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三十六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六 (15)

1. 金瘡

《蜀志》:關雲長,常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瘡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入骨,當破臂刮骨去毒乃除。云長便伸臂令劈,時方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割炙飲酒,言笑自若。隋末,高開道被箭鏃入骨,命一工拔之不得。開道問之,云畏王痛,開道斬之。

更命一醫,云:我能拔之。以一小斧當刺下瘡際,用小棒打入骨一寸,以鉗拔之,開道飲啖自若,賜醫工絹三百匹。(《槎庵小乘》)

七釐散,專治金瘡跌打損傷,骨斷筋折,血流不止。先以藥七釐,燒酒沖服,復用藥以燒酒調敷傷處,瘡口大則干糝之,定痛止血,立時見效。上硃砂一錢二分水飛淨,麝香一分二釐,冰片一分二釐,乳香一錢五分,紅花一錢五分,明沒藥一錢五分,血竭一兩,兒茶二錢四分,於五月五日午時,為極細末,密貯。每服七釐,不可多服。

劉涓子于丹陽郊外較射,忽有一物,高二丈許,因射而中之,走如電激,聲若風雨,夜不敢進。明日,率數十人尋其蹤跡。至山下,見一小兒,問曰:何往?答曰:主人昨夜為劉涓子所射,取水以洗瘡。因問主人是誰,答曰:是黃父鬼。乃將小兒還。未幾,聞搗聲,遙見三人,一人臥,一人閱書,一人搗藥,即齊聲叫突而前,三人並走,遺一帙癰疽方,一臼藥。時涓子得之,從宋武帝北征,有被瘡者,以藥塗之,隨手而愈。

涓子用方為治,千無一失,演為十卷,號《鬼遺方》。(龔慶先《鬼遺方》敘)

宋元泰中,青州劉𢣺,射一鹿,剖五臟,拾青草塞之,蹶然而起,𢣺怪而拔草,復倒,如此三度。𢣺錄此草種之,多主傷折,俗呼劉𢣺草,亦曰天名精,此草亦寄奴之類。(《槎庵小乘》)

(琇按,前劉涓子及此則,皆脫胎宋祖荻洲事,要其藥皆寄奴也。)

斐昊旻山行,有山蜘蛛,垂絲如疋布,將及旻,旻引弓射殺之,大如車輪,因斷其絲數尺收之,部下有金瘡者,剪方寸貼之,血立止。(《南部新書》)

夏侯鄆為閬州,有人額上有箭痕,問之。云:從馬侍中徵田悅中箭,侍中與一藥,乃用巴豆微炒,同蜣蜋搗塗,斯須,痛定微癢,待極癢不可忍,乃撼動拔之,拔之立出。後以生肌藥敷之乃愈。因以方付鄆云:凡諸瘡皆可療。後鄆至洪州,逆旅主人妻,患瘡呻吟,用此立愈。(《本草綱目》)

受箭鏃不出者,以蜣蜋、巴豆同塗,癢不可當,以雄磁石挾之即出。象牙、牡鼠肝腦、慄屑、烏雞尾、灰白梅仁、瓜仁、齒齧和黑蝨,皆能出箭頭。又針線在肉者,張子和《儒門事親》方,端午取莨菪作丸,黃丹衣之,置臍,而箭頭自出。劉薦叔曰:近日行伍,惟以干莧菜與沙糖塗之,能出箭頭與鉛砲子。此常驗者,則古方所未載也。

白話文:

金瘡

關羽曾多次被流矢射中,一支箭貫穿了他的左臂。雖然傷口癒合了,但每逢陰雨天,骨頭就疼痛不已。醫生說:箭頭有毒深入骨髓,必須剖開手臂,刮骨去毒才能痊癒。關羽便伸出胳膊讓醫生動手術,當時正設宴款待諸將,臂上的血流了一盤又一盤,但他卻一邊飲酒作樂,談笑自若。隋朝末年,高開道被箭頭射中骨頭,請一位工匠拔箭,卻拔不出來。高開道問他原因,工匠說害怕高開道疼痛,高開道便殺了工匠。又找了一位醫生,醫生說他能拔出來,便用一把小斧頭在傷口處劃開,用小棒將箭頭往裡打入一寸,然後用鉗子拔出來。高開道一邊飲酒吃東西,一邊看著醫生操作,事後還賞了醫生三百匹絹。

七釐散專治刀傷、跌打損傷、骨折、出血不止等症狀。先取七釐克藥材,用燒酒沖服,然後再用藥材加燒酒調勻敷在傷口上,傷口大的話就用藥粉乾燥敷裹。此藥能止痛止血,效果立竿見影。配方:硃砂一錢二分(水飛淨),麝香一分二釐,冰片一分二釐,乳香一錢五分,紅花一錢五分,沒藥一錢五分,血竭一兩,兒茶二錢四分。五月五日午時將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密封保存。每次服用七釐克,不可過量。

劉涓子在丹陽郊外射箭,忽然射中一個高約兩丈的東西,那東西像電一樣飛快地跑走,聲音像風雨一樣,當晚他不敢前進。第二天,他帶領幾十人尋找蹤跡,在山下發現一個小孩,問他去哪裡,小孩回答:我家主人昨晚被劉涓子射傷了,現在去取水清洗傷口。劉涓子問小孩主人是誰,小孩說是黃父鬼。劉涓子便將小孩送回去。沒多久,就聽到搗藥的聲音,遠遠看見三個人,一人躺著,一人看書,一人在搗藥。他們看見劉涓子就齊聲大喊並跑走了,只留下了一本癰疽的方子和一臼藥。劉涓子得到了這方子,後來隨宋武帝北征,遇到患有瘡瘍的人,便用這藥塗抹,傷口馬上就痊癒了。

劉涓子用此方治病,從未失手,後來將其整理成十卷,命名為《鬼遺方》。

宋元泰年間,青州人劉𢣺射中一隻鹿,剖開鹿的五臟,用青草塞進去,鹿竟然站起來了。劉𢣺感到奇怪,拔出青草,鹿又倒下了,這樣重複了三次。劉𢣺採集了這種草的種子種植起來,發現這種草很有效治療傷折,人們就稱它為「劉𢣺草」,也叫「天名精」,此草與寄奴藥物類似。

(按:前文提到的劉涓子以及此例,都脫胎於宋祖荻洲的故事,其藥物都是寄奴。)

斐旻在山裡行走時,遇到一隻山蜘蛛,蜘蛛垂下的絲線像匹布一樣長,差點碰到斐旻。斐旻彎弓射殺了蜘蛛,那蜘蛛大如車輪,斐旻便剪下幾尺長的蜘蛛絲,部下有人受了刀傷,便剪下一寸見方的蜘蛛絲貼在傷口上,血立刻止住了。

夏侯鄆擔任閬州刺史時,遇到一個人額頭上有箭痕,詢問之下得知此人是在馬侍中征討田悅時中箭,侍中給了他一種藥,是用巴豆略微炒一下,和蜣螂一起搗碎後塗抹在傷口上。一會兒,疼痛減輕,略微發癢,等到癢得受不了的時候,箭頭就會自己動起來,然後就能拔出來。拔出箭頭後,再用生肌藥敷在傷口上,傷口就癒合了。侍中將此方告訴夏侯鄆,說凡是各種瘡瘍都可以治療。後來夏侯鄆到洪州,旅店老闆的妻子患有瘡瘍,痛苦呻吟,夏侯鄆用此方治療,很快就痊癒了。

箭頭射入肉中拔不出來時,可以用蜣螂和巴豆一起塗抹,癢得受不了時,用磁石夾住箭頭,箭頭就能取出來。象牙、老鼠肝腦、栗子殼屑、烏雞尾、灰白梅仁、瓜子仁、齒齧、和黑蝨子,都能取出箭頭。至於針線扎入肉體的情況,張子和的《儒門事親》中記載:端午節取莨菪製成藥丸,用黃丹包裹,放在肚臍上,針線就能自己出來。劉薦叔說:近來軍隊中,常用干莧菜加砂糖塗抹在傷口上,就能取出箭頭和鉛彈,這是常用的方法,古方中沒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