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3)
卷中 (3)
1. 解利傷寒論第十三
論曰。傷寒之法。先言表裡。及有緩急。三陽表當急。里當緩。三陰表當緩。里當急。又曰。脈浮當汗。脈沉當下。脈浮汗急而下緩。謂三陽表也。脈沉下急而汗緩。謂三陰里也。麻黃謂之急。麻黃附子細辛湯謂之緩。內經云。有漬形以為汗。為汗之緩。里之表也。又曰在皮者汗而發之。
白話文:
古人論述傷寒的治療方法時,首先要探討表裡虛實,以及治療的緩急。
三陽經(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屬於表,應當積極治療;其裡(腑)應緩和治療。三陰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屬於表,應緩和治療;其裡(臟)應積極治療。
又說:脈浮(表證)應發汗,脈沉(裡證)應瀉下。脈浮而汗出急促,瀉下緩和,是指三陽經的表證。脈沉而瀉下急促,發汗緩和,是指三陰經的裡證。
麻黃具有通絡發表的急攻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具有溫裡散寒的緩和作用。
《黃帝內經》中提到,表證的汗液是由皮毛外滲的,發表的治療應緩和。裡證的汗液是由臟腑滲出的,發表的治療應積極。
為汗之急。表之表也。急汗者太陽。緩汗者少陰。是臟腑之輸應也。假令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少陰證。始得發熱脈沉里和無汗。故漬形以為汗。假令麻黃湯。是太陽證。頭項痛腰脊強。脈浮無汗里和是也。在皮者汗而發之也。經曰。治主以緩。治客以急。此之謂也。
麻黃湯
白話文:
出汗是很緊急的事。表示身體表面有病。出汗快的是太陽病。出汗慢的是少陰病。這是臟腑之間的反應。例如,麻黃附子細辛湯。是用於少陰證的。開始發燒,脈絡沉穩,裡虛而沒有汗。所以通過發汗來治病。例如,麻黃湯。是用於太陽病的。頭痛頸痛,腰背僵硬,脈絡浮動,裡虛而沒有汗。在皮膚上發出汗來治療疾病的方法。醫書上說:治療主要疾病要用緩和的方法。治療次要疾病要用緊急的方法。這就是這個道理。
麻黃(去節五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個),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煎去滓溫服。
白話文:
麻黃(去掉根莖5錢),桂枝(3錢),甘草(2錢,烤炙過),杏仁(去皮、尖端,炒過20顆)
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三部脈俱弦而浮。惡寒里和。謂清便自調也。麻黃湯內加羌活防風各三錢。謂肝主風。是膽經受病。大便秘。或泄下赤水無數。皆里不和也。
白話文:
如果確定是肝脈病變,外在症狀會表現得很乾淨。臉色發青,容易發怒。三部脈象(寸、關、尺)都表現為弦脈浮脈。感到寒冷,但內臟卻很溫和。這是因為清氣和濁氣自己調和暢通。可以在麻黃湯中加入羌活和防風,每種藥材三錢。這是因為肝臟主導風氣,所以膽經受到了病症影響。如果大便不通暢,或腹瀉下出大量的紅色水液,都表示內臟不協調。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善笑。其尺寸脈俱浮而洪。惡寒里和。謂清便自調也。麻黃湯內加黃芩石膏各三錢。謂主心熱。是小腸受病也。
白話文:
假設得了心脈症。其外在症狀是面赤口乾容易笑。其寸口脈和尺脈都浮而洪。惡寒而內裡和解,表示大便通暢。麻黃湯中再加入黃芩、石膏各三錢,表示治療心熱。這是因為小腸出了問題。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尺寸脈俱浮而緩。里和惡寒。麻黃湯內加白朮防己各五錢。謂脾主濕。是胃經受病也。
白話文:
如果診斷為「得於牌脈」(因牌氣不足而引起)。其外在症狀為:面色發黃、容易打隔、容易胡思亂想、容易感到味道。寸脈、尺脈都浮且緩。內在症狀為:惡寒。可用麻黃湯加入白術、防己各五錢。因為牌主控體內的水分,所以這是胃經受病邪所致。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尺寸脈俱浮而澀。里和惡寒。麻黃湯內加桂枝生薑各三錢。謂肺主燥。是大腸受病也。
白話文:
如果得了肺經疾病,外表徵兆是臉色蒼白、容易打噴嚏、傷心悲傷、想哭。寸脈和關脈都浮而澀。內在證狀是怕冷。可以使用麻黃湯,加入桂枝和生薑,各三錢。這是因為肺主燥,而大腸受了病。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其尺寸脈俱浮。而里和惡寒。其麻黃湯內加附子生薑。謂腎主寒。是膀胱受病也。
白話文:
如果辨證認為是腎脈出了問題。那麼外在症狀會表現爲面色發黑,容易感到恐懼。把脈時發現寸脈和尺脈都浮,而身體內部卻有怕冷的症狀。這時可以考慮在麻黃湯中加入附子與生薑。這說明,腎性寒,膀胱也受到了病邪的侵擾。
以上各五證。皆表之表。謂在皮者急汗而發之也。皆腑受病。表之裡者。下之當緩。謂隨臟表證。外顯尺寸脈俱浮。而復有里證。謂發熱飲水便利赤澀。或泄下赤水。按之內實或痛。麻黃湯去麻黃杏仁。與隨臟元加藥同煎。作五服。每下一證。初一服加大黃半錢。邪盡則止。
白話文:
以上的五種證狀,都是表證。所謂表證,是指病邪在皮膚表面,容易出汗發熱。這些證狀都是腑受病,治療時應從表裡同時入手。
對於表裡證,瀉下的時候要緩和。所謂表裡證,是指臟腑有表證,同時有裡證。表證的徵象是外顯的寸脈和尺脈都浮,而裡證的徵象是發熱、口渴、小便不利、大便赤澀,或者腹瀉赤水。按壓腹部有實證或疼痛。
治療表裡證時,使用麻黃湯,但去掉麻黃和杏仁,加入與臟腑相應的元加藥共同煎服,分五次服用。每次服用一劑。第一劑加大黃半錢。病邪全部清除後即可停止服藥。
未盡第二服加大黃一錢。邪未盡第三服加大黃一錢半。如邪未盡。又加之。邪盡則止。此所謂先緩而後急。是表之裡證。下之當緩也。
白話文:
如果第一劑藥還沒有完全起效,就增加一錢大黃。如果病邪還沒有完全祛除,第三劑藥就再增加一錢半大黃。如果病邪還是沒有完全祛除,就繼續增加大黃的劑量。等到病邪完全祛除了,就停止加藥。這就是所謂的「先緩後急」。因為這是表裡證,用下法治療時應該緩慢進行。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半兩去根節),細辛(半兩去苗土),附子(一錢二分半炮裂去皮臍)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煎去滓溫服。
白話文:
麻黃(15克,去掉根和節),細辛(15克,去掉苗和土),附子(9克,炮製後裂開,去掉皮和頂部)
將這些藥材切碎。全部一起用來煎煮。用水煎煮過濾掉藥渣後,趁溫暖時服用。
假令得肝脈。其內證滿閉淋溲便難轉筋。其尺寸脈俱沉而弦。里和惡寒。肝經受病。麻黃附子細辛湯內。加羌活防風各三錢。
白話文:
如果辨證為肝經脈絡受阻,病患會有內證,症狀包括腹脹、閉尿、淋漓失禁、排便困難,以及肌肉痙攣。
其尺寸脈均沉細而弦,伴隨內熱、惡寒。此為肝經受病。
方劑中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並添加三錢的活防風。
假令得心脈。其內證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心經受病。加黃芩石膏各三錢。
假令得脾脈。其內證腹脹滿食不消。怠惰嗜臥。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脾經受病。加白朮防己各三錢。
假令得肺脈。其內證喘咳灑淅寒熱。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肺經受病。加生薑桂枝各三錢。
假令得腎脈。其內證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其尺寸脈俱沉。里和惡寒。腎經受病。更加附子生薑各三錢。
白話文:
如果診斷出心脈病變,患者會出現心煩心痛、掌心發熱、口乾舌燥等症狀,脈象沉細,伴隨惡寒,屬於心經受病。治療時需加入黃芩、石膏各三錢。
如果診斷出脾脈病變,患者會出現腹脹滿、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嗜睡懶惰等症狀,脈象沉細,伴隨惡寒,屬於脾經受病。治療時需加入白朮、防己各三錢。
如果診斷出肺脈病變,患者會出現咳嗽喘息、痰多、寒熱交替等症狀,脈象沉細,伴隨惡寒,屬於肺經受病。治療時需加入生薑、桂枝各三錢。
如果診斷出腎脈病變,患者會出現小便頻數、腰膝酸軟、足脛冰冷等症狀,脈象沉細,伴隨惡寒,屬於腎經受病。治療時需加入附子、生薑各三錢。
以上五證。里之表也。宜漬形以為汗。皆臟受病也。里者下之當急。謂隨臟內證。已顯尺寸脈俱沉。復有里證者。謂大小便秘澀或泄下赤水。或瀉無數。不能飲食。不惡風寒。發熱引飲。其脈俱沉。或按之內實而痛。此謂裡實。宜速下之。麻黃附子細辛內去麻黃。與隨臟元加藥內。
白話文:
上述五種證狀是裡證與表證。
出汗後應溫服藥物,讓汗液排出。皆是因為臟腑受到病菌侵害。
如果是裡證,應迅速宣洩。根據對應臟腑的內證,確認後,脈象為沉脈,且有裡證者,即大小便不通,或腹瀉赤水,或頻繁腹瀉,無法進食,不畏寒風,發熱口渴,其脈象均為沉脈,或按壓後有內實的感覺而疼痛,這是裡實證,應迅速宣洩。用麻黃、附子、細辛,除去麻黃。與對應臟腑的原有藥方一起服用。
分作三服。每下一證。初一服加大黃三錢。邪盡則止。如邪未盡。再一服加大黃二錢。又未盡。第三服加大黃一錢。此先急而後緩。謂里之裡也。當速下之也。
白話文:
分成三劑服用。每劑用藥後觀察病情。第一劑增加三錢大黃。邪氣排盡就停止服用。如果邪氣未盡,再開一劑並增加兩錢大黃。再未盡,第三劑增加一錢大黃。這是先急後緩的治療原則。指的是腸胃內裡。應儘快用藥將邪氣排出。
通解利傷寒。不問何經所受。皆能混然解之。謂不犯各經之受病。雖不解盡。亦無壞證。
羌活湯
白話文:
這藥方可以通治風寒感冒,不管是哪一條經絡受到的風寒,都能一併解決。即使不能完全治癒,也不會使病情惡化。羌活湯。
羌活(二兩),防風(一兩),川芎(一兩),黃芩(一兩),細辛(三錢半),甘草(一兩炒),黑地黃(一兩炒),白朮(三兩如無用蒼朮加一兩),
白話文:
羌活(100克),防風(50克),川芎(50克),黃芩(50克),細辛(17.5克),炙甘草(50克),懷牛膝(50克),白朮(150克,若沒有,可用蒼朮60克替代)
上㕮咀。每服五七錢。水二盞。煎至一盞。無時溫服清。如覺發熱引飲。加黃芩甘草各一兩。更隨證。如頭痛惡風。於白朮湯一兩內。加羌活散三錢。都作一服。
白話文:
取上黨附子,每次用五到七錢。加水二碗,煮成一碗。不限時間,溫服,同時服清湯。如果發熱口渴,加入黃芩和甘草各一兩。再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比如頭痛惡寒,在白朮湯一兩中加入羌活散三錢,全部作為一劑藥服用。
羌活散
羌活(一兩半),川芎(七錢),細辛根(二錢半)
如身熱。依前加石膏湯四錢。
石膏湯
石膏(二兩),知母(半兩),白芷(七錢)
如腹中痛者。加芍藥散三錢。
芍藥散
芍藥(二兩),桂枝(五錢)
如往來寒熱而嘔。加柴胡散二錢半。
柴胡散
柴胡根(一兩),半夏(五錢洗)
白話文:
羌活散 方劑
組成:
- 羌活:一兩半
- 川芎:七錢
- 細辛根:二錢半
加減:
- 若患者發熱:可依前加石膏湯四錢。
石膏湯 方劑
組成:
- 石膏:二兩
- 知母:半兩
- 白芷:七錢
加減:
- 若患者腹痛:可加芍藥散三錢。
芍藥散 方劑
組成:
- 芍藥:二兩
- 桂枝:五錢
加減:
- 若患者往來寒熱且嘔吐:可加柴胡散二錢半。
柴胡散 方劑
組成:
- 柴胡根:一兩
- 半夏:五錢(洗淨)
加生薑煎。如心下痞。加枳實一錢。如有里證。加大黃。初一服一錢。次二錢。又三錢。邪盡則止。
白話文:
加入生薑煎服。如果心口有脹痛,加枳實一錢。如果有腹瀉症狀,加大黃。第一次服用一錢,第二次兩錢,第三次三錢。直到邪氣消除後停止服用。
論曰。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然春夏汗孔疏。雖有汗不當用桂枝。宜用黃耆湯和解。秋冬汗孔閉。雖無汗不當用麻黃。宜用川芎湯和解。春夏有汗。脈乃微而弱。惡風惡寒者。乃太陽證。秋冬之脈也。亦宜黃耆湯。無汗亦宜川芎湯。秋冬有汗。脈盛而浮。發熱身熱者。
白話文:
現代
中醫理論認為,流汗時不能服用麻黃。不流汗時不能服用桂枝。然而,春夏季節汗孔疏鬆,即使有汗也不宜用桂枝。應使用黃耆湯來調和。秋冬季節汗孔閉塞,即使沒有汗也不宜用麻黃。應使用川芎湯來調和。春夏季節有汗,且脈象細弱。惡風惡寒的,屬於太陽證(感冒前期症狀)。脈象與秋冬相同。也應使用黃耆湯。不流汗的也應使用川芎湯。秋冬季節有汗,脈象洪盛而浮,發熱身熱的,則屬於陽明證(感冒後期症狀)。
乃陽明證。春夏之脈也。亦宜黃耆湯。無汗亦宜川芎湯。大抵有汗者。皆可用黃耆湯。無汗者亦可用川芎湯。
黃耆湯,有汗則可止也。
黃耆,白朮,防風(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七錢。至十餘錢。或半兩一兩。水煎溫服清。汗多惡風甚者。加桂枝。
川芎湯,無汗則可發也。
川芎,白朮,羌活(各等分)
白話文:
這是陽明症的表現,屬於春夏季節的脈象。
適合服用黃耆湯。如果沒有汗,則可以服用川芎湯。總的來說,有汗的患者都可以用黃耆湯,沒有汗的患者也可以用川芎湯。
黃耆湯,有汗可以止汗。
- 黃耆、白朮、防風(各等份)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到七錢,最多可以服用到十餘錢,或者半兩到一兩。用清水煎煮溫服,服用後要保持清淡飲食。汗多並且惡風嚴重者,可以加桂枝。
川芎湯,沒有汗可以發汗。
- 川芎、白朮、羌活(各等份)
上㕮咀。同黃耆湯煎法。稍熱服。惡寒甚及脈大浮可加麻黃。法云。五臟之脈。寸關尺也。今止言尺寸陰陽也。如陽緩而陰急。表和而里病。陰緩而陽急。里和而表病也。
白話文:
喝上焦部位的藥,按照黃耆湯的煎煮方法,稍熱服用。如果寒氣很重,脈象又浮大,可以加麻黃。古書上說,五臟的脈象分別是寸關尺,現在只說寸尺的陰陽。比如陽脈緩而陰脈急,說明表症已經緩解,但內裡還有病;陰脈緩而陽脈急,說明內裡已經緩解,但外邊還有病。
若傷寒食少發渴。只可和胃止渴。不可太涼藥止之。然恐涼藥止之。損著胃氣。必不能食也。
和胃白朮湯
白朮,茯苓
白話文:
如果因為風寒而吃得少並且口渴,只能調和胃氣來止渴,不能用太涼的藥來止渴,因為用涼藥可能會損傷胃氣,那樣就一定會吃不下東西。
[和胃白術湯]
白術,茯苓
起臥不能謂之濕。身重是也。小柴胡湯黃芩芍藥湯。
白話文:
躺下起不來不能說是濕氣引起的。身體覺得重是濕氣的表現。治療方法是用小柴胡湯、黃芩芍藥湯。
起臥不安。眠睡不穩。謂之煩。梔豉湯竹葉石膏湯。解利四時傷寒。混解六經。不犯禁忌。
大白朮湯
白話文:
經常起身走動,無法安穩入睡,稱為「煩」。可以用梔豉湯或竹葉石膏湯治療。這兩種湯劑可以緩解一年四季的傷寒,混合使用可以治療六經的各種症狀,而且沒有禁忌。
白朮(二兩),防風,羌活,川芎(各一兩),黃芩(五錢),細辛(三錢),白芷(一兩半),石膏(二兩),知母(七錢),甘草(五錢或一兩),枳實(五錢去穰)
白話文:
白朮:2 兩
防風:1 兩
羌活:1 兩
川芎:1 兩
黃芩:5 錢
細辛:3 錢
白芷:1.5 兩
石膏:2 兩
知母:7 錢
甘草:5 錢或 1 兩
枳實:5 錢(去皮)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大溫服清。未解更一服兩服。藥滓又作一服。春倍防風羌活。夏倍黃芩知母。季夏雨淫倍白朮白芷。秋加桂枝五錢。冬桂枝八錢或一兩。立夏之後至立秋處暑之間傷寒者。身多微涼。微有自汗。四肢沉重。謂之濕溫。又謂之濕淫。宜蒼朮石膏湯。
蒼朮石膏湯
蒼朮(半兩),石膏(三錢),知母(一錢半),甘草(一錢)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材粗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加水一盞半。煎煮至藥水剩一盞。大劑量用溫水服下,以求清熱解毒。如果症狀未見緩解,再服用一至兩次。藥渣也能重新煮一次服用。春天時,加倍防風和羌活的劑量。夏天時,加倍黃芩和知母的劑量。初夏時,如果雨水過多,加倍白朮和白芷的劑量。秋天時,加入五錢桂枝。冬天時,加入八錢或一兩桂枝。立夏之後到立秋、處暑之間,如果傷寒,通常會出現身體發涼、微微出汗、四肢酸重的症狀,這種情況稱為「濕溫」或「濕淫」。此時,宜服用蒼朮石膏湯。
上剉細。同和均。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清。謂內有濕熱也。多不欲飲水。如身熱脈洪無汗多渴者。是熱在上焦。積於胸中。宜桔梗散治之。
桔梗散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均勻混合。全部做成一劑湯藥。加入兩杯水,煎煮到剩一杯。趁溫熱服下,如果服用後口渴,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不想喝水,而身體發熱,脈搏強有力,沒有汗水,且非常口渴,說明熱氣積聚在胸中上焦。這時應該服用桔梗散來治療。
薄荷,黃芩,甘草,山梔子(各一錢),桔梗(半兩),連翹(二錢)
上剉。每服五錢或七錢。秤半兩水煎。加竹葉。如大便秘結。加大黃半錢。
白話文:
薄荷、黃苓、甘草、山梔子(各 3 公克),桔梗(6 公克),連翹(6 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