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六卷 (12)

回本書目錄

二十六卷 (12)

1. 十七、六十年運氣病治之紀

抑其運氣,贊所不勝,(抑其太過,助其不及也。)必折其鬱氣,先取化源,(本年相火司天則金鬱,風木在泉則土鬱。鬱氣、化源,詳義見前。又如《本病篇》曰:寅申之年,陽明昇天,主窒天英,勝之不前。少陰降地,主窒地玄,勝之不入。故刺法論於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當刺手太陰之經。

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當刺足少陰之所出,足太陽之所入,王氏曰:化源,年之前十二月,,迎而取之。《新校正》云:詳王注資取化源,俱注云取,其意有四等:太陽司天取九月,陽明司天取六月,是二者先取在天之氣也;少陽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太陰司天取九月,是二者乃先時取在地之氣也。少陰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厥陰司天取四月,義不可解。

按《玄珠》之說則不然,太陽陽明之月,與王注合,少陽少陰俱取三月,太陰取五月,厥陰取年前十二月。《玄珠》之義可解,王注之月疑有誤也。)暴過不生,苛疾不起。(能行上法,其氣自和,故無暴過苛疾之患。《新校正》云:詳此不言食歲谷間谷者,蓋此歲天地氣正,上下通和,故不言也。

)故歲宜咸宜辛宜酸,滲之泄之,漬之發之,(以上十年,相火司天,風木在泉。咸從水化,能勝火也。辛從金化,能勝木也。酸從木化,順木火之性也。滲之泄之,所以去二便之實;漬之發之,所以去腠理之邪也。)觀氣寒溫,以調其過,同風熱者多寒化,異風熱者少寒化。

(雖歲氣宜用之治如上文,然必當觀寒溫之盛衰,以調其有過者也。故此十年之中,其大運有與在泉同風化、司天同熱化者,則當多用寒化之品以治之,如太角太徵歲是也。其有異於在泉司天風熱之化者,則當少用寒化之品以治之,如太宮太商太羽歲是也。)用熱遠熱,用溫遠溫,用寒遠寒,用涼遠涼,食宜同法,此其道也。

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階也。(詳義見前太陽陽明之政。)

帝曰:善。太陰之政奈何?岐伯曰:丑未之紀也。

丁丑,丁未歲

上太陰土,(司天。)中少角木運,(中運。)下太陽水。(在泉。)同正宮。(本年木運不及,則土得其政,所謂委和之紀,上宮與正宮同也。)其運風清熱。(風為中運少角之氣,清為勝風之氣,熱為復清之氣。)清化熱化勝復同,邪氣化度也。(詳義見前陽明之政。)災三宮。

(三,東方震宮也。水運不及,故災及之。)雨化五,(司天。)風化三,(中運。)寒化一,(在泉。)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溫,(苦溫從火化,治司天之濕也。)中辛溫,(辛從金化,治中運之風木也。少角不及,故宜從溫,)下甘熱,(甘熱從土火之化,,治在泉之寒水也。

《玄珠》云:上酸平,下甘溫。)藥食宜也。)

白話文:

《六十年運氣病治之紀》

節制過旺的運氣,扶持受抑制的氣勢(抑制過盛,協助不足),必須疏解鬱積之氣,先從氣化根源調治。(若當年相火司天則金氣鬱結,風木在泉則土氣鬱結。鬱氣與化源之義詳見前文。如《本病篇》所言:寅申之年,陽明之氣應上升卻受阻於天英之氣,少陰之氣應下降卻受阻於地玄之氣。《刺法論》提及,當金氣欲升被天英所抑時,應刺手太陰經;火氣欲降被地玄所抑時,應刺足少陰經所出之處與足太陽經所入之處。王氏稱化源為年首前十二月,須預先調治。《新校正》註明,王氏對化源的取法有四類:太陽司天取九月,陽明司天取六月(先取天之氣);少陽司天與太陰司天分別取前十二月及九月(先取地之氣);少陰司天取前十二月,厥陰司天取四月(其理難解)。但《玄珠》記載少陽、少陰取三月,太陰取五月,厥陰取前十二月,較易理解。)

若執行得當,可避免劇烈病變與頑疾。(因氣機調和,故無急病重症。《新校正》補充,此年天地氣運通暢,不必特別提及歲谷與間谷。)

該年宜用鹹、辛、酸味藥物,兼施滲利、洩下、浸泡、發散之法。(咸味制火,辛味制木,酸味順應木火之性;滲洩通二便,漬發散表邪。)需觀察氣候寒溫以調整:若運氣與司天在泉同屬風熱,宜多用寒涼藥(如太角、太徵年);若不同則少用(如太宮、太商、太羽年)。

用藥需避開季節特性(熱天避熱藥,寒天避寒藥),飲食原則相同。特殊情況可反之,違背則致病。(詳見前文太陽、陽明之政。)

黃帝問:太陰之政如何?岐伯答:醜未年屬太陰之政。

例如 丁醜、丁未年

  • 司天:太陰濕土
  • 中運:少角木運(木氣不足,土代行其政,稱「委和之紀」)
  • 在泉:太陽寒水
  • 運氣表現:風(中運)、清(勝風之氣)、熱(復氣),清熱勝復交替屬邪氣化,災害應於東方三宮。
  • 正化數值:雨化五(司天)、風化三(中運)、寒化一(在泉)。
  • 治療原則
  • 司天濕土:苦溫(燥濕)
  • 中運風木:辛溫(金制風木,因不及故宜溫)
  • 在泉寒水:甘熱(土火制水。《玄珠》另載上酸平、下甘溫)
    藥食宜依此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