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三十四(外科)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四(外科) (5)

1. 瘰癧

田氏婦年逾三十,瘰癧已潰不愈。與八珍湯加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貝母,五十餘劑,形氣漸轉。更與必效散二服,瘡口遂合。惟氣血未平,再與前藥三十餘劑而愈。後田生執此方,不問虛實,概以治人,殊不知散中斑貓性毒,雖瘰癧多服則損元氣。若氣血實者,以此下之,而投補劑,或可愈。

或虛而用下藥,或用追蝕藥,瘀肉雖去,而瘡口不合,反致難治。

一儒者癧愈後,體瘦發熱,晝夜無定,此足三陰氣血俱虛。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二十餘劑,又用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及六味而愈。

儒者張子容素善怒,患瘰癧久而不愈,瘡出鮮血,左關弦洪,重按如無,此肝火動而血妄行,症屬氣血俱虛。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肺,六味丸以滋腎而愈。

陸子溫病兩耳下腫硬,用伐肝軟堅之劑益甚,其脈左關弦緊,左尺洪數,此腎水虧損而筋攣也。當生肺金滋腎水,則肝得血而筋自舒矣。彼不悟,仍服前藥,竟至不起。

楊乘六治俞某患瘰癧,左右大小十餘枚,俱堅硬如石,頭項腫大,不能轉側,吐血咳嗽,夢遺半年,皆服滋陰降火,固精伐肝之劑。脈之,弦勁中兼見躁動,左關尺獨緊,細如刃,口舌青嫩而胖滑,知其肝膽用事,肝膽先病,延及心脾。其痰嗽不絕者,肝氣虛逆,痰隨氣上也;其夢泄不止者,肝血虧損,疏泄失職也;其瘰癧腫大,肝火鬱結不舒也。乃以養榮湯,內加肉桂,月餘已有痊意。

更以前方佐歸脾養心,二方消息守服,三月而愈。

周漢卿治錢塘王氏女,生瘰癧,環頭及腋凡十九竅,竅破白瀋出,將死矣。漢卿為剔竅貫深二寸,其餘烙以火,(灸之也。)數日結痂愈。(《明史》)

張子和治一婦人,病瘰癧,延及胸臆,皆成大瘡相連,無好皮肉。張曰:火淫所勝,治以鹹寒。命以滄咸吐之,一吐而著痂。再用涼膈散、解毒湯等劑,皮肉乃復如初。

灸瘰癧,以手仰置肩上,微舉肘,取肘骨尖上是穴,隨所患處,左即灸左,右即灸右,艾炷如小筋頭許,三壯即愈。復作即再灸如前,不過三次,永絕根本。先倅湯壽資宰鍾離,有一小鬟,病瘡已破,傳此法於本州一漕官,早灸,晚間膿水已乾,凡兩灸遂無恙。後屢以治人皆驗。

駱安之妻患四五年,瘡痂如田螺,靨不破退,辰時著艾,申後即落。所感頗深,凡三作三灸,遂除安矣。

薛立齋治一男子,素嗜欲且勞神,惡熱喜冷,仲冬始衣綿,乃患瘰癧,脈洪大無力,曰:此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陽氣浮散於外而惡熱也。敗毒散加芩、連、山梔,服四劑少愈。再以四物湯加芩、連、白芷、桔梗根、甘草、金銀花,數劑而消。(雄按:既云此脈為陰耗陽浮,何以第十三條主以補中益氣耶?此用敗毒,亦系發表太過也。)

白話文:

瘰癧

田氏婦女三十多歲,患瘰癧潰爛久治不癒。醫生用八珍湯加入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貝母等藥,服用五十多劑後,病情略有好轉。接著又服用兩劑必效散,瘡口終於癒合。但氣血尚未調和,又繼續服用前面相同的藥方三十多劑才痊癒。後來田氏丈夫用此方治療他人,不分虛實,濫用藥物,卻不知此方中藥物有毒性,瘰癧患者服用過多會損傷元氣。如果氣血實證的患者服用此方,再配合補益的藥物,或許可以治癒;但若為虛證患者服用此下瀉的藥物,或使用腐蝕性藥物,即使清除瘀肉,瘡口也難以癒合,反而更加難治。

一位儒者瘰癧痊癒後,身體消瘦、發熱,晝夜不安,這是足三陰經氣血皆虛的表現。醫生用八珍湯加入麥冬、五味子等藥,服用二十多劑,又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麥冬、五味子及六味地黃丸,才痊癒。

儒者張子容性格暴躁,患瘰癧很久不癒,瘡口流鮮血,左關脈弦數有力,重按卻感覺不到脈搏,這是肝火旺盛導致血液妄行,症狀屬於氣血俱虛。醫生用補中益氣湯補益脾肺,用六味地黃丸滋養腎臟而痊癒。

陸子溫患病,兩耳下腫硬,服用瀉肝軟堅的藥物後病情反而加重,左關脈弦緊,左尺脈洪數,這是腎水虧損導致筋脈攣縮。應該滋養肺金以滋潤腎水,則肝臟能得到血液滋養,筋脈自然舒緩。但他沒有明白這個道理,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最終不治身亡。

楊乘六治療俞某的瘰癧,左右兩邊大小十多個,都堅硬如石,頭頸腫大,不能轉動,吐血咳嗽,遺精半年。他一直服用滋陰降火、固精瀉肝的藥物。醫生診脈後發現,脈象弦勁且躁動,左關、尺脈獨緊,細如刀刃,舌苔青嫩而胖滑,知道這是肝膽功能失調,肝膽先病,累及心脾。他咳嗽不止是因為肝氣虛逆,痰隨氣上;遺精不止是因為肝血虧損,疏泄功能失職;瘰癧腫大是因為肝火鬱結不舒。於是用養榮湯加入肉桂,一個多月後病情好轉。

接著再用之前的方子輔以歸脾湯養心,兩個方子交替服用,三個月後痊癒。

周漢卿治療錢塘王氏女子,患瘰癧,環繞頭頸及腋下共有十九個孔洞,孔洞破裂流出白色膿液,將要死亡。周漢卿為她剔除孔洞,深入二寸,其餘部分用火烙(灸法),數日後結痂痊癒。(出自《明史》)

張子和治療一位婦人,患瘰癧,蔓延到胸臆,都成了相互連接的大瘡,沒有好皮肉。張子和說這是火毒熾盛,用鹹寒之物治療。於是用滄州鹽讓他嘔吐,吐一次就結痂。接著再用涼膈散、解毒湯等藥物,皮肉就恢復如初。

灸治瘰癧的方法:將手放在肩上,稍微抬起肘部,在肘骨尖上取穴,根據患病部位,左側患病則灸左側,右側患病則灸右側,艾炷大小如小筋一般,灸三次即可痊癒。如果復發,再按上述方法灸治,最多三次,就能徹底根治。從前湯壽資宰鍾離府中有一位小丫鬟,患瘡潰爛,將此方法傳給本州一位漕官,早晨灸治,晚上膿水就乾了,灸兩次就痊癒了。後來多次用此法治療病人,都得到了驗證。

駱安之妻患病四五年,瘡痂像田螺一樣,潰爛不愈。辰時(早上7-9點)施以艾灸,申時(下午3-5點)就脫落。病情較重,共做了三次艾灸,就痊癒了。

薛立齋治療一位男子,平時嗜欲過度,勞神傷精,怕熱喜冷,仲冬才穿棉衣,於是患了瘰癧,脈洪大而無力。他說這是陰氣耗損,陽氣無處依附,陽氣浮散於外,所以怕熱。於是用敗毒散加入黃芩、黃連、山梔子,服用四劑後略有好轉。接著又用四物湯加入黃芩、黃連、白芷、桔梗根、甘草、金銀花等藥,服用幾劑後痊癒。(雄按:既然說是陰氣耗損、陽氣浮散,為什麼第十三條(指儒者張子容的病例)卻用補中益氣湯?而這裡用敗毒散,也是發表過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