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醫案》~ 卷一 (6)
卷一 (6)
1. 暑
清煎二帖。
介按:稚年純陽之體,感受夏月之風熱與濕,最防化熱劫液,引動肝風而為痙厥,況其汗多發熱渴飲諸端。是屬熱熾顯然。故治法宜清熱達邪。
遺風龐,右耳下腫,夾雜暑濕,便瀉,腹痛,脈弦濡,舌根微黃。姑宜清暑和中。(六月二十四日)
藿香梗(三錢),大腹皮(三錢),通草(錢半),左金丸(八分),益元散(三錢),赤苓(三錢),扁豆衣(三錢),南木香(六分),苦丁茶(錢半),焦山梔(三錢),新會皮(錢半)
清煎三帖。
介按:暑氣下降,濕濁上騰,人在濕熱蒸騰之中,感受其氣,兼以穢濁夾雜,歸於脾胃而為泄瀉,走於中道則腹痛。治宜清熱開鬱,佐以芳香淡滲。俾穢濁濕邪,由此可以分消。
杭垣施,素患痰飲,新受暑氣夾濕,潮熱,咳嗽氣急,脈濡滑數,舌白,根微黃。姑宜清氣消痰。
栝蔞皮(三錢),光杏仁(三錢),廣橘紅(一錢),赤茯苓(四錢),川貝(二錢),連翹(三錢),扁豆衣(三錢),白蔻仁(八分),六一散(三錢,荷包),淡芩(錢半),白前(錢半)
清煎三帖。
介按:治痰飲當以溫藥和之,但新受暑邪,先犯氣分。故其治法,先清其暑,兼消痰濕。
遺風徐,暑風熱濕,嗆咳,耳木,脈濡數,舌白,根微黃。神識乍憒,症勢重險。宜防厥閉,候正。(七月二十四日)
石菖蒲(八分),焦山梔(三錢),橘紅(一錢),老式天竺黃(錢半),遠志(八分),滑石(四錢),光杏仁(三錢),炒黃芩(錢半),苦丁茶(錢半),象貝(三錢),淡竹葉(三錢,引)荷葉(一角)
三帖。
介按:暑熱下逼,濕濁上騰,其邪從口鼻吸受,氣分先阻,而上焦清肅不行,以致嗆咳。但暑而挾濕,系是熏蒸黏膩之邪,最難分解。郁久化熱爍津,遂變神昏耳聾,險象畢露。此種症候,先須認明暑風濕熱,何者為重,分別施治,庶幾奏效。今以暑熱挾痰濕,由肺而漸逼心胞,最防厥閉之候。治以肅肺化痰,滌暑開竅,以解胞絡之危,洵是佳計。
西柱沈,暑風夾濕,嗆咳,面浮,舌紅,根黃,口渴,溺多,素患脾泄。宜清暑消痰為法,防重。(七月二十二日)
烏元參(三錢),橘紅(一錢),天花粉(三錢),石蓮子(三錢),益元散(四錢),扁豆衣(三錢),茯苓(四錢),省頭草(三錢),銀花(二錢),川貝(錢半),淡竹葉(三錢)
清煎三帖。
介按:暑濕挾痰,留戀上焦,濕痰阻氣,氣不化津,則口渴而舌紅根黃。但素患脾泄之人,尤防濕熱橫滲而化浮腫,治以清熱消痰,兼用扁豆衣、石蓮子、茯苓等之扶脾滲濕,是標本兼顧之方。
安昌李,暑風夾濕,咳嗽吐血,脈寸大,舌白,根微黃,潮熱。宜防瘵。(六月十二日)
白話文:
[暑]
第一帖:
此為幼童純陽之體,夏季感受風熱濕邪,最怕熱邪耗傷津液,導致肝風內動而致痙攣抽搐,尤其伴隨多汗、發熱、口渴等症狀,熱邪盛明顯。因此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為主。
病人遺風龐,右耳下腫脹,夾雜暑濕,腹瀉,腹痛,脈象弦而濡弱,舌根微黃。暫時先以清暑和中之法治療。(六月二十四日)
處方:藿香梗三錢,大腹皮三錢,通草一錢半,左金丸八分,益元散三錢,赤苓三錢,扁豆衣三錢,南木香六分,苦丁茶一錢半,焦山梔三錢,新會皮一錢半。煎服三劑。
第二帖:
暑氣下降,濕濁上升,人處於濕熱蒸騰的環境中,感受暑濕邪氣,又夾雜穢濁之物,影響脾胃導致腹瀉,影響腸道則腹痛。治療應以清熱開鬱,佐以芳香利濕之藥,使穢濁濕邪得以排出。
病人杭垣施,素有痰飲,新近感受暑濕,潮熱,咳嗽氣促,脈象濡滑而數,舌苔白,舌根微黃。暫時先以清熱化痰之法治療。
處方:栝蔞皮三錢,杏仁三錢,廣橘紅一錢,赤茯苓四錢,川貝母二錢,連翹三錢,扁豆衣三錢,白蔻仁八分,六一散三錢(荷包),黃芩一錢半,白前一錢半。煎服三劑。
第三帖:
治療痰飲應以溫藥調理,但新受暑邪,先犯於氣分。因此治療方法,應先清暑,再兼消痰濕。
病人遺風徐,感受暑風熱濕,咳嗽,耳聾,脈象濡弱而數,舌苔白,舌根微黃。神志時而昏迷,病情危重,需預防厥逆,待病情好轉。(七月二十四日)
處方:石菖蒲八分,焦山梔三錢,橘紅一錢,老式天竺黃一錢半,遠志八分,滑石四錢,杏仁三錢,炒黃芩一錢半,苦丁茶一錢半,象貝三錢,淡竹葉三錢(引經藥),荷葉一角。煎服三劑。
第四帖:
暑熱下降,濕濁上升,邪氣由口鼻吸入,氣分先受阻,上焦清肅之氣運行不暢,導致咳嗽。暑濕夾雜,邪氣黏膩,不易化解。鬱久化熱,耗傷津液,則出現神昏耳聾等危症。此類症狀,須分辨暑風濕熱的輕重,分別施治。現症狀為暑熱夾痰濕,由肺漸及心包,需預防厥逆。治療應以肅肺化痰,清熱開竅,以解除心包危急。
病人西柱沈,感受暑風夾濕,咳嗽,面部浮腫,舌紅,舌根黃,口渴,小便多,素有脾虛泄瀉。治療應以清暑消痰為主,預防病情加重。(七月二十二日)
處方:烏元參三錢,橘紅一錢,天花粉三錢,石蓮子三錢,益元散四錢,扁豆衣三錢,茯苓四錢,省頭草三錢,銀花二錢,川貝母一錢半,淡竹葉三錢。煎服三劑。
第五帖:
暑濕夾痰,滯留上焦,濕痰阻礙氣機,氣機不利於津液的生成,導致口渴,舌紅根黃。素有脾虛泄瀉者,更需預防濕熱橫溢而致水腫,治療應以清熱消痰為主,並用扁豆衣、石蓮子、茯苓等健脾滲濕之藥,標本兼顧。
病人安昌李,感受暑風夾濕,咳嗽咳血,脈象寸口脈大,舌苔白,舌根微黃,潮熱。需預防肺癆。(六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