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 卷四 (1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3)

1. 產血

敗血乾脾,則嘔逆腹脹,不能飲食。生化湯,加半夏、茯苓、枳殼、厚朴。如發為水腫,是血從水化,而變為水,與血變為膿無異。既從水化,則從水治之,五苓散,加蒲黃、丹皮以利之。

總之,血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知產血上逆之為病,則愈知吐衄之血上逆為病也。但吐衄與產血,其病原不同,故治法亦異。此外尚有數證,乃產後多有之證,亦與吐衄義可參觀,因連類及之,條列如下。

產後喘促,最危之候,因榮血暴竭,衛氣無依,為血脫氣散之證,宜參附湯飲之,四磨湯亦可。若因敗血乘肺,氣喘目黑,鼻起煙煤者,是為肺氣將絕之證,參蘇飲治之。二證,一是腎氣虛脫,而陽上越,一是肺氣虛竭,而血上乘。兩方皆主人參,大生水津。水者,氣之母也。

方主補氣,故用人參以滋水,滋水即是補氣,而陽上越者,佐附子以引之歸根;血上乾者,佐蘇木以速之下降,誠產後救危之良方。男子血氣脫絕之證,亦不能外此義也。

產後汗出,身微似汗者吉。蓋產後血虛,微汗則氣來就血,陽來和陰,汗者氣分之水也。產後血不足而氣有餘,故微泄其氣,以與血配,最吉之兆。若陰虛於內,陽浮於外,濈濈汗出,是為自汗,與微汗有別,法宜補陰而引陽,聖愈湯,加附子、五味、麥冬、龍骨治之。若大汗亡陽,

其汗如水之流,乃元氣脫散,氣即水也,氣脫故大汗,非大劑參附湯,不能回陽。又有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者,乃血不得其和,氣因鬱而上蒸,故但頭汗,仲景謂之鬱冒,用小柴胡湯解之。盜汗陰虛者,當歸六黃湯治之。此與吐衄家汗出諸證有相通處,宜參觀之。產後發熱,

因陰血暴傷,陽無所附,四物湯加炮姜,從陰引陽,為正治之法。若頭痛惡寒而發熱者,屬外感,不當作尋常傷寒治之,惟宜用四物湯,加荊芥、柴胡、蔥白,和血解表而愈。又有停食發熱者,必見脹悶、噯氣、嘔噦等證,異功散,加山楂、神麯、麥芽、厚朴、生薑治之。若因瘀血壅滯而發熱者,

必見身腹等處刺痛之證,生化湯治之。若去血過多,煩躁口渴,面赤身熱者,當歸補血湯治之。若陰虛陽無所附,孤陽外越,而發熱者,急進參附湯救之。金鑑此條,於產後發熱虛實之證略備,與男子亡血發熱者,治法相同。但亡血是血上行,產後是血下行,一逆一順,其間略有不同耳。

產後雜證猶多,所舉數條,皆與吐血之證有互相發明者,其餘不及備載,另有產科諸書可查。

又補論曰,產後氣下泄,故多脫證;吐血氣上逆,故少脫證。吐血之脫證皆宜降,產後之脫證則宜升,此絕不同。

白話文:

產血

如果產後血敗壞導致脾臟功能衰竭,就會出現噁心嘔吐、腹脹,無法進食的情況。這時可以用生化湯,並加入半夏、茯苓、枳殼、厚朴等藥材來治療。如果病情發展成水腫,表示血已經轉化成水,這跟血變成膿的道理一樣。既然是從血轉化成水,就應該以治療水腫的方式來處理,可以使用五苓散,並加入蒲黃、丹皮等藥材來利水。

總之,產後血往下走是順,往上走是逆。了解產後血上逆會導致疾病,就能更清楚知道吐血、鼻血等血往上逆的病理。但是吐血鼻血和產後血上逆的病因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此外,產後還有一些常見的症狀,這些症狀與吐血鼻血的病理有相似之處,因此一併列出說明,以便互相參考。

產後出現喘促,是最危險的情況。因為榮血大量流失,衛氣失去了依附,屬於血脫氣散的症狀。可以用參附湯來治療,四磨湯也可以考慮。如果因為敗血侵犯肺部,導致呼吸困難、眼睛發黑、鼻孔像煙煤一樣黑,這是肺氣將要耗盡的危險徵兆,可以用參蘇飲來治療。這兩種情況,一種是腎氣虛脫導致陽氣上浮,一種是肺氣虛竭導致血氣上逆。這兩種方劑都以人參為主藥,能夠大量產生津液,而津液是氣的根源。

所以,方劑的主藥是補氣,因此用人參來滋養津液,滋養津液就是補氣。對於陽氣上浮的情況,則用附子來引導陽氣回歸本源;對於血氣上逆的情況,則用蘇木來加速血氣下降。這些都是產後救急的良方,男子氣血脫絕的情況也可以參考運用。

產後微微出汗是好的現象,因為產後氣血虛弱,微微出汗可以讓氣來依附於血,陽氣也因此與陰氣調和。汗是氣所化的水,產後血不足而氣有餘,所以微微地發散氣,來與血相配,這是最吉利的徵兆。如果體內陰氣虛弱,陽氣浮於體表,汗水大量而出,這是自汗,與微微出汗不同,應當補陰並引導陽氣歸位,可以用聖愈湯,並加入附子、五味子、麥冬、龍骨來治療。如果是大汗淋漓,像水一樣流出,這是元氣脫散,因為氣就是水,氣脫散所以大汗。這種情況必須使用大劑量的參附湯才能回陽。還有一種情況是只有頭部出汗,汗水到頸部就停止,這是因為氣血不調,氣鬱結而往上蒸發,所以只有頭部出汗,這在中醫稱為「鬱冒」,可以用小柴胡湯來疏解。如果是盜汗,屬於陰虛,可以用當歸六黃湯來治療。這些情況與吐血鼻血的汗出症狀有共通之處,可以互相參照。產後發熱,

是因為陰血大量損傷,陽氣沒有依附,可以用四物湯加炮薑,來從陰引導陽氣回歸,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頭痛怕冷而發熱,屬於外感,不應該當作一般的傷寒來治療,應該用四物湯,加入荊芥、柴胡、蔥白等藥材,來調和氣血、疏解外邪。還有一種情況是飲食停滯導致發熱,會出現腹脹悶悶、打嗝、嘔吐等症狀,可以用異功散,加入山楂、神曲、麥芽、厚朴、生薑等藥材來治療。如果因為瘀血阻滯而發熱,會出現身體腹部刺痛的症狀,可以用生化湯來治療。如果因為失血過多,導致煩躁口渴、臉色發紅、身體發熱,可以用當歸補血湯來治療。如果陰虛導致陽氣沒有依附,孤陽外越而發熱,必須趕緊服用參附湯來救治。《金鑑》中關於產後發熱的虛實證型解釋得很詳細,與男子失血發熱的治療方法相同。只是男子失血是血往上走,產後是血往下走,一個是逆,一個是順,中間略有不同而已。

產後其他雜病還有很多,以上列舉的幾種都與吐血鼻血的病理有相互印證的地方。其他沒有提到的,可以參考其他婦產科書籍。

補充說明:產後氣是往下洩的,所以容易出現脫證;吐血是氣往上逆的,所以比較少出現脫證。吐血的脫證適合用降氣的方法,產後的脫證則適合用升氣的方法。這兩者是絕對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