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血證論》~ 卷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8)

1. 便膿

枳殼貝母杏仁陳皮。皆肺經調氣之藥。隨宜致用。變化在人。烏有不治之痢哉。

調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此二語。為千古治痢之定法。而亦相沿治痢之套法耳。蓋泛言調血。則歸芍地榆用盡而不效。泛言調氣。而陳皮木香多服而無功。不知木香陳皮。乃調脾氣之藥。痢雖脾病。而其所以逼迫者。肝肺之咎也。知調肝肺。則善調氣矣。血乃血海所總司。

血海居大腸之間。故痢症臍下極痛者。必有膿血。痛不甚者無膿血。以臍下血海之血痛故也。知理血海。則善治血矣。

普明子謂痢證多兼食積。宜用枳殼厚朴大黃。輕則用山楂神麯萊菔子麥芽。此論最淺而中肯。

久痢不止。肺氣下泄。則魄隨之陷。而魄脫則死。肺藏魄。治宜調補肺氣。人參清肺湯以固之。如寒滑者。桃花湯治之。仲景訶黎勒散。即是清肺固脫之方。四神丸。烏梅丸。皆是桃花湯之義。方難盡舉。升提固澀。總須分寒熱用藥。斯無差爽。

休息痢者。止而復作。乃固澀太早。留邪在內。故時復發作。治宜按上治痢之法。視何經見證。則用何經之藥。以消除其邪。伏邪既去。而邪自不作。如羊脂白蜜黃連末服。不過取滑去著。寒去火之義。尤未若視其邪所發見之情。而分經用藥。更為對證。

又補論曰。凡噤口痢。上噤下痢。法宜和中。此與霍亂對看自明。霍亂上吐下瀉。必以和中而愈。則知噤口痢。上噤下痢。亦必以和中而愈。第霍亂是中寒而發。為上下俱脫之證。法主理中湯以溫之。噤口痢上閉下滯。其為中熱可知。熱結於中。上下不開。和中之法。宜反理中湯諸藥。以寒涼治之。生薑瀉心湯去乾薑為宜。人參白虎湯亦佳。

白話文:

[便膿]

枳殼、貝母、杏仁、陳皮這些藥材都是用來調理肺經氣機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效果的好壞取決於用藥的人。如果能善加變化,世上沒有治不好的痢疾。

調理好氣血,那麼便膿自然會痊癒;調理好氣機,那麼裡急後重的感覺也會消除。這兩句話是千古以來治療痢疾的準則,但同時也變成了人們相互沿用的固定模式。如果只是泛泛地說要調理氣血,那麼把當歸、芍藥、地榆等藥材都用遍了也未必有效;如果只是泛泛地說要調理氣機,那麼服用再多的陳皮、木香也未必有功。其實,木香、陳皮是調理脾胃的藥,痢疾雖然是脾胃的病,但導致它發作的原因卻是肝和肺的問題。所以,只要懂得調理肝肺,就能夠更好地調理氣機。血是由血海所主管的,

血海的位置在大腸之間,所以痢疾導致肚臍下方劇痛的,一定會有膿血;痛得不厲害的,就沒有膿血。這是因為肚臍下方的血海疼痛的緣故。只要懂得調理血海,就能夠更好地治療血方面的問題。

普明子認為,痢疾常常會伴隨食積,所以應該使用枳殼、厚朴、大黃。如果食積不嚴重,則可以用山楂、神麯、萊菔子、麥芽。這個觀點雖然很淺顯,卻很中肯。

如果久痢不止,肺氣向下洩漏,魂魄也會隨之沉陷。魂魄一旦脫離,人就會死亡。肺臟掌管魂魄,治療應該調理補益肺氣。可以用人參清肺湯來鞏固。如果屬於寒性滑脫,可以用桃花湯來治療。張仲景的訶黎勒散,也是清肺固脫的方子。四神丸、烏梅丸都是桃花湯的道理。治療的方劑很多,無法一一列舉,總之,在升提、固澀的原則下,必須根據寒熱的不同來用藥,這樣才不會有差錯。

休息痢是指痢疾時好時壞,這是因為過早使用固澀的藥物,導致病邪滯留在體內,所以才會時常復發。治療應該按照之前治療痢疾的方法,觀察是哪個經絡出現了症狀,就用對應經絡的藥物,來消除病邪。當體內的伏邪被清除後,痢疾自然就不會再復發了。像是羊脂、白蜜、黃連末等藥物,只是取其滑利、去除黏著,以及寒涼去火的功效。其實,還不如仔細觀察病邪出現的狀況,然後根據不同的經絡來用藥,這樣才能更對症下藥。

另外還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凡是出現噤口痢(無法進食的痢疾)、上噤下痢(上吐下瀉的痢疾),治療的原則是調和中焦。這個跟霍亂的情況對照來看就清楚了。霍亂會上吐下瀉,必須要通過調和中焦才能痊癒,那麼就可以知道噤口痢、上噤下痢,也必須要通過調和中焦才能痊癒。但是,霍亂是因為中焦受寒而發作,屬於上下都脫虛的症狀,治療的重點是使用理中湯來溫補。噤口痢屬於上閉下滯,可以判斷是中焦有熱,熱邪結在中焦,導致上下不通。調和中焦的方法,應該跟理中湯的藥物相反,改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例如生薑瀉心湯(去掉乾薑),或者人參白虎湯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