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血證論》~ 卷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八 (5)

1. 卷八

跌打損傷。內外瘀血。以此湯行之。此通竅活血。桃仁承氣。小柴胡。小調經諸湯之義。參看自明。不須贅說。

十味參蘇飲

人參(三錢),紫蘇(三錢),半夏(三錢),雲苓(三錢),陳皮(二錢),桔梗(二錢),前胡(二錢),葛根(二錢),枳殼(一錢),甘草(一錢),生薑(三片)

肺之氣生於胃。故用甘草人參。補胃生津以益肺。肺氣旺。則能上行。外達內輸。下降而不郁矣。故凡治肺之方。類以人參為主。然能補津生氣。而不能治氣之郁也。風寒外束。則氣蘊於內。不能上行外達。故用紫蘇前胡粉葛生薑。以發散之。痰飲內停。則氣逆於上。不能內輸下降。

故用夏苓桔枳陳皮。以滲降之。合計此方。乃疏散風寒。降利痰水之平劑。而咳血衄血氣喘之症。及跌打血蘊氣分。皆借用之。亦借疏利之功。使鬱滯去。而血自不遏。

玉燭散

生地(五錢),當歸(三錢),川芎(二錢),白芍(三錢),朴硝(二錢),大黃(一錢),生薑(三片)

治跌打瘀血。發渴身痛便閉。取四物以補調其血。而朴硝大黃。逐瘀去閉。妙在生薑一味。宣散其氣。使硝黃之性。不徒直下。而亦能橫達。俾在外在內之瘀。一併廓清。

竹葉石膏湯

淡竹葉(五錢),石膏(五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麥冬(三錢),半夏(二錢),生薑(三片,粳米(四錢)

口之所以發渴者。胃中之火熱不降。津液不升故也。方取竹葉石膏麥冬以清熱。人參甘草粳米以生津。妙在半夏之降逆。俾熱氣隨之而伏。妙在生薑之升散。俾津液隨之而布。此二藥。在口渴者。本屬忌藥。而在此方中。則轉能止渴。非二藥之功。乃善用二藥之功也。

黃土湯

灶心土(三錢),甘草(一錢),白朮(三錢),熟地(三錢),黃芩(二錢),阿膠(二錢),附子(錢半炮)

血者。脾之所統也。先便後血。乃脾氣不攝。故便行氣下泄。而血因隨之以下。方用灶土草術。建補脾土。以為攝血之本。氣陷則陽陷。故用附子以振其陽。血傷則陰虛火動。故用黃芩以清火。而阿膠熟地。又滋其既虛之血。合計此方。乃滋補氣血。而兼用溫清之品以和之。

為下血崩中之總方。古皆目為聖方。不敢加減。吾謂聖師立法。指示法門。實則變化隨宜。故此方熱症可去附子。再加清藥。寒症可去黃芩。再加溫藥。

赤小豆當歸散

赤小豆(三錢),當歸(三錢)

此治先血後便。即今所謂臟毒。與痔瘡相似。故用當歸以活血。用赤豆色赤入血分。發芽則能疏利血中之結。使血解散。則不聚結肛門。赤豆芽。又能化血成膿。皆取其疏利之功。癰膿故多用之。俱用漿水服。

解毒湯

白話文:

跌打損傷

跌打損傷造成體內外瘀血,可以使用這個藥方來幫助活血化瘀。這個藥方的原理,如同桃仁承氣湯、小柴胡湯和小調經湯等藥方的概念,都是為了疏通氣血,活血化瘀。具體可以參考這些藥方的說明,不需要再多解釋。

十味參蘇飲

藥材組成:人參三錢、紫蘇三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陳皮二錢、桔梗二錢、前胡二錢、葛根二錢、枳殼一錢、甘草一錢、生薑三片

肺的氣息源於胃,所以用甘草和人參來補養胃部,產生津液,以此來增益肺氣。肺氣旺盛,就能向上行散,向外通達,向下順利運行,不會鬱積。因此,治療肺病的藥方,通常以人參為主藥。然而,人參雖然能補津液、生氣,卻不能治療氣機鬱滯的問題。當外感風寒時,氣機被束縛在體內,不能向上行散、向外通達,所以要用紫蘇、前胡、葛根、生薑來發散風寒。如果體內有痰飲停滯,氣機就會向上逆行,不能向內傳輸、向下運行,所以要用半夏、茯苓、桔梗、枳殼、陳皮來滲濕降逆。總之,這個藥方的作用是疏散風寒、降利痰濕,是一個平和的方子。咳血、流鼻血、氣喘等症狀,以及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積於氣分的情況,都可以借用此方,利用它疏通氣血的作用,使鬱滯消散,血自然不會瘀積。

玉燭散

藥材組成:生地五錢、當歸三錢、川芎二錢、白芍三錢、芒硝二錢、大黃一錢、生薑三片

這個藥方治療跌打損傷造成的瘀血,以及由此引起的口渴、身體疼痛、便秘等症狀。方中用四物湯來補益調和氣血,再用芒硝和大黃來攻逐瘀血、解除便秘。妙處在於加入生薑,可以宣散氣機,使芒硝和大黃的藥性不僅僅是向下瀉,也能橫向擴散,使體內外的瘀血都能夠一同清除。

竹葉石膏湯

藥材組成:淡竹葉五錢、石膏五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麥冬三錢、半夏二錢、生薑三片、粳米四錢

口渴的原因是胃中的火熱沒有下降,津液不能向上滋養。這個藥方用竹葉、石膏、麥冬來清熱,用人參、甘草、粳米來產生津液。妙處在於用半夏來降逆,使熱氣跟著下降;用生薑來升散,使津液跟著布散。這兩種藥,對於口渴的人來說,本來是禁忌的藥物,但在這個藥方中,卻能起到止渴的作用。這不是因為這兩種藥本身的功能,而是因為恰當地運用了這兩種藥的功能。

黃土湯

藥材組成:灶心土三錢、甘草一錢、白朮三錢、熟地三錢、黃芩二錢、阿膠二錢、附子一錢半(炮製過)

血,是脾所主管的。先便後血,是脾氣不能固攝所致。因此,大便先排泄,氣隨之下泄,血也跟著一起下泄。這個藥方用灶心土、甘草、白朮來健脾補土,作為固攝血液的根本。氣陷則陽氣也跟著陷落,所以要用附子來振奮陽氣。血受傷則陰虛火旺,所以要用黃芩來清熱。而阿膠和熟地,則是滋補已經虛損的血液。總之,這個藥方是滋補氣血,同時兼用溫熱和清涼的藥物來調和。

這是治療下血、崩漏等症狀的通用方。古代醫家都將它視為神方,不敢隨意加減。我認為,古人制定藥方,是為了指引治療的門路,實際上,治療需要隨機應變。所以這個藥方,如果遇到熱證,可以去掉附子,再加入清熱的藥物;如果遇到寒證,可以去掉黃芩,再加入溫熱的藥物。

赤小豆當歸散

藥材組成:赤小豆三錢、當歸三錢

這個藥方治療先出血後排便的症狀,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腸道毒素,和痔瘡的症狀相似。所以用當歸來活血,用赤小豆,因為其顏色屬赤,能入血分,發芽後更能疏通血液中的結滯,使血能疏散,不積聚在肛門。赤小豆芽,也能使血化成膿,都是取其疏通便利的功能。所以癰瘡膿腫也經常使用赤小豆。服用時用米湯送服。

解毒湯 (沒有藥材組成,單純寫"解毒湯"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