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卷 (13)
三十卷 (13)
1. 十、運氣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攝生四。)
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脈色九。)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經絡二十九。)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疾病類二十七。)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疾病三十四。)
藏主冬,色主春,時主夏,音主長夏,味主秋。(針刺十七。)
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帝曰:余願聞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針刺十九。)
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針刺十八。)
正月二月,天氣始方,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針刺十九。)
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論治九。)
身形應九野。天忌。(經絡三十五。)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攝生六。)
脾不主時。(藏象七。)
白話文:
十、運氣
春天三個月,叫做「發陳」,這時天地都充滿生機,萬物欣欣向榮,這是春天應有的氣象,也是養生之道。如果違背春天的特性,就會傷害肝臟,到了夏天會出現怕冷的毛病,身體成長發育也會受到影響。
夏天三個月,叫做「蕃秀」,這時天地陰陽之氣交合,萬物都開花結果,這是夏天應有的氣象,也是養護生長的好時機。如果違背夏天的特性,就會傷害心臟,到了秋天容易得瘧疾,身體的收穫也會減少,甚至冬天會生重病。
秋天三個月,叫做「容平」,這時天氣轉為急促,大地清朗明淨,這是秋天應有的氣象,也是養護收斂的好時機。如果違背秋天的特性,就會傷害肺臟,到了冬天會容易腹瀉,身體的儲藏功能也會減弱。
冬天三個月,叫做「閉藏」,這時河水結冰,大地凍裂,陽氣應當潛藏,不要妄動,這是冬天應有的氣象,也是養護收藏的好時機。如果違背冬天的特性,就會傷害腎臟,到了春天容易出現四肢痿軟無力的病症,身體的生長能力也會受到影響。
春天的溫暖,會轉變為夏天的炎熱;秋天的肅殺,會轉變為冬天的嚴寒。春天應順應規律,夏天應順應法則,秋天應順應平衡,冬天應順應權衡。因此,冬至之後四十五天,陽氣稍微上升,陰氣稍微下降;夏至之後四十五天,陰氣稍微上升,陽氣稍微下降。陰陽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應該與身體的脈象相符合。
大月小月加起來一年共有三百六十天,人體的運作也應該順應這個規律。生長依靠春天,發育依靠夏天,收穫依靠秋天,儲藏依靠冬天,如果失去規律,天地之氣就會阻塞不通。
所謂「得到四時之勝」的意思是,春天可以克制長夏,長夏可以克制冬天,冬天可以克制夏天,夏天可以克制秋天,秋天可以克制春天,這就是四時之間的相剋關係。
春夏時節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時節陰氣盛而陽氣衰。
儲藏功能屬於冬天,顏色屬於春天,時令屬於夏天,聲音屬於長夏,味道屬於秋天。
春天的氣運行在經脈中,夏天的氣運行在孫絡中,長夏的氣運行在肌肉中,秋天的氣運行在皮膚中,冬天的氣運行在骨髓中。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這是為什麼。
岐伯回答說:春天是天氣開始舒展,地氣開始發散的時節,冰雪融化,水流暢通,所以人體的氣運行在經脈中。夏天是經脈氣血充盛,氣血會溢出進入孫絡,使皮膚充實飽滿。長夏是經絡氣血都非常旺盛,氣血會溢出到肌肉中。秋天是天氣開始收斂,皮膚腠理閉合,皮膚也會變得緊縮。冬天是萬物閉藏的時節,氣血會潛藏在體內,蓄積在骨髓中,並且與五臟相通。因此,邪氣常常會隨著四時的氣血變化而侵入人體,至於邪氣的變化,是無法預測的。
春天的氣在毛髮,夏天的氣在皮膚,秋天的氣在肌肉,冬天的氣在筋骨。
正月和二月,天氣剛開始萌發,人體的氣在肝臟。三月和四月,天氣開始旺盛,地氣開始發動,人體的氣在脾臟。五月和六月,天氣盛熱,地氣上升,人體的氣在頭部。七月和八月,陰氣開始衰落,人體的氣在肺臟。九月和十月,陰氣開始凝結成冰,地氣閉藏,人體的氣在心臟。十一月和十二月,冰雪覆蓋大地,地氣閉合,人體的氣在腎臟。
東方的區域,是天地萬物開始產生的所在。西方是金屬玉石的產地,也是砂石聚集的地方,是天地之氣收斂集中的地方。北方是天地之氣閉藏的區域。南方是天地生長發育,陽氣最旺盛的地方,那裡的地下水土薄弱,容易聚集霧氣和露水。中央的區域,土地平坦而潮濕,是天地用來孕育萬物的地方。
人體的形態應當與九野相對應,這是一項禁忌。
如果違背春天的氣機,少陽之氣就不能升發,肝氣會出現內在的變動。如果違背夏天的氣機,太陽之氣就不能生長,心氣會出現內部的耗損。如果違背秋天的氣機,太陰之氣就不能收斂,肺氣會出現焦熱和脹滿的現象。如果違背冬天的氣機,少陰之氣就不能潛藏,腎氣會獨自下沉。四時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根本。因此,聖人懂得在春夏養護陽氣,在秋冬養護陰氣,這是順應自然根本的道理。
脾臟不主宰時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