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

《邵蘭蓀醫案》~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茅蓬陳,濕著經絡,寒熱交作,脈弦濡,舌黃滑,口渴,足跗冷徹骨中。宜宣明桂苓甘露飲加減。(三月二十九日)

白茯苓(四錢),綿茵陳(二錢),滑石(四錢),晚蠶砂(二錢,包),桂枝(七分),煅石膏(三錢),光杏仁(三錢),秦艽(錢半),江西術(一錢),防己(錢半),栝蔞根(三錢),澤瀉(三錢)

介按:濕鬱脾胃之陽,脾胃以膜相連,邪伏於此,則寒熱交作。脾主四肢,故足多浮腫。治以桂苓甘露飲,導濕分消而宣通其陽。

某,寒熱不清,脈濡數,舌滑白,咳嗽稍減,濕熱阻隔氣分。宜治手太陰,佐淡滲。(四月十八日)

綿茵陳(三錢),光杏仁(三錢),仙半夏(錢半),炒青皮(八分),白蔻仁(八分,沖),茯苓(四錢),炒條芩(錢半),川貝(錢半),滑石(四錢),廣橘紅(一錢),大腹皮(三錢),淡竹茹(一丸)

三帖。

介按:濕熱阻滯氣分,寒熱咳嗽。形同肺瘧,故用半貝丸意,以退寒熱。又以清肅肺氣而滲濕熱。

某,咳逆已除,脈弦,舌白,根微黃,大便溏,溺赤澀。濕熱蘊結。

栝蔞皮(三錢),原滑石(四錢),通草(錢半),蔻殼(錢半),赤苓(四錢),廣鬱金(三錢)枳殼(錢半),光杏仁(三錢),省頭草(錢半),新會皮(錢半),炒穀芽(三錢)

清煎三帖。

介按:濕熱蘊結,脾弱便溏。治法於滲濕之中,參以芳香理氣,則濕易下趨。惟杏仁善泄肺氣,肺氣一降,未免與便溏有礙。

馬安趙,濕熱傷氣,寒熱交作,肢冷,嘔逆,便利,脈沉弱,舌黃滑,兩邊微白,脘悶。宜宣明桂苓甘露飲加減,尤防昏厥之變,候正。(六月十六日)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仙半夏(錢半),藿香(二錢),桂枝(八分),豬苓(錢半),條芩(三錢),焦曲(四錢),蒼朮(錢半),滑石(四錢),大豆卷(三錢)

清煎二帖。

介按:濕阻氣分,凝遏清陽,鬱而為熱,治療大忌發散,汗之則變痙厥。今仿桂苓甘露飲意,藉滲濕清熱以通陽,是為正治。

遺風龐,濕熱寒熱。脈弦濡,中痞氣滯,腹痛便滑。姑宜和中利濕。

草果(五分),生香附(三錢),仙半夏(錢半),炒青皮(八分),川樸(一錢),赤苓(四錢)炒條芩(錢半),原滑石(四錢),大腹皮(三錢),廣木香(七分),威靈仙(錢半)

清煎三帖。

介按:脾失健運之職,胃失消化之權,濕熱蘊於膈膜,致寒熱交作,氣機阻滯,腹痛便泄。此方開達膜原,健脾和胃,理氣滲濕。均臻穩妥。

盛陵徐,中焦未和,氣衝脘悶,脈滯澀,濕熱蘊蓄。宜順氣和中。

烏藥(二錢),綿茵陳(三錢),生香附(三錢),枳殼(錢半),厚朴(一錢),澤瀉(三錢),沉香曲(錢半),玫瑰花(五朵),生牡蠣(四錢),雞內金(三錢),通草(錢半)

白話文:

[濕]

**病例一:**患者身體潮濕,影響經絡,時而發冷時而發熱,脈象弦細而濡滑,舌苔黃厚而濕潤,口渴,腳背冰冷深入骨髓。應當服用加減後的桂苓甘露飲。(三月二十九日)

處方:白茯苓四錢、綿茵陳二錢、滑石四錢、晚蠶砂二錢(包)、桂枝七分、煅石膏三錢、光杏仁三錢、秦艽一錢半、江西術一錢、防己一錢半、栝蔞根三錢、澤瀉三錢

說明:濕邪困阻脾胃陽氣,脾胃相連,邪氣在此積聚,故而寒熱交替。脾主四肢,所以腳部容易浮腫。用桂苓甘露飲來引導濕邪外出,消散濕邪,宣通陽氣。

**病例二:**患者寒熱不明顯,脈象濡滑而數,舌苔滑而白,咳嗽略微減輕,濕熱阻礙氣機。應當治療手太陰經,輔以輕瀉之法。(四月十八日)

處方:綿茵陳三錢、光杏仁三錢、仙半夏一錢半、炒青皮八分、白蔻仁八分(沖)、茯苓四錢、炒條芩一錢半、川貝母一錢半、滑石四錢、廣橘紅一錢、大腹皮三錢、淡竹茹一丸

三帖。

說明:濕熱阻滯於氣分,導致寒熱咳嗽。症狀類似肺瘧,因此使用半夏瀉心湯的思路,以退除寒熱。再用藥物清肅肺氣,同時滲濕熱邪。

**病例三:**患者咳嗽逆氣已除,脈象弦細,舌苔白色,舌根部略黃,大便溏瀉,小便赤澀。濕熱蘊結於內。

處方:栝蔞皮三錢、原滑石四錢、通草一錢半、蔻殼一錢半、赤苓四錢、廣鬱金三錢、枳殼一錢半、光杏仁三錢、省頭草一錢半、新會皮一錢半、炒穀芽三錢

清煎三帖。

說明:濕熱蘊結,脾胃虛弱,大便溏瀉。治療方法在於滲濕的同時,加入芳香理氣的藥物,使濕邪更容易排出。但杏仁容易泄瀉肺氣,肺氣過降,可能會加重便溏。

**病例四:**馬安趙,濕熱傷及氣分,寒熱交替,四肢冰冷,嘔吐噁心,大便溏瀉,脈象沉弱,舌苔黃厚而濕潤,舌邊略白,脘腹悶脹。應當服用加減後的桂苓甘露飲,尤其要預防昏厥,觀察病情。(六月十六日)

處方:茯苓三錢、澤瀉三錢、仙半夏一錢半、藿香二錢、桂枝八分、豬苓一錢半、條芩三錢、焦曲四錢、蒼朮一錢半、滑石四錢、大豆卷三錢

清煎二帖。

說明:濕邪阻滯氣分,遏制清陽之氣,鬱積化熱,治療時最忌發散,出汗則容易引起痙攣抽搐。現在仿照桂苓甘露飲的思路,通過滲濕清熱來通達陽氣,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

**病例五:**遺風龐,濕熱交雜,寒熱往來。脈象弦細而濡滑,胃脘痞滿,氣機阻滯,腹痛便溏。暫時先調理脾胃,利濕。

處方:草果五分、生香附三錢、仙半夏一錢半、炒青皮八分、川樸一錢、赤苓四錢、炒條芩一錢半、原滑石四錢、大腹皮三錢、廣木香七分、威靈仙一錢半

清煎三帖。

說明:脾胃運化失常,胃的消化功能受損,濕熱蘊積於膈膜,導致寒熱交替,氣機阻滯,腹痛便溏。此方疏通膈膜,健脾和胃,理氣滲濕,方法穩妥。

**病例六:**盛陵徐,中焦不和,氣機上逆,脘腹悶脹,脈象滯澀,濕熱蘊積。應當順氣和中。

處方:烏藥二錢、綿茵陳三錢、生香附三錢、枳殼一錢半、厚朴一錢、澤瀉三錢、沉香曲一錢半、玫瑰花五朵、生牡蠣四錢、雞內金三錢、通草一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