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醫案》~ 卷一 (7)
卷一 (7)
1. 暑
栝蔞皮(錢半),淡竹葉(錢半),茜根(二錢),小薊草(三錢),川貝(三錢),扁豆衣(三錢),焦山梔(三錢),銀花(三錢),六一散(四錢),光杏仁(三錢),白前(錢半),荷花露(二兩沖引),茅草根(一兩),三貼。
介按:此是暑熱爍肺,復燃陽絡,以致絡血上溢。治以滌暑保肺,清絡止血。較諸葉香岩治五姓一方,尤為敏捷。
某婦,伏暑嘔渴發熱,脈寸滑數,沖氣撞脘,溲數。癸水趲遲,慎恐變端。宜瀉心湯加減,候正。(十月十一號九月初二日)
炒川連(八分),枳實(錢半),省頭草(三錢),原滑石(四錢),仙半夏(錢半),生白芍(三錢),廣鬱金(三錢),蔻殼(錢半),酒炒黃芩(錢半),光杏仁(三錢),橘白(一錢)
清煎二帖。
介按:暑熱伏於心膈之間,治以芩、連、半夏,仿瀉心湯之意而泄其熱,又佐杏仁、蔻殼以止其嘔。惟沖氣撞脘,尚少鎮沖之品,而癸水趲遲,系是血虛之候。此方先清其暑,治法最佳。待暑解之後,再行調經補血,自無內外夾雜之虞。
安昌余,伏暑秋髮,始起寒熱,脈濡細,舌微白,底紅,潮熱,頭脹,肢楚,大便不爽。姑宜清利。
晚蠶砂(四錢包),青皮(八分),苦丁茶(三錢),川石斛(三錢),光杏仁(三錢),焦山梔(三錢),廣鬱金(三錢),新會皮(錢半),六一散(三錢,包),淡竹葉(三錢),天花粉(三錢)
介按:伏暑內發,新涼外束,故始起寒熱,舌苔微白。清熱利濕,方極穩妥,在鄙見宜去川斛而加入透達之品,則新邪易退,且免戀濕之患。
安昌顧(建記),陽明伏暑,舌焦膩,脘悶嘔惡,脈弦細,暮夜煩熱。症屬棘手,宜防外脫內閉,候正。(八月二十四日)
栝蔞子(四錢,杵),枳實(錢半),淡竹葉(錢半),廣鬱金(三錢),炒川連(八分),焦梔子(三錢),赤苓(四錢),晚蠶砂(四錢),仙半夏(錢半),原滑石(四錢),光杏仁(三錢)
介按:伏暑發自陽明,古人以白虎湯為主方,此人系是濁熱黏膩之邪,由陽明而留戀脘膈。治宗小陷胸湯之意,是屬對症療法。
安昌高,秋暑未清,脈澀滯,氣機不和,神識乍憒,溺後精關不固,舌微白,腹痛,仍遵前法加減治之。(七月二十九日)
廣藿香(二錢),仙半夏(錢半),生牡蠣(四錢),石蓮子(三錢),省頭草(三錢),茯苓(四錢),蔻殼(錢半),通草(錢半),川楝子(三錢),香附(三錢),左金丸(八分)
清煎三帖。
介按:素患遺精,兼受秋暑,故其治法,於清暑理氣之中,仍佐澀下之品。雖則標本兼顧,尚宜注重新邪。
白話文:
[暑]
第一方:治療暑熱傷肺,陽氣鬱結,導致出血的方劑。藥物包含栝蔞皮、淡竹葉、茜根、小薊草、川貝、扁豆衣、焦山梔、銀花、六一散、光杏仁、白前,以荷花露沖服,並加入茅草根。共三劑。此方比葉香岩的五姓一方更有效。
第二方:治療暑熱鬱積於心膈,症狀為嘔吐、口渴、發熱、脈象滑數、胃脘脹痛、小便頻數、月經紊亂的方劑。藥物包含炒川連、枳實、省頭草、滑石、半夏、生白芍、廣鬱金、蔻殼、酒炒黃芩、光杏仁、橘白。清煎兩劑。此方先清暑熱,待暑熱消退後再調理月經、補血。
第三方:治療伏暑內發,兼有外感風寒的方劑。症狀為寒熱、脈象濡細、舌苔白、舌尖紅、潮熱、頭痛、肢體疼痛、便秘。藥物包含晚蠶砂、青皮、苦丁茶、川石斛、光杏仁、焦山梔、廣鬱金、新會皮、六一散、淡竹葉、天花粉。建議去掉川石斛,加入其他利濕通透的藥物,以利於邪氣的排出,避免濕邪久留。
第四方:治療陽明經伏暑,症狀為舌苔焦黃膩厚、脘腹脹滿、嘔惡、脈象弦細、夜晚煩熱的方劑。藥物包含栝蔞子、枳實、淡竹葉、廣鬱金、炒川連、焦梔子、赤苓、晚蠶砂、半夏、滑石、光杏仁。此方效法小陷胸湯,治療陽明經暑熱。
第五方:治療秋暑未解,症狀為脈象澀滯、氣機不暢、神志恍惚、尿後遺精、舌苔微白、腹痛的方劑。藥物包含廣藿香、半夏、生牡蠣、石蓮子、省頭草、茯苓、蔻殼、通草、川楝子、香附、左金丸。共三劑。此方在清暑理氣的基礎上,加入收斂固澀的藥物,但仍需注意祛除新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