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醫案》~ 卷一 (12)
卷一 (12)
1. 燥
盛陵徐,閨女秋燥發熱,脈浮數,咳嗽氣急,舌微黃,渴不多飲,症非輕貌。宜防昏變,候正(九月初四日。)
薄荷(錢半),桑葉(三錢),光杏仁(三錢),象貝(三錢),連翹(三錢),蟬衣(錢半),廣橘紅(一錢),淡豆豉(三錢),花粉(三錢),前胡(錢半),淡竹葉(三錢),(引)活水蘆根(一兩)
二帖。
介按:燥有涼燥、溫燥之殊。涼燥治法,宜遵《內經》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之旨。而此案系是溫燥之症,即《內經》所謂燥化於天,熱反勝之之候。須防化熱劫液。茲從葉氏上燥治氣。辛涼宣上之意,而清燥救肺,俾上焦之燥熱,逐漸清解。
蜀阜張,閨女秋燥發熱,脈滑數,嗆咳痰阻。症非輕貌,姑宜清燥消痰(九月十五日。)
冬桑葉(三錢),炒知母(錢半),白前(錢半),秦艽(錢半),象貝(三錢),光杏仁(三錢)甘菊(錢半),焦山梔(二錢),前胡(錢半),廣橘紅(一錢),老式天竺黃(錢半),(引)枇杷葉(去毛,三片)
三帖。
介按:此係溫燥化熱,爍液成痰而為嗆咳。最防內合胃熱,引動肝風,驟變痙厥。治以辛涼清解,滋液豁痰,俾痰熱稍蠲,則諸證自痊。
義橋徐,秋感燥化,頭暈而疼,咳逆發熱,脈右浮滑,左微勁,舌黃尖紅。姑宜辛涼清解(七月初四日。)
薄荷(錢半),冬桑葉(三錢),銀花(三錢),淡竹葉(錢半),連翹(三錢),甘菊(錢半),焦梔子(三錢),象貝(三錢),桔梗(錢半),前胡(錢半),橘紅(一錢)
清煎。二帖。
介按:先哲何廉臣先生曰:六氣之中,惟燥氣難明。蓋燥有涼燥、溫燥、上燥、下燥之分。涼燥者,燥之勝氣也,治以溫潤,杏蘇散主之。溫燥者,燥之復氣也,治以清潤,清燥救肺湯主之。上燥治氣,吳氏桑杏湯主之。下燥治血。滋燥養營湯主之。今此案系是燥之復氣,故治法悉宗葉氏辛涼清宣之意。
大西莊楊,童年咳嗽,已曾失血,脈細右大,舌微黃,身熱火脹,此燥氣內逼。宜防成損(八月十七日)
霜桑葉(二錢),焦山梔(三錢),炒知母(錢半),苦丁茶(錢半),光杏仁(三錢),廣鬱金(三錢),川貝(錢半),銀花(二錢),池菊(二錢),橘絡(錢半),白前(錢半)
清煎。三帖。
又,童年血後咳嗽較減,頃脈兩手皆弦,舌尖紅,頭暈。宜清燥以育陰(八月二十二日。)
冬桑葉(三錢),南沙參(三錢),天冬(三錢),白前(錢半),光杏仁(三錢),川貝(錢半)女貞子(三錢),胖大海(三錢),生石決明(六錢),橘絡(錢半),黃草,石斛(三錢)
清煎。
介按:時令燥氣,挾肝經之燥火,互相上蒸,沖肺則咳嗆失血,沖腦則頭暈目眩。初診脈細右大,治在氣分,所以咳嗽較減。次則治以清肝肅肺,和胃止血,俾肺氣復肅降之權,則咳暈自止。此後如能再進顧松園之八仙玉液,更為穩妥。又據葉氏《幼科要略》自注云:秋燥一證。
白話文:
燥
盛陵徐家的小女兒,秋天乾燥導致發熱,脈搏浮而數,咳嗽氣急,舌頭略微發黃,口渴但不願多喝水,病情看起來不輕。應該預防昏迷和病情變化。(九月初四)
處方:薄荷(半錢)、桑葉(三錢)、光杏仁(三錢)、象貝(三錢)、連翹(三錢)、蟬衣(半錢)、廣橘紅(一錢)、淡豆豉(三錢)、花粉(三錢)、前胡(半錢)、淡竹葉(三錢)、蘆根(一兩,用活水煎煮) 共二帖。
說明:燥邪分為涼燥和溫燥。涼燥的治療,應遵循《內經》中“燥淫所勝,平以苦溫”的原則。而這個病例是溫燥症,也就是《內經》中說的“燥化於天,熱反勝之”的情況。需要預防化熱傷陰。此方參考葉氏治療上焦燥熱,用辛涼宣上之法,以清燥救肺,使上焦的燥熱逐漸消散。
蜀阜張家的小女兒,秋天乾燥導致發熱,脈搏滑而數,咳嗽痰多阻塞氣道。病情看起來不輕,暫時宜清燥化痰。(九月十五日)
處方:冬桑葉(三錢)、炒知母(半錢)、白前(半錢)、秦艽(半錢)、象貝(三錢)、光杏仁(三錢)、甘菊(半錢)、焦山梔(二錢)、前胡(半錢)、廣橘紅(一錢)、老式天竺黃(半錢)、枇杷葉(去毛,三片,用來煎煮) 共三帖。
說明:這是溫燥化熱,耗傷津液形成痰濁而引起咳嗽。最怕內傷胃火,引發肝風,突然變成痙攣抽搐。治療方法是用辛涼清解,滋潤液體,化解痰濁,使痰熱稍減,則諸症自然痊癒。
義橋徐家,秋天感受燥邪,頭暈頭痛,咳嗽氣逆發熱,右側脈搏浮而滑,左側脈搏略微有力,舌頭發黃,舌尖紅。暫時宜辛涼清解。(七月初四)
處方:薄荷(半錢)、冬桑葉(三錢)、銀花(三錢)、淡竹葉(半錢)、連翹(三錢)、甘菊(半錢)、焦梔子(三錢)、象貝(三錢)、桔梗(半錢)、前胡(半錢)、橘紅(一錢) 水煎服。共二帖。
說明:前輩何廉臣先生說:六氣之中,唯燥氣難明。因為燥邪分為涼燥、溫燥、上燥、下燥。涼燥是燥邪盛行,治法以溫潤為主,杏蘇散是主方;溫燥是燥邪復發,治法以清潤為主,清燥救肺湯是主方;上燥治氣,吳氏桑杏湯是主方;下燥治血,滋燥養營湯是主方。此病例是燥邪復發,所以治療方法都遵循葉氏辛涼清宣的原則。
大西莊楊家,小孩咳嗽,之前曾吐血,脈搏細弱,右側脈搏較大,舌頭微黃,身體發熱,感覺燥熱內逼。應該預防病情加重。(八月十七日)
處方:霜桑葉(二錢)、焦山梔(三錢)、炒知母(半錢)、苦丁茶(半錢)、光杏仁(三錢)、廣鬱金(三錢)、川貝(半錢)、銀花(二錢)、池菊(二錢)、橘絡(半錢)、白前(半錢) 水煎服。共三帖。
小孩吐血後咳嗽減輕,現在脈搏兩手都弦細,舌尖紅,頭暈。應該清燥養陰。(八月二十二日)
處方:冬桑葉(三錢)、南沙參(三錢)、天冬(三錢)、白前(半錢)、光杏仁(三錢)、川貝(半錢)、女貞子(三錢)、胖大海(三錢)、生石決明(六錢)、橘絡(半錢)、黃草、石斛(三錢) 水煎服。
說明:季節性的燥邪,夾雜肝經的燥熱,互相上蒸,衝擊肺部則咳嗽吐血,衝擊頭腦則頭暈目眩。初診脈搏細弱,右側脈搏較大,治療在氣分,所以咳嗽減輕。之後治療以清肝瀉肺,和胃止血為主,使肺氣恢復肅降的功能,則咳嗽頭暈自愈。如果之後再服用顧松園的八仙玉液,則更加穩妥。又據葉氏《幼科要略》自注云:秋燥一證,氣分先受,治肺為急。若延綿數十日之久,病必入血分,又非輕浮肺藥可治。須審體質證端,古謂治病當活潑潑地,如盤走珠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