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

《邵蘭蓀醫案》~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清煎四帖。

介按:牡蠣澤瀉散,為治腰以下水氣不行之專方。蓋以澤瀉能啟水中之清氣上行,牡蠣能化下焦之濕濁阻滯。前清葉天士先生善用古方,至用牡蠣澤瀉散,只取此二味,未曾盡用原方。今此案亦宗此意,因其氣衝脘悶,又佐雞金散以理氣,確治濕熱蘊蓄之良劑。

盛陵徐,胃氣稍振,濕猶未淨,舌滑嫩黃,脈濡。腰墜。宜滲利為妥。

赤苓(四錢),藿梗(二錢),蔻殼(錢半),仙半夏(錢半),省頭草(錢半),焦梔子(三錢)光杏仁(三錢),穀芽(四錢),綿茵陳(三錢),通草(錢半),大豆卷(三錢)

清煎三帖。

介按:病後余濕流於下焦,治用辛泄,又佐清熱,以存陽明之液,確有見地。其濕自上中蔓延下焦。故方法仍是開泄上中,源清則流自潔之意。

安昌葉,濕熱未清,脈濡細,舌薄滑,午後背寒乍熱。宜宣明桂苓甘露飲加減治之。

桂枝(五分),江西術(一錢),綿茵陳(三錢),淡竹葉(錢半),茯苓(四錢),寒水石(三錢),原滑石(四錢),光杏仁(三錢),澤瀉(三錢),豬苓(錢半),釵斛(三錢)

清煎四帖。

介按:濕熱未清,脾陽被遏,甘露飲加減極妙。惟釵斛一味,雖滋胃液,未免有戀濕之患。

漓渚吳,舌微黃,脈細數,背寒肢木,脘中窒痹。此屬濕邪。宜溫膽祛邪。

仙半夏(錢半),枳實(錢半),省頭草(三錢),廣鬱金(三錢),陳皮(一錢),焦山梔(三錢)薤白(一錢),麥冬(三錢),茯苓(四錢),淡豆豉(錢半),光杏仁(三錢),桑梗(一尺許)

二帖。

介按:濕熱蔓延三焦,氣機阻塞而不流行,津液凝滯而為痰飲,脘中窒痹,良以痰阻氣機,故其治法,於溫膽湯加薤白、杏仁,以通胸中之陽,則背寒肢木自除。參以梔豉,泄其久郁之熱,佐以省頭草,滌其陳腐之氣而醒脾胃。此方從王孟英脫胎而來,深可為法。

遺風李,舌色黃滑,根厚,脈濡細,頭暈肢楚,惡寒微熱,溲數便結。宜甘露飲加減治之。(五月二十三日)

茯苓(四錢),炒條芩(錢半),光杏仁(三錢),棗兒檳榔(三錢),桂枝(五分),原滑石(四錢),防己(錢半),炒穀芽(四錢),澤瀉(三錢),豬苓(錢半),大豆卷(三錢)

清煎二帖。

介按:脾胃之陽,被濕熱鬱遏而不振。治以清濕熱而扶脾。則諸恙自退。

安昌顧,濕阻肺衛,脈弦,舌微黃,呃逆頻頻,溲溺赤。症屬重險。宜宣化肺氣,候正。(七月十八日)

栝蔞皮(三錢),通草(錢半),刀豆子(三錢),省頭草(三錢),京川貝(錢半),廣鬱金(三錢),赤苓(四錢),射干(錢半),廣橘紅(錢半),光杏仁(三錢),柿蒂(七個,引),枇杷葉(去毛,五片)

白話文:

第一個病例:患者腰以下水腫,胸悶,用牡蠣澤瀉散加減。只取牡蠣、澤瀉二味,再加雞金散理氣,治療濕熱。

藥方:赤苓四錢、藿梗二錢、蔻殼一錢半、仙半夏一錢半、省頭草一錢半、焦梔子三錢、光杏仁三錢、穀芽四錢、綿茵陳三錢、通草一錢半、大豆卷三錢。 三帖。

第二個病例:病後餘濕下注,用辛泄兼清熱之法,以保留陽明津液。 藥方仍以開泄上中為主。

藥方:桂枝五分、江西參一錢、綿茵陳三錢、淡竹葉一錢半、茯苓四錢、寒水石三錢、滑石四錢、光杏仁三錢、澤瀉三錢、豬苓一錢半、釵斛三錢。 四帖。

第三個病例:濕熱未清,脾陽受阻,用甘露飲加減。但釵斛雖滋胃液,恐戀濕。

藥方:仙半夏一錢半、枳實一錢半、省頭草三錢、廣鬱金三錢、陳皮一錢、焦山梔三錢、薤白一錢、麥冬三錢、茯苓四錢、淡豆豉一錢半、光杏仁三錢、桑梗一尺許。 二帖。

第四個病例:濕熱蔓延三焦,氣機阻塞,津液凝滯成痰飲,胸悶。治法以溫膽湯加薤白、杏仁通胸陽,再加梔子、豆豉泄熱,省頭草醒脾胃。

藥方:茯苓四錢、炒條芩一錢半、光杏仁三錢、棗兒檳榔三錢、桂枝五分、滑石四錢、防己一錢半、炒穀芽四錢、澤瀉三錢、豬苓一錢半、大豆卷三錢。 二帖。

第五個病例:脾胃陽氣被濕熱鬱遏,治療以清濕熱並扶助脾陽。

藥方:栝蔞皮三錢、通草一錢半、刀豆子三錢、省頭草三錢、京貝母一錢半、廣鬱金三錢、赤苓四錢、射干一錢半、廣橘紅一錢半、光杏仁三錢、柿蒂七個、枇杷葉(去毛)五片。 二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