。經曰。味歸形。若傷於味。亦能損形。今飲食反過其節。腸胃不能勝。氣不及化。故傷焉。經曰。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或失四時之調養。故能為人之病也。經曰。
白話文:
古人說:人體的誕生,是由五穀的精華所化育,五味齊備,才能形成形體。經書上說:各種味道都會歸屬於相應的形體。如果過度損傷了某些味覺,也會損害相應的形體。如今飲食過度,超過身體承受的範圍,腸胃不能消化,氣血不能化生,所以會遭受損傷。經書上說:旺盛的火氣會消耗氣血,氣血不足會生出虛火,虛火會耗散氣血,氣血不足會生出虛火,如此循環。痹論中說: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傷。或者不順應四時的調養,也能使人生病。經書上說:
氣口緊而傷於食。心胸滿而口無味。與氣口同。氣口者。乃脾之外候。故脾胃傷則氣口緊盛。夫傷者。有多少。有輕重。如氣口一盛。脈得六至。則傷於厥陰。乃傷之輕也。檳榔丸主之。氣口二盛。脈得七至。則傷於少陰。乃傷之重也。煮黃丸厚朴丸主之。氣口三盛。脈得八至。
白話文:
胸口悶痛而且食慾不振。心胸脹滿而口中沒有味道。這是和胸口悶痛相類似的症狀。
胸口悶痛是脾胃病的外部徵兆。因此,脾胃受傷會導致胸口悶痛加重。
受傷的程度有輕重之分。如果胸口悶痛較輕,脈搏每分鐘跳動六至七次,說明受傷在厥陰經。這時候用檳榔丸治療。
如果胸口悶痛較重,脈搏每分鐘跳動七至八次,說明受傷在少陰經。這時候用煮黃丸或厚朴丸治療。
如果胸口悶痛非常嚴重,脈搏每分鐘跳動八次以上,
則傷於太陰。䐜塞悶亂。甚則心胃大痛。兀兀欲吐。得吐則已。俗呼食迷風是也。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則死。宜吐之以瓜蒂散。如不能則無治也。經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檳榔丸
白話文:
如果損傷了太陰脾胃,就會出現鬱塞煩悶的症狀。嚴重時會出現心胃劇烈疼痛,噁心欲吐,吐出後症狀就會緩解。民間稱這種病為「食迷風」。經書說:「上部脈搏強勁,下部脈搏微弱,這樣的人應該吐出阻滯之物。如果不吐,就會死亡。」應該用瓜蒂散來催吐。如果不能吐出來,就沒有辦法治療了。經書說:「對於病在下部的,應該引導它向下排出;對於病在上部的,應該讓它向上越出。」這句話適用於這種情況。
檳榔(二錢半),陳皮(去白一兩),木香(二錢半),牽牛(頭末半兩)
白話文:
檳榔(15 克),陳皮(去除白色內皮,60 克),木香(15 克),牽牛(頭部和尾部,30 克)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米飲下。生薑湯亦可。
煮黃丸
白話文:
細磨成細末。用醋和成糊狀,製成如同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 15-20 丸。用米湯送服,也可以用生薑湯送服。
雄黃(一兩另研),巴豆(五錢生用去皮研爛入雄黃末)
白話文:
雄黃(研磨成一兩)
巴豆(五錢,生用去皮,研磨成糊狀,加入雄黃末中)
上二味再研。入白麵二兩同再和研均。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時先煎漿水令沸。下藥二十四丸。煮三十沸。撈入冷漿水中。沉冰冷。一時下二丸。一日二十四丸也。加至微利為度。用浸藥水送下此藥。治脅下痃癖痛如神。
瓜蒂散
瓜蒂(三錢),赤小豆(三錢)
白話文:
將前面提到的兩味藥研磨成粉,再加入兩兩的白麵一起研磨均勻。滴入水攪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時,先將漿水煮沸,加入二十四粒藥丸。煮三十次後,撈出藥丸放入冷漿水中。待藥丸冷卻後,一次服用兩粒。一天服用二十四粒藥丸。服用至輕微腹瀉為止。使用浸泡藥物的漿水送服藥物。此藥對於治療肋骨下方疼痛有奇效。
上為細末。溫水調一錢。以吐為度。如傷之太重。備急丸獨行丸。皆急藥也。
金露丸,治天行時疾。內傷飲食。心下痞悶。
白話文:
上方製成細末。用溫水調和一錢服用,直到引發嘔吐為止。如果受傷過重,可使用備急丸或獨行丸,這些都是急用藥物。
金露丸,用於治療流行性熱病以及因飲食不當造成的胸腹脹滿不適。
大黃(二兩),枳實(五錢麩炒),牽牛(頭末二兩),桔梗(二兩)
白話文:
榨
上同為細末。燒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溫水下。如常服十丸二十丸。甚妙。
枳實丸,治氣不下降。食難消化。常服進食逐飲。
枳實(五錢麩炒),白朮(一兩)
上為細末。燒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治飲食不化。心腹膨悶。檳榔丸主之。
如甚則脅肋虛脹。煮黃丸主之。
治氣不下降。飲食難消。金露丸主之。
白話文:
將枳實和白朮研磨成細粉,用燒餅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飯後溫水送服。平常也可以服用十到二十丸,效果很好。
這個藥方叫做枳實丸,可以治療氣機不降、飲食難消化的症狀。長期服用可以促進食慾、消解積食、改善消化功能。
2. 諸瘧論第十六
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蓋傷之淺者。近而暴發。傷之重者。遠而痎瘧。痎者。久瘧也。是知夏傷於暑。濕熱閉藏。而不能發泄於外。邪氣內行。至秋而發為瘧也。初不知何經受之。隨其動而取之。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大抵經中邪氣。其證各殊。同傷寒論之也。故內經曰。
白話文:
經書上說:在夏天被暑熱所傷,到了秋天必定會得瘧疾。受到輕微傷害的,會很快發作;受到嚴重傷害的,則會拖延成久瘧。久瘧就是長期的瘧疾。由此可知,夏天被暑熱所傷,濕熱被閉藏在體內,無法發泄到體外。邪氣在體內運行,到了秋天就會發作為瘧疾。起初不知道是哪條經脈受到影響,要根據患者的症狀來判斷。有的是三陽經受邪,有的是三陰經受邪。總的來說,不同的經脈受邪氣侵襲,其症狀表現也不同,就像討論《傷寒論》一樣。因此,《內經》上說:
五臟皆有瘧。其治各別。在太陽經者。謂之風瘧。治多汗之。在陽明經者。謂之熱瘧。治多下之。在少陽經者。謂風熱瘧。治多和之。此三陽經受病。皆謂之暴瘧。發在夏至後處暑前。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在陰經則不分三經。總謂之濕瘧。當從太陰經論之。其病發在處暑後冬至前。
白話文:
五臟都會發生瘧疾。治療方法因臟腑而異。
如果發生在太陽經上,稱為「風瘧」。治療上以發汗為主。
如果發生在陽明經上,稱為「熱瘧」。治療上以瀉下為主。
如果發生在少陽經上,稱為「風熱瘧」。治療上以調和為主。
這三條陽經發病,都稱為「暴瘧」。通常發生在夏至到處暑之間。這屬於比較輕微的症狀,發作時間較短。
如果發生在陰經上,就不分三條經了。總稱為「濕瘧」。應從太陰經上來探討。這種瘧疾通常發生在處暑後到冬至之前。
此乃傷之重者。遠而為痎。痎者。老也。故謂之久瘧。氣居西方。宜毒藥療之。瘧之為病。因內積暑熱之氣。不能宣泄於外。而為瘧也。當盛夏之時。能食寒涼之物。而助陰氣者。縱使有暑熱之氣。微者自消矣。更時復以藥疏利臟腑。使邪氣自下。內經曰。春食涼。夏食寒。
白話文:
這是嚴重的外傷。時間久了會變成痎。痎就是老年。所以也稱為久瘧。這種病氣屬於西方,應該用有毒的藥物治療。瘧疾的發病原因是體內積聚了暑熱之氣,無法疏泄到體外。在夏天的時候,能夠吃寒涼的食物,幫助陰氣,即使有暑熱之氣,輕微的也會自行消退。再適當用藥疏通臟腑,讓邪氣從下方排出。內經說:「春天吃涼,夏天吃寒。」
秋食溫。冬食熱。是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人能於飲食起居之間。順四時之氣而行之。邪氣何由得生也。
治瘧病處暑前。頭痛項強。脈浮惡風有汗。桂枝羌活湯。
白話文:
秋天應該吃溫性的食物。冬天應該吃熱性的食物。這就是所謂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人如果能在飲食和日常生活方面,順應四季的氣候變化來調節,那麼邪氣怎麼會產生呢。
治療瘧病在處暑之前,如果出現頭痛、頸部僵硬、脈浮、怕風並且有汗的症狀,可以用桂枝羌活湯。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各兩錢,炙甘草兩錢)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清。迎發而服之。如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白話文:
上方的藥物比較粗糙。每次服用半兩。配水一盞半。煎煮至一盞。溫服時澄清。在病情即將爆發時服用。如果服用後嘔吐,可加入等量的半夏曲。
治瘧病頭痛項強。脈浮惡風無汗者。麻黃羌活湯。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同前服。如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治法。瘧如前證而夜發者。麻黃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治療瘧疾導致的頭痛和脖子僵硬,脈象浮,怕風,沒有汗的人,用麻黃羌活湯。麻黃(去掉節),羌活,防風,甘草(炙烤,各半兩)一起煎服。如果嘔吐,加半夏和生薑各等份。若瘧疾如前症狀,但夜間發作,則用麻黃桂枝湯治療。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三錢炙),桃仁(三十個去皮尖),黃芩(五錢),桂枝(三錢)
白話文:
麻黃(60克,去除節點)
甘草(15克,炙烤過)
桃仁(30顆,去掉皮尖)
黃芩(25克)
桂枝(15克)
上五味。同為細末。依前服。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聚則肝氣燥。經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桃仁散血緩肝。謂邪氣深遠而入血。故夜發。乃陰經有邪。此湯發散血中風寒之劑。
白話文:
將五味食材切細,按照前面的方法服用。桃仁味道苦、甘、辛。肝臟是儲血的器官,血液聚集就會導致肝氣乾燥。根據經書所說:「肝苦急」,急躁可用甘味來緩解。因此,桃仁能散血緩肝。所謂邪氣深遠,是指邪氣已進入血液中,所以夜間發作。這是陰經有邪氣所致。此湯能驅散血液中的風寒邪氣。
治瘧病身熱目痛。熱多寒少。脈長睡臥不安。先以大柴胡湯下之。微利為度。如下過外微邪未盡者。宜服,白芷湯,。以盡其邪。
白話文:
治療瘧疾,症狀為發燒、眼睛疼痛。發燒嚴重,怕冷症狀輕微。脈搏細長舒緩,躺著睡覺也不安穩。首先使用大柴胡湯來瀉下。以輕微腹瀉為標準。如果腹瀉過度,表示邪氣尚未清除乾淨。此時應服用白芷湯,以徹底清除邪氣。
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白話文:
白芷(60 克)
知母(85 克)
石膏(240 克)
上為粗末。同前煎服。
治瘧無他證。隔日發。先寒後熱。寒少熱多。宜,桂枝石膏湯。
桂枝(五錢),石膏,知母(各一兩半),黃芩(一兩)
上為粗末。分作三服。每服水一盞。同前煎服。間日者。邪氣所舍深也。
白話文:
將藥材研成粗粉,按照之前的方法煎煮服用。
這種藥方適用於沒有其他症狀的瘧疾,隔天發作,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寒冷時間短,發熱時間長。
藥方:桂枝五錢,石膏、知母各一兩半,黃芩一兩。
將藥材研成粗粉,分成三劑,每劑用一杯水煎煮,按照之前的方法煎煮服用。 如果瘧疾是隔天發作的,說明邪氣深入體內。
治瘧寒熱大作。不論先後。皆太陽陽明合病也。謂之交爭。寒作則必戰動。經曰。熱勝而動也。發熱則必汗泄。經曰。汗出不愈。知為熱也。陽盛陰虛之證。當內實外虛。不治必傳入陰經也。當用,桂枝芍藥湯,主之。
桂枝(三錢),黃耆,知母,石膏,芍藥(各一兩)
白話文:
治療瘧疾,寒熱交替發作,不論寒熱先後出現,都是太陽和陽明經絡共同生病,稱為交爭。寒氣發作時,必然戰慄抖動,《傷寒論》說:「熱勝則動也」。發熱時必然汗出,《傷寒論》說:「汗出不愈,知為熱也」。這是陽氣盛而陰氣虛的證狀,內實外虛,如果不治,就會傳入陰經。應該用桂枝芍藥湯治療,方劑如下:桂枝三錢,黃耆、知母、石膏、芍藥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至半兩。水煎如前藥服之。寒熱轉大者。知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也。宜用桂枝黃芩湯和之。
桂枝黃芩湯
白話文:
上面是粗末的粉末,每次服用5-7錢,最多半兩。按照前面藥物的煎法煎煮後服用。如果寒熱症狀加重,說明太陽陽明少陽三陽経合病,宜用桂枝黃芩湯來調理。
柴胡(一兩二錢),黃芩(四錢半),人參,甘草(各四錢半),半夏(四錢),石膏,知母(各五錢),桂枝(二錢)
白話文:
柴胡(14克),黃芩(7克),人參(7克),甘草(7克),半夏(7克),石膏(10克),知母(10克),桂枝(3克)
上為粗末。依前服之。服藥已。如外邪已罷。內邪未已。再服下藥。從卯至午時發者。宜以大柴胡湯下之。從午至酉時發者。知其邪氣在血也。宜以桃仁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上面的藥方已經很不錯了,按照前面的方法繼續服用。服藥後,如果外來的邪氣已經去除,但內部的邪氣還沒有消失,那就再服用下面的藥方。
從早上卯時到中午午時之間發作的病症,適合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從中午午時到傍晚酉時之間發作的病症,則說明邪氣在血中,適合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
前項下藥。微利為度。便以小柴胡湯徹其微邪之氣。
立秋之後及處暑前發瘧。漸瘦不能食者。謂之痎瘧。此邪氣深遠而中陰經。為久瘧也。
白話文:
前面提到的下藥,以稍微通利為準。然後用小柴胡湯來祛除微小的邪氣。
在立秋之後以及處暑前發作的瘧疾,病人逐漸消瘦且無法進食的,這被稱為痎瘧。這是因為邪氣深入且影響了陰經,屬於長期的瘧疾。
治久瘧不能飲食。胸中鬱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則已。當以藜蘆散雄黃散吐之。
白話文:
若長期患有瘧疾,導致食慾不振,胸悶脹滿,好像有東西堵在胸中,想要嘔吐卻吐不出來。此時應設法催吐,服用藜蘆散或雄黃散來催吐,這樣就能緩解不適。
藜蘆散
大藜蘆末半錢。溫齏水調下。以吐為度。
雄黃散
雄黃,瓜蒂,赤小豆(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溫齏水調下。以吐為度。
白話文:
取藜蘆末半錢,用溫開水調和後服用,以吐出為止。另外,將雄黃、瓜蒂、赤小豆各一錢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溫開水調和後服用,以吐出為止。
治秋深久瘧。胃中無物。又無痰癖。腹高而食少。俗謂瘧氣入腹。宜,蒼朮湯,主之。
白話文:
治療拖延許久的秋季瘧疾。胃中空虛,沒有痰液積聚。腹部脹大,但食量減小。民間俗稱瘧疾之氣進入腹中。宜用蒼朮湯治療。
蒼朮(四兩),草烏頭(一錢),杏仁(三十個)
白話文:
細辛(四兩) 附子(一錢) 杏仁(三十個)
上為粗末。都作一服。水三升。煎至一半。均作三服。一日服盡。迎發而服。
局方中七宣丸。治瘧之聖藥也。
局方中神效飲子。乃瘧疾之聖藥也。又名,交結飲子。
白話文:
將藥材製成粗末,作為一劑藥。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半,分三次服用,一天內服完。在發病前服用。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七宣丸,是治療瘧疾的聖藥。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神效飲子,也是治療瘧疾的聖藥,又名交結飲子。
關衝穴,支溝穴,委中穴,承山穴,三陰交穴,公孫穴,太白穴,太谿穴(對於吐瀉非常有效),夾脊穴
對於吐瀉不止的情況,可以針刺或灸中脘穴,天樞穴,氣海穴,立刻就能痊癒。
對於霍亂病危者,可以用細白乾鹽填滿肚臍中,用艾灸灸七壯,病人立刻就能甦醒。
青盲,視力模糊無所見
商陽穴(左取右,右取左),肝俞穴
夜盲症,無法在夜晚視物,這是肝虛的表現。因為肝氣在寅時旺盛,在申時衰竭,在酉戌時氣衰,夜晚開始生發至卯時稍微旺盛,因此晚上視力模糊而清晨恢復明亮。
肝俞穴(灸七壯後針刺但不放血),睛明穴,光明穴,臨泣穴,三陰交穴
迎風冷淚,這是因為醉酒後吹風,或眼睛突然充血疼痛卻不忌諱房事,恣意食用熱性食物所致。
頭維穴,睛明穴,臨泣穴,攢竹穴,風池穴,液門穴,合谷穴,腕骨穴,後谿穴
婦女在月經期間與男子發生性行為,受到污濁之氣上衝頭目,也會形成這種症狀。
三陰交穴
眼瞼抽動
頭維穴,攢竹穴
偷針眼,眼內眦生出小塊,需要查看背部是否有細小紅點如同瘡。
用針刺破紅點即可痊癒,這是為了解除太陽經的鬱熱。
四季更替,氣候隨著時間變化。人生活在氣候交換中,順應它就能保持健康,違反它就會生病。整篇文章的主旨是教導人們順應季節來調養氣息。
用於治療心中的客熱煩躁,尿色赤濁,或心腎不交,水火不濟的症狀。
位於小腿肚內側,沿著脛骨後緣,交出足厥陰經之前。(腨,音同「兗」)
腨指的是腓腸肌。從三陰交向上到小腿肚內側,沿著脛骨後緣的漏谷穴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陰經之前,到達地機穴和陰陵泉穴。
往上沿著膝蓋和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於脾臟並絡於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