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二十七 (2)
卷二十七 (2)
1. 疔
一男子患疔,發熱煩躁,脈實。以清涼飲下之而愈。
一男子胸患疔,遍身麻木,脈數而實。急針出惡血,更明灸數壯始痛。服防風通聖散,得利而愈。
一男子左手背患疔,是日一臂麻木,次日半體皆然,神思昏潰,遂明灸至二十餘壯,尚不知痛,又三十餘壯始不麻,至百壯始痛。以奪命丹一服,腫始起,更用神異膏及荊防敗毒散而愈。
一老婦足大趾患疔,甚痛,令灸之,彼不從,專服敗毒藥,致真氣虛而邪氣愈實,竟至不救。蓋敗毒散雖能表散瘡毒,然而感有表裡,所發有輕重,體段有上下,所稟有虛實,豈可一概而用之耶?且至陰之下,藥力之所難到,專假藥力,則緩不及事,不若灸之為良,故下部患瘡,皆宜隔蒜灸之,痛則灸至不痛,不痛則灸至痛。
若灸之而不痛者,宜明灸之,及針疔四畔去惡血,以奪命丹一粒入瘡頭孔內,仍以膏藥貼之。若針之不痛,或無血者,以針燒赤,頻烙患處,以痛為度。或不痛,眼黑如見火光者,此毒氣入臟腑也,不治。若患在手足,紅絲攻心腹者,就於絲盡處刺去惡血,宜服荊防敗毒散。
若絲近心腹者,宜挑破瘡頭去惡水,亦以膏藥貼之。如麻木者,服奪命丹。如牙關緊急,或喉內患者,並宜噙一二丸。凡人暴死,多是疔毒,用燈照看遍身,若有小瘡即是,宜急灸之。俟醒,更服敗毒藥,或奪命丹。人汗入肉食之,則生疔瘡,不可不慎。
劉禹錫纂柳州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一年得疔瘡,凡十四日益篤,善藥敷之皆莫知。長樂賈方伯教用蜣螂肉,一夕而百苦皆已。明年正月,食羊肉,又大作,再用亦如神效。其法一味貼瘡,半日許,可再易,血盡根出遂愈。蜣螂心腹下度取之,其肉稍白是也。所以云,食羊肉又大作者,蓋蜣螂食羊肉故耳。用時便禁食羊肉,其法蓋出葛洪《肘後方》也。(本草)
韓光治疔腫人也。貞觀初,衛州徐使君訪得此方,用艾蒿一擔燒作灰,入竹筒中,淋取汁一二合,和石灰如麵漿,以針刺瘡中至痛即點之,點三遍其根自拔,亦大神驗。貞觀中用治三十餘人得瘥,故錄之。(《千金方》:繡坡公曰:疔瘡全看部位,如部位不佳者,甚為難治。
觀其毒將走之症,用針破其四圍,插入拔疔之藥,其浮腫處用針刺之,出其惡血,此法甚妙。)
繆仲淳治顧博士伯欽內人,左耳患疔,時方孕,令先以白藥子末,雞子清調塗腹上,護胎,次以夏枯草、甘菊、貝母、忍冬、地丁之屬,大劑飲之,一服痛止,疔立拔,胎亦無恙。白藥子療馬病者。(《廣筆記》)
馬銘鞠治顧聖符幼弟,患髭疔。醫者先用火針圍腫,腫脹至目與鼻俱隱入肉,牙關緊急。用患者耳垢、齒垢,刮手指甲屑和勻如豆大,於茶匙內,燈火上灸少許。取作丸,令洗淨圍藥,將銀簪挑開疔頭抹入,外用棉紙一層,津濕覆之,痛立止。半日,腫半消,目可開。次日服仙方活命飲,二劑愈。
白話文:
疔
一個男人長了疔瘡,發燒煩躁,脈搏有力。用清涼的飲料治療後痊癒了。
一個男人胸部長了疔瘡,全身麻木,脈搏頻數有力。用針灸排出毒血,再用艾灸幾壯後才感到疼痛。服用防風通聖散,大便通暢後痊癒。
一個男人左手背長了疔瘡,當天一隻手臂麻木,第二天半邊身子都麻木了,神志不清,於是用艾灸灸了二十多壯後仍然沒有感覺疼痛,又灸了三十多壯才感覺到麻木消失,灸到一百壯才感到疼痛。服用奪命丹一劑後,腫脹才開始消退,再用神異膏和荊防敗毒散治療後痊癒。
一位老太太的大腳趾長了疔瘡,非常疼痛,建議她用艾灸,但她不聽,只服用敗毒藥,結果導致元氣虛弱,邪氣更盛,最終無法挽救。因為敗毒散雖然能表散瘡毒,但要考慮表裡關係、病情輕重、病灶部位上下、體質虛實等因素,不能一概而用。而且下肢陰部,藥力難以到達,單靠藥力緩慢且不及時,不如艾灸更好,所以下肢患瘡,都應該隔著蒜頭艾灸,疼痛就灸到不痛,不痛就灸到痛。
如果艾灸後仍然不痛,應該用明灸,並在疔瘡周圍針刺放血,再將奪命丹一粒放入瘡孔內,然後貼上膏藥。如果針刺不痛或沒有出血,就用燒紅的針反覆灼燒患處,以疼痛為度。如果仍然不痛,眼睛發黑像看到火光一樣,這是毒氣入臟腑了,無法治療。如果患處在手足,紅絲侵入心腹,就在紅絲盡頭處刺出血,應該服用荊防敗毒散。
如果紅絲靠近心腹,應該挑破瘡頭排出膿水,然後貼上膏藥。如果麻木,服用奪命丹。如果牙關緊閉或喉嚨疼痛,都應該含服一兩丸。凡是暴亡的人,大多是疔毒引起的,可以用燈光照遍全身,如果有小瘡就是,應該立即艾灸。等病人清醒後,再服用敗毒藥或奪命丹。汗水沾到肉食上再食用,會生疔瘡,不可不慎。
劉禹錫在《柳州救三死方》中記載:元和十一年得了疔瘡,十四天病情越來越重,很多良藥都無效。長樂賈方伯教他用蜣螂肉敷貼,一夜之間百病皆除。第二年正月,吃了羊肉,又復發了,再次使用蜣螂肉,效果也一樣神奇。方法是用蜣螂肉單味敷貼患處,半日後更換一次,直到血盡根出而痊癒。蜣螂的肉要取自腹部,顏色稍微發白的才是。之所以說吃了羊肉又復發,是因為蜣螂以羊肉為食的緣故。使用此法時要忌食羊肉,此法出自葛洪的《肘後方》。
韓光善治疔腫。貞觀初年,衛州徐使君得到了這個方子:用艾蒿一擔燒成灰,放入竹筒中,淋取汁液一兩合,與石灰混合成麵糊狀,用針刺入瘡中,直到感到疼痛,就點上藥糊,點三次,瘡根就會自行脫落,非常神奇。貞觀年間用此法治療了三十多人,都痊癒了,所以記錄下來。《千金方》中繡坡公說:疔瘡治療要看部位,如果部位不好,就非常難治。
觀察毒氣將要蔓延的徵兆,用針刺破周圍,插入拔毒的藥物,浮腫的地方用針刺出血,這個方法非常好。
繆仲淳治療顧博士伯欽的妻子,左耳長了疔瘡,當時正懷孕,先用白藥子末和雞蛋清調和塗在腹部保護胎兒,然後用夏枯草、甘菊、貝母、忍冬、地丁等藥物,大劑量服用,一劑藥後疼痛停止,疔瘡立即痊癒,胎兒也安然無恙。白藥子是用來治療馬病的。
馬銘鞠治療顧聖符的弟弟,患了鬍鬚上的疔瘡。醫生先用火針圍繞腫塊,腫脹到眼睛和鼻子都陷入了肉裡,牙關緊閉。用病人的耳垢、牙垢,刮取指甲屑混合均勻,如豆粒大小,放在茶匙上,用燈火灸烤片刻,做成藥丸,清洗患處周圍,用銀簪挑開疔瘡頂部,將藥丸放入,外面用一層棉紙覆蓋,保持濕潤,疼痛立即停止。半天后,腫脹消退一半,眼睛可以睜開。第二天服用仙方活命飲兩劑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