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醫案》~ 卷三 (4)
卷三 (4)
1. 痢
遺風龐,便痢未除,脈弦急,氣不和,舌厚黃滑,潮熱。姑宜清暑和中。(八月十四號戊申初三日。)
白話文:
遺留的風邪尚未清除,伴有腹瀉或痢疾,脈象緊張而急促,氣機不順,舌苔厚重且呈黃色滑潤,有潮熱的症狀。暫時應該清解暑熱並調和中焦。
焦六曲(四錢),青蒿子(錢半),大腹皮(三錢),藿香梗(二錢),六一散(三錢),扁豆衣(三錢),省頭草(二錢),通草(錢半),川樸(一錢),炒麥芽(三錢),仙半夏(錢半)
清煎三帖。
介按:暑濕痢由於濕熱鬱滯腸胃,每至午後潮熱,治以清暑滲濕,最為適當。
白話文:
焦六曲(20克),青蒿子(7.5克),大腹皮(15克),藿香梗(10克),六一散(15克),扁豆衣(15克),省頭草(10克),通草(7.5克),川樸(5克),炒麥芽(15克),仙半夏(7.5克)
後馬周,腸澼久累,脈弦,舌滑,頭暈而疼。宜黃連阿膠湯治之。(二月十二日。)
白話文:
馬周後來,腸胃困擾已久,脈搏弦緊,舌苔潤滑,頭暈且疼痛。適合用黃連阿膠湯治療。(二月十二日)
炒川連(八分),炒白芍(錢半),白頭翁(錢半),北秦皮(錢半),赤茯苓(四錢),枳殼(錢半)青木香(八分),草決明(三錢,即青葙子),炒驢膠(錢半),荊芥炭(錢半),通草(錢半),(引)荷葉(一角)
一帖。
白話文:
炒川連(2 克),炒白芍(1.5 克),白頭翁(1.5 克),北秦皮(1.5 克),赤茯苓(12 克),枳殼(1.5 克),青木香(2 克),草決明(9 克,即青葙子),炒驢膠(1.5 克),荊芥炭(1.5 克),通草(1.5 克),(用)荷葉(半張)煎湯送服。
介按:古之所謂腸澼下血,即今之所謂赤痢也。茲以熱入厥陰而為下痢,肝陽上越而為頭暈,治以黃連阿膠合白頭翁湯,借清肝熱而滋陰。
某,休息下痢,脈弦濡,跗浮脘悶,此濕熱蘊蓄,宜和中清利。(三月十七日。)
白話文:
按:古代所說的腸澼下血,就是現在所說的痢疾。這是一種由熱邪侵入厥陰經絡而引起的腹瀉,同時肝臟陽氣上亢而導致頭暈。治療方法是使用黃連、阿膠和白頭翁湯,既可以清熱降肝火,又能滋陰。
秦艽(錢半),藿梗(二錢),炒枳殼(錢半),豬苓(錢半),厚朴(一錢),原滑石(四錢),青木香(七分),澤瀉(三錢),大腹皮(三錢),冬瓜皮(三錢),新會皮(錢半)
清煎三帖。
又,休息下痢,圊而不爽,脈澀滯,胃鈍,濕熱猶存,舌微白。宜和中清利(三月二十日。)
白話文:
-
秦艽:半錢
-
藿梗:二錢
-
炒枳殼:半錢
-
豬苓:半錢
-
厚朴:一錢
-
原滑石:四錢
-
青木香:七分
-
澤瀉:三錢
-
大腹皮:三錢
-
冬瓜皮:三錢
-
新會皮:半錢
藿梗(二錢),左金丸(八分),川楝子(三錢),大腹皮(三錢),滑石(四錢),炒枳殼(錢半),赤苓(三錢),石蓮子(三錢),厚朴(一錢),廣木香(七分),新會皮(錢半)
清煎三帖。
白話文:
藿梗(12 公克),左金丸(4.8 公克),川楝子(18 公克),大腹皮(18 公克),滑石(24 公克),炒枳殼(9 公克),赤苓(18 公克),石蓮子(18 公克),厚朴(6 公克),廣木香(4.2 公克),新會皮(9 公克)
介按:休息痢疾,多由病人貪食油膩,或由醫者早投滋陰,以致濕熱留戀,滯而不去。茲因濕熱久蓄,傷及脾臟中氣,中氣一傷,則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津液鬱滯,則不能下潤於大腸,所以圊而不爽。初方從藿樸胃苓湯加減,次則參用平肝和胃。此後尚須參用補氣之品,庶奏桴鼓之應。
白話文:
休息痢疾,大多是由於患者貪吃油膩的食物,或者是由於醫生過早地使用滋陰的藥物,導致濕熱留滯,停而不去。因為濕熱積聚已久,損傷了脾臟中的元氣,元氣受損,脾臟就無法為胃運送津液,津液堵塞停滯,就不能下行滋潤大腸,所以大便不通暢。
第一個方子從藿香正氣散和胃苓湯中加減,接著再加入平肝和胃的藥物。之後還需要加入補氣的藥材,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 瘧
瓜瀝楊,太陰濕瘧,脈弦濡細,面跗浮,食人脘中脹悶。姑宜滲濕和中(十月十七日。)
白話文:
瓜瀝楊,太陰濕瘧的情況下,脈象呈現弦濡細,臉部浮腫,吃東西後胃中感到脹悶。暫時適合使用滲濕和中的方法治療(十月十七日)。
草果仁(一錢),桂枝(八分),生香附(三錢),仙半夏(錢半),厚朴(錢半),酒炒淡芩(錢半),滑石(四錢),蔻殼(錢半),棗檳(三錢),威靈仙(錢半),栝蔞皮(三錢)
清煎三帖。
又,瘧邪猶來,脈弦濡,舌滑,濕熱未清,仍遵前法加減為妥。
白話文:
草果仁(6克),桂枝(4.8克),生香附(18克),仙半夏(9克),厚朴(9克),酒炒淡芩(9克),滑石(24克),蔻殼(9克),棗檳(18克),威靈仙(9克),栝蔞皮(18克)
草果(一錢,去殼),桂枝(八分),炒茅朮(錢半),酒炒常山(一錢),厚朴(錢半),酒炒淡芩(錢半),炒青皮(八分),新會皮(錢半),棗檳(三錢),姜半夏(錢半),赤苓(四錢),(引)老薑(三片)
三帖。
白話文:
草果(1 錢,去掉外殼)
桂枝 (8 分) 炒茅朮 (1.5 錢) 酒炒常山 (1 錢) 厚朴 (1.5 錢) 酒炒淡芩 (1.5 錢) 炒青皮 (8 分) 新會皮 (1.5 錢) 棗檳 (3 錢) 姜半夏 (1.5 錢) 赤苓 (4 錢) (引藥) 老薑 (3 片)
介按:濕瘧治法,當辨濕重於熱者,藿樸二陳湯加減。熱重於濕者,蒼朮白虎湯加減。此方系從達原飲加以滲濕之品,洵是濕重熱輕之正法。
白話文:
註解:
在治療濕瘧的時候,應辨別是濕氣重還是熱氣重。
如果是濕氣重,可以加減藿香正氣散和二陳湯。
如果是熱氣重,可以加減蒼朮和白虎湯。
這個方劑是從達原飲中加上祛濕的藥材,這是治療濕氣重熱氣輕的正確方法。
安昌陳,氣虛邪留,寒熱久羈。脈虛左弦。夜寐少安。姑宜補中益氣湯加減。(四月三十號甲辰十四日。)
白話文:
安昌的陳先生,氣虛邪氣滯留,寒熱交替持續許久。脈象虛弱,左手寸脈弦細。夜晚無法安穩入睡。目前宜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 (四月三十日,甲辰年十四日。)
東洋參(錢半),江西術(一錢),制首烏(三錢),秦艽(錢半),酒炒柴胡(八分),陳皮(錢半辰砂拌),茯神(四錢),威靈仙(錢半),當歸(錢半),清炙耆(三錢),遠志肉(八分)
白話文:
東洋參(半錢)、江西術(1錢)、制首烏(3錢)、秦艽(半錢)、酒炒柴胡(8分)、陳皮(半錢,用硃砂拌過)、茯神(4錢)、威靈仙(半錢)、當歸(半錢)、清炙耆(3錢)、遠志肉(8分)
清煎四帖。
又,益氣升陽。寒熱較差,脈虛,按之弦細,邪猶未淨,仍遵前法加減為妥(五月九號甲辰二十三日。)
白話文:
清煮四帖。
另外,可以補氣升陽。如果寒熱情況有所改善,但脈象虛弱,輕按則感到細而緊,表明邪氣尚未完全清除,應該繼續按照之前的治療方法進行調整(五月九日甲辰二十三日)。
東洋參(錢半),升麻(五分),仙半夏(錢半),制首烏(三錢),酒炒柴胡(八分),陳皮(錢半)炒江西術(錢半),淮牛膝(三錢),當歸(二錢),清炙耆(三錢),炙甘草(八分),(引)紅棗(四枚)
四帖。
白話文:
人蔘(半錢),升麻(五分),半夏(半錢),熟地黃(三錢),炒柴胡(八分),炒陳皮(半錢),炒白朮(半錢),牛膝(三錢),當歸(二錢),炙黃耆(三錢),炙甘草(八分),(引)紅棗(四枚)
介按:柯韻伯曰:李杲知其為勞倦傷脾,穀氣不勝,陽氣下陷陰中而發熱,制補中益氣之法。又曰:凡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固皮毛護腠理,不令自汗,元氣不足,懶言氣喘,人參以補之,炙甘草之甘以瀉心火而除煩,補脾胃而生氣。此三味除煩熱之聖藥也。
白話文:
柯韻伯說:李東垣知道這種發熱是由於勞累傷脾,穀氣不足,陽氣下陷於陰中所致,於是採用補中益氣的方法。又說:凡是脾胃虛弱,肺氣就會先衰弱,所以用黃芪來固守皮毛,保護腠理,不致於自汗。元氣不足,說話懶散,氣喘,用人參來補益。炙甘草甘甜,可以瀉心火,消除煩躁,補益脾胃,生發元氣。這三味藥是消除煩熱的聖藥。
佐白朮以健脾,當歸以和血,氣亂於中,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且以散諸甘藥之滯,胃中清氣下陷,用柴胡、升麻氣之輕而味之薄者,引胃氣以上騰,復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長之令矣。今此案系是氣虛邪留,瘧久不愈,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脾胃之清氣。初因夜不安寐,故加茯神、遠志以安神,因其寒熱久羈,又加首烏、靈丹、秦艽以退邪,次方參入半夏、牛膝等味,退邪補虛,標本兼顧,洵是虛瘧之良方。後悉此人,年已四旬以外,患瘧年餘,服此方數劑,果然告痊。
白話文:
使用白朮來健脾,當歸來調和氣血。體內氣血混亂,清氣和濁氣交雜,需要使用陳皮來理順它們,同時也可以化解其他甘性藥物的滯留。胃中身體清氣下陷,使用柴胡和升麻氣輕味薄的藥材,將胃氣引導至上部,使其恢復原位,這樣就能夠上升,履行生長的功能。這個病例是氣虛邪氣滯留,瘧疾久治不愈,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脾胃清氣。一開始因為夜晚失眠,所以加入茯神和遠志來安神。因為寒熱交替困擾很久,又加入何首烏、靈丹和秦艽來驅邪。後面的處方加入半夏和牛膝等藥味,既能驅邪又能補虛,兼顧標本,是治療虛瘧的良方。後來瞭解到這個患者,年齡已經四十多歲,患瘧疾一年多,服用這個方劑數劑後,果然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