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醫案》~ 卷四 (1)
卷四 (1)
1. 腫脹
遺風龐,暑熱內著,口腹不慎,化脹,脈濡左弦,舌白罩灰,嗆咳脘悶,最重之症。宜分消,候正。(八月十一號丁未二十九日。)
白話文:
最近龐先生身體虛弱,內熱鬱積,飲食不當,導致脹氣,脈象濡弱、左關脈弦緊,舌頭白色覆蓋灰色苔,還伴有嗆咳和胃部不適,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病症。應該分次消除脹氣,並等待病情好轉。(8 月 11 日,丁未年二十九日)
金沸花(三錢包煎),赤小豆(四錢),大腹皮(三錢),冬瓜皮(三錢),赤苓(四錢),光杏仁(三錢),炒枳殼(錢半),雞內金(三錢),前胡(錢半),蔻殼(錢半),通草(錢半)
白話文:
金沸草(包成三錢的小包煎煮),紅豆(四錢),大腹皮(三錢),冬瓜皮(三錢),茯苓(四錢),杏仁(三錢),炒枳殼(半錢),雞內金(三錢),前胡(半錢),蔻殼(半錢),通草(半錢)
清煎三帖。
復診,浮腫消減,脈浮濡,舌滑白,嗆咳音嘶,脘中略和。仍宜分消為穩。(八月十四號戊申初二日。)
白話文:
複診時,患者的浮腫已經有所減輕,脈象呈現浮而軟弱,舌苔滑且色白,有咳嗽且聲音嘶啞,胃部情況稍微好轉。治療上仍然應該以促進水分代謝和消除水腫為主。(八月十四日,農曆七月十六日。)
金沸花(三錢,包煎),桑白皮(三錢),冬瓜皮(三錢),萊菔子(三錢),赤苓(四錢),光杏仁(三錢),原滑石(四錢),川萆薢(三錢),大腹皮(三錢),杜赤小豆(三錢),雞內金(三錢),(引)路路通(七個)
三帖。
三診,浮腫已退,脈弦勁,嗆咳音嘶,舌滑。宜清肺利濕為妥。(八月二十號戊申初八日。)
白話文:
金沸花(9克,包裹煎煮)
桑白皮(9克)
冬瓜皮(9克)
萊菔子(9克)
赤苓(12克)
光杏仁(9克)
原滑石(12克)
川萆薢(9克)
大腹皮(9克)
杜赤小豆(9克)
雞內金(9克)
路路通(7個,用於引藥歸經)
霜桑葉(三錢),生米仁(四錢),射干(錢半),白前(錢半),石決明(四錢),川貝(錢半)茯苓(四錢),粉丹皮(二錢),光杏仁(三錢),冬瓜子(四錢),通草(錢半),(引)鮮枇杷葉(五片)
四帖。
白話文:
桑樹的葉子(15克),生米仁(20克),射干花(7.5克),白前(7.5克),決明子(20克),川貝(7.5克),茯苓(20克),丹皮粉末(10克),杏仁(15克),冬瓜子(20克),通草(7.5克),用鮮枇杷葉(5片)煎服。
介按:暑熱外受,濕自內起,無形夾有形之邪,阻遏肺氣下降之司而為咳嗽,乘入脾臟而為腫脹。治法仿徐之才輕可去實之意,而以苦降肅肺,辛淡滲濕,故能奏效。最後一診,浮腫已退,而亦以清肺滲濕為治,方法井井有條。
白話文:
簡介:暑熱從外部侵入,濕氣從體內產生,無形的濕邪夾雜著有形的熱邪,阻礙肺氣下降,導致咳嗽。濕邪進入脾臟,造成腫脹。治療方法參考徐之才主張「輕易去實」的原則,使用苦寒藥物肅降肺氣,辛淡藥物滲泄濕氣,故能奏效。最後一次診察,浮腫已經消退,仍採用清肺滲濕的治法,方法步驟井然有序。
柯橋李,高年痰濕膠固,腹滿,跗浮,溺少,脈濡細,舌厚膩,微灰兩邊白,嗆咳。最重之症。(八月九號丁未二十七日。)
白話文:
柯橋的李姓男子,年紀已高,膠固便祕,腹部脹滿,浮腫,排便次數減少,脈搏虛弱無力,舌頭厚而粗糙,顏色微灰,兩邊泛白,還有咳嗽的症狀。這是最嚴重的病症。(八月九日丁未,農曆七月廿七日。)
仙半夏(錢半),炒蘇子(二錢),雞內金(三錢),麥芽(三錢),川樸(錢半),原滑石(四錢),炒萊菔子(三錢),橘紅(一錢),赤苓(四錢),光杏仁(三錢),大腹皮(三錢),(引)路路通(七個)
三帖。
白話文:
半夏(15克),炒蘇子(10克),雞內金(15克),麥芽(15克),川樸(7.5克),生滑石粉(20克),炒萊菔子(15克),橘紅(5克),茯苓(20克),杏仁(15克),大腹皮(15克),導線(7條)
介按:濕壅三焦,肺氣不降,而脾陽不運,則跗腫腹滿,嗆咳嗽痰,喘脹要旨,開鬼門以取汗,潔淨腑以利水,無非宣通表裡,務在治病源頭。故以清肅肺氣,滲濕導滯為治。但高年患此,是屬重險之候。
盛陵徐,腹中仍屬脹悶,食入尤甚,脈澀滯,舌滑尖紅,大便溏,跗浮,究屬重極之症。(六月初五日。)
白話文:
中間按語:濕氣充塞在三焦,肺氣無法下降,脾陽也無法運化,就會出現腳腫、腹部脹滿、咳嗽喘息、痰多等症狀。治療的要點是開通體表的氣道以發汗,清理腸腑以利水,總之就是要疏通表裡,著重於治療疾病的源頭。所以採取了清肅肺氣,滲濕導滯的治療方法。但是,如果老年人患上這種病,就屬於病情危重的時刻。
烏藥(二錢),雞內金(三錢),冬瓜皮(三錢),炒穀芽(四錢),左金丸(八分),新會皮(錢半),赤苓(四錢),佛手花(八分),通草(錢半),厚朴(一錢),枳殼(錢半)
白話文:
烏藥(12 克),雞內金(18 克),冬瓜皮(18 克),炒穀芽(24 克),左金丸(4.8 克),新會皮(9 克),赤苓(24 克),佛手花(4.8 克),通草(9 克),厚朴(6 克),枳殼(9 克)
清煎四帖。
介按:濕熱阻滯,肝陽橫逆,致脾胃失於健運,而便溏跗浮。治以清肝扶脾兼滲濕,庶免腹滿之虞矣。
安昌沈(厚記),濕久化腫,脈澀滯,舌滑,溲數,脾陽受傷,非輕藐之症。(八月二十九日。)
白話文:
清煮四帖。
說明:濕熱阻塞,肝氣上逆,導致脾胃運行不佳,而出現大便稀軟、腳部浮腫的情況。治療應以清肝護脾並利濕為主,這樣可以避免腹部脹滿的問題。
安昌沈(厚記),長期濕氣會轉化為水腫,脈象澀滯,舌苔滑,小便頻繁,脾陽受損,這不是一個輕易能忽視的病症。(八月二十九日。)
帶皮苓(四錢),豬苓(錢半),大豆卷(三錢),光杏仁(三錢),桂枝(五分),車前(三錢)原滑石(四錢),杜赤小豆(三錢),澤瀉(三錢),冬瓜皮(三錢),萊菔子(三錢)
清煎三帖。
又,浮腫稍減,脈尚澀滯,舌滑,溲數,脾陽傷殘,究非輕藐之症。(九月初四日。)
白話文:
帶皮茯苓(4錢),豬苓(1.5錢),大豆皮(3錢),甜杏仁(3錢),桂枝(0.5錢),車前子(3錢),生滑石(4錢),赤小豆(3錢),澤瀉(3錢),冬瓜皮(3錢),萊菔子(3錢)
商陸(一錢),赤苓(三錢),炒菔子(三錢),海金砂(四錢),桂枝(五分),車前(三錢),滑石(四錢),新會皮(錢半),澤瀉(三錢),冬瓜皮(三錢),大腹皮(三錢)
清煎三帖。
白話文:
商陸(0.05克),赤茯苓(1.5克),炒白蘿蔔子(1.5克),海金砂(2克),桂枝(0.25克),車前草(1.5克),滑石(2克),新會陳皮(0.25克),澤瀉(1.5克),冬瓜皮(1.5克),大腹皮(1.5克)
介按:濕漫三焦,郁傷脾陽,故治以通陽祛濕為主。方從河間桂苓甘露飲脫胎,恰是對症良劑。
後馬金,室女食積化腫,脈濡右大,舌滑,便溺澀。宜消食消腫。
白話文:
介按:濕氣散佈在三焦,淤積之後會損傷脾陽,因此治療以疏通陽氣和祛濕為主。方劑來源於河間桂苓甘露飲,恰恰是針對這個症狀的良藥。
焦六曲(四錢),大腹皮(三錢),通草(錢半),冬瓜皮(三錢),炒萊菔子(二錢),赤苓(四錢),枳殼(錢半),炒麥芽(三錢),陳皮(一錢),車前(三錢),杜赤小豆(四錢)
白話文:
焦六曲:4 錢
大腹皮:3 錢
通草:1.5 錢
冬瓜皮:3 錢
炒萊菔子:2 錢
赤苓:4 錢
枳殼:1.5 錢
炒麥芽:3 錢
陳皮:1 錢
車前:3 錢
杜赤小豆:4 錢
清煎三帖。
介按:食積傷脾,脾失運化之權,更兼濕熱壅滯,溢於皮膚而化腫。治以消積逐水,則浮腫自退。
後馬金,閨女舌微黃,脈弦濡,便利稀水,浮腫已退。宜分消為穩。(八月二十九日。)
白話文:
清煮三帖。
按:食物積滯傷害脾臟,脾臟失去轉運消化的功能,再加上濕熱阻滯,漫溢到皮膚形成腫脹。治療應該以消除積滯和排出體內多餘水分為主,這樣浮腫自然會消退。
馬金後來,女子舌苔稍黃,脈象細軟,大便稀薄如水,浮腫已經消退。應該以分導消積為宜。(八月二十九日。)
廣藿梗(二錢),炒川連(八分),澤瀉(三錢),雞內金(三錢),滑石(四錢),豬苓(錢半)炒菔子(三錢),通草(錢半),省頭草(三錢),厚朴(一錢),新會皮(錢半)
白話文:
-
廣藿香(2 錢)
-
炒川連(8 分)
-
澤瀉(3 錢)
-
雞內金(3 錢)
-
滑石(4 錢)
-
豬苓(1.5 錢)
-
炒菔子(3 錢)
-
通草(1.5 錢)
-
省頭草(3 錢)
-
厚朴(1 錢)
-
新會皮(1.5 錢)
清煎三帖。
介按:濕熱久蘊,脾氣未復化瀉,再以清熱滲濕,理氣消積,俾氣行濕退,則腫瀉均瘥。
遺風包,痢後浮腫腹大,脈澀滯,舌滑白,溺少。宜和中分消。(七分十四日。)
白話文:
清煎三帖。
說明:濕熱長期存在體內,脾臟功能尚未恢復,導致消化不良,再次使用清熱利濕、調理氣機、消除積滯的方法,使氣機暢通、濕氣消退,這樣腫脹和腹瀉都會好轉。
遺留風邪,痢疾後出現浮腫、腹部脹大,脈象澀滯,舌苔滑白,小便量少。應該調和中焦、分散濕氣。(用藥量為七分,服用十四天。)
大腹皮(三錢),焦六曲(四錢),生香附(錢半),炒枳殼(二錢),澤瀉(三錢),炒車前(三錢),赤苓(四錢),炒萊菔子(二錢),冬瓜皮(三錢),防己(三錢),通草(錢半)
白話文:
大腹皮(15克),焦六曲(20克),生香附(7.5克),炒枳殼(10克),澤瀉(15克),炒車前(15克),赤苓(20克),炒萊菔子(10克),冬瓜皮(15克),防己(15克),通草(7.5克)
清煎二帖。
介按:痢後脾虛濕滯,故治法仍以扶脾滲濕。
漁莊王,伏暑濕熱,脈濡,舌滑微黃,跗腫溲赤,尤宜防脹。(八月二十九日。)
白話文:
清煮兩劑。
按:痢疾之後,脾臟虛弱,濕氣停留,因此治療方法仍以補脾袪濕為主。
漁莊的王先生,因暑天濕熱影響,脈象柔弱,舌苔滑而稍黃,腳踝浮腫,小便色紅,尤其需要注意防止腹脹。(八月二十九日。)
棉茵陳(三錢),赤苓(四錢),通草(錢半),蔻殼(錢半),杜赤小豆(四錢),廣皮(錢半)省頭草(三錢),藿香梗(二錢),仙半夏(錢半),扁豆衣(三錢),焦六曲(三錢)
清煎三帖。
白話文:
茵陳(9克),茯苓(12克),通草(4.5克),蔻蔻殼(4.5克),赤小豆(12克),陳皮(4.5克),省藤(9克),藿香莖(6克),半夏(4.5克),扁豆衣(9克),焦山楂(9克)
介按:濕為黏膩之邪,暑為熏蒸之氣,兩相膠錮,病勢最為淹纏。今以跗腫溲赤,治以芳香理氣,辛淡滲濕,方法俱佳。若日久而濕濁凝滯,傷殘脾陽,即防化脹之慮。
遺風金,痰濕化腫,左脈濡細,右寸關弦滑,嗆咳氣急,胸滿溺少。症非輕藐,宜治防變。
白話文:
濕氣是黏膩的病邪,暑氣是炎熱燻蒸的氣息,兩者交織在一起,會形成病勢難纏的局面。目前以足部腫脹、小便赤黃為症狀,採用芳香化濕、辛淡滲濕的治療方法,方法都很好。但如果病情時間長了,濕濁凝滯,就會傷及脾陽,需要防止化脹的危險。
金沸花(三錢,包煎),炒車前(三錢),通草(錢半),川貝(錢半),沉香曲(錢半),廣橘紅(一錢),海石(三錢),光杏仁(三錢),杜赤小豆(三錢),白前(錢半),地骷髏(三錢)
清煎三帖。
白話文:
金沸草(9克,包起來煎)
炒車前子(9克)
通草(4.5克)
川貝(4.5克)
沉香曲(4.5克)
廣橘紅(3克)
海石(9克)
光杏仁(9克)
杜仲赤小豆(9克)
白前(4.5克)
地骷髏(9克)
介按:余閱葉香岩《指南醫案》,內有朱姓一症,適與此案證治相同,爰節錄之,以資質證。其述病源曰:初因面腫,邪干陽位,氣壅不通,二便皆少,桂附不應,即與導滯。滯屬有質,濕熱無形,入肺為喘,乘脾為脹,六腑開合皆廢,便不通爽,溺短渾濁,時或點滴,視其舌絳口渴,腑病背脹,臟病腹滿,更兼倚倒左右,腫脹隨著處為甚,濕熱布散三焦,陰眼難以決勝矣。經云:從上之下者治其上。
白話文:
我翻閱葉香岩的《指南醫案》,裡面記載著一個朱姓病人的病例,其症狀和現在這個病人完全相同,因此我摘錄出來供參考。書中描述病源為:患者最初面部腫脹,邪氣侵入陽位,導致氣機壅塞不通,大小便都減少。桂枝和附子無效,因此需要導滯治療。因為濕熱無形,容易侵入肺部引起喘息,侵犯脾臟導致腹脹,六腑的開合功能都受阻,大便不通暢,小便短少渾濁,時而滴滴答答。觀察患者舌頭紅絳,口渴,腹部脹滿,身體經常倚靠左右,腫脹部位隨著身體姿勢變化而加重。濕熱已經蔓延到三焦,陰陽氣血難以正常運行,病況十分嚴重。醫書上說:「從上往下發病的,就從上治療。」
又云:從上之下而甚於下者,必先治其上,而後治其下。此病逆亂紛更,全無頭緒,皆不辨有形無形之誤。姑以清肅上焦為先(方用飛滑石三錢,大杏仁十位,生苡仁三錢,白通草一錢,鮮枇杷葉去毛三錢,茯苓皮三錢,淡豆豉錢半,黑山梔殼一錢,急火煎,五分服)。葉氏發明病源與誤治之由,以及應當治法,分辨明晰,深堪則效。
白話文:
另一說法指出:從上往下發展,且上焦症狀比下焦嚴重的疾病,必須先治療上焦,再治療下焦。這類疾病變化多端,毫無規律,都是因為沒有分清有形無形而誤診誤治。姑且先以清肅上焦為治療原則(藥方使用飛滑石三錢、大杏仁十顆、生苡仁三錢、白通草一錢、鮮枇杷葉(去除細毛)三錢、茯苓皮三錢、淡豆豉錢半、黑山梔殼一錢,用急火煎煮,一天服用五次)。葉氏詳細說明瞭疾病成因和誤治的原因,以及應適用的治療方法,分析透徹,值得效仿。
今此案與葉氏所述,適相符合,而療法亦意旨相同。惟藥味則大同小異。前哲後賢,如出一轍,正如先哲所謂活法法:中多活法,奇方方外有奇方,今以此案徵之,益信。
漁莊沈(霖記),木剋土化脹,兩跗皆腫,脈沉弦,便瀉不爽,氣逆溺少,非輕藐之症。(七月初三日)
白話文:
這個案例和葉氏記載的非常吻合,治療方法也大致相同。只是藥材略有不同。古今名醫的方法都是相通的,就像前人說的「活法法」:其中有很多靈活應變的辦法,奇方之外還有奇方。現在以這個案例來驗證,更加堅定了這種信念。
大腹皮(三錢),雞內金(三錢),新會皮(錢半),川樸(一錢),車前(三錢),沉香(五分,沖),枳殼(錢半),炒米仁(四錢),通草(錢半),省頭草(三錢),杜赤豆(四錢)
清煎三帖。
白話文:
大腹皮(三錢)、雞內金(三錢)、新會皮(一錢半)、川樸(一錢)、車前(三錢)、沉香(五分,沖)、枳殼(一錢半)、炒米仁(四錢)、通草(一錢半)、省頭草(三錢)、杜赤豆(四錢)。
清煎三帖。
又,浮腫已退,脈虛細,腰痛,胃納尚和。宜《金匱》腎氣丸加減治之。
白話文:
另外,浮腫已經消退,脈搏虛弱且細,腰部痠痛,但是胃口還算正常。適合服用調整後的《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治療。
生地(四錢),陳萸肉(錢半),淮牛膝(三錢),豨薟草(三錢),茯苓(四錢),丹皮(一錢)炒車前(三錢),炒杜仲(三錢),懷藥(三錢),澤瀉(三錢),五加皮(三錢)
白話文:
生地黃(12克),陳皮肉(6克),淮山藥(9克),豨薟草(9克),茯苓(12克),丹皮(3克),炒車前子(9克),炒杜仲(9克),山藥(9克),澤瀉(9克),五加皮(9克)
清煎五帖。
又,諸款悉減,脈虛,夜不安寐,臨晚跗浮,嘈雜已瘥,仍遵前法加減為妥。(九月二十二日。)
白話文:
清煮五帖。
另外,所有症狀都已減輕,脈象虛弱,夜晚睡眠不安,傍晚時腳踝浮腫,胃部不適已經好轉,仍然按照之前的治療方法進行調整比較合適。(九月二十二日。)
當歸(錢半),夜交藤(三錢),仙半夏(錢半),穀芽(四錢),炒川連(六分),茯神(四錢)新會皮(錢半),海桐皮(三錢),柏子仁(三錢),棗仁(三錢),豨薟草(三錢)
清煎四帖。
又,諸款悉瘥,脈虛細,臨晚跗浮酸楚。宜分消為妥。(九月二十七日。)
白話文:
用當歸、夜交藤、仙半夏、穀芽、炒川連、茯神、新會皮、海桐皮、柏子仁、棗仁、豨薟草各適量,煎成四帖藥。如果病情都好了,但脈象虛弱細小,到了傍晚腳部浮腫酸痛,應該改用消食的藥物治療。
生牡蠣(四錢),杜赤豆(三錢),海桐皮(三錢),大腹皮(三錢),澤瀉(三錢),茯苓(四錢),冬瓜子(三錢),通草(錢半),防己(錢半),豨薟草(三錢),柏子仁(三錢)
清煎四帖。
又,兩跗猶腫,脈澀滯,面浮。宜分消,防化脹。(十月初三日。)
白話文:
生牡蠣(12公克)
杜仲(9公克)
海桐皮(9公克)
大腹皮(9公克)
澤瀉(9公克)
茯苓(12公克)
冬瓜子(9公克)
通草(4.5公克)
防己(4.5公克)
豨薟草(9公克)
柏子仁(9公克)
生牡蠣(四錢),冬瓜子(三錢),新會皮(錢半),豨薟草(三錢),澤瀉(三錢),赤苓(四錢),豬苓(錢半),五加皮(三錢),防己(錢半),商陸(錢半切忌甜),大腹皮(三錢)
清煎四帖。
白話文:
生牡蠣:40 克
冬瓜子:30 克
新會陳皮:15 克
豨薟草:30 克
澤瀉:30 克
赤苓:40 克
豬苓:15 克
五加皮:30 克
防己:15 克
商陸:15 克(注意:忌與甜味食物同服)
大腹皮:30 克
介按:李中梓曰:腫脹之病,諸經雖有,無不由於脾肺腎者。蓋脾主運行,肺主氣化,腎主五液,凡五氣所化之液,悉屬於腎,五液所行之氣,悉屬於肺。轉輸二臟以制水生金者,悉屬於脾。故腫脹不外此三經也。然其治法,有內外上下虛實,不可不辨也。在外則腫,越脾湯、小青龍湯證也。
白話文:
李中梓(李時珍)說,腫脹的疾病,雖然各條經絡都有可能發生,但是無一不是由脾、肺、腎這三臟造成的。因為脾主管運行,肺主管氣化,腎主管五液。人體中所有由五氣轉化而來的液體,全部都歸屬於腎。五液運行所依賴的氣,全部都歸屬於肺。脾臟在兩臟之間運轉調配,控制著「水生金」的過程。所以,腫脹的病症都離不開脾、肺、腎這三條經絡。但是,腫脹的治療方法,有內外、虛實之分,必須仔細辨別。如果是外在腫脹,可以使用越脾湯、小青龍湯等藥方治療。
在內則脹,十棗湯、神佑丸證也。在上則喘,葶藶大棗湯、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證也。在下則小便閉,沉香琥珀丸、疏鑿飲子證也。此皆治實之法。若夫虛者,實脾飲、腎氣丸證也。李氏此言,發明盡致,但此症初起,系是情懷少暢,以致清氣不轉,肝木侮脾,而濕熱停滯化脹,第一方宗雞金散加減,以運氣消積,參用滲濕之品。次則因其利久傷陰,宗腎氣湯意以養陰滲濕,補而不滯,利而不伐,洵治虛脹之良方。
白話文:
**內部分脹:**十棗湯、神佑丸。
上部分喘: 葶藶大棗湯、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
下部分小便閉: 沉香琥珀丸、疏鑿飲。
以上都是治療實證的方法。
如果是虛證: 實脾飲、腎氣丸。
李氏的這番話,闡述得非常透徹。但這種疾病的初期,是由於情緒不暢,導致氣血不暢,肝木剋制脾臟,濕熱停滯形成脹氣。第一種方劑以宗雞金散加減,用來疏通氣血,化解積聚,配合滲濕的藥材。
接下來,因為利尿太久會傷陰,宗腎氣湯的目的是滋陰利濕,既能補益又不滯礙,既能利濕又不傷身,實在是治療虛脹的良方。
故至三診而諸款悉減。然此時腎液未充,心神未安,則宗安神丸以補心而滲濕,四五兩方,皆以牡蠣澤瀉散加減,以分消下焦未淨之濕熱,步驟井然,故多奏效。但三診方中,有仍遵前法加減之言,而且浮腫已退,則此診以前,似乎遺失一方,深懷未窺全豹之感。
白話文:
到了第三次診視時,各種症狀都大幅減輕。但是此時,腎液尚未充盈,心神尚未安穩,因此使用宗安神丸來補心、健脾,四、五兩劑藥方都使用了牡蠣澤瀉散加減,以消散下焦未消散的濕熱。這些步驟有條有理,所以治療效果好。但是,在第三次診視的藥方中,有「仍遵前法加減」之說,而且浮腫已經消退,因此在第三次診視之前,似乎遺失了一劑藥方,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