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醫案》~ 卷四 (2)
卷四 (2)
1. 腫脹
清煎三帖。
又,浮腫稍減,脈尚澀滯,舌滑,溲數,脾陽傷殘,究非輕藐之症。(九月初四日。)
商陸(一錢),赤苓(三錢),炒菔子(三錢),海金砂(四錢),桂枝(五分),車前(三錢),滑石(四錢),新會皮(錢半),澤瀉(三錢),冬瓜皮(三錢),大腹皮(三錢)
清煎三帖。
介按:濕漫三焦,郁傷脾陽,故治以通陽祛濕為主。方從河間桂苓甘露飲脫胎,恰是對症良劑。
後馬金,室女食積化腫,脈濡右大,舌滑,便溺澀。宜消食消腫。
焦六曲(四錢),大腹皮(三錢),通草(錢半),冬瓜皮(三錢),炒萊菔子(二錢),赤苓(四錢),枳殼(錢半),炒麥芽(三錢),陳皮(一錢),車前(三錢),杜赤小豆(四錢)
清煎三帖。
介按:食積傷脾,脾失運化之權,更兼濕熱壅滯,溢於皮膚而化腫。治以消積逐水,則浮腫自退。
後馬金,閨女舌微黃,脈弦濡,便利稀水,浮腫已退。宜分消為穩。(八月二十九日。)
廣藿梗(二錢),炒川連(八分),澤瀉(三錢),雞內金(三錢),滑石(四錢),豬苓(錢半)炒菔子(三錢),通草(錢半),省頭草(三錢),厚朴(一錢),新會皮(錢半)
清煎三帖。
介按:濕熱久蘊,脾氣未復化瀉,再以清熱滲濕,理氣消積,俾氣行濕退,則腫瀉均瘥。
遺風包,痢後浮腫腹大,脈澀滯,舌滑白,溺少。宜和中分消。(七分十四日。)
大腹皮(三錢),焦六曲(四錢),生香附(錢半),炒枳殼(二錢),澤瀉(三錢),炒車前(三錢),赤苓(四錢),炒萊菔子(二錢),冬瓜皮(三錢),防己(三錢),通草(錢半)
清煎二帖。
介按:痢後脾虛濕滯,故治法仍以扶脾滲濕。
漁莊王,伏暑濕熱,脈濡,舌滑微黃,跗腫溲赤,尤宜防脹。(八月二十九日。)
棉茵陳(三錢),赤苓(四錢),通草(錢半),蔻殼(錢半),杜赤小豆(四錢),廣皮(錢半)省頭草(三錢),藿香梗(二錢),仙半夏(錢半),扁豆衣(三錢),焦六曲(三錢)
清煎三帖。
介按:濕為黏膩之邪,暑為熏蒸之氣,兩相膠錮,病勢最為淹纏。今以跗腫溲赤,治以芳香理氣,辛淡滲濕,方法俱佳。若日久而濕濁凝滯,傷殘脾陽,即防化脹之慮。
遺風金,痰濕化腫,左脈濡細,右寸關弦滑,嗆咳氣急,胸滿溺少。症非輕藐,宜治防變。
金沸花(三錢,包煎),炒車前(三錢),通草(錢半),川貝(錢半),沉香曲(錢半),廣橘紅(一錢),海石(三錢),光杏仁(三錢),杜赤小豆(三錢),白前(錢半),地骷髏(三錢)
清煎三帖。
介按:余閱葉香岩《指南醫案》,內有朱姓一症,適與此案證治相同,爰節錄之,以資質證。其述病源曰:初因面腫,邪干陽位,氣壅不通,二便皆少,桂附不應,即與導滯。滯屬有質,濕熱無形,入肺為喘,乘脾為脹,六腑開合皆廢,便不通爽,溺短渾濁,時或點滴,視其舌絳口渴,腑病背脹,臟病腹滿,更兼倚倒左右,腫脹隨著處為甚,濕熱布散三焦,陰眼難以決勝矣。經云:從上之下者治其上。
白話文:
腫脹
醫師開立了三帖藥方。
之後,浮腫略微減輕,但脈象仍然澀滯,舌頭光滑,小便次數增多,脾陽受損,病情並非輕微。(九月初四日)
藥方:商陸(一錢)、赤苓(三錢)、炒白芥子(三錢)、海金砂(四錢)、桂枝(五分)、車前子(三錢)、滑石(四錢)、陳皮(一錢半)、澤瀉(三錢)、冬瓜皮(三錢)、大腹皮(三錢)
煎煮三帖服用。
說明:濕邪瀰漫三焦,鬱滯損傷脾陽,因此治療以溫陽化濕為主。此方脫胎於河間派的桂苓甘露飲,正對症下藥。
馬金的妻子,因飲食積滯導致腫脹,脈象濡滑,右側脈象較大,舌頭光滑,大小便不利。宜消食消腫。
藥方:焦山楂(四錢)、大腹皮(三錢)、通草(一錢半)、冬瓜皮(三錢)、炒白芥子(二錢)、赤苓(四錢)、枳殼(一錢半)、炒麥芽(三錢)、陳皮(一錢)、車前子(三錢)、赤小豆(四錢)
煎煮三帖服用。
說明:飲食積滯傷脾,脾臟喪失運化功能,又兼夾濕熱壅滯,溢於皮膚而形成腫脹。治療以消積利水,則浮腫自然消退。
馬金的女兒,舌苔微黃,脈象弦細而濡滑,大便稀溏,浮腫已退。宜分階段調理,穩妥為妙。(八月二十九日)
藥方:廣藿香梗(二錢)、炒黃連(八分)、澤瀉(三錢)、雞內金(三錢)、滑石(四錢)、豬苓(一錢半)、炒白芥子(三錢)、通草(一錢半)、益母草(三錢)、厚朴(一錢)、陳皮(一錢半)
煎煮三帖服用。
說明:濕熱久積,脾胃功能尚未恢復,需再次清熱滲濕,理氣消積,使氣機通暢,濕邪退散,則腫脹和腹瀉均可痊癒。
遺風包,痢疾後出現浮腫,腹部膨大,脈象澀滯,舌苔光滑潔白,小便量少。宜調和脾胃,分階段消腫。(七月十四日)
藥方:大腹皮(三錢)、焦山楂(四錢)、生香附(一錢半)、炒枳殼(二錢)、澤瀉(三錢)、炒車前子(三錢)、赤苓(四錢)、炒白芥子(二錢)、冬瓜皮(三錢)、防己(三錢)、通草(一錢半)
煎煮二帖服用。
說明:痢疾後脾虛濕滯,因此治療方法仍然是健脾利濕。
漁莊王,中暑濕熱,脈象濡滑,舌苔光滑微黃,足踝腫脹,小便顏色深紅,尤其需要注意預防脹滿。(八月二十九日)
藥方:茵陳蒿(三錢)、赤苓(四錢)、通草(一錢半)、草蔻殼(一錢半)、赤小豆(四錢)、陳皮(一錢半)、益母草(三錢)、藿香梗(二錢)、半夏曲(一錢半)、扁豆衣(三錢)、焦山楂(三錢)
煎煮三帖服用。
說明:濕邪黏膩,暑熱熏蒸,兩者膠結,病情纏綿難愈。現症見足踝腫脹,小便赤澀,治療以芳香理氣,辛淡滲濕,方法恰當。如果久病導致濕濁凝滯,損傷脾陽,則需預防脹滿。
遺風金,痰濕化為腫脹,左脈濡細,右寸關脈弦細而濡滑,咳嗽氣促,胸悶小便少。病情嚴重,需積極治療預防病情變化。
藥方:金沸草(三錢,藥包煎煮)、炒車前子(三錢)、通草(一錢半)、川貝母(一錢半)、沉香曲(一錢半)、廣陳皮(一錢)、海藻(三錢)、杏仁(三錢)、赤小豆(三錢)、白薇(一錢半)、地骷髏(三錢)
煎煮三帖服用。
說明:我參考葉香岩《指南醫案》,其中記載一朱姓患者的病例,與此案證治相同,特此摘錄,以資參考。文中描述病因:初期面部腫脹,邪氣犯陽位,氣機壅塞不通,大小便均少,桂枝附子無效,於是採用導滯法。因為濕熱邪氣無形,入肺則喘,犯脾則脹,六腑開合皆廢,大小便不通暢,小便量少混濁,時而點滴,舌紅口渴,腑病則背部脹滿,臟病則腹部脹滿,且常倚靠左右,腫脹隨之加重,濕熱瀰漫三焦,陰陽難以調和。經書云:從上而下的病症,要從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