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 卷六 (15)
卷六 (15)
1. 淋濁
淋者,小便短數,淋瀝不通之謂也。單病此者,自有諸書可考。血家病此,特其兼見者耳。然二便為消息之門戶,若一閉塞,則上中焦不得消息,故傷寒論,有言急下者,有言當利其小便者,有言有小便則生,無小便死者,無一不吃緊於此。此水病也,水與血相為倚伏,吾已言之屢屢。
單病血,不病水者易愈,以水調,則其血雖病,猶有水以濡之也。若病血,而又累及於水,則上而喘咳,外而腫熱,下而淋濁,均不能免。水病則無以濡血,而血證亦因以難愈矣。吾於尿血腫咳諸條,已詳言之,可以參看。
血家病淋,多是肺痿,肺主制節,下調水道,肺則津液不流,氣不得下,而制節不達於州都,是以小便不利。宜生地、百合、天花粉、知母、杏仁、桑白皮、滑石、桔梗、豬苓、阿膠、甘草梢治之。
血家血虛火旺,心遺熱於小腸,不能泌別清濁,則小便赤短淋瀝。導赤飲,加炒梔子、車前子、黃連、白芍、燈心。
脾土不化,亦能壅濕,使小水不利。五苓散治之。濕中挾熱者,去桂尖,加茵陳蒿、防己、黃柏、炒梔子。
前陰屬肝,肝火怒動,莖中不利,甚則割痛,或兼血淋。宜龍膽瀉肝湯,加肉蓯蓉;或地黃湯,加肉蓯蓉、黃柏、車前子治之。若血淋,則加地榆、蒲黃。
腎為水臟,膀胱為水府。腎中陰虛,水源枯竭,則小便不化。知柏地黃湯,少加肉桂以反佐之。若是陽虛不能化水者,金匱腎氣丸治之。
以上分別臟腑施治,即三焦為決瀆之義也。陳修園用五淋散,統治三焦,吾謂不如分別中下,而又各區臟腑以施治,尤為精細。
濁者,小水不清,或白或黃,或青或赤。此如暑天,洪水泥潦之類,乃濕熱為之也。濕甚用胃苓湯,加黃芩、黃連、黃柏、白朮治之。熱甚用茵陳蒿、梔子、黃柏、秦皮、木通、車前子、防己、甘草梢治之。
又有敗精為濁者,或由思淫不遂,或由淫而精停。宜萆薢分清飲,加鹿角屑、桑螵蛸、白芍、肉蓯蓉治之。
又有中氣虛弱,小便滴在地上,即變色者。宜六君子歸脾湯治之。
白話文:
淋,指的是小便量少、次數頻繁,排尿不暢的狀況。單純是這種病症,許多醫書都有記載,這裡主要討論的是血證患者合併出現這種情況。
大小便如同身體的排泄門戶,若其中一個堵塞,則上、中焦的氣機就無法順暢流通。所以《傷寒論》中提到,有需要緊急通下的情況,也有需要利小便的情況,更有「有小便就生,無小便就死」的說法,可見小便的重要性。這其實是屬於水病。水和血互相依存,我已經多次提過了。
單純血病,不涉及水病比較容易治好,因為有水可以滋潤血。若血病又牽連到水病,那麼就會出現上喘咳嗽,外有腫脹發熱,下有淋濁等各種問題。水病會使血液失去滋潤,血證也會因此更難治好。我已在尿血、腫脹、咳嗽等條目中詳細說明過,可以參考。
血證患者出現淋病,多半是肺痿所致。肺主調節功能,能向下調控水道。如果肺的津液無法運行,氣機無法下降,調節功能無法到達各處,就會導致小便不利。適合用生地、百合、天花粉、知母、杏仁、桑白皮、滑石、桔梗、豬苓、阿膠、甘草梢等藥物治療。
血證患者若因血虛火旺,心火傳到小腸,導致小腸無法分辨清濁,就會出現小便赤短、淋瀝不暢。可用導赤飲,加入炒梔子、車前子、黃連、白芍、燈心草等藥物治療。
脾土無法運化,也會導致濕氣壅滯,造成小便不利。可用五苓散治療。若濕氣中夾雜熱邪,則要去掉桂尖,加入茵陳蒿、防己、黃柏、炒梔子等藥物。
前陰屬於肝臟。若肝火旺盛,就會導致莖中不適,嚴重者會出現割痛,或伴隨血淋。可用龍膽瀉肝湯,加入肉蓯蓉;或用地黃湯,加入肉蓯蓉、黃柏、車前子等藥物治療。若是血淋,則要加入地榆、蒲黃。
腎為水臟,膀胱為水府。若腎陰虛,導致水源枯竭,就會出現小便無法順利排出的情況。可用知柏地黃湯,少量加入肉桂以反佐。若是陽虛無法化水,則用金匱腎氣丸治療。
以上是按照不同臟腑來施治,符合三焦是水液通道的意義。陳修園用五淋散來統治三焦,我認為不如將中、下焦分開治療,並針對不同臟腑來施治,更加精細。
濁,指的是小便不清澈,呈現白色、黃色、青色或紅色等。就像夏天洪水泥沙一樣,是濕熱所導致的。濕氣嚴重者可用胃苓湯,加入黃芩、黃連、黃柏、白朮等藥物治療。熱邪嚴重者可用茵陳蒿、梔子、黃柏、秦皮、木通、車前子、防己、甘草梢等藥物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是敗精導致的濁,可能是因為思淫不遂,或是性行為過度導致精液滯留。可用萆薢分清飲,加入鹿角屑、桑螵蛸、白芍、肉蓯蓉等藥物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是中氣虛弱,小便滴在地上會馬上變色。可用六君子湯或歸脾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