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血證論》~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心煩

煩者,心不安也。心為火臟,化生血液,轉賴血液以養其火。故心字篆文,即是倒火。火降則心寧也。失血家亡血過多,心火失其滋養,故多發煩。火太甚者,舌上黑苔,夜不能寐,黃連阿膠湯主之。心中懊憹者,以火不得宣,故鬱而不樂也。宜梔子豉湯,加連翹桔梗大力生地遠志黃連草梢治之。

若火不甚,而血太虛者,心中了戾不得,是為虛煩。歸脾湯加硃砂麥冬炒梔子治之。逍遙散加龍骨棗仁亦治之。仲景酸棗仁湯,尤為治煩要藥。若煩而兼躁,手足妄動,此為虛中夾實,內有燥屎,必見二便不調,發熱口渴,脈數有力等證。在傷寒為承氣證,在失血家,須兼顧其虛,宜玉燭散。或用玉女煎加元明粉。煩躁之極,循衣摸床,小便利者,陰尚未盡,猶可救一二。小便不利,死不治矣。此與陰躁不同。陰躁不煩而但躁,且必現陰寒可據之證,須細辨之。

又有產後血虛,心煩短氣者,雖同是心煩,然產血下行,氣多虛脫,其血之虛,皆由於氣虛。故心煩而必兼短氣。宜歸脾湯,當歸補血湯,養榮湯等,以補氣者生血,而心煩自愈。至吐血家,則其氣上逆,多是氣實血虛,證見心煩,尤血不養心之甚者也。若再補其氣,則氣益甚,而血益虛,心愈不得其安矣。治宜補血清火,硃砂安神丸治之。須參看臥寐怔忡驚悸門。

白話文:

心煩,就是心神不安。心臟屬火,能生成血液,又需依靠血液來滋養它的火性。所以「心」字的篆體就像倒著的火,火降下來,心就能安寧。失血的人,如果失血過多,心火失去滋養,就容易感到心煩。如果火氣太旺,舌頭上會出現黑色的苔,晚上睡不著,可以用黃連阿膠湯治療。心中煩悶不安,是因為火氣無法宣洩,所以鬱結而不快樂,可以用梔子豉湯,加上連翹、桔梗、大力子、生地、遠志、黃連和甘草梢來治療。

如果火氣不旺盛,而是血太虛弱,心中煩亂不安,這就是虛煩。可以用歸脾湯加上硃砂、麥冬、炒梔子來治療,逍遙散加上龍骨、棗仁也可以治療,張仲景的酸棗仁湯更是治療心煩的重要藥方。如果心煩還兼有躁動,手腳亂動,這是虛中夾雜實邪,體內有燥屎,一定會出現大小便失調、發熱、口渴、脈象快速有力等症狀。在傷寒病中屬於承氣湯證,在失血的人,要兼顧他的虛弱,可以用玉燭散,或是用玉女煎加上元明粉。煩躁到極點,亂摸衣服、亂摸床鋪,但小便順暢的,表示陰氣尚未完全耗盡,還可以救治;如果小便不順暢,就沒辦法救治了。這跟陰躁不同,陰躁雖然躁動卻不心煩,而且一定會出現陰寒的症狀,需要仔細分辨。

另外,產後因為血虛而感到心煩、氣短的,雖然也都是心煩,但是產後血液下行,氣多虛脫,這種血虛多半是因為氣虛造成的,所以心煩一定會兼有氣短。可以用歸脾湯、當歸補血湯、養榮湯等藥方,以補氣來生血,心煩自然就會好轉。至於吐血的人,因為氣逆上衝,多半是氣盛血虛,症狀是心煩,這是因為血虛到非常嚴重,無法滋養心臟。如果再補氣,反而會讓氣更盛、血更虛,心就更加不安寧。治療應該要補血清火,可以用硃砂安神丸來治療,並且要參考失眠、心悸、驚悸等篇章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