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醫案》~ 卷一 (5)
卷一 (5)
1. 暑
二帖。
三診,舌轉嫩黃尚膩,脈兩手弦細,口尚甜。系脾癉,胃鈍。宜瀉心湯加減。
仙半夏(錢半),焦神麯(三錢),炒穀芽(三錢),新會皮(錢半),炒川連(六分),杏仁(三錢),赤苓(三錢),滑石(四錢),炒枳實(錢半),蔻殼(錢半),省頭草(三錢)
清煎三帖。
四診,舌色猶黃,胃氣不振,脈濡,左弦細,便結,心泛。宜養胃清利,最怕變端。
遍金釵(三錢),栝蔞皮(三錢),藿梗(二錢),雞內金(三錢),省頭草(三錢),光杏仁(三錢),穀芽(四錢),淡竹葉(一錢),原滑石(四錢),陳皮(錢半),晚蠶砂(三錢)
五診,舌色未清,大便稍下,飢不欲食,頃六脈虛細,胃逆噁心。濕熱猶存,仍遵前法加減,不致變端無慮。
遍金釵(三錢),柏子仁(三錢),栝蔞皮(三錢),通草(錢半),省頭草(三錢),合歡皮(三錢),藿梗(二錢),蕤仁(錢半),雞內金(三錢),白茯神(四錢),炒穀芽(四錢)
介按:暑而兼濕,錮結不解,最為淹纏難愈之症。治療之際,務須辨明暑多與濕多之異,蓋因過用清涼以治暑,則濕愈留戀,過用溫燥以利濕,則化熱劫津。故此案歷經四診,而尚慮變端,實因濕熱膠結,一時難以分化。至於方法,尚屬步驟井然。惟釵斛一味,雖是滋養胃液之妙品,但濕熱尚存,用得太早,須防有戀邪之患。
口甘一證,古人名曰脾癉,因五味入口,必藏於胃,賴脾臟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口甘。其人必素食甘美多肥之品,肥則令人內熱,甘則令人中滿,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內經謂治之以蘭,除陳氣也,後人均以佩蘭治之,但佩蘭之功效,不如建蘭葉之生津止渴,以除胃中陳積蓄熱之氣為愈也。
蜀阜馬,冒暑受風,頭疼發熱,肢戰,脈浮數,右關勁,脘悶氣衝,咽喉如有物阻,舌微黃,根厚,症屬棘手。宜防痙厥,候正。(六月初二日)
銀花(三錢),連翹(三錢),橘核(錢半),射干(錢半),廣橘紅(一錢),焦山梔(二錢),甘菊(二錢),薄荷(一錢),炒殭蠶(二錢),光杏仁(三錢),竹葉(錢半),(引)荷葉(一角)
一帖。
介按:暑月受風,先傷氣分,是以頭疼發熱,日久不解,化熱而引動肝風,以致肢戰氣衝。治以清氣分之熱,迨氣分之熱肅清,則肝風自平。
大義汪,稚孩暑風夾濕,脈浮大,舌滑白,汗多發熱,渴飲。恐變驚風,姑宜清熱祛邪。(又月二十四日)
栝蔞根(三錢),密銀花(二錢),大豆卷(三錢),淡竹葉(錢半),連翹(三錢),扁豆衣(三錢),赤苓(四錢),白蔻仁(八分,沖),六一散(三錢),光杏仁(三錢),枳殼(錢半)
白話文:
[暑]
病例一:
經過三次診斷,病人舌頭顏色嫩黃且濕潤,脈象兩手都弦細,口略帶甜味。這是脾胃積熱的症狀,胃部功能遲鈍。應當服用瀉心湯加減。
處方:生半夏(半錢)、焦神曲(三錢)、炒穀芽(三錢)、新會陳皮(半錢)、炒川連(六分)、杏仁(三錢)、赤苓(三錢)、滑石(四錢)、炒枳實(半錢)、草豆蔻殼(半錢)、省頭草(三錢)。
水煎服,共三劑。
經過四次診斷,舌頭顏色仍然偏黃,胃氣不足,脈象濡弱,左手弦細,大便乾燥,心中煩悶。應當調理胃氣,同時清除濕熱,最怕病情變化。
處方:遍地金釵(三錢)、栝樓皮(三錢)、藿香梗(二錢)、雞內金(三錢)、省頭草(三錢)、光杏仁(三錢)、穀芽(四錢)、淡竹葉(一錢)、生滑石(四錢)、陳皮(半錢)、晚蠶砂(三錢)。
經過五次診斷,舌苔未轉清,大便略有改善,但沒有食慾,脈象虛細,胃部有逆氣和噁心感。濕熱之邪尚存,仍舊按照之前的方劑加減服用,避免病情變化,無需擔心。
處方:遍地金釵(三錢)、柏子仁(三錢)、栝樓皮(三錢)、通草(半錢)、省頭草(三錢)、合歡皮(三錢)、藿香梗(二錢)、蕤仁(半錢)、雞內金(三錢)、白茯神(四錢)、炒穀芽(四錢)。
**病例分析:**暑邪兼夾濕邪,阻塞不通,是最難治愈的疾病。治療時,務必分辨暑邪和濕邪的輕重,因為過度使用清涼藥物治療暑邪,會導致濕邪更加滯留;過度使用溫燥藥物去除濕邪,則會耗傷津液,加重病情。此病例經過四次診斷,仍然擔心病情變化,是因為濕熱膠結在一起,一時難以分化。治療方法步驟清晰。只是遍地金釵雖然是滋養胃液的良藥,但濕熱未除,過早使用,可能會導致邪氣戀滯。
**口甘的病機:**古人將口甘稱為「脾癉」,因為五味入口,必先貯藏於胃,依靠脾臟運化精氣,津液由脾臟主導,所以口甘。這種人平時一定吃很多甘美肥膩的食物,肥膩之物易生內熱,甘味之物易致中滿,其氣上溢,就變成消渴症。內經中說可以用蘭草治療,去除陳舊之氣,後人大多用佩蘭,但佩蘭的功效不如建蘭葉生津止渴,能去除胃中陳積蓄熱之氣。
病例二:
蜀阜馬,因中暑受風,頭痛發熱,肢體顫抖,脈象浮數,右關脈有力,脘腹悶脹,氣往上衝,咽喉好像有東西阻塞,舌頭微黃,舌根厚膩,症狀棘手。應當預防痙攣抽搐,觀察病情變化。(六月二日)
處方:銀花(三錢)、連翹(三錢)、橘核(半錢)、射干(半錢)、廣陳皮(一錢)、焦山梔(二錢)、甘菊(二錢)、薄荷(一錢)、炒僵蠶(二錢)、光杏仁(三錢)、淡竹葉(半錢)、(引藥)荷葉(一角)。
一劑。
**病例分析:**暑月受風,先傷及氣分,所以頭痛發熱,久治不愈,就會化熱而引動肝風,導致肢體顫抖、氣往上衝。治療應當先清泄氣分的熱邪,待氣分之熱消退,肝風自然平息。
病例三:
大義汪,小孩中暑兼夾濕邪,脈象浮大,舌苔滑潤而白,汗多發熱,口渴飲水。擔心會轉變成驚風,暫時先清熱祛邪。(六月二十四日)
處方:栝樓根(三錢)、蜜銀花(二錢)、大豆卷(三錢)、淡竹葉(半錢)、連翹(三錢)、扁豆衣(三錢)、赤苓(四錢)、白蔻仁(八分,沖服)、六一散(三錢)、光杏仁(三錢)、枳殼(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