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

《邵蘭蓀醫案》~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脘痛

安昌徐(婦),血虛氣衝,腰腹痛,帶下,背板,脈沉弦,脘中偶痛。宜養血、和胃、平肝。

歸身(二錢),生牡蠣(四錢),炒杜仲(三錢),川楝子(二錢),茯神(四錢),草蔻(一錢)小胡麻(三錢),玫瑰花(五朵),仙半夏(錢半),木蝴蝶(四分),丹參(三錢)

清煎四帖。

又,帶下未除,脈細,舌厚黃,腹痛惡心,仍遵前法加減為妥。

歸身(二錢),仙半夏(錢半),覆盆子(三錢),小胡麻(三錢),炒白芍(錢半),廣皮(錢半),炒杜仲(三錢),佩蘭葉(錢半),生牡蠣(四錢),延胡(錢半),青木香(五分)

清煎四帖。

介按:腎虛而帶脈失於固束,則背板腰痛而帶下,肝陽逆行而阻氣,則脘腹作痛。總因血虛肝滯所致。故以和胃平肝,補腎養血為主,次以腹痛惡心,又參用理氣之品。

安昌李(文彬),脘痛窒極,口湧清水欲嘔,脈弦,舌白,中心微黃,肢稍乍冷,宜厥陰陽明同治。(七月二十四日。)

乾薑(二分),草蔻(一錢),降香(八分),瓦楞子(三錢,打吳萸三分拌炒),川連(八分)桂丁(四分),厚朴(一錢),仙半夏(錢半),穀芽(四錢),通草(錢半),玫瑰花(五朵)

清煎三帖。

(又),脘痛未除,嘔惡已瘥,脈弦,肝橫,舌厚嫩黃。宜疏泄厥陰為治。(七月二十七日)

川楝子(三錢),枳實(錢半),栝蔞皮(三錢),郁李仁(三錢),延胡(二錢),炒穀芽(四錢),薤白(一錢),玫瑰花(五朵),草蔻(一錢),蝟皮(錢半),厚朴(錢半)

清煎三帖。

又,脘痛較減,脈弦,噯氣上逆,肝木未和。姑宜鎮逆和胃為妥。(八月初四日)

金沸花(三錢,包煎),川楝子(三錢),瓦楞子(四錢),炒穀芽(四錢),代赭石(三錢),延胡(二錢),薤白(一錢),雞內金(三錢),仙半夏(錢半),蝟皮(錢半),厚朴(錢半)

清煎四帖。

介按:肝氣逆行犯胃,而清水泛溢作嘔,胃脘痹痛。初方通陽泄濁,次則和胃平肝,終則參以鎮逆之品,秩序不亂,故多奏效。

頭蓬何,脘腹聯痛有瘕,脈弦細,舌白,便溺澀。症屬重險,宜治防厥,候政之。(六月二十三日。)

栝蔞皮(五錢),川楝子(三錢),郁李仁(三錢),降香(八分),薤白(錢半),草蔻(一錢)廣鬱金(三錢),玫瑰花(五朵),生香附(三錢),通草(錢半),炒延胡(三錢)

清煎二帖。

又,脘痛未除,大便已通,脈弦細,舌膩,還宜防厥。嘔逆,宜和肝胃為主,候正(六月二十五日。)

仙半夏(二錢),川楝子(三錢),九香蟲(三錢),通草(錢半),左金丸(八分),制延胡(二錢),五穀蟲(三錢,酒炒),玫瑰花(五朵),厚朴(一錢),草豆蔻(一錢),降香(八分)

白話文:

脘痛

安昌徐(一位婦女),血虛氣衝,腰腹疼痛,白帶異常,背部僵硬,脈象沉而弦細,胃脘偶爾疼痛。治療應以養血、和胃、平肝為主。

處方一:歸身二錢,生牡蠣四錢,炒杜仲三錢,川楝子二錢,茯神四錢,草蔻一錢,小胡麻三錢,玫瑰花五朵,仙半夏半錢,木蝴蝶四分,丹參三錢。水煎服,四劑。

若白帶未癒,脈象細弱,舌苔厚膩發黃,腹痛噁心,仍按上述方法加減調整。

處方二:歸身二錢,仙半夏半錢,覆盆子三錢,小胡麻三錢,炒白芍半錢,廣皮半錢,炒杜仲三錢,佩蘭葉半錢,生牡蠣四錢,延胡索半錢,青木香五分。水煎服,四劑。

按語:腎虛導致帶脈失於約束,則出現背部僵硬、腰痛和白帶異常;肝陽上逆阻礙氣機,則胃脘腹痛。總體而言是血虛肝鬱導致的。因此,治療以和胃平肝、補腎養血為主,針對腹痛噁心,再加入理氣藥物。

安昌李(文彬),胃脘疼痛劇烈,口中湧出清水欲嘔,脈象弦細,舌苔白,舌尖微黃,四肢略感冰冷,應同時治療厥陰和陽明經。

處方三:乾薑二分,草蔻一錢,降香八分,瓦楞子三錢(與吳茱萸三分拌炒),川連八分,桂丁四分,厚朴一錢,仙半夏半錢,穀芽四錢,通草半錢,玫瑰花五朵。水煎服,三劑。

若胃脘疼痛未癒,嘔吐已減輕,脈象弦細,肝區脹滿,舌苔厚而顏色嫩黃,應疏泄厥陰經。

處方四:川楝子三錢,枳實半錢,栝蔞皮三錢,郁李仁三錢,延胡索二錢,炒穀芽四錢,薤白一錢,玫瑰花五朵,草蔻一錢,蝟皮半錢,厚朴半錢。水煎服,三劑。

若胃脘疼痛減輕,脈象弦細,噯氣上逆,肝氣未平,應鎮逆和胃。

處方五:金沸花三錢(包煎),川楝子三錢,瓦楞子四錢,炒穀芽四錢,代赭石三錢,延胡索二錢,薤白一錢,雞內金三錢,仙半夏半錢,蝟皮半錢,厚朴半錢。水煎服,四劑。

按語:肝氣逆行犯胃,導致清水泛溢欲嘔,胃脘疼痛。初方通陽泄濁,次方和胃平肝,末方加入鎮逆藥物,治療順序井然,故療效顯著。

頭蓬何,胃脘腹痛伴有腫塊,脈象弦細,舌苔白,大小便不通暢。症狀危重,應治其標本,預防厥逆。

處方六:栝蔞皮五錢,川楝子三錢,郁李仁三錢,降香八分,薤白半錢,草蔻一錢,廣鬱金三錢,玫瑰花五朵,生香附三錢,通草半錢,炒延胡索三錢。水煎服,二劑。

若胃脘疼痛未癒,大便已通暢,脈象弦細,舌苔膩,仍應預防厥逆。嘔逆未愈,應以和肝胃為主,調整正氣。

處方七:仙半夏二錢,川楝子三錢,九香蟲三錢,通草半錢,左金丸八分,制延胡索二錢,五穀蟲三錢(酒炒),玫瑰花五朵,厚朴一錢,草豆蔻一錢,降香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