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4)
卷中 (4)
1. 熱論第十四
論曰。有表而熱者。謂之表熱也。無表而熱者。謂之裡熱也。有暴發而為熱者。乃久不宣通而致也。有服溫藥過劑而為熱者。有惡寒戰慄而熱者。蓋諸熱之屬者。心火之象他。王注曰。百端之起。皆自心生。是以上善若水。下愚若火。治法曰。少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
白話文:
論說:
有表證且發熱的稱為表熱。沒有表證但發熱的稱為裡熱。突然發作的熱是由於長期閉塞不通暢所導致的。有服用了過量溫熱藥物而發熱的。有惡寒戰慄而發熱的。這些發熱的症狀都是心火過旺的表現。
王氏注釋:萬事萬物發生的根源都來自於心。所以上等的人像水一樣溫和,下等人像火一樣暴躁。
治療方法:
輕微的發熱,可以使用涼性的藥物來緩和。嚴重的發熱,
寒以取之。甚熱之氣。則汗發之。發之不盡。則逆治之。制之不盡。求其屬以衰之。故曰苦者以治五臟。五臟屬陰而居於內。辛者以治六腑。六腑屬陽而在於外。故內者下之。外者發之。又宜養血益陰。其熱自愈。此所謂不治而治也。故不治謂之常治。治之不治。謂之暴治。
白話文:
用寒冷的治療方式來緩解陽氣過盛。陽氣過旺,就會出汗。出汗不徹底,就用相反的方法治療。治療不徹底,就找出陽氣相關的陰氣部位來抑制它。因此,酸苦味可治療五臟。五臟屬陰,位於身體內部。辛辣味可治療六腑。六腑屬陽,位於身體外部。所以,內部的疾病用瀉下法治療,外部的疾病用發汗法治療。另外,還應滋養血液,益補陰氣。這樣,陽氣過盛的症狀自然就會好轉。這種方法稱為「不治而治」。所以,不治療的意思是積極調理;治療不當的意思是突然治療。
經所謂諸寒而熱者取之陰。諸熱而寒者取之陽。此所謂求其屬也。王注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用水之主。以制陽光。此之謂也。
白話文:
凡是寒證中夾雜熱證的,應當從陰經著手治療。凡是熱證中夾雜寒證的,應當從陽經著手治療。這叫做尋找它的歸屬。王註解說:增加火氣的本源,以消除陰氣的障礙;用水液的所屬,以控制陽氣的亢盛。這就是它的道理。
病有暴熱者。病在心肺。有積熱者。病在腎肝。暴熱者宜局方中雄黃解毒丸。積熱者局方中妙香丸。暴熱上喘者。病在心肺。謂之高喘。木香金鈴子散。上焦熱而煩者。牛黃散。臟腑秘者。大黃牽牛散。上焦熱無他證者。桔梗湯。有虛熱不能食而熱者。脾虛也。宜以厚朴白朮陳皮之類治之。
白話文:
疾病特徵:
- **突然發熱:**疾病在心肺部位。
- **積熱:**疾病在腎肝部位。
治療方法:
- **突然發熱:**使用局方中的雄黃解毒丸。
- **積熱:**使用局方中的妙香丸。
- **突然發熱且上氣:**疾病在心肺部位。稱為高喘。使用木香金鈴子散。
- **上焦(胸部以上)發熱且煩躁:**使用牛黃散。
- **臟腑閉結不通:**使用大黃牽牛散。
- **上焦發熱無其他症狀:**使用桔梗湯。
- **虛熱不能進食,但發熱:**脾氣虛弱。宜用厚朴、白朮、陳皮等藥物治療。
有實熱能食而熱者。胃實也。宜以梔子黃芩湯。或三黃丸之類治之。鬱金柴胡之類亦是也。有病久憔悴發熱盜汗。謂五臟齊損。此熱勞骨蒸病也。瘦弱虛煩。腸澼下血。皆蒸勞也。宜養血益陰。熱能自退。當歸生地黃或錢氏地黃丸是也。
白話文:
有實熱,可以進食但有熱症狀的,是胃氣太盛造成的。適合使用梔子黃芩湯或三黃丸之類的藥物治療。鬱金、柴胡之類的藥物也可以。有久病憔悴發熱盜汗的,表示五臟都損傷了。這是一種叫做熱勞骨蒸的疾病。瘦弱虛煩,腸胃虛弱出血,都是熱勞的症狀。應該滋養氣血,來幫助陰氣增長。這樣熱症才能自然消除。可以使用當歸、生地黃或錢氏地黃丸等藥物。
木香金鈴子散,治暴熱。心肺上喘不已。
白話文:
木香金鈴子散 ,用於治療嚴重的發熱。心臟和肺部嚴重喘息,無法緩解。
大黃(半兩),金鈴子,木香(各三錢),輕粉(少許),朴硝(二錢)
上為細末。柳白皮湯調下三錢或四錢。食後服。以利為度。喘止即止。
牛黃散,治上焦熱而煩。不能睡臥。
白話文:
取大黃半兩,金鈴子、木香各三錢,輕粉少許,朴硝二錢,研磨成細粉。用柳白皮湯調服三到四錢,飯後服用。以通便為度,喘息止住即可停藥。此方名為牛黃散,適用於上焦熱盛導致煩躁不安,無法安睡的情況。
梔子(半兩),大黃(半兩),鬱金(半兩),甘草(二錢半)
白話文:
梔子(10克),大黃(10克),鬱金(10克),甘草(5克)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水煎溫服食後。微利則已。
大黃牽牛散,治相火之氣。遊走臟腑。大便秘結。
大黃(一兩),牽牛(頭末五錢)
白話文:
上面的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後溫服,食物後服用。稍微有些通便效果即可停止。
大黃和牽牛散這個方劑,用於治療相火旺盛的情況,當相火影響到臟腑功能,並導致大便乾結不通。
方中含有大黃一兩,牽牛子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有厥冷。用酒調三錢。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蜜湯調下食後。微利為度。此謂不時而熱者。濕熱也。
地黃丸,治久新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瘦虛弱煩。腸澼下血。骨蒸痿弱無力。不能運動。
白話文:
以細微的藥粉為上。每次服三錢。如果有厥冷症狀,用酒調和三錢服下。沒有厥冷症狀而手足煩熱的,用蜜湯調服於飯後。微微瀉便是適度。這種情況是不按時發熱,屬於濕熱症。
熟地黃(一兩),山茱萸(四錢),乾山藥(四錢),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錢)
白話文:
熟地黃:1 兩
山茱萸:4 錢
乾山藥:4 錢
牡丹皮:3 錢
白茯苓:3 錢
澤瀉:3 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如煩渴皮膚索澤。食後煎服防風飲子。空心服地黃丸。
防風當歸飲子
白話文:
將細小的蛾子研磨成粉末。用蜜做成丸子,如同梧桐樹的果子一般大。每次服用五十粒,空腹時用溫酒送服。如果出現皮下出血的症狀,則在進食後煎服防風飲。空腹時服用地黃丸。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各一兩),大黃,當歸,芍藥(各半兩),滑石(三兩)
白話文:
柴胡 一兩
人參 一兩
黃芩 一兩
甘草 一兩
大黃 半兩
當歸 半兩
芍藥 半兩
滑石 三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痰實咳嗽。加半夏。如大便黃。米穀完出。驚懼溺血淋閉咳血衄血。自汗頭痛積熱肺痿。後服大金花丸。
白話文:
用粗大草藥製作,每次服五錢,加入一盞半水,再加入三片生薑片,煎煮至七分熟。過濾藥渣,溫熱後服用。如果痰多咳嗽,加半夏;如果大便呈黃色,且米粒未消化,或者驚嚇後出現尿血淋漓、咳嗽吐血、鼻出血、自汗、頭痛或積熱、肺癆,之後再服用大金花丸。
大金花丸
黃連,黃柏,黃芩,山梔子(各一兩)
白話文:
黃連、黃柏、黃芩、山梔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一百丸。溫水下。日二三服。或大便實。加大黃。自利不用大黃。如中外有熱者。此藥剉作散服名解毒湯。或腹滿嘔吐。欲作利者。每服半兩解毒湯中加半夏茯苓厚朴各三錢。生薑三片。如白膿下痢後重者。加大黃三錢。
涼膈散,加減附於後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水調成丸劑,每個丸子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 100 粒,用溫水送服,每天兩三次。
如果大便不通,可以加入大黃。如果大便自然通暢,則不必加入大黃。
如果身體內外有熱,可以將藥材切碎成散劑服用,稱為解毒湯。
如果腹脹、嘔吐、有腹瀉趨勢,每一次服用半兩解毒湯,並加入半夏、茯苓、厚朴各三錢,生薑三片。
如果白膿腹瀉後症狀加重,可以加大黃量為三錢。
連翹,山梔子,大黃,薄荷葉,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兩半),朴硝(二錢半)
上件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入蜜一匙。微煎溫服。食後。
白話文:
連翹、山梔子、大黃、薄荷葉、黃芩(各 12 克)
甘草(22.5 克)
朴硝(7.5 克)
咽嗌不利。腫痛並涎嗽者。加桔梗一兩。荊芥穗半兩。咳而嘔者。加半夏二錢半。生薑一錢。
如鼻衄嘔血者。加當歸芍藥生地黃各半兩。一料內服。如淋閉者。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
白話文:
喉嚨不舒服,腫痛且有痰液咳嗽的人,可加入桔梗一兩,荊芥穗半兩。
咳嗽且嘔吐的人,可加入半夏二錢半,生薑一錢。
或閉而不通。臍下狀如復碗。痛悶不可忍者。乃腸胃乾涸。膻中氣不下故。經所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膻中者。臣使之官名。三焦相火。下合右腎。為氣海也。王注曰。膀胱位當孤府。故謂都官。居下內空。故藏津液。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泄。
白話文:
如果小便是不通,臍下會有如碗狀物,疼痛難忍,這是腸胃乾燥,膻中之氣無法下行所致。經書中所說的膀胱,是州都之官,津液儲存在這裡。當氣化時,津液就能排出。因此,膻中是臣屬的官位。三焦相火與右腎相連,是氣海所在。王注說:膀胱的位置在孤府,所以稱之為都官。它的下方是內部空空的,因此可以貯藏津液。如果得到氣海之氣的滋潤,小便就能順利排泄。
氣海之氣不及。則閟隱不通。故不得便利也。先用沉香木香各三錢。酒調下。或八正散。甚則宜上湧之。令氣通達。小便自通。經所謂病在下。上取之。王注曰。熱攻於上。不利於下。氣盛於上。則溫辛散之。苦以利之可也。
白話文:
如果氣海的氣不足,就會堵塞,氣血不通,因此無法順利排便。
首先可以使用沉香和木香,各三錢,用酒調服。或者服用「八正散」。如果情況嚴重,宜用還能上行的藥物,讓氣血通達,小便就能自動通暢。
經典中所說的:「病在下,取之上。」王註解釋道:「熱氣攻於上,不利於下。氣盛於上,可以溫辛散之,苦寒之藥來利之。」
當歸承氣湯
當歸,大黃(各一兩),甘草(半兩),芒硝(九錢)
白話文:
當歸承氣湯由以下藥材組成:當歸和大黃各用一兩,甘草用半兩,芒硝用九錢。
上剉如麻豆大。每服二兩。水一大碗。入生薑五片。棗十枚。同煎至半碗。去滓熱服。若陽狂奔走罵詈不避親疏。此陽有餘陰不足。大黃芒硝去胃中實熱。當歸補血益陰。甘草緩中。加生薑棗。胃屬土。此引至於胃中也。經所謂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之謂也。以大利為度。微緩以瓜蒂散加防風藜蘆。吐其病自愈。後調洗心散涼膈散解毒湯等藥調治之。
牛黃膏,治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者。
白話文:
將藥材切成拇指肚大小的塊狀,每次服用二兩。加入一大碗水、五片生薑和十顆紅棗,一起煎煮至半碗。過濾藥渣,趁熱服用。
如果患者出現狂躁、亂跑亂罵,不顧親疏關係的症狀,表示體內陽氣過剩、陰氣不足。因此,使用大黃和芒硝來清除胃中的實熱,當歸用來補血滋陰,甘草用來緩解中焦。再加入生薑和紅棗,引導藥效進入胃中。
醫經中提到,對於輕微的症狀,應採取「逆」療法,也就是採取與症狀相反的治療方式。對於嚴重的症狀,應採取「從」療法,也就是順應症狀進行治療。此處採用的治療方法即為這種情況。
以大便通暢為治療指標。如果是輕微的緩瀉,可以加入瓜蒂散、防風和藜蘆,促進嘔吐,讓疾病自然痊癒。之後再用調洗心散、涼膈散和解毒湯等藥物進行調理治療。
牛黃(二錢半),硃砂,鬱金,牡丹皮(各三錢),腦子,甘草(各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皂子大。新水化下。
白話文:
牛黃(15 克),硃砂,鬱金,牡丹皮(各 18 克),腦子,甘草(各 6 克)
治暴熱者。局方中解毒雄黃丸,雄黃(碎飛),鬱金(各一分),巴豆(去皮出油十四個)。
治久熱者。局方中,妙香丸。
白話文:
治療嚴重發熱的藥方。
用藥:
- 解毒雄黃丸:雄黃(研成細末),鬱金(各取等量)
- 巴豆(去除外皮,取其油脂):十四個
辰砂(飛研九兩),牛黃,龍腦,膩粉(研),麝香(研各三兩),金箔(九十片研),巴豆(三百一十粒去心腹炒研細)
白話文:
辰砂(研磨成粉九兩),牛黃,龍腦,滑石粉(研磨),麝香(研磨,各三兩),金箔(研磨成粉,九十片),巴豆(去心腹炒熟研磨成細粉,三百一十粒)
治虛勞骨蒸。煩熱下血者。錢氏地黃丸。
治虛熱不能食者。脾虛也。宜以厚朴白朮陳皮之類治之。
治實熱能食者。胃實也。宜以梔子黃芩或三黃丸之類治之。鬱金柴胡亦可。
治表熱惡寒而渴。白虎湯也。
膚如火燎而熱。以手取之不甚熱。為肺熱也。目白睛赤。煩燥或引飲。獨黃芩一味主之。水煎。
兩脅下肌熱。脈浮弦者。柴胡飲子主之。
白話文:
治療虛勞骨蒸、煩熱下血的,可以用錢氏地黃丸。
治療虛熱不能進食的,是因為脾虛。應該用厚朴、白朮、陳皮之類的藥物來治療。
治療實熱能進食的,是因為胃實。應該用梔子、黃芩,或是三黃丸之類的藥物來治療。鬱金、柴胡也可以。
治療表熱怕冷又口渴的,可以用白虎湯。
皮膚像火燒一樣的熱,用手摸卻不太熱,這是肺熱。眼白發紅、煩躁或容易口渴,單用黃芩一味藥就可以,用水煎服。
兩肋下肌肉發熱、脈象浮而弦的,可以用柴胡飲子治療。
兩脅肋熱。或一身盡熱者。或日晡肌熱者。皆為血熱也。四順飲子主之。
白話文:
兩側肋骨處發熱。或者全身都發熱。或者到了傍晚肌膚發熱。這些都是因為血熱。可以使用四順飲子來治療。
夜發熱。主行陰。乃血熱也。四順桃仁承氣選用。當視其腹痛血刺痛。與有表入里。腹中轉失氣燥結之異。晝則明瞭。夜則譫語。四順飲子證。與桃仁承氣相似。不可不辨也。發熱雖無脅熱亦為柴胡證。晝則行陽二十五度。氣也。大抵柴胡。夜則行陰二十五度。血也。大抵四順飲子。
白話文:
夜間發燒
主證:陰行主事。
發病機制: 血熱壅盛。
方藥選擇: 四順桃仁承氣湯。
辨證要點:
- 注意患者是否有腹痛和刺痛,以及表裡虛實。
- 腹中氣機運行不暢,結燥不通。
夜間發燒,晝間神志清楚
證候與四順飲子證相似,不可混淆。
發燒,即便沒有脅痛,也可能是柴胡證
- 晝間陽氣盛,故為柴胡證。
- 夜間陰氣旺,故為四順飲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