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三十四(外科) (1)
卷三十四(外科) (1)
1. 瘰癧
薛立齋治一男子,患瘰癧腫痛,發熱,大便秘結。以射干連翹散,服六帖,熱退大半。以仙方活命飲四帖而消。
一男子患此症,腫硬不作膿,脈弦而數,以小柴胡湯兼神效栝蔞散,各數劑,及隔蒜灸數次,月餘而消。
一婦人頸腫不消,與神效栝蔞散,六劑少退。更以小柴胡湯加青皮、枳殼、貝母,數劑消大半。再以四物對小柴胡,數劑而平。
一男子因怒,項下結核,腫痛痞悶,兼發熱。用方脈流氣二帖,胸膈利。以荊防敗毒散,二帖而熱退。肝脈尚弦澀,以小柴胡加芎、歸、白芍,四劑,脈症頓退。以散腫潰堅丸,一料將平。惟一核不消,乃服遇仙無比丸,二兩而痊。
薛立齋治一婦人,久郁,患瘰癧不潰,既潰不斂,發熱口乾,月水短少,飲食無味,日晡尤倦。以益氣養榮湯,二十餘帖少健。謂須服百帖,庶保無虞。彼欲求速效,反服斑貓之劑,及數用追蝕毒藥,去而復結,致不能收斂,出水不止,遂不救。此症屬虛勞氣鬱所致,宜補形氣,調經脈。
未成者自消,已成自潰。若投慓悍之劑,則氣血愈虛,多變為瘵症。然堅而不潰,潰而不合,氣血不足明矣。況二經之血,原自不足,不可不察。
一男子瘰癧潰久不斂,神思困倦,脈虛。欲投以托裡,彼以為迂,乃服散腫潰堅湯。半月餘,果發熱,飲食愈少。復求治,投益氣養榮湯三月,喜其謹守,得以收效。齊氏云:結核無膿,外症不明者,並宜托裡;膿未成者,使膿早成;已潰者,使新肉早生;血氣虛者,托裡補之;陰陽不和,托裡調之。大抵托裡之法,使瘡無變壞之症。(所以宜用也。)
一男子瘰癧久不斂,膿出更清,面黃羸瘦,每清晨作利瀉,與二神丸,數服瀉止。更以六君子湯加芎、歸,月餘肌體漸復。灸以豆豉餅,及用補劑作膏藥貼之,三月餘而愈。
一婦人患此症,潰後核不腐,以益氣養榮湯三十餘劑,更敷針頭散腐之,再與前湯三十餘劑而斂。
一男子瘰癧未潰,倦怠發熱,以補中益氣湯治之少愈。以益氣養榮湯,月餘而潰,又一月而痊。
一婦人肝經積熱,患瘰癧作痛,脈沉數。以射干連翹湯,四帖少愈。更用散腫潰堅丸,月餘而消。丹溪云:瘰癧必起於足少陽一經,不守禁忌,延及足陽明經,食味之厚,鬱氣之久,曰毒、曰風、曰熱,皆此二端。拓引變換,頭分虛實,虛者可慮。此經主決斷,有相火,且氣多血少。
婦人見此,若月水不調,寒熱變生,稍久轉為潮熱,自非斷欲食淡,神醫不能療也。
一室女年十七,項下時或作痛,乍寒乍熱如瘧狀,肝脈弦長,此血盛之症也。先以小柴胡湯二劑,少愈。更以地黃丸治之而痊。《婦人良方》云:寡婦之病,自古未有言也,惟《倉公傳》與褚澄略為論及。言寡者,孟子所謂無夫曰寡是也。如師尼喪夫之婦,獨陰無陽,欲男子而不可得,是以鬱悒而成病也。
白話文:
薛立齋治療一位男子患有瘰癧,腫痛發熱,便秘。先用射干連翹散六帖,退熱大半;再用仙方活命飲四帖,瘰癧便消。
另一位男子患有瘰癧,腫硬無膿,脈象弦數,用小柴胡湯和神效栝蔞散數劑,並配合隔蒜灸數次,一個多月後痊癒。
一位婦女頸部腫脹不消,服用神效栝蔞散六劑,腫脹略微消退。之後改用小柴胡湯加青皮、枳殼、貝母數劑,腫脹消退大半。最後再用四物湯合小柴胡湯數劑,病症痊癒。
一位男子因發怒,頸部出現結核,腫痛煩悶,並發熱。先用方脈流氣湯二帖,胸膈舒暢;再用荊防敗毒散二帖,退熱。因肝脈仍弦澀,便用小柴胡湯加川芎、當歸、白芍藥四劑,脈症明顯好轉。最後服用散腫潰堅丸一料,幾乎痊癒,僅剩一個結核未消,服用遇仙無比丸二兩後痊癒。
薛立齋治療一位長期鬱悶的婦女,患有久治不癒的瘰癧,潰瘍後難以癒合,發熱口乾,月經量少,食慾不振,下午尤感疲倦。用益氣養榮湯二十餘帖,症狀略有好轉。薛齋建議需服用一百帖才能確保痊癒,但該婦女求速效,反而服用斑貓等刺激性藥物,以及多次使用腐蝕性藥物,結果導致潰瘍反覆,膿液不止,最終無法治療。此症屬氣虛血瘀,鬱氣凝滯所致,應以補益氣血,調和經脈為治。
未成熟的瘰癧會自行消退,已成熟的會自行潰瘍。若使用過於峻猛的藥物,則會導致氣血更加虛弱,多會轉化為瘵病。瘰癧堅硬不潰或潰瘍不癒合,都說明氣血不足,尤其是肝腎經的血氣不足,不可不察。
一位男子瘰癧潰瘍久不癒合,精神萎靡,脈象虛弱。想用托裡法治療,但患者認為方法迂迴,便服用散腫潰堅湯。半個月後,反而發熱,食慾更差。再次求醫,服用益氣養榮湯三個月,因患者謹慎服藥,最終得以痊癒。齊氏認為:結核無膿,外在症狀不明者,都應該採用托裡法;膿未形成者,用托裡法促使膿瘍早日形成;已潰瘍者,用托裡法促使新肉早日長出;氣血虛弱者,用托裡法補益氣血;陰陽失調者,用托裡法調節陰陽。總之,托裡法可以防止瘡瘍惡化。(所以應該使用。)
一位男子瘰癧久不癒合,流出的膿液清澈,面黃肌瘦,每天清晨腹瀉。服用二神丸數次後,腹瀉停止。再服用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一個多月後,身體逐漸恢復。用豆豉餅灸,並用補益藥物製成膏藥貼敷,三個月後痊癒。
一位婦女患有瘰癧,潰瘍後結核未腐,服用益氣養榮湯三十餘劑,再用針頭散敷於患處以消散腐肉,再服用益氣養榮湯三十餘劑後,傷口癒合。
一位男子瘰癧未潰,倦怠發熱,服用補中益氣湯後略有好轉。服用益氣養榮湯一個多月後潰瘍,又過一個月痊癒。
一位婦女肝經積熱,患有瘰癧疼痛,脈象沉數。服用射干連翹湯四帖後略有好轉。再服用散腫潰堅丸一個多月後痊癒。丹溪認為:瘰癧必起於足少陽經,若不忌口,則會延及足陽明經,飲食過於肥甘厚味,鬱氣久積,則會產生毒、風、熱等症狀,都與這兩條經絡有關。其症狀變化多端,虛實各異,虛證尤需謹慎。足少陽經主決斷,有相火,且氣多血少。
婦女患此病,若月經不調,寒熱交替,久之則會轉為潮熱,除非戒慾,飲食清淡,否則即使是神醫也難以治療。
一位十七歲的少女,頸部時常疼痛,時冷時熱,像瘧疾一樣,肝脈弦長,這是血盛之症。先用小柴胡湯二劑,略有好轉。再用地黃丸治療痊癒。《婦人良方》說:寡婦的這種病,古書中很少提及,只有《倉公傳》和褚澄略有論述。寡婦是指沒有丈夫的婦女,正如孟子所說“無夫曰寡”。像尼姑或喪夫的婦女,獨陰無陽,渴望得到男子的愛卻無法滿足,因此鬱鬱寡歡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