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三十四(外科)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四(外科) (10)

1. 流注

如久而瘡寒者,更用豆豉餅或附子餅灸之。有膿管或瘀肉者,用針頭散腐之自愈,錠子尤效。若不補氣血,及不慎飲食起居七情,俱不治。(雄按:因於痰飲者,亦甚多也。)

一男子元氣素弱,時患流注,胸膈不利,飲食少思。欲治健脾胃,解鬱結,養氣血。彼不從,乃服辛香流氣之劑,致腹脹。又服三稜、蓬朮、厚朴之類,飲食愈少,四肢微腫,兼腰腫一塊,不潰而歿。蓋此症本虛痞,今用克伐之劑,何以不死?況辛香燥熱之劑,但能劫滯氣,取快於一時。若不佐制,過服益增鬱火,煎熬氣液為痰,日久不散,愈成流注之症。

一聘士流注久潰,肌肉消瘦,發熱作渴,惡寒飲食。以六君子加歸、耆、附子,服數劑,患處遂紅活。又服十全大補湯三十餘劑,膿漸稠而愈。後惑於人言,謂盛暑不宜用附子,彼又因場屋不遂意,復患前症,專服敗毒流氣之劑,元氣消爍,肌肉日瘦。醫以為不治,自分不起。

其師滕洗馬雲:曏者病危,得附子藥而起。今藥不應,以致危篤,何不仍服附子藥?遂復求治,其脈微細,症屬虛寒,並無邪毒,仍用附子藥乃得愈。

賈閣老子患流注,脈數作渴,不喜飲冷,膿水清稀,面帶赤色。曰:此氣血虛而兼火也,治難奏功。彼以為迂,別服燥濕分利之劑,兩月餘反加煩渴,寒熱往來。復邀治,形體已脫。曰:雖治亦無功矣。後果不起。

陳進士遂初,年逾三十,患腹腫硬,逾年而瘡頭破,時出血水。此七情所傷,榮氣絕於肉理而然,名曰流注。診之,肝脈澀。蓋肝病脈不宜澀,小腹正屬肝經,須澀脈退,乃可愈。欲以甘溫之劑,補其氣血,令自消潰。不信,仍服攻伐之藥,致氣血愈虛,果歿於金旺之月。丹溪云:諸經惟少陽厥陰之生癰疽,宜預防之,以其多氣少血也。

少血而肌肉難長,瘡久不合,必成敗症。苟不知此,輒欲用峻利毒藥,以伐其陰分之血,則其禍不旋踵矣。

一室女背腫,結一塊如鈔大而不焮,但倦怠少食,日晡發熱,脈軟而澀,此虛勞氣鬱所致也。用益氣養血開鬱之藥,又令飲人乳,精神稍健。彼不深信,又複流氣飲,飲食遂少,四肢痿軟,乃悔之,復求治。以為決不可起矣,後果斃。

一男子年三十餘,素飢寒,患右肋腫如覆瓢,轉作水聲,脈數。經曰:陰虛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甚則肉腐為膿,即此症也。及按其腫處即起,是膿已成矣。遂以濃煎黃耆六一湯,(耆六草一。)令先飲二鍾,然後針之,膿出數碗,而虛症並至。遂以大補藥治之,三月餘而愈。

大抵膿血大泄,氣血必虛,當峻補之。雖有他病,皆宜緩治。蓋元氣一復,諸症自退。若老弱之人,不問腫潰,尤當補也。

一婦人十九,腰間腫一塊,無頭,色不變,三月不潰,飲食少思,肌肉日瘦。此寒搏腠理,榮氣不行,鬱而為腫也,名曰濕毒流注。百餘劑,元氣復而腫消。後因勞役怒氣,經行不止,服涼血之劑,其血如崩。此因脾氣復傷下陷,而血從之。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歸脾湯而愈。

白話文:

流注

久治不愈的寒性瘡瘍,可用豆豉餅或附子餅灸療。若有膿管或瘀肉,可用針挑破腐肉使其自行癒合,藥錠效果更佳。如果不注重補益氣血,並且不注意飲食起居和情緒,則難以治癒。(雄按:因痰飲而發病者也很多。)

一個男子原本元氣就虛弱,經常患流注,胸膈不舒服,食慾不振。想治療的方法是健脾胃、解鬱結、養氣血。但他沒有採納,反而服用辛香走竄泄氣的藥物,導致腹脹。又服用三稜、蓬朮、厚朴等藥物,食慾更差,四肢輕微腫脹,腰部還腫了一塊,沒有潰爛就去世了。這種病症本是虛弱導致的痞塊,卻用攻伐之劑,怎麼能不死?況且辛香燥熱的藥物,只能暫時去除阻塞的氣滯,取得一時的快感。如果不加以制約,過量服用反而會增加鬱火,煎熬氣血而化為痰,日久不散,病情會越來越嚴重,形成流注。

一個秀才患流注久潰,肌肉消瘦,發熱口渴,惡寒,食慾不振。用六君子湯加當歸、黃耆、附子,服用幾劑後,患處就紅潤有活力了。又服用十全大補湯三十多劑,膿液逐漸變稠而痊癒。後來聽信他人之言,認為盛暑不宜服用附子,因為科考不順心,舊病復發,專服用敗毒泄氣的藥物,元氣耗損殆盡,肌肉日漸消瘦。醫生認為無法治癒,他自己也自暴自棄。

他的老師滕洗馬說:以前病情危急,服用附子藥才得以痊癒。現在藥物不對症,導致病情危重,為何不繼續服用附子藥?於是再次求醫,脈象微弱細小,症狀屬於虛寒,沒有邪毒,再次服用附子藥就痊癒了。

賈閣老子患流注,脈象數,口渴,不喜歡喝冷飲,膿水稀薄清亮,臉色發紅。我說:這是氣血虛弱又兼有火熱之症,治療很難奏效。他不相信,另服燥濕洩利之劑,兩個多月反而更加煩渴,寒熱往來。再次邀請我治療,身體已經極度虛弱。我說:即使治療也無效了。結果不久就去世了。

陳進士遂初,三十多歲,患腹部腫脹堅硬,一年多後瘡頭破裂,時有血水流出。這是七情所傷,營氣阻塞在肌肉組織中造成的,叫做流注。診脈,肝脈澀滯。肝病脈象不應澀滯,小腹正好屬於肝經,必須澀脈消除,才能痊癒。我想用甘溫的藥物,補益氣血,讓它自行消散潰爛。他不相信,仍然服用攻伐的藥物,導致氣血更加虛弱,最終在金旺之月去世了。丹溪說:各經脈中只有少陽厥陰經容易生癰疽,應該預防,因為它們多氣少血。

少血則肌肉難以生長,瘡瘍久治不愈,必然變成敗症。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就盲目使用峻猛的毒藥,去攻伐陰分之血,那麼禍患就會很快到來。

一個女子背部腫脹,結了一塊腫塊,像鈔票那麼大,不紅腫熱痛,只是倦怠、食慾不振,下午發熱,脈象軟弱而澀滯,這是虛勞氣鬱所致。用益氣養血、開鬱的藥物,又讓她喝人乳,精神稍微好轉。她不深信,又服用泄氣的藥物,食慾更加減少,四肢痿軟,才後悔,再次求醫。我認為她肯定救不活了,結果果然去世了。

一個男子,三十多歲,素體怕冷,患右肋腫脹,像覆蓋的瓢一樣大,按壓時有水聲,脈象數。經書上說:陰虛陽氣相互侵襲,寒邪化為熱邪,熱邪嚴重就會使肌肉腐爛化膿,就是這種病症。我按壓腫塊的地方,腫塊就起來了,說明膿已形成。於是用濃煎黃耆六一湯(黃耆六味,其他藥材一味),讓他先喝兩碗,然後再用針刺,流出幾碗膿液,虛症也隨之而來。於是用大補的藥物治療,三個月後痊癒了。

總之,膿血大量流失,氣血必然虛弱,應該峻補。即使有其他疾病,也應該緩慢治療。因為元氣恢復了,其他症狀自然會消退。對於年老體弱的人,不論腫塊是否潰爛,都應該補益。

一個十九歲的婦女,腰間腫了一塊,沒有膿頭,顏色沒變,三個月沒有潰爛,食慾不振,肌肉日漸消瘦。這是寒邪阻塞皮膚腠理,營氣不能運行,鬱積而形成腫塊,叫做濕毒流注。服用一百多劑藥後,元氣恢復,腫塊消退。後來因為勞累和生氣,月經不斷,服用涼血的藥物,血流如崩。這是因為脾氣再次受損下陷,導致出血。早晨服用補中益氣湯,晚上服用歸脾湯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