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醫案》~ 卷四 (3)
卷四 (3)
1. 腫脹
又云:從上之下而甚於下者,必先治其上,而後治其下。此病逆亂紛更,全無頭緒,皆不辨有形無形之誤。姑以清肅上焦為先(方用飛滑石三錢,大杏仁十位,生苡仁三錢,白通草一錢,鮮枇杷葉去毛三錢,茯苓皮三錢,淡豆豉錢半,黑山梔殼一錢,急火煎,五分服)。葉氏發明病源與誤治之由,以及應當治法,分辨明晰,深堪則效。
今此案與葉氏所述,適相符合,而療法亦意旨相同。惟藥味則大同小異。前哲後賢,如出一轍,正如先哲所謂活法法:中多活法,奇方方外有奇方,今以此案徵之,益信。
漁莊沈(霖記),木剋土化脹,兩跗皆腫,脈沉弦,便瀉不爽,氣逆溺少,非輕藐之症。(七月初三日)
大腹皮(三錢),雞內金(三錢),新會皮(錢半),川樸(一錢),車前(三錢),沉香(五分,沖),枳殼(錢半),炒米仁(四錢),通草(錢半),省頭草(三錢),杜赤豆(四錢)
清煎三帖。
又,浮腫已退,脈虛細,腰痛,胃納尚和。宜《金匱》腎氣丸加減治之。
生地(四錢),陳萸肉(錢半),淮牛膝(三錢),豨薟草(三錢),茯苓(四錢),丹皮(一錢)炒車前(三錢),炒杜仲(三錢),懷藥(三錢),澤瀉(三錢),五加皮(三錢)
清煎五帖。
又,諸款悉減,脈虛,夜不安寐,臨晚跗浮,嘈雜已瘥,仍遵前法加減為妥。(九月二十二日。)
當歸(錢半),夜交藤(三錢),仙半夏(錢半),穀芽(四錢),炒川連(六分),茯神(四錢)新會皮(錢半),海桐皮(三錢),柏子仁(三錢),棗仁(三錢),豨薟草(三錢)
清煎四帖。
又,諸款悉瘥,脈虛細,臨晚跗浮酸楚。宜分消為妥。(九月二十七日。)
生牡蠣(四錢),杜赤豆(三錢),海桐皮(三錢),大腹皮(三錢),澤瀉(三錢),茯苓(四錢),冬瓜子(三錢),通草(錢半),防己(錢半),豨薟草(三錢),柏子仁(三錢)
清煎四帖。
又,兩跗猶腫,脈澀滯,面浮。宜分消,防化脹。(十月初三日。)
生牡蠣(四錢),冬瓜子(三錢),新會皮(錢半),豨薟草(三錢),澤瀉(三錢),赤苓(四錢),豬苓(錢半),五加皮(三錢),防己(錢半),商陸(錢半切忌甜),大腹皮(三錢)
清煎四帖。
介按:李中梓曰:腫脹之病,諸經雖有,無不由於脾肺腎者。蓋脾主運行,肺主氣化,腎主五液,凡五氣所化之液,悉屬於腎,五液所行之氣,悉屬於肺。轉輸二臟以制水生金者,悉屬於脾。故腫脹不外此三經也。然其治法,有內外上下虛實,不可不辨也。在外則腫,越脾湯、小青龍湯證也。
在內則脹,十棗湯、神佑丸證也。在上則喘,葶藶大棗湯、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證也。在下則小便閉,沉香琥珀丸、疏鑿飲子證也。此皆治實之法。若夫虛者,實脾飲、腎氣丸證也。李氏此言,發明盡致,但此症初起,系是情懷少暢,以致清氣不轉,肝木侮脾,而濕熱停滯化脹,第一方宗雞金散加減,以運氣消積,參用滲濕之品。次則因其利久傷陰,宗腎氣湯意以養陰滲濕,補而不滯,利而不伐,洵治虛脹之良方。
白話文:
腫脹
原文記載一種腫脹疾病的治療過程。患者腫脹從上到下,下肢尤甚,醫生先治療上焦,再治療下焦。此病症狀複雜,難以辨別有形無形之病因。治療初期,醫生先用藥物清肅上焦,藥方包含飛滑石、杏仁、薏苡仁、通草、枇杷葉、茯苓皮、豆豉、梔子等。醫生根據葉氏醫案,判斷病因及誤治原因,並制定相應療法,藥方雖略有不同,但治療理念一致,印證了醫學中多種治療方法的存在。
患者沈某,腳踝腫脹,脈象沉弦,大便溏瀉,小便不利,氣逆。醫生處方包含大腹皮、雞內金、新會皮、川樸、車前子、沉香、枳殼、炒米仁、通草、省頭草、赤小豆等,煎服三帖。
腫脹消退後,患者脈象虛弱,腰痛,但食慾尚好。醫生改用《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加減治療,處方包含生地、茱萸肉、牛膝、豨薟草、茯苓、丹皮、車前子、杜仲、淮山藥、澤瀉、五加皮等,煎服五帖。
之後,患者症狀減輕,脈象虛弱,夜裡睡不好,傍晚腳踝腫脹,腹鳴減輕。醫生繼續使用之前的方劑加減治療。處方包含當歸、夜交藤、半夏、穀芽、川連、茯神、新會皮、海桐皮、柏子仁、棗仁、豨薟草等,煎服四帖。
所有症狀基本痊癒,但脈象仍虛弱,傍晚腳踝腫脹酸痛,醫生決定繼續治療,消腫利水。處方包含牡蠣、赤小豆、海桐皮、大腹皮、澤瀉、茯苓、冬瓜子、通草、防己、豨薟草、柏子仁等,煎服四帖。
腳踝仍腫脹,脈象澀滯,面部浮腫。醫生繼續用藥消腫,防止病情加重。處方包含牡蠣、冬瓜子、新會皮、豨薟草、澤瀉、赤苓、豬苓、五加皮、防己、商陸(切忌甜)、大腹皮等,煎服四帖。
最後,文章引用李中梓的觀點,指出腫脹病症與脾、肺、腎三臟相關,治療需根據虛實、內外、上下等情況而定,並詳細解釋了不同症狀的治療方法。文中提到的第一方,主要以運氣消積、滲濕為主;後續治療則以養陰滲濕、補而不滯、利而不伐為原則,治療虛證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