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三(外科) (20)

回本書目錄

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三(外科) (20)

1. 腿癰

一男子患腿癰,兼筋攣痛,脈弦緊,用五積散加黃柏、柴胡、蒼朮,治之而痊。

一男子腿痛,兼筋攣骨痛,脈弦緊,以大防風湯二劑,攣少愈,又二劑而腫消。但內一處尚作痛,脈不緊,此寒邪已去,乃所滯瘀濁之物欲作膿,故痛不止。用托裡藥數劑,腫發起,脈滑數,乃膿已成矣。針之,用十全大補湯,月餘而安。

一男子右腿赤腫焮痛,脈沉數,用當歸拈痛湯,四肢反痛。乃濕毒壅遏,又況下部,藥難達,非藥不對症也。遂砭患處去毒血,仍用前藥,一劑頓減,又四劑而消。

丹溪診東陽李兄子,年逾三十,形瘦膚厚,連得憂患,又因作勞過於色,忽足腿外側臁上紅腫,其大如慄。一醫問其大府堅實,與承氣湯,兩帖不效。又一醫教以大黃、硃砂、生粉草、麒麟竭,又二三帖。半月後召視之,曰:脈實大,事去矣。後果歿。

馬銘鞠治江都尹子,九歲,患腿癰。治彌月,勢漸盛。按之堅如石,幸兒氣厚,可內消,用牛膝、米仁、地榆、生地、牛蒡、銀花、連翹、甘草。初劑加利藥微利之,即稍寬。後兩劑加汗藥微汗之,勢益寬。至數劑,取穿山甲末五錢,半入煎,半調藥送下。兒善飲,令一醉,自此頓消,半月地下行矣。

初一醫欲開刀,遇馬中止。凡外科宜以開刀為戒。(《廣筆記》)

薛立齋治一男子,患腿癰,膿已成,針之出二碗許,飲以托裡藥一劑,大發熱。更以聖愈湯,二劑而止。翌日惡寒不食,脈細如絲,以人參一兩,熟附子三片,薑、棗煎,再服而愈。但少食不寐,更與大補黃耆湯而平。

一男子腿腫發熱畏寒,以補中益氣湯治之。彼以為緩,乃服芩、連等藥,熱愈甚。復請治,與人參養榮湯,二十餘劑而潰。更以參、耆、歸、朮、炙草、肉桂,又月餘而斂。夫火之為病,當分虛實。芩、連苦寒,能瀉心肺有餘之火。若老弱或飲食勞倦而發者,此為不足,當以甘溫之劑治之。未嘗有實熱而畏寒,虛熱而喜寒者,(琇按:二語卻未然。)此其驗也。

陸封公養質患腿癰,醫用忍冬花、角刺、連翹、白芷、貝母、花粉、陳皮、乳香、沒藥,治之不效。仲淳即前方加棉地榆、炙甘草、紫花地丁,服三四劑愈。

白話文:

腿癰

一個男子患有腿部癰腫,同時伴隨筋攣疼痛,脈象弦緊,醫生用五積散加黃柏、柴胡、蒼朮治療,病症痊癒。

另一個男子腿部疼痛,同時筋攣骨痛,脈象弦緊,醫生用大防風湯兩劑,筋攣症狀稍有好轉,再服用兩劑後腫脹消退。但仍有一處疼痛,脈象不緊,這是寒邪已去,瘀濁之物欲化膿所致,因此疼痛不止。醫生用托裡藥幾劑後,腫脹加劇,脈象滑數,膿已形成。醫生針刺排膿,並使用十全大補湯,一個多月後痊癒。

一個男子右腿紅腫發熱疼痛,脈象沉而數,醫生用當歸拈痛湯治療,結果四肢反而疼痛。這是因為濕毒壅塞,而且病灶在下部,藥物難以到達,藥物不对症。於是醫生用針刀在患處放出毒血,仍然服用之前的藥物,一劑藥後症狀明顯減輕,再服用四劑後腫脹消退。

朱丹溪診治東陽李先生的兒子,三十多歲,身材消瘦,皮膚粗厚,連續遭受憂患,又因房事過度,突然右腿外側臁上紅腫,腫塊如栗子般大小。一位醫生診斷為大府堅實,使用承氣湯治療,兩劑無效。另一位醫生建議使用大黃、硃砂、生粉草、麒麟竭,服用兩三劑後,半個月後再次查看,發現脈象實大,病情已發展到不可逆轉的地步,不久後病人去世。

馬銘鞠醫生治療江都尹的兒子,九歲,患有腿部癰腫。治療一個月後,病情日益嚴重,按壓堅硬如石,但幸好孩子氣血充足,可以內消,醫生使用牛膝、米仁、地榆、生地、牛蒡、銀花、連翹、甘草治療。第一劑加利藥使其輕微通便,病情稍有好轉。之後兩劑加汗藥使其輕微出汗,病情進一步好轉。服用幾劑藥後,取穿山甲粉五錢,一半煎藥,一半調藥送服。孩子能喝很多水,讓孩子喝醉,從此腫脹迅速消退,半個月後痊癒。

最初一位醫生想開刀,遇到馬醫生後才停止。凡是外科疾病,都應以避免開刀為原則。

薛立齋醫生治療一位患有腿部癰腫的男子,膿已形成,針刺排出約兩碗膿液,服用一劑托裡藥後,發高燒。再用聖愈湯兩劑後退燒。第二天惡寒不想吃東西,脈象細如絲,醫生用人參一兩,熟附子三片,生薑、大棗煎服,再次服用後痊癒。但患者少食失眠,又服用大補黃耆湯後症狀好轉。

一個男子腿部腫脹發熱畏寒,醫生用補中益氣湯治療。病人覺得緩慢,於是服用黃芩、黃連等藥物,結果病情加重。再次求醫,醫生使用人參養榮湯,服用二十多劑後潰瘍。之後又服用人參、黃耆、當歸、蒼朮、炙甘草、肉桂等藥物,一個多月後痊癒。火邪的病症,應區分虛實。黃芩、黃連苦寒,能瀉去心肺有餘之火。如果老人或體虛或飲食勞倦而發病,這是虛不足,應該用溫補的藥物治療。從未有實熱而畏寒,虛熱而喜寒的病症,(按:這句話未必完全正確)。這是一個驗證。

陸封公的養子患有腿部癰腫,醫生用忍冬花、角刺、連翹、白芷、貝母、花粉、陳皮、乳香、沒藥治療,無效。仲淳醫生在原方基礎上加棉地榆、炙甘草、紫花地丁,服用三、四劑後痊癒。