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

《邵蘭蓀醫案》~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泄瀉

清煎四帖。

介按:肝陽侮胃,氣聚成瘕,陽明隸於衝脈,衝脈即是血海。茲以胃被肝乘,血海亦同時為病,以致經阻。治以泄肝救胃,方極穩健可法。

某,據述胃納稍增,便瀉稀水,緣水濕並歸陽明,宜分利為穩。

茯苓(三錢),大腹皮(三錢),原砂仁(七分),石蓮子(三錢),澤瀉(三錢),豬苓(錢半)綠萼梅(錢半),通草(錢半),江西術(一錢),新會皮(錢半),生白芍(錢半)

清煎四帖。

介按:濕歸陽明而為泄瀉,治以五苓散加減,洵是對症之妙劑。

遺風龐,舌黃滑,脈弦濡,便利腹痛,此屬濕熱。宜治防痢。(六月初九日。)

廣藿香(二錢),焦六曲(四錢),青木香(七分),大腹皮(三錢),六一散(三錢),炒川連(五分),炒枳殼(錢半),新會皮(錢半),川樸(一錢),豬苓(錢半),通草(錢半)

清煎三帖。

介按:濕熱薄於腸胃,阻遏氣機,而致太陰失健運,厥陰失疏泄,濕蒸熱鬱,傳導失其常度,而便利腹痛。清熱導氣以滲濕,則諸恙自愈。

某,便瀉較減,脈虛,氣機不和,舌滑,宜固腎止瀉,理氣和中。(三月十七日。)

熟地(三錢),骨碎補(三錢),炒杜仲(三錢),炒米仁(四錢),懷藥(三錢),茯苓(四錢)新會皮(錢半),玫瑰花(五朵),芡實(三錢),原蠶砂(一錢),甘松(四分)

清煎十帖。

介按:此是脾腎兼虛為瀉,故君以地黃、杜仲、骨碎補,大滋腎陰,填精補髓,臣以芡實、山藥之健脾,又佐澤瀉、米仁以疏水道之滯,使以芳香諸味之理氣,適氣機轉動,則濕走而腎強脾健矣。

漁莊沈,中虛氣餒,水穀釀濕,成痰作瀉,左脈虛細,右弦濡,舌微黃,心腎不交,寢不成寐。宜治脾腎為主。(五月十三日。)

骨碎補(三錢),夜交藤(三錢),炒棗仁(三錢),炒川連(五分),炒杜仲(三錢),懷山藥(三錢),(辰砂拌)茯神(四錢),粟殼(一錢),炒江西術(一錢),陽春砂(一錢),百藥煎(三錢)

清煎五帖。

介按:雷少逸曰:昔賢云,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夫痰乃濕氣而生,濕由脾弱而起。蓋為太陽濕土,得濕則健,一被寒濕所侵,遂困頓矣。脾既困頓,焉能掌運用之權衡,則水穀之精微,悉變為痰。痰氣上襲於肺,肺與大腸相為表裡,其大腸固者,肺經自病而為痰嗽,其不固者,則肺病移於大腸而為痰瀉矣。

雷氏此言,發明痰瀉之病源,已無餘蘊,深堪欽佩,惟此症系是脾腎兼虛,以致水泛為痰,因大腸不固,遂移病於大腸而作瀉。且以心不藏神,陽不交陰而不寐,故其治法,於固腎健脾之中,參用安神澀腸之品。

朱墅楊(婦),木剋土便瀉腹滿,脈沉澀,舌黃,心泛欲嘔,癸澀,宜防腹脹。(六月二十日。)

白話文:

泄瀉

第一方:患者胃口略增,但仍便瀉稀水,屬水濕積聚陽明經,宜分利治療。處方:茯苓、大腹皮、砂仁、石蓮子、澤瀉、豬苓、綠萼梅、通草、白術、陳皮、白芍,水煎服,四劑。此方針對水濕積聚陽明經導致的泄瀉,藥物平和穩妥。

第二方:患者舌苔黃膩,脈象弦滑,大便溏泄伴腹痛,屬濕熱型泄瀉,需預防痢疾。處方:廣藿香、焦山藥、青木香、大腹皮、六一散、川連、枳殼、陳皮、川樸、豬苓、通草,水煎服,三劑。此方清熱導濕,針對濕熱型泄瀉。

第三方:患者便瀉減輕,脈象虛弱,氣機不暢,舌苔滑潤,宜益腎止瀉,理氣和中。處方:熟地黃、骨碎補、杜仲、米仁、山藥、茯苓、陳皮、玫瑰花、芡實、蠶砂、甘松,水煎服,十劑。此方針對脾腎兩虛導致的泄瀉,滋補腎陰,健脾益氣。

第四方:患者中氣虛弱,水谷不化,痰濕積聚導致泄瀉,脈象左虛右弦,舌苔微黃,心腎不交,失眠。宜健脾益腎。處方:骨碎補、夜交藤、棗仁、川連、杜仲、山藥、茯神、粟殼、白術、砂仁、百藥煎,水煎服,五劑。此方針對脾腎兼虛,兼顧安神澀腸。

第五方:患者女性,肝氣犯脾導致泄瀉腹脹,脈象沉澀,舌苔黃,噁心欲嘔,小便不利,需預防腹脹。處方(未列出)。此方針對肝氣犯脾導致的泄瀉。 (此方藥物未列出,僅有病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